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邓莉雅 《法音》2015,(3):18-22
<正>佛教慈善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非凡的作为。"慈善"一词便是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才使用的。新中国从改革开放以后,佛教逐渐复兴,同时也接续了太虚"人生佛教"的旗帜,积极入世,发挥佛教弘法利生、慈悲救世的大乘精神,各地佛教协会和寺院纷纷成立慈善功德会,开展慈善活动,服务社会,展现了佛教强大的社会功能。近年来,各地的佛教慈善功德会纷纷改名或直接命名为"慈善基金会",这一变化并不仅仅只是名称上  相似文献   

2.
佛教在历史上是社会救助的重要力量之一。当代佛教团体对慈善公益事业更是不遗余力,取得了巨大成绩,佛教慈善研究因此备受关注。本文把学者相关成果梳理为佛教慈善思想,善书、功过格与慈善观念,寺院经济和古代佛教慈善,台湾佛教与社会福利,当代大陆宗教团体参与慈善事业等五个方面,并指出,基于跨学科的田野调查和综合分析,对佛教慈善组织以及宗教慈善的法律探讨乃是未来研究的一个重点。  相似文献   

3.
郑筱筠:慈善事业的兴起与宗教有着不解之缘,宗教是慈善事业中的常青藤,慈善是中国宗教的理念,慈善活动是宗教慈善理念的外显化和社会化,是宗教慈善理念的社会象征符号。佛教慈善在中国有悠久的传统。历史上,历朝各代的佛教都有兴办义学、开设义庄、造船义渡、修桥补路等多种领域的慈善福利事业。近年来,大陆佛教界相继成立佛教希望工程编委会、慈善功德会、慈善超市等慈善形式,而港台地区的台湾慈济功德会、佛光山和香港慈辉佛教基金会等也积极践行慈善事业。佛教如此,其他宗教也是如  相似文献   

4.
《法音》2015,(1)
<正>本刊讯2014年12月12日,由中国公益研究院主办、河仁慈善基金会赞助的首届"佛教与现代慈善"研讨会在福建省福清市崇恩禅寺召开。来自大陆、台湾的慈善家、佛教慈善组织、学界精英40多人等出席了此次研讨会。研讨会围绕"两岸人间佛教与南传佛教的慈善对话"、"净化心灵的佛教慈善"及"大都市中的佛教  相似文献   

5.
"老板佛教徒"是上海佛教公益慈善的重要参与者,佛教公益慈善实践与公民意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关联。"老板佛教徒"组成的"信仰共同体"及其所参与的公益慈善活动,一方面是出于信仰的表达;另一方面体现出新时期佛教社团所具有的社会意义:即以信仰为纽带的社会团结,是公民共同体意识得以培育的载体,为志愿者精神提供了实践的平台,藉此可以建构出一种"功德互惠、精神分享"的社会信任关系。  相似文献   

6.
正普陀山佛教协会的公益慈善活动,使佛教慈善形象深入人心,赢得了极大的道德感召力和社会公信度,普陀山佛教公益慈善事业规模不断扩大、内容日益丰富,透明度、公信力和号召力日渐增强。  相似文献   

7.
佛教教义中包含了丰富的慈善思想和理论。缘起法、慈悲心、业报论、布施观和福田说共同构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中国佛教慈善思想理论体系。缘起法是佛教慈善理念建立的理论基石,慈悲心是佛教慈善理论体系的主导核心,业报论是佛教慈善理论体系的价值规约,布施观是佛教慈善理论体系的践行路径,福田说是佛教慈善理论体系的价值依归。佛教慈善思想理论体系是佛教四众弟子创建济贫救世、积德行善、利乐有情的慈善组织的理论支柱,也是佛教徒及信众完善人格、成佛得道、涅槃寂静的精神依归,更是中华慈善文化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明生 《法音》2012,(9):27-29
慈善是佛教徒践行佛法的行化之门,其源头乃是本自佛陀的出世本怀。尤其在中国佛教二千多年的历史长河里,佛教慈善理念的开展与实践贯穿着整个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良好的慈善形象和社会功能,是当前中国佛教与世界佛教、世界人民沟通的和谐平台。所以,强调和探讨慈善理念的回归与当下之实践,对佛教慈善事业在未来的行化度世中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一、佛陀本怀的慈善理念《华严经》云:"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意思是说,一切诸法都是从心地流出,对诸  相似文献   

9.
本论文以厦门南普陀寺慈善会、厦门同心慈善会和福建省佛教协会佛教教育基金委员会等三个佛教慈善组织为重点,对它们的慈善活动开展和组织运行机制进行剖析,比较其组织特点和发展优势,并将三者分别归纳为"救济型慈善"、"服务型慈善"和"弘法型慈善"三种类型。以这三个佛教组织进行考察,不仅可以反映出福建佛教慈善的基本状况,而且可以代表不同类型的佛教组织运行机制特点,从而揭示我国佛教慈善组织的发展面貌。  相似文献   

