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认识论问题上,目前有选择论和反映论的争论。它们实质上提供了认识的两种模型。如果我们把反映论模型比作一面镜子,那么,选择论模型则好比一个筛子,前者主要强调认识的客观来源,后者主要强调主体的能动作用。当然两者都没有忽视认识中各自所没有突出的东  相似文献   

2.
1.主体—客体问题与本体论的关系。实践活动范围之外的存在的客观性问题。主体性与主观性的关系。2.“哲学无用论”和实用主义“工具论”对哲学功能的错误理解,二者的内在联系。3.机械反映论和任意选择论对思想发展的“源”“流”关系片面理解的认识论根源。4.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与皮亚杰的建构说。认识的客观性原则与主体性原  相似文献   

3.
郑利 《四川心理科学》2014,(12):154-154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科学的实践现引入认识论,对唯心主义先验论、不可知论、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进行了严肃的反思与批判,建立了真正科学的认识论。但在认识论上,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思想并非完全一致,诺曼莱文尊出,马克思的认识论强调以实践为基础和核心,是反经验主义的认识论;恩格斯的认识论是经验主义的认识论,他忽视了认识的社会性,强调实用主义,强调真理符舍论。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我国哲学界对人的认识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开展了许多讨论。有一种意见认为,“反映概念不能揭示人类认识的真实情况”,它“是机械唯物主义决定论的引申”,新的认识论定义应当是:“认识是主体对信息的选择。”(王振武:《认识定义新探》,载《哲学研究》1986年第4期)我们认为,用“主体对信息的选择”定义人的认识,尽管揭示了认识的部分特性,但却带有较大的片面性。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反映论实际上就包含有主体在进行认识时对事物的选择这层意思。能动的反映论是对认识的科学说明。本文拟主要根据心理学过去和现代的一些研究成果对认识过程中的选择性问题作一些具体分析,试图说明以“选择”定义认识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认识的主体性与非经典认识论论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反映论所追求的“客观真理”——认识那不依赖于主体为转移的客观内容,只不过是种理想的状态,事实是认识的水平越高,越不能摆脱主体因素的纠缠;能动的反映论将实践引入认识,只是强调实践的能动性,对主体认识仍基于“复写”;非经典认识论从主体因素(主体的神经系统结构—功能要素,主体意识要素,经验—知识要素,情感—意志要素等)出发,才能真正解决认识的能动性问题。认识是创造,因此本文的结论是认识的本质为“重构”而不是“建构”。  相似文献   

6.
1988年,文艺界关于文艺基本理论问题的讨论从创作论层面推进到本体论层面,就文艺观的哲学基础展开了论争。现将三种主要观点简介如下。一、第一种观点主张以反映论为文艺观的哲学基础。这种观点认为:现在有一些人否定文艺上的反映论,以各种方式企图证明,反映论就是否认作家、艺术家的主观能动性,就是机械的镜子式的摹仿生活。这种指责是毫无根据的。反映论的批判者们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反映论所论述的反映对象、反映结果、反映的过程和方式,以及对于反映论的整体内涵和理论基础都存在着明显的误解。关于反映对象,必须如实地理解为人们的社会存在,或人们的社会关系,或人们的社会  相似文献   

7.
20世纪认识论的巨大变革,无疑是人的思维的建构性的揭示。“图式”、“范例”、“格式塔”、“概念结构”、“模式”等等概念一下子涌进了认识论领域,它给了直观的反映论以致命的打击。但是,若认为思维的建构性毁灭了反映论,这又是一种错误。思维的建构性只是引起了反映论的革命,揭示出认识是反映与建构的统一,一方面认识确实是对外部信息的加工,没有外部的信息,认识无所形成;另一方面,认识  相似文献   

8.
由《哲学研究》编辑部和西北大学哲学系等五个单位主办的“现代科学与反映论”讨论会于1986年11月21日至26日在西安召开.与会30余人讨论了现代科学向认识论提出的问题,还讨论了“反映”、“选择”和“建构”等范畴,及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反映论等问题. 与会者一致认为,现代科学的发展使认识论中的主体性问题日益突出,认识不可能是纯客观的.在相对论看来,参照系不同,人们对同一物体或物理量观察的结果是不同的.在  相似文献   

