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叶 《学海》2005,(1):173-177
"宁信而不顺"是鲁迅先生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一种翻译主张.多年来中国译学界大多从翻译的层面对其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多是贬谪或负面的.本文指出,"宁信而不顺"不是一种翻译技巧或翻译标准,也不是"矫枉过正"或"意气用事".它是鲁迅提出的一种理性的文化主张,是他为中国的新文化建设而发出的呐喊.它是鲁迅文化观的反映,与他的"拿来主义"思想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2.
我国著名文化学家黄文山创建文化学的目的是要解决实际的文化问题,为中国及世界文化寻找出路.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化出路问题讨论中,他创造性地提出了采借中西文化之长、建设"现代化新中国"的方案,以复兴中华民族.1949年旅美以后,他在批判西方现代文化的基础上,提出以"中庸"法则做根据,建立以"中庸型文化"为核心的浑融的"会通文化",作为解决中西文化出路的最终方案.黄文山的这一"文化出路"观,对于当代中国文化体系的建构与实现世界文化的和谐共存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行己有耻"     
朱珊 《学海》2007,(6):76-78
被看作是文化人类学中文化模式论学派的创始人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 1887-1978),在她对日本文化研究的名作《菊与刀》中,以她对文化研究中人格与心理的独特视角,提出了西方罪感文化以及与之对应的东方耻感文化的概念.在她看来,所谓"罪感文化",就是"提倡建立道德的绝对标准,并且依靠其发展人的良心的社会可以定义为'罪感文化'."  相似文献   

4.
对于我们今天召开的这次会议,阿多诺如泉下有知,也许会茫然而不知所云.不仅会议的主题,就连与会人员的组成或许都会让他大有所惑:与会者来自一个自成一体的文化地域,而这个地域义是阿多诺在其哲学和美学思考中从未涉及过的.这个地域的代表何以会有这样的想法,去研究他的理论在这个国度的影响和被接受情况?  相似文献   

5.
文化人类学最具“反思”精神,20世纪人类学的总特征是“我”和“他者”之间观察关系的改造.中医药文化的现代研究应当引入文化人类学中的“文化自觉”概念,应当在对中医历史传统回溯的基础上,建立现代文化的自我理解和自我价值认同.而文化人类学中“他者”对中医药文化研究提供的是另一种自我观察的方法,包括人的他者、文化的他者和历史的他者.现代中医文化研究可以运用文化人类学中的自我和他者的理念和方法,思考中医学现代性中的定位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丁为祥 《学海》2007,(6):24-30
在邓晓芒对传统道德伦理的系统批评中,"关公战秦琼"式的主观剪裁构成了他的逻辑剪刀;而建立在"路人"基础上的法律意识则成为他权衡传统道德伦理有无价值的唯一标准,并且也是他对后者进行挑剔的理论长矛;至于原子公民,则既代表着其自炫自誉的现代化招牌,同时也是其借以自我保护的精神盔甲.所有这些,其实都是邓先生"与传统文化彻底决裂"之"文革"情结的表现.  相似文献   

7.
虚拟与"虚拟实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虚拟"是这个时代的热门词,也是当下文化的关键词.在三亿多的网民中,很多人见面时的问候语从"吃过没有"变为"魔兽了吗"抑或"摘菜了没有",网络虚拟生活已经成为国人乃至世人一种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二十年前美国学者迈克海姆写过一本关于虚拟实在的书,大约十年前引入国内,引发了国内学者关于"虚拟实在"的研究和讨论.但由于当时国内的信息技术尚未普及,网民数量稀少,所以他的书和这场讨论未能引起社会轰动并深入持久下去.如今恰逢读网时代,我们重拾"虚拟实在",重新探讨它的形而上以及与"虚拟"的区别与联系,因为它是我们在谈及当下文化时绝不能回避和忽略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本组文章为"文化哲学视野下的符号--从卡西尔出发"研讨会会议论文.在本组文章中,各位作者就符号文化哲学以及卡西尔哲学的特征及贡献进行了探讨.邴正讨论了现代文化研究的三大渊源和三条路径,陆杰荣讨论了文化哲学的现实功能,石福祁讨论了卡西尔符号哲学的得失,霍桂桓讨论了卡西尔在文化哲学研究中的地位,邹广文对卡西尔<语言与神话>在文化哲学中的影响,李鹏程对卡西尔符号哲学的哲学史意义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宗白华的学术活动是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化活动开始的.他视美学研究为"少年中国"新精神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文化成为内置于他美学研究活动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0.
山东青州是著名的华夏古九州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1996年发现的龙兴寺窖藏佛教造像更是使青州在国内外宗教界声名鹊起,影响日甚.近年来,笔者一直致力于青州佛教史的探索,在研究中发现唐代青州确如文献所载曾经建有龙兴寺、龙兴观、开元寺和开元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