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陈利 《社会心理科学》2006,21(4):121-126
社区民警是公安机关的基层单位,主要职责是维护社区稳定,保证社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社区民警心理健康与否不仅关系到他们的正常工作与生活,也关系到社区百姓的安危。本文运用明尼达多项人格调查表(MMPI)和一般情况调查表,由专业测量人员主持,以100人左右为单位集体施测。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的交警心理状况进行调查测试,结果显示辽宁省交通警察MMPI10个临床因子的均分都在常模范围内,说明辽宁省交通警察平均心理健康处于常态水平。但也存在一定问题,心理问题检出率是34.6%,基于以上调查结果。我们应给予社区民警心理健康更多的关注,尤其是男性、文化程度偏低、40~50岁年龄段的社区民警,尽快制定宁省社区民警心理卫生保健和干预对策,并早日付诸实施。  相似文献   

2.
论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道德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春花 《道德与文明》2001,(1):55-57,59
十几年来 ,我国的城市社区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它不仅具有宝贵的物质价值 ,而且具有丰富的道德意蕴。具体表现在 :“单位体制”向“社区体制”的转化催生了公民的自主精神 ;城市社区的自治性特点养成了公民的参与意识 ;城市社区建设目标彰显了公民的互助观念  相似文献   

3.
精神病人作为一个弱势群体,需要全社会给予积极的关注与支持.近年来,开展了以社区为基础的康复护理,但要使得精神病人得到更好的照顾,还需要政府、社会工作者,医务人员与家庭的共同努力与协作,形成自上而下的互相监督的系统模式,本文仅就我国精神病人社区康复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参考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角色道德是由角色产生、发展而形成的一种心理结构。社区护士的角色道德问题表现为角色不清、缺乏角色转换的心理准备,原因在于社区护士的形象模糊、制度建设不完善以及缺乏提升自我素质和境界的环境。建议以道德文化为切入点推进角色道德建设,以角色道德价值观教育为核心,构建适合社区护士的角色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5.
社区组织行政化:表现、原因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向德平 《学海》2006,(3):24-30
社区居委会是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但是在我国社区建设与社区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社区组织行政化的倾向。本文探讨了社区自治组织行政化的表现,分析了导致社区自治组织行政化的原因,提出了社区自治组织去行政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社区服刑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刘素珍  朱久伟  樊琪  梅玮 《心理科学》2006,29(6):1452-1455
以探讨社区服刑人员的心理特点为目的,以康健街道社区服刑人员为范围,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及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社区服刑人员的人格、心理健康方面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社区服刑人员在总体上虽基本属于正常人群在其人格特征仍与罪犯人群所特有的特点具有少量共性;其心理健康也普遍存在一定问题;同时,证明了社区服刑人员的人格与心理健康有一定的联系,其结果可以在今后的社区心理矫正工作中加以关注和应用。  相似文献   

7.
钱宁 《学海》2015,(1):94-100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作为治理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社会福利政策,在中国社会应对人口老龄化规模大、速度快和"未富先老"带来的养老压力和社会问题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局限。本文对社区居家养老作政策分析并探讨这一政策在实践过程中,对老龄化问题的治理功能和社会政策意义,对完善和丰富这项政策的内涵,推动老龄化问题的社会福利治理,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21世纪初我国弱势群体社区就业战略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卫 《学海》2002,(5):106-110
弱势群体中下岗、失业人员的出现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阶层分化的产物 ,他们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各地加大了扶持力度 ,有意识地通过发展社区服务业来促进再就业。针对目前弱势群体就业存在着体制、机制、政策、心理意识等方面的制约因素 ,本文提出要建立区域性就业服务体系、开展职业培训、加强就业指导、倡导非正规就业、推进多样化就业等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9.
《学海》2017,(6)
社区基金会在中国经过八年的发展已成为公益慈善与社区发展领域一种新的趋势。本研究通过多个案研究对中国社区基金会的数量、类型、发展脉络、特征等进行了详细分析和讨论。研究发现,中国的社区基金会虽然受到全球化的影响,但自身却是地方政府和社会为了突破中国当下城市社区社会组织发展资源不足的瓶颈而寻求的本土解决道路,它最重要的作用在于汲取本地资源,并将地方社会资源与社区社会组织链接。在社区基金会快速发展过程中,如何减少政府干预和激发民间活力、克服内部治理"失灵"、构建多元筹资体系、提升其战略资助能力仍然是很多社区基金会面临的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中外社区教育比较研究的三个向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叶南客 《学海》2002,(5):98-105
随着中国现代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 ,中国社区教育在促成社会成员全面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得到越加广泛的体现 ,并已成为推进新世纪中国社区建设的重要动力。本文通过丰富翔实的材料 ,对近百年来中外社区教育的发生发展作出了多角度的比较观察 ,在对现代社区教育特质和功能、现代社区教育发生发展的多种路径、当代社区教育的多元模式进行比较分析之后 ,提出了中国社区教育方式、方法和国际接轨 ,社区教育体制、机制不断趋向规范化、大众化的若干理论建议  相似文献   

