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义悖论是逻辑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对语义悖论的研究是人们获得逻辑和语言新观念的丰富源泉。语言分层论就是基于对语义悖论的深入分析所获得的崭新成果。它的主要思想是,为了正确使用和了解语言,必须区别语言的不同层次,语义悖论就是由于语言在语义上混淆层次而产生的。 1.语义悖论何谓悖论?何谓语义悖论?简单地说,悖论是一种逻辑矛盾,其中含有一个命题,由它的肯定可以推出其否定,而由它的否定又可以推出其肯定。语义悖论则是指一种与真假、意义等语义学的概念有关的悖论。例如,著名的说谎者悖论:说谎者说:“我在说谎”。试问他是在说真话,还是在说假话  相似文献   

2.
在我们思维的最深邃之处,有一个诱人的黑洞——悖论。早在公元前,古希腊的麦加拉一斯多葛学派就提出了严格的“说谎者悖论”,这个著名的悖论吸引了后世一大批学者为之殚思竭虑。十九世纪末以来,一系列重要的逻辑悖论被发现了,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悖论是一个带有终极哲学意义的根本性问题,就像物理学上包含时空奇点的黑洞,而不仅仅是一种有趣的思维训练或时髦的语言游戏。  相似文献   

3.
芝诺悖论今昔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爱利亚的芝诺为了捍卫老师巴门尼德关于“存在”不动、是一的学说,提出了著名的运动悖论和多悖论,以表明运动和多是不可能的。尽管他的结论在常人看来很荒谬,但他居然给出了乍看起来颇令人信服的论证,故人们常常称这些论证构成了悖论或佯谬,不过,若细细推敲,其结论未必荒谬,其论证未必令人信服,故中性地称这些论证为芝诺论辩(Argument)最为合适。芝诺的运动论辩全部得自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中的转述,有四个:  相似文献   

4.
依本文之见,说谎者悖论以及某些与之相关的悖论之被导出源于对某些不合理的前提的接受;而这些前提之被接受又源于对"是真的"与"是假的"这两个词的关键语义特性缺乏认识。本文为决定这些语义特性的基础提供了说明;这一基础包含两个论点,第一,每一语句均有其含义;第二,每一语句陈说的字面内容是一个命题态度的内容,因而具有某种一般形式。借助于这一基础,本文为这两个词构造了一个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塔尔斯基式真理理论的意义理论以说明这些特性,并借助于该理论论证说谎者悖论及其某些相关悖论的导出没有根据。  相似文献   

5.
矛盾产生于如下假定:存在一个形容词,它对每一个对自身为假的形容词都绝对地为真。也就是说,这个假定是不合理的,是必须放弃的。如果理发师悖论和“他谓”悖论有着相同的结构,为什么后者要比前者需要进行如此之多的讨论呢?首先,存在一种普遍的错误观念,认为“他谓”悖论是一个从本质上与意义有关的悖论。其次,或许更重要的是在“所有村民”和“所有形容词”之间有一种明显的不同。在历史上的某一特定时刻,在英语中究竟有哪些形容词,是一个可判定的问题。而判定一旦做出,该集合必是固定的和有限的。(其确切数目实际上是无关紧要的。)但是,对那些实际上说英语的人来说,其所能使用的形容词的数目并不是固定的和有限的,因为人们随时可以发明诸如“他谓的”这样的新词。所以,某个把“他谓的”定义在现  相似文献   

6.
为了实现把数学还原为逻辑这一逻辑主义的基本纲领,弗雷格发明了一种表意文字,并用这种文字建立了一个表达逻辑规律和推理规律的初步自足的公理系统和一个高阶的逻辑系统,借助于这两个公理系统、他用一些基本的逻辑概念严格定义了自然数,并且建立了自然数的基本性质。然而就在他的工作即将完成之际,英国逻辑学家罗素却发现,在弗雷格的公理系统中,依靠“概括原则”可以推出“不属于自身的集合的集合”的悖论。这就是著名的罗素悖论。其实“罗素悖论”并不是首次在数学中发现的悖论。早在1895年弗雷格就在自己的集合论中发现了一个悖论。1899年康托也发现了一个更简单、更基本的集合论悖论,即著名的“康托悖论”。在此之后,人们又发现了一些其他悖论。随着越来越多的悖论的发现,兴起  相似文献   

7.
《矛盾与悖论研究》是大陆青年学者张建军先生和香港学者黄展骥先生有关矛盾问题和悖论问题的论文集,最近由香港黄河文化出版社出版。书中收录了两位学者多年研究这两个问题的优秀成果,向读者展示了他们独到的理论和方法,读后很受启发。 悖论可以说是科学和哲学史上一个悠久而又难解之谜。从古希腊开始,悖论就一直困扰着思想家。当代的许多著名的逻辑学家也探讨悖论问题,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悖论的方案,如罗素的类型论、塔尔斯基的语言层次论等,但都没能把悖论赶走。因而悖论仍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国内研究悖论的专著不多,故此,张先生和黄先生的这本书的出版就有重大的意  相似文献   

