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耿直 《中国道教》1994,(4):40-41
中岳嵩山之阳的中岳庙里,有大小两通刻制奇特、内容奥妙的石碑,碑额各有篆书大字“五岳真形之图”,下边分刻东、西、南、北中岳图画,并各有文字说明。小碑立在峻极门东掖门里,宽0.82米,厚0.16米,高1.64米,由登封知县孙秉阳刻立于明万历二年春日;大碑立在峻极门东掖门外阶下,宽1.30米,厚0.32米,碑身高2.90米,帽高1.46米。  相似文献   

2.
封面说明     
石竹 《中国道教》2008,(3):23-23
老子像碑此碑高1.8米,宽0.91米,现立于苏州玄妙观三清殿西楹。据传,此画像出自唐代"画圣"吴道子的手笔,画像上方的文字为唐玄宗所题御赞,由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手书,文曰:"爰有上德,生而长年。白发垂相,紫气浮天。含光默默,永劫绵绵。  相似文献   

3.
在巍峨壮观的塔院寺大白塔基座北面,有三孔石砌窑洞,中间洞内供奉一尊汉白玉雕刻的释迦牟尼佛。右洞内树着一通清康熙三年(1664)重修宝塔碑。左洞内立有一通“佛足灵相之碑”,简称佛足碑。碑身高1.87米,宽0.76米,厚0.20米。立于明万历十年(1582)。  相似文献   

4.
1998年 7月 ,在修筑老君广场西侧公路地基之时 ,推土机在施工现场推出一块石碑。碑长 1 8米、宽 1米、厚 0 2米。为万历四十六年 ,句容县知县罗廷光与“华阳洞灵官”周友诃共同竖立。碑中详尽地记载了茅山“华阳洞灵官”一职的选授过程 ,以及其相关的职能。华阳洞灵官的设立据《茅山志》记载 ,“华阳洞灵官”一职是在明洪武十六年 (公元 13 84年 )六月设立。在此之前 ,茅山、龙虎山、阁皂山并称三大符宗坛 ,皆由天师府统领。茅山道教由上清派宗师管理。明太祖朱元璋利用“明教”取得了天下 ,所以他深知宗教的影响力 ,在他取得政权之后 ,…  相似文献   

5.
管仲墓     
管仲墓位于淄博市临淄区齐陵镇北山庄西,南依牛山,北临淄水。现墓封土高十米,墓基东西长三十四米,南北宽十四米。明《青州府志》载:“管仲墓:牛山北麓。旧碑题:‘管子之墓’嘉靖乙巳按察使鲍象贤立石冢上。”今碑已失,仅存石碑座。民国九年临淄县志载:“管  相似文献   

6.
陈翰彬先生应新加坡道教文化中心邀请,于2004年冬,用楷书写成《老子道德经》一部,用时40余日写就。新加坡道教文化中心在中国福建特选上等石材,经名匠雕刻。竣工后,运往新加坡,经过组建安装,已于2005年秋落成于新加坡三清宫道观门前。碑长16余米、高3.6余米、碑首为“老子道德经”五个嵌金大字,碑尾为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雕像,碑文全部为嵌金楷书,碑体、碑文光亮夺目、交相辉映。碑座高0.8余米,上雕人物花卉图形,线条明快。碑檐、碑脊、碑顶用整体石材雕成,碑檐卧瓦滴水,通碑整体色调和谐,庄严肃穆,极为壮观。其规模之巨、品位之高、制作之精…  相似文献   

7.
陕西省西安至宝鸡公路一百六十公里处,有一条磻溪河。河畔原来有一座磻溪宫,系当年邱长春修道之处。几经沧桑,原宫已不复存,还剩下一些文物古迹。石经幢。建于元代,高约四米,直径约一米,呈六角形。上部刻有神龛,下部刻老子《道德经》全文。长春真人丘公内传碑。建于元代,碑高约四米,宽约一米五。碑文系道教全真派第五代宗师邱长春的生平事迹。  相似文献   