1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思想道德教育的重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龙静云 《伦理学研究》2004,(1):76-80,108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实践中 ,思想道德教育对培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建立社会主义道德体系 ,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 ,思想道德教育的重点环节应放在以下三个方面 :加强对广大农村居民的思想道德教育 ;围绕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有效开展法治、德治教育 ;在方法论上实现由以义务为起点的思想道德教育转变为以权利为起点的思想道德教育 ,由单纯的思想道德教育转变为以利益赏罚为载体的思想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2.
在道德与法律、德治与刑罚的关系问题上,儒家从其仁爱的思想原则出发,主张为政以德,强调社会管理者自身的道德修养;主张德刑兼治、德主刑辅,重德治、轻刑政;主张宽猛相济,先教后刑;主张富而后教,强调社会道德教化,重视道德对人们行为的规范作用。儒家的德刑观在中国社会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今天仍然可以为我们的道德建设和法制建设提供许多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3.
中国体育市场的法律规范与伦理规范本身具有依存性,中国体育市场现阶段发展主要不是法制缺乏,而是需要重构伦理规范并给法制规范以新的支撑点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上海市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依据相关理论 ,将日常生活分为物质生存、亲情与公共伦理、思想精神三个层面 ,并据此设计问卷开展调查 ,对上海市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现状做出了如下评价 :以学习压力为主要烦恼的生存状态、以低水平心理健康为基础的道德养成状况、以公共伦理素质为主要缺陷的伦理生活现状、以各种认识困惑为内容的思想精神生活现状。针对问题 ,作者提出了相应的应对建议。  相似文献   

15.
试论高校隐性德育课程设计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高校学生工作即德育工作,虽高等教育质量的生命线,这对于培养新世纪高素质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德育主要是通过德育课程来完成的。高校德育课程由显性德育课程与隐性德育课程两部分构成。实施高校隐性德育课程设计必须深刻理解其内涵及特征,客观确定其价值取向,科学设计其课程内容。  相似文献   

16.
蔡元培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实践在中国近现代伦理思想史上具有独特地位。他关于道德教育培养国民健全人格,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中坚”,重视公德、私德教育以及道德教育途径与方法等等,对于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杨卫华 《管子学刊》2009,(3):119-124
传统人性论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为我们提供了多方厩的经验、教训和启示:教化成善,发挥德育潜移默化的作用;顺乎人性,坚持德育中和适度的原则;修身养性,注重道德主体自觉的培养;以人为本,落实德育科学发展的理念。  相似文献   

18.
论道德意识的认知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作为一种实践意识 ,其认知特征主要有三 :一是人道为本 ,自觉觉他 ;二是“是”“应”同辙 ,智仁并举 ;三是情理交融 ,知行合一。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天人合德为伦理道德价值提供了本体上的根据,这是道德价值的根本定位。其把道德价值定位于整体利益,就是定位于超越的绝对本位。这与现代伦理道德价值定位于人类个体利益一样,都存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失误。伦理道德的逻辑发展,必将从此引申出集体利益与个体利益和谐一致的集体主义原则。  相似文献   

20.
Pride, in Western Christianity, has long been recognized as a vice and deadly sin. In this article, individual and communal pride is understood as emerging from, and supported by, a system of hierarchical valuations, which provides a subjective and intersubjective sense of self-worth along with a sense of power and privilege. A pride system is linked to, and supported by, stories and rituals that omnipotently confirm individual and communal status and power. This complex system is accompanied by a particular faith dynamic that benefits its members, yet alienates those deemed to be of lesser value. While positive valuations support a persons (and communitys) sense of self-esteem and are, more often than not, important for a sense of trust, group loyalty, and community, they are also accompanied by negative appraisals that are projected onto an other. This other is alienated from the privileges and power of those who identify with, and own, the positive valuations. Pride systems, then, are good to the extent that they shore up a sense of self and community and bad, or inherently deadly, to the extent that goodness depends on the subtle or overt alienation of a person or grou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