8.
讨论严格悖论之有无,首先需明确“严格悖论”的涵义。悖论在自然语言中是一个多义词,某些似是而非或似非而是的论点,与通常见解相对立的论证,思维中出现的各种疑难,乃至某些普通的自相矛盾的话语,都曾被人们称为“悖论”。严格意义上的悖论有二个特征:(1)语义特征:同一命题(在一定背景知识下)的真假互推,或者说真值相反的矛盾命题之  相似文献   

9.
美国汉学家倪德卫提出了一个类似于美诺"知识悖论"的"德性悖论":如果一个人愿意接受道德教育,他一定已经有了德性;如果他没有德性,就根本不会去接受道德教育。如此,则道德教育和学习似乎要么不必要,要么不可能。"德性悖论"对儒家思想提出了某种挑战:不"欲仁"者如何可能转变为"欲仁","小人"如何可能"立乎其大"?但是"德性悖论"预设了错误的前提,道德教养可以在没有明确的道德意向的时候就发生,它可能是出于理性自我利益的考虑,也可能是先天本性的自然流露,或者习焉不察地受到社会影响。伴随着道德经验和反思能力的发展,人才会对道德和自我形成一种总体性的理解,发生自我作为道德主体以及道德意向的顿悟。孟荀殊途而同归,可以消解"德性悖论"的挑战。  相似文献   

10.
杨武金 《哲学研究》2023,(3):79-86+127
中国古代典籍中究竟有没有出现过严格意义上的悖论,这是中国逻辑史和悖论研究领域中,学者们一直热衷讨论的重要问题。作为中国古代逻辑思想最为重要的代表性典籍,《墨经》讨论了言尽誖、非诽、学无益、知知之否之足用、仁义之为内外等悖论。本文通过准确考察这五个悖论的含义和基本来源,初步认定它们多来自儒家或道家的主张。墨家对这五个悖论形成了或语义或语用角度的理解,并运用逻辑分析的方法对其作了消解。通过分析悖论这一概念的含义和基本特征,可以看出,墨家所提炼和消解的这些悖论在本质上是逻辑矛盾,而儒家或道家所主张的论题则属于辩证矛盾,属于某种严格意义上的非逻辑悖论,即渗透了独特思想文化内涵的哲学悖论或科学文化悖论。区分两种不同悖论,或许更有助于把握墨家和先秦儒家、道家各自思想的特质。  相似文献   

11.
悖论作为一种特殊的思维矛盾,几乎涉及抽象科学理论的每个领域。由于逻辑、数学、语言学和哲学,以及某些现代科学(如一般系统论、量子力学、相对论等)都是抽象程度较高的理论,它们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不同程度上均涉及对人类思维本性的研究,因而,在这些科学理论体系中就相继出现了悖论。然而,把悖论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范畴进行研究,一直是逻辑界和数学界争论不休的哲学问题。在国外,悖论研究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值得介绍的理论有:罗素的“类型论”、塔尔斯基的“语言层次论”、哥德尔的“不完全性定理”、赫兹贝格的“朴素语义学”、雷歇尔和布兰登的“不协调逻辑”、普里斯特和罗特列的“超协调逻辑”,等等。在国內,近些年来有的同志已经开始对悖论进行思考和研究,现将有关理论问题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意外考试"悖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老师宣告的意想不到的考试指的是什么,即我们如何解释"意外考试"或"意外"。实际上,导致"意外考试"悖论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对"意外"的不恰当解释。为了防止走向确定论的阵营,我们将从心理层面上给予"意外"一种非确定论的解释,进而解决"意外考试"悖论的困境。当某件事的发生与主体在该事件发生之前某一时刻上的预期相悖,或者不在主体的预期之中时,我们称其为"意外"。关键在于,"意外"的发生总是针对主体在某个具体时刻上的预期或不预期而言的。对于"意外考试"悖论来说,不论老师所说的"意外考试"实际发生在哪一天,针对的都是学生在下周一之前某个时刻上的不预期。  相似文献   

13.
维特根斯坦有关遵守规则悖论的探讨是为了进一步展示其意义使用论的要义。对于此悖论的解读,学界主要有两类看法:一类持怀疑论的态度,也就是通过引入群体一致性来解决在孤立个人情况下无标准可言的局面;另一类是决定论主张,也就是认为规则作为有含义符号已经内在地决定了相应的应用,因此规则如何决定应用的问题是一个假问题。本文认为,这两类方案都是成问题的。怀疑论没有看到遵守规则悖论是由一个"误解"引起的,因此,悖论的出路并不是一个具体的解决方案,而是问题的消解。而决定论过快地跳过了引发悖论的决定性问题,从而不能充分显示出遵守规则悖论的哲学要义。维特根斯坦引入遵守规则悖论是为了更彻底地显示出意义在使用中构成的思想,悖论的出路在于如何理解"使用"不仅仅是意义的来源,同时也是意义的判据。  相似文献   

