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在中国大陆,道教是一个年轻的研究领域。近几年来,在我们培养的道教研究人才中,涌现出了一批扎实功底、有深厚发展潜力的新人,孔令宏教授就是其中颇为突出的一位。他在出版了《朱点哲学与道家、道教》、《儒道关系视野中的朱熹哲学》、《中国道教史话》等专著的基础上,最近又推出了一部力作《宋明道教思想研究》(39万字,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4月版)。这是他在自己的博士后科研工作报告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  相似文献   

2.
孔令宏博士是近年来活跃于中国哲学界中的一位充满朝气、勇于创新的年轻学者。最近几年,他的《中国道教史话》、《朱熹哲学与道家、道教》和《儒道关系视野中的朱熹哲学》相继出版,系统而深刻地挖掘了道教思想,极大地宏扬了民族文化,在学术界反响很大。现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从道家、道教、儒学的《周易》思想同源这一观点出发,结合朱熹的《河图》《洛书》观,比较全面地阐发了朝鲜李朝时期的“朱子学”大师李退溪的《河图》《洛书》观。作者在文中指出,李退溪的《河图》《洛书》观,虽然直接来源于朱熹的《易学启蒙》等著作,但亦受北宋初年道教大师陈抟《龙图序》的影响。退溪的易学思想同道教的《河图》《洛书》观有密切的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4.
朱熹思想对道教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教与中医药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在道教产生之前 ,儒学的发展已经受到中医药的影响。这为儒学在道教产生之后接受道教的影响铺平了道路。朱熹对中医药和道教均有研究 ,其思想受二者影响 ,尤其是受道教影响比较大。正因为朱熹思想与道教思想有相通相同之处 ,所以 ,他的人格和学识得到了道教人士的推崇 ,其思想得到了道教学者们的高度评价 ,并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宋末之后道教思想的各个方面。朱熹哲学吸收了道教思想而又超越于其上并在宋末之后逐步成为官方意识形态 ,是后期道教逐步趋于衰落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作为中国宗教史研究的开拓者,陈垣是最早阅读《道藏》、对道教和道教研究持科学态度的学者之一.他在道教史料学、金元道教史、道教与历史上其他宗教的关系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对中国的道教学术研究影响深远.陈垣的道教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早期道教研究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6.
一《道教唱道情与中国民间文化研究》是四川大学张泽洪教授的新成果,今年8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张泽洪教授是四川大学哲学宗教与社会研究创新基地学术带头人、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在此书之前,他已经撰写了《文化传播与仪式象征——中国西南  相似文献   

7.
尽管道教目前还不是世界性的宗教,但从国际《道德经》论坛和国际道教论坛中,我们看到,道教的国际化进程已经起步,中国道教正在以坚实的步伐走向世界。道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我国现有的五大主要宗教中,除了中国传统宗教——道教以外,其它均是世界性的宗教。作为五大教中唯一的本土宗教,道教目前能称为世界性宗教吗?东方古老道教在国际化进程中正处在怎样的阶段?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道教正式传入朝鲜半岛是从7世纪高句丽接受唐朝的道士与《道德经》及天尊像开始的。但道教与由中国传入的其他宗教不同,并没有以宗教的形式在朝鲜半岛落脚。尽管如此,道教传入朝鲜半岛以后,从各方面对韩国文化还是产生了诸多影响。考察韩国道教发展的过程,可以发现其具有如下特征:一是韩国的道教并未能发展成为独立的宗教形态;二是韩国的道教以神仙思想为核心理念;三是韩国的道教以内丹修  相似文献   

9.
道教属于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但是对他的研究,在宗教学研究中则是较为薄弱的。20世纪初,学术界开始对道教进行研究,但到50年代,成果寥寥。仅有少量的专著与论文而已。80年代以前,道教的研究主要局限于《太平经》和与农民起义有关的一些研究,真正开始有规模的研究,是在80年代以后,特别是四川大学宗教研究所培养了大量的学者,并以道教研究为其特色,为当代中国的道教研究打下了基础。2000年我国道教著作出版了24本,属于研究类型的著作有10本,约占总数的二分之一弱。 唐大潮著《明清之际道教“三教合一”思想…  相似文献   

10.
《中国宗教》2023,(9):16-19
<正>“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新时代宗教工作做出的重要部署,是宗教不断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根本遵循。2019年,中国道教协会以坚持中国化方向为道教中心工作,聚焦促进道教健康传承,制定《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五年工作规划纲要(2019-2023年)》(以下简称《纲要》),阐明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的时代背景、重要意义、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和组织保障。中国道教协会以《纲要》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