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汶川地震造成的灾难让世人震惊,人们在应对这一灾难时所展现出来的人性美更加震撼人心。有人惊叹,这次大灾难以及人们在应对灾难时的表现改变了人的语态和心态,甚至改变了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人们在试图忘却这一巨大不幸时,同时也深切地体验到了人们在迎战不幸时的人性之善良,“大爱无疆”、“血脉相连”等充满温馨情怀和人性感召力的话语更是成为道德的共鸣。不过,需要理性深思的是,“5.19”举国的三分钟悲鸣所铸就的众志成城和所爆发出来的善良人性能否久恒?对生命的尊重与关爱如何避免陷入抽象人道主义和空洞的说教?  相似文献   

2.
“家园没有了,那些我们爱着的人和爱着我们的人或伤残,或失踪,或者永远离开了我们,而我们也有很多人受了伤。我们是这场灾难中‘幸存下来的人’,在我们的心里,已经不仅仅是痛苦,而是很多很多纷繁复杂的情感纠结在一起。这些感觉,让我们找不到自己,找不到活着的感觉……”  相似文献   

3.
尽管汶川大地震过去几个月了,然而这场大地震在国人内心深处引起的巨大震撼依然在持续。我们不仅被地动山摇的灾难、被巨大的废墟震撼着,我们更被顽强的生命意志、被万众一心的民族团结、被一个个血肉之躯英勇献身的事迹震撼着。我们之所以如此震撼,是因为在中华大地上的每一个角落都闪现出人性的光辉,在每一个普通的人心中都感受到了久违的道德觉醒与威力!面对这种震撼,作为知识分子、特别是从事伦理学研究的我们,立刻感受到了一种责任:必须把这次“突发事件”中涌现出来的“道德、精神力量”铭记下来,使之存留在“兴邦”的“常态”建设中,成为中华伦理复兴的宝贵道德资源。  相似文献   

4.
今年上半年,一场重大灾害——非典型肺炎,突如其来地肆虐中华大地。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整个国家的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共同努力,防治工作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现在我们可以说,中华民族又经受了一次灾难的考验。灾难之中见真情,灾难也使人们思考问题更深刻。在与非典型肺炎斗争的日日夜夜,在那些惊心动魄的时刻,一个一  相似文献   

5.
计文 《天风》2011,(4):1-1
最近几天,心头一直牵挂着邻国东瀛所蒙受的这场旷世灾难,视频中地动山摇的地震、排山倒海的海啸之后的惨状,令人颤栗,揪人心扉。在网上论坛和微博里,流淌着的民意主流是基于人性的悲悯和同情,但十分刺耳的是,一波纯由肾上腺素所支配的冷嘲热讽,甚至幸灾乐祸的声音不时响起,占比虽不高,却不是个别,够得上一种倾向。无独有偶的是,在教会里也出现了这样的声音。  相似文献   

6.
苏华 《学海》2003,(4):180-183
20 0 3年春 ,一场突如其来的SARS灾难打破了人们的常态生活 ,这让身处重灾疫区的中国经济蒙受重大损失 ,也使整个中华民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而今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留给我们的是启示与反思。为此 ,2 0 0 3年 5月 2 9日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举办了《抗击“非典”与人文关怀》研讨会。 2 0多位与会专家 ,从不同学科不同视角 ,以如何尊重生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民众与政府等等关系为题 ,进行了深入的理性探讨。抗击非典与人文关怀“非典”是一场突发性灾难 ,引发了公共危机 ,要克服这种危机 ,就要以最大的情感效应和精…  相似文献   

7.
山崩地裂,突如其来,万千生命被顷刻吞噬的一场大灾难,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无尽伤痛;八方驰援,爱如潮涌,亿万民众倾力相助的大营救,给民族精神的重生带来巨大转机。全世界在以新的目光关注中国,全中国在以新的视角反观自我。灾难中,我们看到了爱的温暖和爱的力量,经历了苦难,使我们更深切地认识到生命的有限与宝贵;灾难必将带来巨大的历史进步。灾难也昭示着:新时期的道德建设,应当重新确立关爱生命,以人为本的新的支点。  相似文献   

8.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战胜利70周年,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这场战争中日本令人发指的侵略行为,不仅给中华民族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也给中国天主教会带来了劫难。在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下,中国天主教会在国难当头的紧急时刻,发动国内国外天主教会信徒携手抗日,以实际行动为抗日战争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一、在教会报刊杂志上发表宣言呼吁积极抗日抗日期间中国天主教报刊杂志纷纷发表宣言,鼓励教友积极抗日,与日本侵华邪恶行为作斗争。  相似文献   

9.
油画在艺术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重要的艺术形式,油画自出现以来就得到了人们的喜爱。油画的对象可以是人物、动物、植物、自然风景、人文景观等,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油画可以表达喜悦的情感也可以表达悲伤的情感。在中国和西方,有大量的油画作品以灾难题材作为画面内容,这些灾难题材油画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首先,灾难题材油画能够满足人们悲剧性审美的需要;其次,灾难性油画不仅仅是展现灾难本身,更是展现在灾难面前人类真实的心理活动;最后,艺术的核心就是对人性的探索和考究。  相似文献   