8.
徐晓鸿 《天风》2015,(2):68
<正>景教碑,全称为"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明天启三年(1623年)出土于西安,今存西安市碑林博物馆。该碑是一通记事碑,唐建中二年(781年)由景净撰文,吕秀岩书并题额,立于景教的寺院中。碑文记述了唐贞观九年(635年)以来,景教发展的历程和波折,介绍了景教的主要教义,碑文融会儒佛道,本土化痕迹明显。该碑的出土,成为基  相似文献   

9.
全真道何时传入燕京①,已无确切资料可考,但全真道著名人物至燕京活动,始于金世宗召见七真之一的王处一。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七真中最以神异著称的王处一奉诏赴京,世宗亲问以养生之道,并命居天长观②。次年二月,七真之一的丘处机也奉诏赴京③。王处一和丘处机先后被召至燕京  相似文献   

10.
五台山南山寺的天王殿前立着一通青绿色石碑,碑额上雕龙戏珠,下有龟趺,石碑通高4.65米。碑身阴面镌刻:故荣禄大夫、大司徒、大承天护圣寺主持,前五台大万圣佑国寺主持、宝云、普门宗主、广慧妙树德宗弘教大师印公碑铭。额题:光前裕后。碑文内容是记述弘教大师的生平和业绩。勒石时间为大元至元五年八月吉日,大万圣佑国寺主持智安立石。因此,人们认为此碑是元代石碑,距今已有656年的历史。人云纷纷,说此碑是五台山现存最早的一块元碑。 近日,我受省文物局古建研究所的委托,调查五台山的有关文物,就此碑作了重点调查核实。在抄录此碑的正、背两面的碑文时,发现正面碑文题为“钦差敕建五台山大万圣佑国南山极乐寺重建万人碑记”。值得注意的是额题系重建万人碑记,时间为“大清光绪九年岁次癸未年孟秋月朔日立”(即公元1883年)。与背面勒石时间晚544年。  相似文献   

11.
名碑赏读     
山西省晋城市东关清真寺礼拜殿北侧,树立着一座高2.2米,宽0.7米,用行楷书体刻写的石碑。碑文是庞士谦、金吉堂两位著名中国伊斯兰教学者,于民国二十四年五月(1935年6月)为马自成阿訇撰写的传记。碑文一千字,扼要阐述了马阿訇生平,内容翔实,语句通畅,事迹感人。现在常有人前往观赏,并三五成群地站在碑前指点、评说,它已成为该寺留给后人的良好教材。现将该碑全文抄写如下,以飨读者。(为便于阅读加上标点符号并改用简化字抄写)。马自成阿衡传阿衡姓马氏,名诚,字自成。父忠朝公,原籍陕西大荔,先烈白彦虎抗清之役,尝仗剑以从,失败后,寓居…  相似文献   

12.
张总 《法音》2005,(2):27-29
山东碑崖刻经中存有《思益梵天所问经》的内容,而且是节取了有关“六度”的一段。这段经文原刻于尖山大佛岭,惜已毁于上世纪60年代。但几年前笔者调查山东摩崖刻经时,获知有一造像碑残件,虽仅存30字,却与尖山此刻相同。在“汉唐之间的宗教艺术与考古”学术会论文中,笔者曾提及此一残碑,即引起一些中外学者的注意。前此仅据内容做过一点探讨,近[1]日得观此残碑拓印件,才知此刻经碑很小,残高仅约30余厘米,即使完整无损,其碑高也不过半米左右。不过此碑虽小,却可与尖山大佛岭之刻作一番比对,而且拓片确能反映出其原本状貌、真实书迹及碑形,较只…  相似文献   

13.
一、四川道教与石刻艺术广汉县三星堆祭祀坑中的巨大铜铸神像(高约2.8米),确证早在蜀王杜“宇时”(相当于商末周初),蜀地已形成高度的神灵信仰。巴蜀人祭祀“三皇”,“五方龙神”;蜀“开明王朝”有“五色帝庙”。巴蜀巫师使用着示意“符箓”,一种吉祥图画的“巴蜀图语”。蜀王铜印上有祖妣祭酒图像。约在公元一世纪,张陵(34—156)用“黄老之学”改造古代巴蜀的“五斗米道”为天师道,道教正式建成。考古遗迹有:简阳县岩洞石壁上刻有“汉安元年”(142)“会仙友”三个大字。芦山县“建安十年(205)〈樊敏碑〉提到了“米巫”。“熹平二年”(173)的〈米巫祭酒张普碑〉记载了“道正一气”传教情况。张陵在四川建廿四治教区。张鲁在陕西南部建立  相似文献   

