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翁世华 《心理科学》2008,31(6):1402-1405
自我解释已经为许多研究所证实,但是多数研究使用的都是自然学科的内容作为实验材料,探讨散文学习过程中自我解释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引入组别变量,自我解释对散文学习的影响.结果发现:(1)自我解释对散文学习产生了影响,对散文的阅读理解具有促进作用;(2)自我解释对散文学习产生影响机制可能是认知缺口填补和心理模型修正(3)自我解释是可以学习和迁移的,并且其中提供的反馈有助于提升自我解释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理解他人是指推断他人的心理状态,以及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的心理加工。本研究采用常识问题任务,通过三个实验来考察成人理解他人的加工机制,提出并验证双加工模型。研究发现:第一,个体在理解他人的过程中综合考虑了自我信息和他人信息,提出并验证了双加工模型。第二,反馈作用会改变个体自我模拟所获得的自我信息,从而影响理解他人。第三,他人信息将影响自我对他人的推断预测,片面的他人信息会导致理解他人出现偏差。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在计算机辅助小学三年级学生建构两步应用题结构的教学中,对42名学生的错误反应,即时给予有关解题过程的提示,对另外42名学生只即时给予有关结果对错的反馈,以探讨有关解题过程的提示是否促进学生对两步应用题整体结构的理解以及对解题过程的自我监视.结果表明:①两班学生对结构的理解以及对解题的自我监视水平上存在显着性差异;但在解题成绩上并无显着性差异;②两班学生的阅读水平对他们的解题成绩都存在显着性影响,但对学生的结构理解和解题自我监视并不存在显着性影响;③学生解两步题成绩以及对两步题结构的理解水平与解题自我监视之间存在显着性相关.  相似文献   

4.
自我解释(self-explanation)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己向自己解释学习内容而获得知识的过程。文章主要阐述了自我解释的含义、分类、三种自我解释效果的认知机制,并且提出自我解释研究中尚待解决的问题及对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5.
自我生成教学(Learning by non-interactive teaching)指学习者在知识学习过程中转换角色,将自己所学知识以知识传授者角色讲解给其他人听。提取练习假设、生成性学习假设和社会临场感假设分别从记忆巩固、生成性认知加工和社会临场感视角对学习者自我生成教学的积极作用进行了解释。汇总相关研究发现,自我生成教学的不同实施方式促进学习的效果不同,其中,以有教者形象的口头形式(如:视频)自我生成教学相比于重复学习、提取练习等简单学习任务可以有效提高学习者的即时理解、即时迁移、延迟理解和延迟迁移成绩,可能是更优的实施方式。而以无教者形象的口头形式(如:仅语音)或书面形式(如:文本)自我生成教学对学习成绩的积极影响较微弱。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可能补充解释不同实施方式促进效果的差异。自我生成教学的学习者还可以体验到更高的动机和愉悦感并愿意在教学时投入更多的心理努力。未来研究需要在检验并整合理论、确定边界条件、优化自我生成教学等方面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旨在从实证角度对中小学生数学学习粗心现象与注意能力的关系进行探讨,并据此进行干预训练.研究一通过SART任务和Flanker任务,考察了粗心型和细心型学生在持续性注意和选择性注意方面的差异.研究二通过对粗心型学生进行自我解释训练,探讨该方法在矫正粗心现象中的实际效用.结果显示:(1)细心型学生在选择性注意上显著优于粗心型学生,但在持续性注意方面并无显著差异;(2)自我解释训练对于克服数学学习中的粗心现象具有一定效果,但与传统方法相比并无显著优势.这表明,难以抑制无关刺激的干扰是导致粗心的重要原因,短期的自我解释训练并不能显著提高粗心型学生的数学成绩.  相似文献   

7.
艾林森(Robert Allinson)在《〈庄子〉的精神转化》①中认为隐喻具有内在的认知内容.这一观点是以隐喻不能被充分解释为基础的:"如果一个隐喻能被完全解释为散文,那么我们能够从概念上理解它.但实际上隐喻不能被完全解释成散文.  相似文献   

8.
采用组间实验设计,以汉语科技说明文为阅读材料,探讨自我解释与工作记忆对汉语阅读理解的影响以及工作记忆对自我解释活动本身的影响.结果表明:(1)自我解释活动促进了被试对文本的理解.(2)较高的言语工作记忆容量对汉语阅读理解有促进作用.(3)高工作记忆容量组比低工作记忆容量组不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了更多数量的自我解释,而且还更多地使用衔接和推理的解释模式.  相似文献   

9.
在对梁遇春的散文进行评价时,从言志还是载道,是否是学者散文,进一步辨识出《春醪集》和《泪与笑》分别代表了学者散文和文人抒怀两种典型的散文类型。基于此判定出梁遇春散文写作的数量、内容和范围的小。但虽小却有着璀璨的艺术特色,一是别出新意造其材,二是具有强烈的生之意志。同时,梁遇春为中国现代散文贡献了探索人生中的"去寻求别样""去寻求一种理解的生存",他又能跃出散文的艺术园地直接向中国新文学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10.
"仁也者人也"是古代儒学中的重要论题,在历史上有两种主要的解释。汉儒及其影响下的训诂的解释,可谓"人能亲爱施恩说"。宋明理学家注重经典的思想诠释,其义理的解释都把身体意识与仁结合起来,可谓"人之所以为人说"。除了这两种解释,还有第三种解释的可能,也就是"人指他人说","仁"包含着他人优先的伦理意义。对"仁者人也"的三种理解反映了不同历史时代的哲学思维,从不同方面丰富了人们对儒学仁论或人论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