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天风》2020,(8)
正《赞美诗(新编)》收录的四百多首诗歌中,有许多首令我百唱不厌,每次都能从中汲取灵性滋养。其中之一,是178首《神工妙笔歌》。按"五线谱本"注,这首赞美诗是陈泽民牧师所作,曲调由中国古琴曲改编。初信时,我曾固执地以为这是首很古老的赞美诗。但在进入神学院念书后,在与圣乐班同学交流这首赞美诗时,圣乐班同学  相似文献   

2.
我爱《赞美诗(新编)》。改革开放后,刚恢复聚会时,信徒们都是靠记忆唱圣诗。这时,基督教全国两会出版了《赞美诗(新编)》,令我们如获至宝,这是雪中送炭,是饥饿时的食物,是干渴时的泉水。我爱《赞美诗(新编)》,因为这些圣诗,很多都是我从小会唱、爱唱的,看到它们如同见到了久别重逢的亲人。我爱《赞美诗(新编)》,因为这些诗歌的内容太好了,说出了我们想说但又想不到的话,供应我们灵性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李世峥 《天风》2010,(4):28-28
<正>每当受难节临近,我都会在个人灵修中反复吟唱一首赞美诗的副歌:"使我莫忘客西马尼,主受痛苦何等之大……"(《赞美诗·新编》第94首)默想这些言真意切的诗句时,我仿佛被带到客西马尼,目睹耶稣的身影,聆听耶稣的心声。  相似文献   

4.
曹圣洁 《天风》2016,(10):5-7
正(一)1982年,我开始负责《赞美诗(新编)》(下称《新编》)编辑部的工作。当时,我们在中国基督教协会会长丁光训主教和圣诗编辑委员会主任郑建业主教的领导下,定下了这本赞美诗的编辑方针:它不仅要收集信徒普遍熟悉的赞美诗,还要有历史性、地域性的代表作,以表示中国教会尊重历史传统,是普世教会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要反映中国教会的现状,要贯彻联合礼拜  相似文献   

5.
罗黎光 《天风》2022,(6):11-12
圣诗中国化的关键是什么?让我们来看看前辈们是怎样说的.在《赞美诗(新编)》的序言部分,"圣诗中国化"一栏说:"早在本世纪30年代,我国教会中有些前辈如赵紫宸……就在教会圣诗、圣乐中国化方面做过贡献,写过一些赞美诗词曲……近年以来,中国信徒创作圣诗词曲的越来越多了.从1981年3月至1982年9月为止,我们收到各地信徒的来稿已达423批,共计2256首."《赞美诗(新编)补充本》的序言中也说道:"共收到稿件2301件……共有赞美诗200首,其中61首是中国同工、同道的创作."所以,圣诗中国化的关键是要有中国信徒创作的圣诗.中国圣诗的曲调、走向、节奏等,要有中国民族音乐或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6.
新月 《天风》1996,(7):21-23
有一首很著名的圣诗《夕阳西沉歌》(被选入《赞美诗(新编)》第153首),其中诗的第4节是这样写的:有主赐福,仇敌何须畏惧?泪消苦意,病痛也无足虑;坟墓威权,锋芒今在何处?我仍欣然得胜,主若同居。短短的几句诗,却与我的心灵产生共鸣,轻轻地唱起来。  相似文献   

7.
一、《赞美诗(新编)》的使用状况当代中国教会中有两个最权威的信仰文本,其一是《圣经》,另一个就是《赞美诗(新编)》。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教会重新恢复聚会以来,  相似文献   

8.
庄久余 《天风》2011,(4):26-26
"上帝待我有洪恩,真是我慈爱父亲……"这首诗歌出自《赞美诗(新编)》第1 6首。每当我听到这首赞美诗的时候,就觉得格外亲切,激动的心情难以平静,因为我和这首歌有着一段特殊的经历。二十几年前,我在从事一项令人羡慕的教育工作,并在一所学校担任校长。工作成绩也很突出,分别被省教育厅和市教育局记大功一次;多次受到政府和教育部门表彰,真可谓春风得意。  相似文献   

9.
因为我不美     
陶圣光 《天风》1997,(6):24-25
“愿主耶稣的荣美藉我彰显,所有主的奇妙爱心与圣洁,使我充满圣灵,赐我善美性情,直到耶稣的荣美藉我彰显。”这首《赞美诗(新编)》短歌29首《彰显主荣美》,唱出了我的心声。它鞭策我对自己的审美观进行了一番返思。使我认识到:作为一名基督徒,要为主作出美好的见证,首先必须具有善美的性情。  相似文献   

10.
张晓武 《天风》2023,(2):54-56
<正>引言《依傍十架歌》选自《赞美诗(新编)》第214首1。歌词由美国牧师麦克唐纳(William McDonald,1820—1901)于1870年创作,曲调由美国圣诗作曲家费希尔(William G.Fischer,1835—1912)谱写。作品号召信徒要来到十字架前承认自己的罪和有限,从而祈求主完全的救恩,并奉献身心灵永归于主。这首赞美诗被全世界许多教会广泛唱诵2。  相似文献   