14.
四棱碑     
在菩萨顶东面的后院里,矗立着一座气势雄伟、十分壮观的汉白玉四棱碑。碑顶高度116厘米,碑身高度246厘米,碑座高度100厘米;碑顶长宽均为131厘米,碑身长宽均为115厘米,是一座由汉白玉雕镌刻泐的四棱柱丰碑。碑顶四面各雕刻着两条盘绕交错的青龙,碑身四面各雕刻着数对小巧玲珑的二龙戏珠,碑座四面各雕刻着一条活龙活现的青  相似文献   

15.
在广东省湛江市徐闻县大黄乡那练村东岭发现一块康熙年间的天主教友墓碑。墓碑距今已有290年。这是湛江市首次发现的重要宗教文物。这块天主教友墓碑是1990年10月中旬,由湛江市民族宗教事务局的同志到徐闻县调查宗教历史,根据群众提供的线索,会同徐闻县宗教局的同志跋山涉涧,终于在离徐闻县城二十多公里的大黄乡那练村东岭最高点找到的。碑长120厘米(露出地面部分),宽42厘米。碑已有一定程度的风化痕迹,坟地也已冲刷夷平。但碑面  相似文献   

16.
葛天  张萍 《法音》2022,(9):19-26
<正>一、引言《唐大历六年上都荐福寺临坛大戒德律师之碑》,为纪念荐福寺临坛大师智舟法师所立,现存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太壶寺。碑高234厘米,宽74厘米,最厚30厘米。碑阳、碑右、碑左、碑阴均有文字。碑阳隶书16行,每行36字格,右下角缺佚12字,为世所重。宣统三年(1911)《重修泾阳县志》[1]对该碑进行简介,  相似文献   

17.
明清以来,全真道教在山东济南章丘境内盛传,道教宫观遍布,碑文石刻众多。自雍正十三年(1735)至民国初年,龙门派曾在锦屏山留下一段辉煌的历史。其中代表人物有韩阳成、刘来广、王复昌、李合林、孙永平、李永传、张元珠、杨至绪等。锦屏山道教碑刻也多为首次发现,如乾隆二年《重修锦屏山朝阳洞老君堂碑》、乾隆八年(1743)《锦屏山记》、乾隆二十一年(1756)《开山碑》、嘉庆四年(1799)《重修老君堂碑》、道光三十年(1850)《重修锦屏山庙宇碑》、咸丰五年(1855)《重修碑》、同治六年(1867)《重修老君堂碑》、同治九年(1870)《重修文昌阁碑》、光绪十二年(1886)《重修碧霞祠老君堂碑》、光绪二十一年(1895)《重修老君堂碑》等。查阅王昶《金石萃编》、陈垣《道家金石略》等相关碑刻文献则疏于收录。锦屏山碑刻内容详尽,文辞朴实,文章完整,篆刻精美,对清代道教文化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石堂山碑林位于河南省内乡县昨蛐乡大窑店西约1.5公里处的普济宫遗址上,现存元明清碑刻14通,碑文内容较为详细地记载了晋代著名道人麻衣子的修真经历和普济宫的历史沿革,是研究豫西南道教历史发展的不可多得的珍贵实物资料,已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加以保护。其中幸存的主要碑刻有:元《普济宫重建麻衣子词碑铭》、《麻衣子道场重建十方普济宫碑》、《成吉思汗手诏碑》、《紫清白真人无极图碑》、明《李荫诗词碑》等。《普济官重建麻农子祠碑铭》由元朝右司员外郎勃术鲁撰文并于大德十年(1306)年丙午重建。碑文记述了麻衣子的修真经…  相似文献   

19.
1991年7月河南偃师汉墓出土的肥致碑,因涉及东汉早期道流活动,故颇为道教研究重视。今从碑例、碑文、本事三方面,并结合此碑的出土情况,对其真伪详作考辨,认为此碑系民国年间伪造。  相似文献   

20.
河北省保定市清真西寺内有“俭可养廉”碑一幢,系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保定工巡局即补道吴某所立。碑高180公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