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清末民初直至新中国成立的这一时期,在佛教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是相对特殊的一段时间。西风东渐令中国面临着"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当完成了"开眼看世界"的中国文化精英人士反身回顾的时候,他们开始以崭新的视角审视中国佛教。  相似文献   

2.
安心 《佛教文化》1995,(4):16-16
1939年5月,当抗日战争的烽火燃遍中国大地的时候、在佛教圣地南岳衡山,一支由佛门弟子组成的抗日救国组织——“南岳佛道救难协会”成立了。当时,担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的周恩来同志正在衡山,他非常重视这支佛门弟子的抗日队伍,亲笔为他们题词:“上马杀贼,下马学佛。”  相似文献   

3.
百年来,佛教与中国社会和文化一起经历了沧桑巨变。无论是组织形式还是教义宗派,无论是社会功能还是文教事业,中国佛教在20世纪整整100年间都发生了巨大变革。世纪之交,回顾和总结20世纪中国佛教走过的发展过程和历史经验就成为佛学研究者一项重要的使命。在我们刚刚跨入新世纪的时候,陈兵教授和邓子美教授出版了他们合写的40万字的专著《20世纪中国佛教》。本书的出版,标志着中国佛教研究新领域的拓展,标志着20世纪中国佛教史学科的建立,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学术价值。  该书以翔实的资料和宽阔的学术视野对20世纪中国佛教…  相似文献   

4.
李新德 《宗教学研究》2007,3(1):115-121
十九世纪下半叶,来华新教传教士群体发生很大变化,他们对待中国宗教文化的态度上也趋于多元。艾约瑟、艾德、毕尔、丁韪良、李提摩太、苏慧廉等几位具有自由思想的晚清新教传教士,试图一次次跳出传统佛教观的范式以及对中国佛教进行套语式的描述,开诚布公地去充分认知中国佛教这个“他者”。佛教词典的编撰、佛教经典的英译出版,标志着他们对中国佛教研究已经达到一个新阶段。不管他们最初的动机怎样,客观上都促进了中国佛教文化的西传以及西方汉学的发展,增进了中西宗教文化的对话与交流。以今日的眼光去评价他们的著述,不难发现其中的缺失,但无论如何,他们是西方学界了解中国佛教的先驱学者。  相似文献   

5.
李嶷 《中国宗教》2015,(4):70-71
山东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发祥地,在这里佛教与儒家文化完美地融合,相辅相承,互为补充。3月15日,"佛教胜地行"采访组再次启程,首站是山东。当北京还是春寒料峭的时候,齐鲁大地上,和煦的春风已经使蛰伏一个冬天的柳树吐出嫩黄的枝桠。早在公元1世纪前后,佛教就已经传入山东。不过一般都把东晋僧朗在泰山创建精舍作为山东佛教之始。  相似文献   

6.
梅谦立 《孔子研究》2013,(1):117-123
从16世纪起,西方传教士就试图理解佛教。最早,他们认识了日本佛教,而他们对日本佛教的理解塑造了他们对亚洲其他地区佛教的理解,更旁及对其他宗教及学派的理解。因此,利玛窦关于中国佛教的理解不仅仅在他跟中国僧侣的来往中被塑造起来,并且也受到了在日本传教的其他耶稣会士的深刻影响。利玛窦按照范礼安的思想框架来理解中国佛教,并且采用同一个框架来理解宋明理学。不过,对中国古代儒家,利玛窦摆脱了这种框架,形成另一种理解。  相似文献   

7.
五四一代学人如何看待佛教与他们如何看待中国文化传统有关.本文打破了既往西化派和传统派的分析框架,通过对钱穆、梁启超、陈寅恪、胡适、汤用彤、熊十力、冯友兰、张岱年、任继愈等具有代表性的学人观点的剖析,揭示他们在佛教中国化、佛教的历史贡献、佛教与中国哲学的关系等重要问题上的观点异同.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五四以来的各种思潮对与佛...  相似文献   

8.
七、道教和佛教佛教激发道教创立的看法早已为人所抛弃(赛德尔1969,页105)。这种观念来源于日本学者,他们甚至在今天也能用十分敏锐的眼睛看出佛教对道教的影响,因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最初都是中国佛教专家并且本身就是佛教祭司。另一方面,西方的道教专家对辨...  相似文献   

9.
王征 《佛教文化》2011,(1):50-60
中国有着丰富的佛教美术古代遗存,佛教美术考古是涉及佛教、美术、历史等多个学科的学问.在中国佛教美术中,对西域佛教美术考古研究又有着特殊的价值和意义,首先它是认识、了解中国早期佛教文化的重要线索.其次,西域又遗留有众多的佛教文物,尤其是石窟壁画、塑像、建筑等文物.这些文物展现了当时的古代佛教文化艺术的辉煌面貌,他们的发现...  相似文献   

