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公共设施是城市空间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它是提升市民生活品质、体现城市品位的重要内容。目前,国内城市公共设施在设计上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其一,设计形式比较单一;其二,细致的人性化设计不够;其三,系统协调性有待提升。在"宜居城市"、"生态城市"理念的推动下,城市公共设施建设也出现了一些新趋势、新导向,可以遵循安全性原则、功能性原则、人性化原则、协调性原则,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城市公共设施的设计:1.挖掘地域文化与各种艺术元素,彰显城市特色;2.依照城市各功能区域,进行模块化的系统设计;3.结合当地大众需要与大众审美需求进行设计。  相似文献   

2.
<正>项目名称:湖北大冶保安镇总体城市设计地点:湖北省大冶市镇区建设用地面积:约6平方公里规划时间:2013.7-2014.6保安镇地处黄石、鄂州、咸宁三市接壤之中心,距大冶市区33公里。保安镇总体城市设计总面积102平方公里。该规划项目的重要意义在于从空间问题入手支撑城市转型,使保安镇由大冶市的商贸强镇向武汉都市圈的特色小城市转型,建设"精致型"滨湖小城。  相似文献   

3.
<正>编者按:"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2013年岁末举行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运用"天人合一"、"乡愁"、"历史文脉"这样一些带着社会、文化因素的语词描绘未来中国社会城镇化的蓝图,格外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4.
为贯彻落实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及《"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推进我国健康城市发展,从健康城市观念、认同和文化形成角度,系统梳理了健康城市观念发展、国际发展历程、中国发展历程、社会组织研究机构与公众对"健康城市"建设参与等;深入分析了"健康城市"建设在中国面临的挑战;并从继续深化对"健康城市"观念的理解、培养"健康城市"文化、政府携手社会共同强化"健康城市"认知三个方面提出建议,以期为促进我国"健康城市"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正>项目名称:四川省阆中市城乡一体化规划地点:四川省阆中市设计单位: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规划院中心城区建设用地面积:约50平方公里规划时间:2014年4月-2015年4月阆中市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嘉陵江畔。阆中古城,是闻名遐迩的"中国第一风水古城",与云南丽江古城、山西平遥古城和安徽徽州古城并称为"中国现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基于其独一无二的风水和古城格局,以及结合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的"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精神,我们在阆中市城乡一体化项目中提出将阆中打造为"中国最美城  相似文献   

6.
《学海》2016,(4):89-95
中国快速的城镇化已取得巨大成就,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因而有必要对城镇化的发展进行城市政治学反思: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是凸显人的"城市权利"的城镇化;城镇化中的政府治理方式需要向效能治理、公正治理、统筹治理变革;而城镇化发展中的社会矛盾和冲突,也可以在城市政治学中找到解决的方案。这些反思对于深入推进中国城镇化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几经跨越、几番审视之后,宜昌如何体现个性、有自已的城市风格与气质?只有做到巧于因借,方才事半功倍出特色;只有创造天人合一,方才显境界,这也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观和最高境界。同一城市,可以不同手法设计之,皆由观察之深,提炼之精,特微方出。城市太容易"千面一孔"了,往往求其不同就在于此。我们常说高起点抓规划,其规划有它的全过程,这过程应该有四:一是"登山临水";二是"坐望苦不足";三是"山水我所有";四是"三  相似文献   

8.
目前,随着中国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中小城市崛起,为公共艺术的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会,使得其在突飞猛进的过程中出现了设计匮乏、制作粗劣、质量不高、造成视觉污染等问题,其原因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管理者思想观念上的误区;公共艺术与城市发展规划之间缺少联系;公共艺术精神内涵和地域文化特色的缺失。为解决这些问题建议如下:公共艺术应与城市建设整体形象协调统一;研究、开发和保护城市优秀文化资源,丰富公共艺术作品的表现力;积极推广城市公共艺术,让公共艺术融入大众生活。这样有利于解决了中小城市公共艺术"千城一面"的问题,有利于塑造个性化的城市形象。  相似文献   

9.
正作品介绍:作品名称:"风云动"城市轻便电动车设计说明:此款电动车为城市环境下出行代步而设计,单人驾驶,后部设置小货箱,方便运输与携带少量物品;轮毂电机四轮结构增强车辆稳定性,封闭驾驶空间,可安装空调以增加日常舒适度;造型上包含中外工业文化特征并吸取生态元素,以突出家居生活与传统特色。  相似文献   

10.
谢炳国 《天风》2014,(4):58-58
<正>据《人民网》报道:近日,一份《中国城市娶妻成本排行榜》的调查报告在网上热传。该排行榜罗列国内多个城市的娶妻成本,其中,深圳以208.2万元排名第一,并被网友戏称为"最难娶老婆的城市"。这份被热传的排行榜是根据全国网友晒出的娶妻成本单进行排列的。北京和上海分别以202.8万元、200.82万元位列第二、第三名。杭州、广州、天津、南  相似文献   

11.
《学海》2018,(2):147-152
19世纪的英国迈进城市化时代:工业经济的繁荣推动了工商业城市的崛起,而城市化又给英国社会带来了重大的影响。一方面,城市的发展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使人们因财富和地位的差异而分化为不同的阶层,并推动了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形成;另一方面,社会分层反过来又对城市本身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使英国城市格局逐渐发展成为以"贫民窟与郊区"为典型特征的城市社会地理结构。  相似文献   

