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管理——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戴家余在人类历史上,从有组织的生产活动开始,管理便成为人类实践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马克思在阐述管理的重要性时曾指出:“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的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并执行生产的总体运动——...  相似文献   

2.
现在最流行的劳动定义是:“劳明是人们使用劳动工具以改变自然物质使之适合自己需要的有目的的活动。”我认为这个定义是不确切的,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具体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4页)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以来,随着人们对物质生活资料和精神生活资料的需求日趋丰富多样,人类劳动的形式也越来  相似文献   

3.
人类最初审美意识的产生与以后的发展变化是怎样进行的呢?我们知道,人类的劳动与动物生产根本不同的一点是它能制造和运用工具。制造劳动工具不仅把人类从动物界中彻底地分离出来,而且也最早地最明显地体现了人类有意识、有目的  相似文献   

4.
"真正的分工"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历史地发生并形成的。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明确指出,随着"真正的分工"即物质劳动与精神劳动分离的出现,不同的个人分别承担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的现象不仅成为可能,而且成为现实。历史地看,这种"真正的分工",不仅意味着作为劳动的社会存在形式的分工本身的巨大变化,而且意味着人类生存方式的结构性变迁,特别是随着不同于物质需要和物质生活的精神需要和精神生活的真正形成和发展,人类文明才真正发展繁荣起来。  相似文献   

5.
从我国几十年社会主义的实践和现实经济生活来看,社会主义公有制内部的特有矛盾可以概括为三类:第一类是一切公有制所共有的潜在于公有制自身中的矛盾:生产资料和产品归劳动人民公共所有,但又不归其中任何个人单独地直接所有。也就是说,每一个劳动者都是社会生产的主人,都有义务和权力关心和维护公有财产与公共经济的发展;但并非每个人都能无条件地对公有财产和公共经济  相似文献   

6.
一在马克思历史观的视野里,人类的劳动发展史构成人类的社会发展史的基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谈到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出发点时,一再强调: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7页)  相似文献   

7.
《法音》1992,(8)
什么是精神文明?一提到精神文明,人们都会意识到道德品质、礼仪修养等等。不错,这些都是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精神文明是安定团结、促进家庭、社会、国家乃至世界人类和谐、有秩序化地工作与生活的基石,也是学术、科研、劳动生产、所有人类生存、品质文明得以正常进行和发展的保证。除了这普遍的精神文明——道德之外,还有高层次的精神文明,那就是高度的智慧。古今的哲人们洞明事理的伟大思想与创见,更是世界文明,人类幸福的源泉,人类社会的生存和繁荣,能少得了这普遍的和高层次的精神文明吗? 两种文明互相依存的关系:人类生存所必需的劳动生产,创造物质文明和提高人类  相似文献   

8.
知识的源泉,是人们的生产劳动;而人类知识,也就是倚靠人们世世代代不断进行社会性的生产劳动,而积累起来的。每人都有一双手,一个脑袋;手的不断劳动,势必会使脑袋里的知识不断增加;结果脑袋也就越来越灵敏,反过去也就使手的劳动越来越精巧了。不过从前,劳动使手和脑袋产生这样的相互影响,是既不顺利的,又不迅速的;这是因为在阶级社会里,劳动人民虽然辛苦劳动,然而享受不到劳动的果实,所以对劳动往往是心灰意懒的,劲头不大,劲头大的只能是少数人临时的现象。劳动人民在生产中的被动而不自觉,生活的穷困和没有光明的前途,使劳动人民虽从早到晚在创造知识,但不能有对知识的强烈要求,有了要求也无法实现。这样,  相似文献   

9.
精神生产力新探王秀阁至今,学术界对精神生产力的探讨,都是从社会角度即宏观上进行的,而很少从个人生产力即微观上来探讨。本文试就个人精种生产力问题作些探索。什么是个人精神生产力?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劳动过程的精辟论述,为我们提供了思路。他说:“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除了从事劳动的那些器官紧张之外,在整个劳动时间还需要有作为注意力表现出来的有目的的意志”。以上论述表明,劳动主体自身的“自然力”包括两个方面,即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物质力量指劳动者的体力(臂、腿、手),精神力量指劳动者的智力和目的意志(头)。这两方面都是劳动者进行劳动的必要要素。据此,我们可以把劳动者个人的精神生产力定义为:影响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发挥其生产能力的精神力量。个人精神生产力中的智力因素,是指运用到生产过程中的劳动经验和技巧,劳动的熟练程度和技术水平,以及对事物的接受能力、反映能力和创造能力,等等。劳动者的智力因素有的是在生产实践中直接形成的,有的是通过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转化而来的,还有的是在长期社会实践中训练而成的。个人精神生产力中的目的意志因素,主要是指劳动者表现在  相似文献   

10.
唯物史观: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历史主体的理论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理论依据。唯物史观揭开了宗教神学和唯心史观披在人类社会历史上的神秘的、唯心主义的面纱,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类社会是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经验的观察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当根据经验来揭示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同生产的联系,而不应当带有任何神秘和思辨的色彩。社会结构和国家经常是从一定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8-29页)社会…  相似文献   