11.
《赞美诗(新编)补充本》将于明年出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约瑟 《天风》2008,(24)
自从《赞美诗(新编)》出版以来,已经印行超过1700万本。在这20多年的教会崇拜中,对中国教会的信徒带来了很大的帮助,但随着教会的发展,400首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弟兄姊妹在敬拜中的需要。从2003年起,全国两会就计划出版一本适用于正式崇拜、能够满足信徒在崇拜中赞美神之需要的《赞美诗(新编)补充本))(下称《补充本》),很多教会的弟兄姊妹也都在盼着它早日出版,但因种种原因一直未出版,何时才能见到这类诗集出版?目前有何进展?带着不少问题,笔者趁《赞美诗(新编)补充本》编辑委员会会议在沪召开的机会,采访了负责这一事工的相关同工。  相似文献   

12.
吴凌 《天风》2014,(4):29-29
<正>《赞美诗(新编)》251首《每想到你歌》是一首非常优美动听的诗歌,它表达了信徒对主的信、望、爱,它是所罗门王的雅歌,也是我的最爱。副歌中写道:"主!你是园中的凤仙花,你是谷中的百合花,你是沙仑的玫瑰花,我心岂能舍下?"园中的凤仙花,谷中的百合花,我都能领悟,唯独沙仑的玫瑰花,让我思虑不解。  相似文献   

13.
因为我不美     
“愿主耶稣的荣美藉我彰显,所有主的奇妙爱心与圣洁,使我充满圣灵,赐我善美性情,直到耶稣的荣美藉我彰显。”这首《赞美诗(新编)》短歌29首《彰显主荣美》,唱出了我的心声。它鞭策我对自己的审美观进行了一番返思。使我认识到:作为一名基督徒,要为主作出美好的见证,首先必须具有善美的性情,以至能彰显出主  相似文献   

14.
《赞美诗(新编)》的编辑出版反映了中国基督教界对基督教音乐中国化的探索,对基督教音乐中国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其所收录作品的艺术特点,对于当前继续深入推进基督教赞美诗音乐中国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赞美诗(新编)》是当代中国基督教最通用的赞美诗歌集。1981年,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中国基督教协会决定编撰新的赞美诗集,并在《天风》刊登启事,号召全国基督徒谱写赞美诗。  相似文献   

15.
我们的圣乐,我们的赞美,在教会里既是圣工,又是事工,也是加强中国基督教神学思想建设和教会兴旺发达的重要组成部分。感谢天父的恩赐,感谢圣乐委员会在圣灵的带领、充满下,于1982年3月经过一年的辛勤播种挑编、创作了400首赞美诗和42首《短歌》。这本(新编)内容丰富,形式内容多样、多彩,比较广全地推介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色彩的赞美诗(西方创作298首,我们创作102首),既有“阳春白雪”,又有“下里巴人”。她带领我们众信徒走灵程已有16年了。通过我教众信徒唱诗,教唱诗班唱诗,如今,众弟兄姊妹们都强烈要求圣乐委员会再出一本《中国赞美诗》,因为圣乐当有时代语言。  相似文献   

16.
耶稣领我     
曹韵 《天风》1996,(7):41-42
经文:“你的手必引导我,你的右手也必扶持我。”(诗139:10) 每当我手捧《赞美诗(新编)》,高声清唱第258首《耶稣领我歌》时,感激之情就会如电波般涌过。不禁回想起这10几年来,耶稣亲手领我一步步走过的灵程,是多么慈爱又是多么奇妙。 我是怎样认识神的 1980年,我10岁。那年爸爸得了一场大病,几乎危及生命。由于当时山西的医疗技术有限,于是我爸。  相似文献   

17.
《天风》1995,(2):23-23
中国基督教协会发行的高科技产品——赞美诗伴奏器是一位爱主的弟兄经过十年的祈祷和努力研制而成的,在生产过程中得到了海外肢体的赞助,使售价大大低于成本。 由爱德文化技术经济交流中心售发的赞美诗伴奏器将整本400首《赞美诗·新编》乐谱储存于机内,可以随意选择使用。  相似文献   

18.
张勤 《天风》1994,(5):44-45
每当我听到风琴演奏《赞美诗(新编)》374首《与主接近歌》时,就不由自主地想起了陶辉映先生。因他生前礼拜时最爱抚琴演奏这首歌。 陶辉映先生是云南省彝良县人,1905年出生于基督教家庭,从幼年就受洗归主。因父母对他教育严肃,所以,陶辉映先生自幼到蒙召归天,信仰诚笃。热心事主。在我的记忆里,他留给我们的是爱国爱教的好榜样。  相似文献   

19.
正基督教是"歌唱的宗教",赞美诗在基督教事工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赞美诗中蕴含了丰富的神学信息,对于传播基督教文化也有很大作用。赞美诗是基督教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事实上,赞美诗的发展史贯穿了基督教的发展史,赞美诗是了解一个时代神学思想的重要途径。1983年,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和中国基督教协会编辑出版了《赞美诗(新编)》。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使用  相似文献   

20.
邱云 《天风》2022,(10):55-56
在中国基督教两会出版的《赞美诗(新编)》中,有一些圣诗因词深曲朴,在教会崇拜中使用不多,也有人感觉古文写就的赞美诗艰涩难懂,审美上有隔阂,因而较少翻阅或聆听.诗中第385首《大秦景教三威蒙度赞》就是其中之一.然而,当我们从中国文学的历史进程中来进行赏析,与历史重逢,便会有新的收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