12.
城市形象体现了一个城市的文化特征和城市精神,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已经成为城市的一种重要竞争力,良好的城市形象对城市发展具有巨大的带动作用,能够促进旅游业发展、人才吸收和招商引资,对于城市知名度提升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珠海渔女"现状问题进行全面分析,揭示了基于城市形象的"珠海渔女"再塑造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而提出"珠海渔女"形象重塑的主要途径:一是通过挖掘其地域文化的特色内涵,打造以"珠海渔女"为主题的具有珠海地域特色的文艺精品;二是举办"珠海渔女"为主题的节事活动,以文艺精品与节事活动赋予"珠海渔女"新的内涵和活力,提升其人文价值,使之契合珠海发展的需求,从而增进珠海旅游业的发展,促进珠海城市形象的提升。  相似文献   

13.
城市作为资本涌流的产物,它充斥着人的欲望和反思;资本是为人的身体所服务的,资本和人的特性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城市与身体、资本的对视,就是将城市中人的欲望和反思置于"城视"、"身体视"和"资本视"的视域互视之中。城市、身体、资本都可以是看的主体,也都可以是被看的对象。  相似文献   

14.
正一、杂志简介《美与时代》城市版系郑州大学主管,河南省美学学会,郑州大学美学研究所主办,美与时代杂志社出版的城市建设专业期刊。为适应当前城市发展需要,经河南省出版局批准,美与时代杂志社推出城市版。《美与时代》城市版拥有一大批专家、顾问、学者,为城市建设发展献计献策,研讨把脉,将为中原经济区建设贡献微薄之力。二、栏目设置城市论坛、城市建筑研究、城市规划研究、城市公共艺术研究、媒体城市研究。三、来稿要求1.观点明确,语言简洁、流畅;2.文章前需加"摘要"、"关键词";  相似文献   

15.
城市中流动儿童数量增长使其城市适应问题成为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为了能够更好的开展后续研究,文章对我国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文章主要介绍了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理论、状况、过程及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并认为未来研究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增加追踪研究数量、定期对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状况进行测查、加大理论研究力度、完善城市适应测量工具、添加省内流动、县内流动的被试、对"经历差异"的影响作用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16.
《学海》2016,(4):96-102
城市日常生活空间是人们以物质、文化为原料生产和创造的各种场所,它们承载着城市入的社会生活,比如日常交往、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休闲娱乐、购物消费等活动。城市日常生活空间类似一个生命体,文化、精神是灵魂,钢筋、水泥、石块、砖头等物质材料是这个生命体的构成部分。有了灵魂,城市日常空间才变得鲜活、有生命;若丢失了灵魂,就会患上"城市病"。资本主义以追逐利润为目的,单纯凭借物质材料批量生产出来的城市日常生活空间,是异化的、患有"城市病"的。中国特色的城市日常空间应该是人文空间,蕴含着文化设施和生命文化,应当成为人们以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念为精神原料,以钢筋、水泥等为物质原料,创造、建设出来的艺术作品般的美好家园。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在批驳国民经济学家"人口"概念的过程中发现:抛开构成人口的阶级因素,人口就只是抽象。这揭示了阶级分析背后所依据的雇佣劳动、资本、分工等因素,暗含了城市研究中运用政治经济学方法的潜在可能。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发现了承担解放任务的城市无产阶级。然而,在从绝对贫困到相对贫困的城市现代发展进程中,资本进一步将主体展现为以"无产者"和"物产者"为代表的阶级幻象以及相伴生的从"匮乏"到"剩余"的个体性体验。有鉴于此,城市研究有必要回归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路径,在激发人的主体性的同时破解资本逻辑带来的主体幻象,最终达成主体的真正解放。  相似文献   

18.
"城市双修"指的是"生态修复、城市修补"。2017年4月,景德镇市被纳入江西省唯一的全国第二批"城市双修"试点城市.试点以来,景德镇结合城市发展定位、特点和实际,着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分析景德镇城市建设中存在问题,对景德镇城市双修进程中基础设施建设实践进行了总结,文章最后总结了"城市双修"视角下景德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城市双修"是综合、多维的更新理念,是针对城市生态、用地结构、建设风貌、人地和谐等方面问题而开展的多层次、多视角的修复与修补活动。文章通过梳理城市更新的相关理念与做法,剖析"城市双修"的理论及内涵特性,提出"全域化、持续化、精细化"的"城市双修"模式,对莲城许昌的"城市双修"应用进行探讨,总结"城市双修"的理论建设和实践推广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正王丹凤走了。美人虽未迟暮,终成岁月绝响;燕子不再归来,化为流年心香。对于电影、上海人以及这座城市而言,秦怡、黄宗英、王丹凤这些名字则有着太多的象征意义。她们穿过了长长的时间隧道,美丽地活着,提醒人们:这是一个有着电影记忆的城市。随着人到中年,心潮渐退,乡愁便会如一块块礁石显露出来,这几位"九零后"银发女生,好比老上海人心中的礁石,寄托了海派电影的美丽乡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