11.
徐联倉 《心理学报》1960,5(4):39-48
劳动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劳动活动是人們一种有目的、有方向地改造自然的过程。正象馬克思所指出的“最劣的建筑师都比最巧妙的蜜蜂更优越的,是建筑师以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經在他脑筋中把它构成了。”因此,在劳动活动中。首先就是計划过程:人在开始劳动之前应先有一个对所要完成的任务的“形象”,然后考虑达到这个目的  相似文献   

12.
“虚拟”与“虚拟”生存的实践特性——兼与刘友红商榷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虚拟”目前已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话题 ,读了《哲学动态》 2 0 0 0年第 1期发表的刘友红有关“虚拟”生存及其实践特性的文章 ,觉得很有意思 ,亦想就上述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一、“虚拟”生存是否改变了实践的基础 ?刘友红在文中认为 ,以往我们理解的实践都是以劳动为基础的 ,而劳动又主要指生产劳动 ,劳动的含义是人与物质的交换过程 ,以劳动为实践的内核 ,就把人的生存置于自然物质世界的基础上 ,人的生存世界是物质实体的世界 ,即人类现实社会的存在 ,这就是实践的劳动特性。而人在电脑网络社会的“虚拟”生存则揭示出实践除了具有劳动…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中期所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说:“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他们又强调,这里所说的个人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版,第67、71~72页)这些话是针对当时德国黑格尔派的思辨唯心主义和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而说的,实际上表…  相似文献   

14.
余静 《哲学研究》2012,(11):27-31
<正>20世纪中叶以来,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引起劳动方式的新的变革,使人在生产体系中的地位、人的劳动性质和内容发生了深刻变化。正如马克思早在19世纪中叶所预见的:由于自动化生产的实现,"劳动表现为不再像以前那样被包括在生产过程中,相反地,表现为人以生产过程的监督者和调节者的身份同生产过程本身发生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第218页)这说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自动化生产的实现,必然使机器代替人的部分劳动;并且越先进的机器越能代替人的劳动的更大部分,从而把人置于直接生产过程的旁边,以生产的监督者和调节者的身份出现。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自由王国中的自由劳动常常被理解成一种人类理想存在方式,在自由劳动实现之前,人类的劳动似乎充斥着迫于谋生的无奈与强制,这是对马克思"自由劳动"思想的过度发挥。人类物质生产水平的发展和物质的不断丰富是人类实现自由劳动的必要条件,但物质的极大丰富与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无法直接推论出人类自由劳动必然会实现,它只能作为人类自由劳动实现的基础。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劳动概念的阐释表明,最初的人类劳动实际上已经蕴藏了人类自由的维度。即劳动概念不仅仅蕴含人类解放与自由发展的图景,还具备人类获得解放与向往自由的力量。因此,作为人类的存在方式,"自由劳动"的最终实现是指向未来,但这是以马克思"人类劳动"中蕴含自由维度为前提的,马克思的劳动概念在马克思的历史叙事下产生巨大的历史推进作用,成为人类解放的现实力量。  相似文献   

16.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有这样两段话:“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3页),“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同上书,第31页)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历史第一个前提的经典表述。但在一些人的著述中,据此把个人的生理需要理解为一切活动的原动力,认为个人是最根本的,宣扬个人本位论。这  相似文献   

17.
论劳动与人类及其意识形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长期以来,人们在论证劳动与人类及其意识形成的关系时,往往陷入自相矛盾:一方面说,劳动使猿变成人,劳动使动物心理转化为人的意识;另一方面又说,劳动是以制造工具为标志,而制造工具是在人特有的抽象思维指导下实现的。对这个矛盾,学术界几经讨论,未能妥善解决。 早在解放初,干部学习《社会发展简史》时,就提出过劳动是在人类的手没有形成前就有的,还是在手形成后才有的?先有劳动,还是先有思想等问题(参见《学习》杂志,1949年第1  相似文献   

18.
人类历史活动中最基本最先决的活动就是满足人生活需要的生产劳动。首先,“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31—32页)。其次,这个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为社会提供了“物质经济生活条件”,正是这个致关重  相似文献   

19.
重视开展社会记忆问题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社会记忆问题开始出现在近年来的学术研究中 ,但哲学界对此触及甚少。本文力图综述已有成果 ,并略呈粗浅之见 ,以求凤鸣。一、问题的提出个体记忆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是社会存在物 ,个人与社会相互映现 ,社会生产个人 ,个人也生产社会。那么 ,有无社会记忆 ?社会记忆有何意义 ?大量的经验事实表明 ,不同层次的群体如家庭、地区、阶级、民族乃至人类整体都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保留着他们关于过去生活的历史记录 ,从中汲取力量 ,树立信心 ,形成凝聚力。而且这种记忆的性质和内容也因时因事而异 ,或者有意识地抑制和禁止某种记忆 ,或者…  相似文献   

20.
人类最初审美意识的产生与以后的发展变化是怎样进行的呢?我们知道,人类的劳动与动物生产根本不同的一点是它能制造和运用工具。制造劳动工具不仅把人类从动物界中彻底地分离出来,而且也最早地最明显地体现了人类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自由创造活动的特性与本质。因此,劳动工具就成了人类最早的也是最重要的审美对象,成了可以观照自己本质力量的具体对象。当原始人类使用劳动工具进行狞猎活动,觉得比没有工具来得轻松些、顺利些、劳动效率高些时,这就确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