10.
传教士翻译中国佛教经典,译什么,怎么译,都是经过其精心选择的.虽说他们佛教词典、佛经的英译,仍是在言说"自我",宣扬福音,但客观上促进了中国佛教的西传以及西方汉学的发展.与明清之际的耶稣会士以及那些保守的新教传教士一味地排斥中国佛教不同.研究当年传教士中国佛教典籍英译的得与失,对今日中西宗教文化交往不无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近现代佛教中,以印光为代表的传统派僧人和以太虚为代表的革新派僧人尽管对待一些具体问题的理念和实践方式有所不同,但他们对中国佛教的主旨把握是相同的;他们都以发菩提心为本,在民族危难之际,心系国家、志在苍生,为救国救民挺身而出,不顾个人安危;他们无论是坚守传统,还是主张革新,其目的都是为了弘扬佛教真实之义,重树佛教良好形象。巨赞则是将传统佛教思想与佛教革新理念有机结合的践行者。他认为,坚持佛教的传统思想和推行佛教的革新理念同样重要。  相似文献   

12.
胡安 《中国宗教》1995,(2):21-23
抗日烽火中的佛门弟子胡安中国佛教界一向有爱国爱教的光荣传统。佛教教义从缘起及因果的角度,强调报答国恩的必要性。古往今来,佛门弟子中出过不少爱国名人,古代有法显、玄奘、义净等,近代有林则徐、谭嗣同、宗仰等。当抗日战争的烽火燃烧在中国大地上的时候,佛门不...  相似文献   

13.
与太虚、印顺对人间佛教理论的阐述与丰富发展相比较而言,赵朴老与星云法师的贡献和价值更表现在他们对人间佛教理念不遗余力地推广和实践,他们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也将由此而奠定。  相似文献   

14.
恒实法师是一个美国人、一个洋和尚。他弹着吉他、唱着民谣的弘法方式给古老的中国佛教带来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当采访者还在为自己蹩脚的英语忐忑不安的时候,恒实法师用一口流利的中文说起了他学佛的心路历程,讲到了他的中国情怀。高鼻梁、蓝眼睛只是  相似文献   

15.
《法音》2020,(4)
正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历史悠久,自汉代至今已经发展出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与南传佛教三大支系,且他们各自分化出许多宗派,其中蕴含了大量的心理学理论与现象,梁漱溟先生曾称佛教为"心理主义"。目前,佛教是中国本土心理学研究最深,也是成果数量最多的宗教。中国佛教心理学,尤其注重对佛理内涵的挖掘,并对其加以心理学诠释或实际验证。此外,正念、慈心禅之心理训练方式,获得了广泛的关注与应用。总体而言,本土佛教心理学研究,仍在不断构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佛教艺术缤纷的画廊里,诸菩萨、天女、供养人繁杂华丽的佩饰总是十分惹人注目,然而,当我们细心观察之后,便会发现,无论他们佩戴了多少的璎珞、多么复杂的头饰、臂钏,他们的耳朵大都清清爽爽的,似乎与身体上其它繁重的饰物不相  相似文献   

17.
沙门是否应该致敬王者,本质上是王权和教权何者至上、佛教僧众是否无条件臣服帝王的问题。这是佛教在中国社会发展到特定阶段才出现的新问题,涉及面广,影响深远。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直接决定着王朝处理其他佛教事务能够采取的方式和方法。东晋时期围绕这个问题的朝野论战,是政界和教界关于佛教与政治关系从理论到实践的双重探索。只有当佛教僧众无条件臣服帝王的时候,沙门是否应该致敬王者问题才能得到彻底解决。经过数百年反复较量,政界和佛教界在解决这个问题上达成共识,不仅最终确定了佛教在封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也为解决封建国家处理其他宗教与政治的基本关系树立了参照样板。  相似文献   

18.
东晋十六国时期,随着佛教的进一步发展,佛教思想与中国固有文化观念的冲突日趋激化,造成了深受国家本位、祖先崇拜和灵魂不死等传统观念影响的中土佛教学者的理论困惑,也迫使他们对一些重大的佛教理论问题作出自己独立的思考和阐释。作为东晋时期中国佛教的领军人物,庐山慧远置  相似文献   

19.
李翎 《中国宗教》2012,(3):63-65,85
国家博物馆佛造像展体现了佛教艺术博大精深和风格多变的特点,当我们仰望它们的时候,这些造像"远不止是传播宗教知识的工具",更是文化与人类情感的载体。2011年中国国家博物馆新馆建成,在开馆推出的诸多重要专题展中,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展是  相似文献   

20.
佛教对中国文化有非常大的影响,人们到全国各地游览名胜的时候往往会遇上佛教寺院,凡是有年头的寺院附近,不难看到一群一群几米高的尖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