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段琦 《天风》2017,(3):4-7
基督教中国化是一个过程,其中与社会相调适是基督教中国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以对上海浦东四个教会的调研为例,对此进行分析。这四个教会虽都地处浦东,但各地区开发的时间和程度不同,信徒的构成不同,教会的生态各异,然而他们都在各自的基础上,发扬开拓精神,提高信徒素质,为教内外人士提供必要的帮助,主动为社会排忧解难,得到了主流社会的认同。这表明中国化不是口号,而是行动。唯如此,教会才有光明的前途。  相似文献   

2.
岳清华 《天风》2018,(9):16-18
基督教牧养中国化是基督教中国化的具体实践,教会牧养是关乎信徒信仰与生活的大事,也是使教会有好的社会见证的重要途径。如何在教会牧养中实践中国化?本期我们邀请了几位同工谈谈对此话题的看法(文章观点仅代表个人)。  相似文献   

3.
一、城镇化对中国基督教的影响在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基督教在信徒数量、城乡信徒结构、教会牧养方式、社会参与方式、宗教供需关系等方面均发生明显变化。1.信徒向城市转移,城乡基督教人口结构发生变化。随着城镇化进程推进,农村基督徒大量向城市迁移,城市基督徒数量增长明显,城乡基督教人口结构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4.
陈丰盛 《天风》2018,(7):63-63
1954年7月22日至8月6日,中国基督教第一届全国会议在北京举行。此次会议被称为"中国信徒在解放后挣脱帝国主义的束缚,为了建设自治、自养、自传的教会而召集的中国基督教第一次全国性的会议,也是中国基督教历史上空前广泛的一次大团结的会议"。出席会议的代表共232人,代表全国各地62个教会及团体。会上,吴耀宗先生作了《中国基督教三自革新运动四年来的工作报告》,提出"号召全国信徒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建设社会主义社会而奋斗";"号召全国信徒,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相似文献   

5.
本文探讨了福州地区基督教历史,和教会的基督教教育事业及其在仓山区的影响。教会在今天时代中,不应只以传福音为唯一目的,而应全力增加所有人民的幸福和社会和谐为追求;透过提高教会及教牧人员和信徒的素质,发挥教会的有利因素,为提高众民的素质作贡献。  相似文献   

6.
<正>基督教是爱的宗教,教会和信徒是爱的使者,奉献和传播爱,让慈善走动起来,是对教会和信徒的信仰要求。公益慈善事业是奉献爱心、彰显美德、服务民生、促进和谐的崇高事业,是国家和社会的正能量。基督教是生命的宗教,也是爱的宗教,决定了教会和信徒必须是爱的使者,奉献和传播爱,让慈善走动起来。福建省基督教"两会"以"爱国爱教、荣神益人"为宗旨,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和公  相似文献   

7.
卢庆喜在《天风》2004年第六期撰写文章,认为作为传道人,积极参加神学思想研讨,对开阔传道视野,引导信徒爱国爱教、积极参加三个文明建设都大有裨益。现在的教会特别是农村教会,已经到了非建设或调整神学思想不可的地步了。纵观教会历史,教会是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求得发展的。不然,就会被社会所“遗弃”。基督教三次传入中国,一直都维持着一个外国人宗教的面貌,缺乏群众基础,没有实行自治、自养、自传,更不用说自主自办教会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基督教是在1950年9 月23 日以吴耀宗先生为首的全国1527位基督教教会及团体负责人和信徒发起的“…  相似文献   

8.
郑玉桂 《天风》1995,(9):2-3
经文:以弗所书4:11—16 自1979年中国基督教陆续复会、开放以来,特别近几年,随着形势的发展和教会的兴旺发达,信徒大量增加,教会牧养工作跟不上教会发展的趋势。异端邪说招摇撞骗,蒙蔽了一些初信不明真道的信徒,或部分盲目追求、对教会有不同看法的信徒,引起教会不和睦。  相似文献   

9.
正一、城镇化对中国基督教的影响在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基督教在信徒数量、城乡信徒结构、教会牧养方式、社会参与方式、宗教供需关系等方面均发生明显变化。1.信徒向城市转移,城乡基督教人口结构发生变化。随着城镇化进程推进,农村基督徒大量向城市迁移,城市基督徒数量增长明显,城乡基督教人口结构发生变化。城市基督徒数量增长明显,既包括由农村或  相似文献   

10.
《天风》2004,(3):41-41
为了增加内地教会与香港教会的主内交往,如实反映中国基督教两会在印发圣经方面的事工以及中国信徒对圣经的热爱见证,中国基督教两会拟在今年七月下旬在香港举办“脚前的灯,路上的光——中国教会圣经事工展览会”。现特向全国教会及信徒征集与圣经有关的展品,望给予大力支持。  相似文献   

11.
12.
沈健 《现代哲学》2006,(2):90-94
文章从符号学角度,通过《诗》《易》比较,论述了《周易》的类艺术特征。在构成符号的综合性上,在篇章的结构、句式词语的使用上,在物象选择与深层意蕴上,《易》和《诗》具有异质同构的关系。后世艺术作品中出现的同类意象,其原型可溯到《诗》,更可求诸《易》。  相似文献   

13.
14.
15.
两汉皇帝自武帝起有 1 7人在诏书中征引经书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两汉经学发展的轨迹。这一现象展示了政治与经学互动的规律 :经学政治化与政治经学化。此后 ,引经据典成为中国古代文人为文的传统 ,历千年而不衰。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主导面是消极的  相似文献   

16.
The treatment of choice for traumatized and difficult patients is psychoanalysis or psychoanalytical therapy followed by intensive group analysis for an unlimited period of time. The group is able to help the analyst make therapeutic use of inevitable difficulties in countertransference processes. Also, traumatized and difficult patients are likely to create the basic assumption of Incohesion: Aggregation/Massification, and to personify the roles associated with it. These processes can be used in order to provide such patients with appropriate therapeutic attention involving both containment and holding, and interpretation. Extensive clinical data from psychoanalysis and group analysis are used to illustrate both this clinical approach and the author's theory of Incohesion.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In order to promote innovation, most theorists agree, high levels of participation by all employees in an organization is required. In Eastern Europe nation-wide interventions are underway in some countries to promote participation across all organizations. This article describes one study of this phenomenon.  相似文献   

18.
19.
孕育中的旅游伦理学--近年来西方国家旅游伦理研究述评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旅行和旅游是一项历史悠久的人类活动,旅游活动中的伦理问题的存在也和旅游发展的历史一样久远.二战以后,"大众旅游"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高速发展,对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的负面影响已经凸显出来,因此,旅游研究便开始关注旅游发展伦理问题;与此同时,应用伦理学研究也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关注旅游发展这一新领域.  相似文献   

20.
荒野是基督教一个恒久主题与发展动力。《旧约》中荒野有多重指向:魔鬼与死亡之域、上帝与人立约之地、冥想与神启之地、避难与净化之所等。荒野意义多重,既可以是道德的荒漠,又有成为乐园的可能;既有考验、甚至惩戒的意义,又具有精神提升和灵魂净化的价值。荒野作为庇护和净化场所的传统得以在《新约》中延续。对美国殖民地时期清教徒移民而言,美国荒野在延续旧大陆荒野意义的基础上,又负载了新的涵义。清教徒希冀在荒野中建立一座花园。荒野既是考验清教徒意志与信仰之地,同时也是希望、自由的象征。尽管"可怕的荒野"令人厌恶,却包孕对荒野欣赏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