10.
汶川特大地震灾害造成数万人罹难,数十万人受伤,一场国难,让山河为之呜咽,草木为之哭泣,举国为之悲痛,世界为之震惊。在抗击这场天灾中,中国共产党人、中国政府、中国人民用生命至上、人性至尊,向人类递交了一份答卷。  相似文献   

11.
春秋战国时代,社会阶级斗争及矛盾日益尖锐。在此期间,代表不同阶级和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家、教育家纷纷提出自己的学说,互相争论,形成了一个百家争鸣的局面。在这场争鸣中,关于人性问题的争论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各家提出了有关性善、性恶的理论,形成了各种不同的人性观。这场争论,一直延续刭汉、唐至明末清初的王夫之,可谓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关于人性善恶的争论,实际上是对人的心理实质,以及心理发生、发展和遗传、教育、环境的相互关系的理论探讨,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通过这一问题的研究,可以阐明中国古代学者对人的心理发生发展的基本思想和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2.
致读者     
为在5.12汶川地震中罹难的同胞致哀。愿逝者安息,生者坚强。 汶川地震是场大灾难。它摧毁了村庄,撕裂了大地。可是它却阻挠不了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奋勇前进的步伐,撼动不了十三亿炎黄子孙众志成城,战胜灾难的勇气和斗志。  相似文献   

13.
长江——母亲河,悠悠5000年,她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中华文化从蛮荒走向文明,从远古走向现代。然而她也给我们民族带来了无数的水患灾难,中华民族的文化史也是一部与江河洪灾抗争的奋斗史。当1998年惊涛拍岸的万里长江和北域松花江水终于平静下来,当大军云集、人声鼎沸的千里长堤终于平静下来,当我们在为1998抗洪精神感动不已的时候,人们也开始了悲壮之后的沉思。人们在追溯1998年特大洪水的根源,人们在思考为什么区域性洪水愈演愈烈,几乎连年不断?在思索中,人们无不认识到自然生态的保护对人类生存的严峻意义。在…  相似文献   

14.
去年是中国抗战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在这场正义战争中,中国共产党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回想过去,我们一定要牢记历史教训,不忘国耻,大力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展望未来,我们更加积极与时俱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谱写光辉新篇。在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里,人们倍加怀念老  相似文献   

15.
150年前,英国殖民主义者为了把中国变成它的殖民地和推销鸦片、商品的市场,悍然对华发动了罪恶的鸦片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面对外国侵略者的疯狂进攻和国内投降派的干扰、破坏,进行了英勇不屈的斗争,惊天地,泣鬼神。江苏的关天培就是当时代表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利益与尊严,  相似文献   

16.
让废墟作证     
当“5·12”大地震的余波渐趋平静的时候,当废墟下被掩埋的生灵再也没有了生还希望的时候,当幸存者的惊魂稍稍安定的时候,我听到了一个富有远见的声音:让地震中受损最惨烈、已经成了一片废墟的北川县城,依然保持着震后的原貌,永远平静地躺在群山的怀抱之中,让它成为中国灾难史上一个永恒的见证,让它向世人昭示:中华民族在灾难面前所表现出的英勇顽强、  相似文献   

17.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开展了气壮山河的抗震斗争和井喷式的救援活动,在地震废墟上奏响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最强音,让世界为之动容。这次抗震救灾中所体现出来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坚韧不拔、团结向上、众志成城的民族品质;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的人道精神和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中华民族"愈挫愈奋"的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让我们感动和感悟。为此,我们特别约请中国伦理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陈瑛研究员,上海市伦理学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朱贻庭教授,天津社科院温克勤研究员撰写这组特稿,将这些感动和感悟记录下来。灾难面前、危机时刻表现出的抗震精神,让我们更加坚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和信心!  相似文献   

18.
一场壮烈而伟大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已过去半个世纪,今年数百万中国天主教徒同全中国人民一道隆重纪念这场反侵略战争胜利50周年。我们缅怀先烈,追忆历史,珍惜胜利成果,为中国教会对祖国的生存、民族的自由所作出的努力、战斗和贡献而欢呼振奋,也为我们的教会在这场战争中所承受的来自各方面的灾难、苦辱和迫害而伤痛、沉思,从中更深切地懂得一个真理——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更清楚认识到中国教会的历史的盛衰与祖国的存亡强弱是紧紧关联的。  相似文献   

19.
人类是在灾难中生存和发展起来的,灾难是对人心理素质的考验。面对灾难,我们应该学会心理自助。心理自助是在遭受巨大心理打击的情况下,通过自己的心理调适、心理暗示,尽快摆脱灾难和刺激在心目中造成的强烈恐惧感和心理创伤。  相似文献   

20.
正人们想知道,为什么数万年以来大自然和人类的自然生境(natural habitat)历经众多时代一直保持着的质朴纯净,犹如飞来横祸一般,短短几个世纪内就被人类给损毁了,并且那种超自然的圣洁也被掠夺殆尽。这种掠夺和损毁显然不能归咎于大自然本身,人类自己,才是这场无法挽救之灾难的始作俑者。然而在这里,我们并不是要去追问受害者,也不会去盘究导致这场灾变的原因。我们关注的是一种态度的改变,一种人类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