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牟宗三的易学是其原创性哲学的重要内容,体现着时代精神。他的早期著作《从周易方面研究中国之元学及道德哲学》,以罗素哲学、数理逻辑、新实在论解读《周易》,阐述了自然哲学和自然主义道德论,对缺乏科学与逻辑并高度意识形态化而成为人性之桎梏的中国传统文化补缺救失;在中后期,面对物质主义和唯科学主义在世界的泛滥,寻求人类的终极关怀,创立道德形上学,其易学即为这一体系的构成部分。牟氏易学的发展既反映了时代的变化,也显示出其视野由中国到世界的逐步开阔化。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化的人学思想,具体展示了中华民族对于人的存在的自觉认识和主动构建的历史演进轨迹,就其所探讨和阐发的理论而言,它主要包括人的存在的本质属性、人的存在的行为方式、人的存在的价值完善等方面的内容。由于人学思想是以人类自觉认识到了人的存在的主体地位和自我价值为其核心特征的,依据这一特征来审视中国文化演变发展的历史过程,可以说,西周宗法礼乐文化的建构形成,标志着中国文化的人学思想已经上升到了初具系统的理论形态。虽然西周文化的人学思想,在其外在表层特征上还依旧笼罩于天命神学的束缚制约,但在其内在本质特征上则鲜明地体现出了对于人的存在的主体地位和自我价值的觉醒发现。这种觉醒发现是以西周文化所彰显的道德精神为其标帜的,而道德精神由此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征。因此,深入揭示西周 相似文献
3.
4.
张浚把<易>作为载道之书,重视对义理的阐发,同时把义理建立在象数的基础上,这体现了其易学的特点.张浚的易学影响到其子张栻和朱熹这两位著名理学家,在宋代易学史上占有一定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6.
南宋事功学派代表陈亮,面对国家民族的困境,以一种英雄式的生命形态解读和体悟《周易》。相对于同时期的思想家们,他将《周易》提升到高于四书、《春秋》等书的地位,进而秉承易学中利用厚生、开物成务而广业的经世面向,在其整体天下意识之下,开拓出一套不同于心性学派的高标实事实功的经世之学。这种学说以道器一体论为其哲学根基,以道义与功利的关系为其主要表现内容,是对易学经世面向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8.
王夫之治《易》,务实求真,主张非无而有,非虚而实.非妄而真,其批判矛头直指佛老,提出了天地自然皆为实有的思想,从客观实际出发,说明天地自然的本性。王夫之易学中的实有思想与清初务实学风有关,受着明清之际反对虚理,崇尚务实思潮的影响。从哲理或思辨意义上说,他对实有思想研讨之湛深,创获之丰富.超拔于同时代人。 相似文献
9.
作为东汉末年著名的思想家,仲长统十分重视对《周易》和易学的研究与取鉴。本于《周易》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整体思维方式,他在强调“贵乎用天之道”时,将人道与天道、人事与自然统一起来进行考察。他继承、发挥《周易》的变通思想和太和、中正的政治理念,推出了有损有益的社会政治改革主张,并设计了一幅“至公”、“大中”的理想社会蓝图。在这个理想社会中,“礼简而易用,仪省而易行,法明而易知,教约而易从”,“官人无私,唯贤是亲”,从中体现了《周易》简易之义及尚贤、养贤思想的沾溉和影响。仲长统的思想言行,在一定程度上为曹魏代汉、玄学兴盛作了某种理论辅垫和思想准备。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新儒家中,方东美先生的《周易》研究可谓独具特色!他既从狭义的角度对诸如《周易》性质的定位与传承、《周易》符号系统的推演、卦爻辞如何赋义等问题进行探索性的解读;又从广义的角度,尤其在生命本体论、价值的生成与实现等问题上进行创造性的建构。事实上,通过对《周易》的系统研究,方东美亦因此构建起其富有特色的有机生命本体论。 相似文献
11.
12.