14.
不久前兴起的道德悖论研究虽然逐渐引起学界的重视,但对道德悖论的概念即"什么是道德悖论"的问题依然存在疑义,这是因为没有注意从学理上认同道德悖论的界定阅限、明晰道德价值实现结果之悖论与道德价值标准选择之悖论的关系、划清道德悖论与逻辑悖论的界限,以及理解道德悖论之现象与道德悖论之直党(思想)的区别.把握理解这几个学理的问题,是把握道德悖论概念、规范道德悖论研究并展现其应有价值和意义的方法论前提.  相似文献   

15.
意外考试悖论是对"知识"概念的直觉理解所提出的严峻挑战。克里普克在新近出版的文集中对该悖论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把产生该悖论的根源指向了所谓"知识的持久性"。该方案实际上是沿着蒯因的路线进行的。然而,索伦森所提出的该悖论的一个变体却巧妙地表明,即使不诉诸知识的持久性,仍然会产生悖论,也就是说知识的持久性并不是意外考试悖论产生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因此,索伦森提出的这一变体可以用来较为充分地反驳克里普克所提出的解悖方案。  相似文献   

16.
德行与幸福的关系问题是道德哲学的重要问题.德行是否与幸福保持一致直接影响到人们对某种道德理论的判断和评价.运用道德悖论理论可以帮助我们从一种新的视角来分析、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现代德性伦理所追求的提升道德主体的整体德性,对于克服功利主义和单纯义务论对德福关系的简单理解.正确理解德福悖论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悖论是一个语言的旋涡."纵观整个思想史,悖论一直是哲学家头痛的问题--自集合论出现之后,它也成了令数学家头痛的问题."[1]它如同"理解撞上了语言的界限撞出的肿块"[2].20世纪30年代之后,以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为标志的决定性的结论,打开了一个众多解决悖论方案的争讼纷繁的"不确定的"广阔领域.悖论带来了危机,危机则带来了发展:对悖论的解决尝试形成了一个涉及情境内容日渐丰富和内在化的语形、语义、语用的进展过程.在维特根斯坦看来,这是语言由光滑的冰面回到粗糙地面的过程.[3]  相似文献   

18.
顿新国 《学海》2012,(5):180-183
归纳悖论研究是当代逻辑哲学、科学哲学、形式知识论等领域的核心话题之一。归纳悖论的两次研究高潮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也存在许多不足。通过回归归纳悖论的源发语境,分析和澄清其涵义及真实"悖境",梳理解悖的历史脉络,可以表明归纳悖论的研究应该且正在实现认知转向。同时,这种认知转向对构建合理的信念接受理论、解决葛梯尔问题等知识论疑难、构建新的动态认知逻辑分支,都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三值逻辑方案遭遇强化型说谎者悖论反击而导致解悖失败的案例分析表明,只要是研究演绎推理及其规律的逻辑系统,包括所有严谨合理的经典与数理的以及那些扩展的和异常的逻辑系统都要遵守的一个基本规则,那就是强化型二值原则。金岳霖先生说:"二值原则不过是对命题的值引用二分法的结果"。因此,同一律和二分法是比二值原则还要更基本的逻辑设定。依据分离公理和戴德金分割,可以确定二分法的操作步骤。在对二分法操作步骤的逻辑分析中,如果按照"逻辑必然的实质就是穷尽可能"的要求,会发现通过母项内部的一个分界点来划分,并不能百分之百地确保得到的都是真正的二分。在两种特殊情况下,两个子项之间会出现一个遗漏元素或一个重叠元素,使二子项的关系成为上反对关系或下反对关系,而不是矛盾关系,这样就导致了二值原则普适性的失效。将这个发现应用到对理发师悖论的分析中,就明白理发师正是那一个重叠元素。更深入的考察,还会发现只要具有统一特征"矛盾等价式"的逻辑悖论,其结构就与理发师悖论相同。这些悖论的统一特征恰恰就是那一个重叠元素的特征,从而给出了说谎者悖论、集合悖论、格雷林悖论、理查德悖论等同一类型逻辑悖论产生根源的一个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20.
悖论,是基督教神学启示的重要思想方式。神学悖论包含着两层涵意:一、自相矛盾。这是指一个理论内部有两个互相对立的东西存在。二、似非而是。这是指一个与普遍见解相对立的反论,它意味着在一个理论的外部有一个对立东西的存在。神学悖论中貌似背理、实为至理的深刻内涵,能够使人感到心灵的震颤和精神的顿悟,并且促使人去深入地思考生存的意义问题。本文探讨了著名生存主义神学家保罗·蒂利希提出的耶稣是基督、逃避上帝、永恒的现在、祈祷、接受被接受五个神学悖论,分析了它们的理论内容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