10.
多年来,普陀山佛教协会本着“弘扬佛教慈悲济世精神,发扬优良传统,践行人间佛教思想,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宗旨,不断创新,积极推进普陀山佛教公益慈善活动的规范化运作,不断提高社会效益,全面提升普陀山佛教公益慈善品牌,增强了社会影响力。  相似文献   

11.
正本刊讯1月28日,福建省佛教慈善协会成立大会暨揭牌仪式在福州旗山万佛寺举行。省市县各级党政部门领导,佛教界的诸山长老以及企业界、社会名人、社会爱心人士数百人共襄盛会。耀慧法师首先代表筹备组作《福建省佛教慈善协会筹备工作报告》,随后,大会审议通过了《福建省佛教慈善协会章程(草案)》《会费收取标准和使用管理办法说明》《福建  相似文献   

12.
觉醒 《法音》2011,(11)
(2011年10月18日)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慈善,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佛教历来有致力于慈善公益以利益大众、回报社会的传统。佛教  相似文献   

13.
为了进一步加强佛教界力行慈善以服务社会的意识,促进佛教慈善事业朝着更加规范、有序、健康的方向发展,2011年10月18日至19日,佛教慈善与社会服务学术研讨会在上海玉佛禅寺  相似文献   

14.
正近年来,以"慈善"为主要内容的人间佛教运动在中华大地不断开展,太虚大师当年的振臂呼吁终于得到真正响应。社会各界对"慈善"越来越关注,尤其是身体力行慈善实践而对之有深刻体认的有识之士围绕"慈善"提出了新的见解,如多年从事慈善活动的天津市佛教慈善功德基金会理事长妙贤法师提出了"现代慈善理念":"现代慈善理念是一种全新的社会价值观,是以人权和人性化为基础而产生的大慈大善大爱。现代慈善理念  相似文献   

15.
经过与会代表的共同努力,第27届世界佛教徒联谊会大会顺利完成各项议程,即将落下帷幕。在不到3天的时间里,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僧大德,在传灯法会中共沾法喜,在全体会议中共商大业,在慈善论坛中分享经验。通过交流和互动,各国佛教组织和佛弟子形成了重要共识,增进了佛缘法谊。本次大会探讨了佛教的慈善理念和当代价值,交流了开展佛教慈善活动的经验体会,体现了佛教对社会和人生的深切关怀,  相似文献   

16.
王丽心  郭芳玲 《法音》2013,(6):51-55
多年来,河北省佛教协会积极引导广大佛教徒、社会爱心人士,发扬观世音菩萨寻声救苦的精神,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积极践行佛教的慈悲理念,行菩萨道,拔苦予乐,同耕福田,致力于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卓有成效,获得社会人士的广泛赞誉。在河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北省佛教慈善基金会会长常辉法师的率领下,河北省佛教慈善基金  相似文献   

17.
《佛教文化》2011,(4):3-3
2011年7月27日,中国佛教协会首届书画慈善义展开幕式在江苏省无锡市灵山梵宫举行。这是中国佛教界首次举办大规模书画慈善义卖,中国佛教三大语系高僧大德均慈悲赐笔,社会书画名家也纷纷慷慨捐赠。  相似文献   

18.
<正>佛教有着慈悲济世的优良传统,本着"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的宗旨,佛教寺院、基金会以及慈善组织,在扶贫济困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具体工作。一随着我国佛教公益慈善事业的不断发展,其规模不断扩大、内容日益丰富、形式更加多样,透明度、公信力、号召力日渐增强,制度化、专业化、组织化、  相似文献   

19.
正佛教素有慈悲济世、自利利他、自觉觉他之精神。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在四众弟子的积极参与下,江苏佛教界坚持抵制佛教商业化行为,回归佛教文化本源,开展各项慈善活动,取得了显著成绩,如在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日本福岛地震慈善赈灾以及"佛教慈善月""宗教慈善周"等活动中,均可见江苏佛教界的善行义举。当今的中国已进入了大数据时代,江苏省各级佛教协会和全省佛教寺院借此良机,积极探索信息化、智能化佛教慈善工作的新形式、新机制,如经常性依托各类佛教网站、公众号以及网络论坛、QQ群、微信群等互联网载体开展各类慈善活动。  相似文献   

20.
丁建华 《法音》2023,(9):22-29
<正>佛教理论中的生态、心理、慈善等具有现代意义、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内容已受到广泛关注,产生了不少研究成果。然而,佛教从一开始就是佛陀对弟子的教学,佛学在印度社会中也是基于超越现实人生的目标而建构起来的哲学体系之一。所以,佛教可以视作建立于师生关系上的哲学教育,在教学理念上拥有丰富的、值得借鉴和挖掘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