生态学习观:一种审视学习的新视角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学习理论作为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百余年来发展繁盛。然而,无论是行为主义、信息加工、建构主义、还是目前流行的社会文化观,每一种学习理论所能描述和解释的不过是学习现象的某些方面或某一层次,都未能反映出人类学习的完整图景。本文尝试提出生态学习的思想,试图展现学习的整体、适应和多元的面孔。 相似文献
13.
周代的“敬德保民”思想中包括了三个方面的经济伦理思想内涵:一、“无逸”的劳动伦理观和“孝养父母”的生产观;二、反对“独专于利”,主张利益分配的公正性;三、在生活方式上,主张“恭俭惟德”的消费观。这些思想具有德性主义的性质。 相似文献
14.
序列学习中的内隐学习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研究采用较为复杂的包含图形出现的位置规则和顺序规则的实验材料,通过对比被试直接测验和间接测验、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成绩的异同,考察了序列学习中的内隐学习效应,并探讨了规则特点对内隐学习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图形位置的序列学习中存在内隐学习效应,内隐学习效应的大小受规则特点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16.
Kendra M. Cherry-Allen Jeff M. Gidday Jin-Moo Lee Tamara Hershey 《Journal of motor behavior》2017,49(3):337-348
The authors tested whether 2 doses of remote limb ischemic conditioning (RLIC), induced via blood pressure cuff inflation, enhanced motor and cognitive learning to an equal extent, and explored a panel of blood biomarkers of RLIC. Thirty-two young adults were randomized to 3 groups and underwent a 7-day protocol of RLIC/sham followed by motor and cognitive training, with follow-up. Both RLIC groups had greater motor learning and a trend toward greater cognitive learning compared with the sham group. RLIC at the lower inflation pressure was as effective as RLIC with the higher inflation pressure. No significant candidate blood biomarkers were found. RLIC could be a well-tolerated method to enhance learning and improve rehabilitation outcomes in people with neurological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的自主学习思想探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从自主学习的价值、自主学习的原则、自主学习的教学等方面探讨了中国古代的自主学习思想。中国古代学者强凋为学贵在自求自得。注重立志、学思结合、知疑善间、自我省察、相互切磋等自主学习原则。主张遵循启发式的、少而精的教学原则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8.
考察139名五、七年级学生在逐次阅读10组图文材料的过程中对阅读测试与媒体信息的关系的自我监察并据此对阅读时间分配模式的自我调节过程,结果发现:(1)二年级被试能够监察阅读测试和图文之间的相倚关系,并据此对图文阅读时间分配模式进行自我调节,分配更多时间在与测试相关的材料上;(2)五、七年级被试的图文时间分配均呈现逐步调节的模式。(3)七年级被试比五年级被试对阅读测试与图文的关系的监察更为准确、时间分配模式调节出现的时机更早,时间分配调节策略的使用更合理,测试成绩更高。 相似文献
19.
内隐学习在第二语言语音学习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大学生为被试,用符合德语读音规则的人造无意义单词(含4~5个音素)为刺激材料,采用强分离程序———匹配和编辑,并增设时间变量,比较了在先匹配后编辑,先编辑后匹配,只匹配,只编辑4种不同内隐、外显学习方式下被试对语音规则的掌握。结果表明,语音学习中存在内隐学习的优势效应,内隐与外显结合的学习方式最好。此外,实验证实了语音的内隐学习也存在长时效应。 相似文献
20.
In the 2 experiments reported in the present article, participants (N = 40, Experiment 1; N = 60, Experiment 2) learned to solve complex puzzles under different schedules of physical practice, observation, or a combination of the two. The results of both studies indicated that observation, in the absence of any physical practice, allows the development of an accurate but relatively nonfunctional cognitive representation. The data suggest that, even when the motor demands are minimal, the functional significance of the cognitive representation is not maximally realized until physical interaction with the task is possible. Thus, providing the participant with an interspersed practice schedule during acquisition enables that interaction to occur, thereby allowing the absolute number of physical practice trials to be reduced and replaced by observation trials, but leading to equivalent learning.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