9.
认识定义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现代社会实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面临着许多应当研究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几年来,我国学术界的很多同志在探索和研究这些新的课题,并发表了一些有价值的见解,同时也产生了不少分歧意见。在讨论中,有同志认为:传统的认识论把认识过程归结为反映过程,“实在太简单、太含糊、太决定化了”,它失去了对认识过程的辩证的生动的理解。因此,对反映论“要重新研究”。本期发表的王振武同志的文章也提出了类似的意见。作者认为,“反映概念不能揭示人类认识的真实情况”,它“是机械唯物主义决定论的引申”;“人工智能已经完全、彻底地否定了反映概念,而把选择作为认识的本质特征”,所以,认识应由反映进到选择。 上述看法涉及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一些带根本性的理论问题,很值得研究和讨论清楚。例如,怎样看待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提出的唯物主义反映论思想?“反映”概念是否排斥了认识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能动的反映论能否体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本质特征?等等。为了促进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从本期起开辟“关于认识是不是反映的讨论”专栏,希望大家给予关心和支持。  相似文献   

10.
文摘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再认识牟钟鉴在《中国民族报》2004年3月16日第三版上撰写文章,就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在现时代作了新的解读。作者指出,第一,长期以来,许多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核心是“鸦片论”,即宗教是麻醉人民的鸦片。这不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核心,它没有揭示宗教真正的本质和根源。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可以概括为两论:唯物的反映论和社会改造论,都是从社会角度看宗教。第二,列宁时期,俄国式、苏联式的社会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解释出现了问题,以致于宗教“鸦片论”或“鸦片基石论”广为流传,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间,我国学术理论界有一种观点,认为列宁的反映论把认识过程归结为反映过程“是机械唯物主义决定论的引申”,“它失去了对认识过程的辩证的生动的理解。因此,对反映论要重新研究’”。这种观点有的是以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中的某些论点作为依据的。这是一个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问题。究竟应当怎样正确地理解列宁的反映论和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呢?在这篇论文中,我试从心理学中的哲学问题的角度,谈谈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卢卡奇对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的突出贡献,体现于他对艺术本质即审美反映论与艺术功能即激发情感与认识世界统一论这两方面的论述,这两个概念不仅体现了卢卡奇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的主要特色,而且也是正确理解他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3.
日本唯物论哲学家户坂润(1900—1945)的《科学论》(1935年)中的最后一部分“科学世界”,首先用唯物论的反映论观点,从“科学世界”引出“自然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来,并阐述了二者间的关系。 在户坂看来,所谓“科学世界”就是“科学”认识(模写、反映)实在的最后阶段,即“总结果”。它是“科学诸世界的统一”,是  相似文献   

14.
选择性注意的理论及其发展趋势--认知神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 选择性注意的早期理论研究 20世纪中期,选择注意最有代表性的理论有过滤器模型、衰减模型及反应选择模型等,三种模型主要分歧在于未注意信息是否得到加工,进而形成早期选择和晚期选择观点的争论。过滤器模型强调对  相似文献   

15.
关于建立创造认识论的构想胡敏中(《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100875)80年代中期,我国哲学界曾就认识的本质问题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讨论。有人提出了认识选择论和认识建构论,认为认识的本质不在于反映,而在于选择和建构。这一观点受到了大多数人的批评,认为认...  相似文献   

16.
承认宗教学的科学性,以辩证反映论的科学方法来建设宗教学理论,并对宗教学理论及其建设持辩证反映的态度,这就是宗教学理论的科学观。明确以科学性为根本性的宗教学理论科学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关于认识辩证过程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内容。马克思、恩格斯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运用于反映论,创立了科学的认识论,从根本上解决了认识的辩证过程问题。列宁根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在批判旧哲学中对认识的辩证过程  相似文献   

18.
王振武同志的文章,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他说:“反映论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呢?我认为反映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一般原则。”接着文章指出:显然,我与赵璧如同志的“分歧在于:《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的反映论思想在原则上主要是一般唯物主义的还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我认为,既然涉及的是对列宁反映论的理解,就应以列宁对反映论的理解为根据。在此书中,列宁多次把自己讲的内容称谓‘一般唯物主义’”。特别是此书前三章的内容是这样。于是,王振武同志提出的问题是一个原则问是题,即列宁反映论的实质,或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实质究竟是什么?我们对王振武同志的回答是不能同意的。  相似文献   

19.
选择论者否定“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这一定义。这实质上是由于他们不理解反映概念具有多层次和多水平的含义,并包含着作为过程的发展的思想,而把反映论中的反映概念理解为标志最低水平的物理学术语,并把人脑理解为无生命的实体;同时也是由于仅从字面上去理解映象、复写、  相似文献   

20.
关于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上阐述哲学根本问题第二个方面时提到的“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这个哲学命题,究竟是指的唯心主义的原理,还是指的唯物主义的原理的问题的讨论,目前正在进行。其实,这个问题在哲学史上是一个早已确定了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从来都足唯心主义的原理,是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核心”,而且从来都是同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反映论根本对立的。这个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中也是一个早已彻底解决了的问题,即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反映论,而且只是反映论,它与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有着原则的区别,绝不能加以混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