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学术界出现了经学研究的热潮,但经学的诸多重要问题还值得认真深入地研究。本文就"经学是研究儒家经典的学说"这一人们所熟知的经学定义提出质疑,认为作为经学原典的五经出现在儒家之前,先秦诸子百家皆宗奉五经,五经不是儒学的专利;而汉武帝以来的经学与设立五经博士之后的儒学存在经子之分,"儒家经学"的习惯用语存在混淆经子之分之嫌。  相似文献   

2.
经学与中国文化常新葛志毅近年有的学者曾提出,元典做为某一民族"青年时代"的精神创造,都曾被相关民族反复研读,一再诠释;对元典的精神的阐释,可以成为认识该文明民族特性的突破口。如果中国古代的经学典籍也属于此类元典的话,那么,其精神应一样常驻永新。因为在...  相似文献   

3.
经学的分派与分期看似两个不同的问题,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分派是关键,分期则是依据经学基本派别来确立的。而经学分派的根据在所重点训释的典籍的不同,正是依经学典籍的变化而形成不同的经学基本学派,并由此带来经学话语中心、范式的变化。据此可以将汉武帝以来的经学基本派别分为五经学、四书学、《尔雅》学三大学派,这也是经学发展的三大阶段,体现了汉武帝以来到晚清经学发展的否定之否定过程,有着自身演化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4.
自晚清以来,研究者围绕着齐学与鲁学的含义、典籍、差异、冲突及其联系进行探讨,形成了一些共识:汉代齐学与鲁学的内涵应当从经学派别的角度去界定,它们各以不同的典籍为载体,在学术旨趣上有很大的不同,进行过四次交锋,又因同属儒学和今文经学而具有融合的天然联系.但是,在五经中一些典籍的学派归属、齐学和鲁学的特点与齐文化、鲁文化特点的关系等问题上,研究者之间还存在差异.共识是学术积累的体现和学术进步的基础,差异则是学术研究的方向和切入点.  相似文献   

5.
孔颖达系隋末唐初经学大师,以主撰《五经正义》播名于史。《五经正义》历来被视为经学、哲学诠释文本,但却涵有不可忽视的美学营养。其中如《周易正义》等文本,就直接包含了丰赡的美学思想材料。如所周知,中国古典美学是以审美意象等范畴为中心的美学,而审美意象的重要基型是  相似文献   

6.
陈壁生 《中国哲学史》2015,(2):56-63,71
<正>经学对汉代政治的意义,在于奠定了汉代政治的价值基础。汉武帝第三策问,董仲舒对之日:"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①与之相对应者,为罢诸子博士,独尊五经博士,并设立博士弟子生员。自此之后,五经成为汉代政治的大宪章。但有汉一代,诸子百家可以自由传播,佛学也可西来东土,绝不因儒术独尊,而受任何压迫。盖所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者,不是将儒家立为意识形态,政教合一而排斥其他学说,而是从政治上确立经学为治国理念。兹以《孝经·圣治章》"天地之性人为贵"一句为例,看经学作为一种治国理念,如何影响政治实践。  相似文献   

7.
子夏是被孔子寄予厚望并着意栽培的一位得意门生.他"身通六经",并凭借深厚的学养大规模设坛授徒,弟子众多且不少人后来都颇有成就,其经学传播之功在孔门弟子当中无人能出其右.子夏在注重经学传播的同时,也非常重视经学研究.在这方面,他既有训释元典的若干具体成果,更有研究方法上的发凡起例.子夏堪称中国经学史上一位"导夫先路"的人物.  相似文献   

8.
唐太宗时由孔颖达主持编纂的《五 经正义》,以及明成祖时由胡广主持编纂的《五经大全》,是中国经学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对 经学文本的统一。《五经正义》的编纂是为了解决“文字多讹缪”,和“儒学多门,章句繁 杂”的问题,为科举考试提供一个统一的文本。因此他们首先对注家和义疏进行严格的筛选 和比较,并以“疏不驳注”的原则处理二者的关系。《五经大全》则是为了用程朱理学纲纪 人心,因此在对文本的选择上存在着严重的错误,在内容上墨守程朱,在编纂上疏于考证, 舛误向仍。  相似文献   

9.
汉代经学的基本特征是经学与阴阳家说的结合 ,即经学的阴阳五行化。任何有效的政治统治 ,都必须建立在对该统治合法性的信念上 ,并通过某种经典的确立或援引来完成 ;汉代政治信仰的重建为经学的发展带来了契机。董仲舒精研“五经” ,吸纳阴阳五行说 ,以《春秋》公羊学重构天人之道 ,促成了汉代经学的大变化。汉代经学吸纳阴阳五行说 ,不但是经学发展史上的一次新变 ,而且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对于汉代及其以后的思想文化发展都产生了相当深刻的影响 ,对此我们应当有较为充分的估计并作出适当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蒋孝军 《哲学动态》2012,(10):52-57
随着汉武帝立五经博士、独尊儒术,五经便在中国的文化系统中一直起着主心骨的作用。这种重要作用体现在它与统一思想、整饬人伦和建构制度这三者的密切关系上。经学在汉以后的漫长岁月中,其形态是基本稳定的,但是到了清代特别是清末,经学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清代乾嘉期间,政治相  相似文献   

11.
在犹太教中有3部典籍,第一是《塔纳赫》(Tanakh,希伯来语音译,即:《圣经·旧约》),所有犹太人都要绝对忠诚地信奉它。其前五卷书称为《妥拉》(又称《律法书》、《摩西五经》,是《塔纳赫》中最重要的著作);第二是《塔木德》;第三部是  相似文献   

12.
董仲舒《公羊》学方法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汉经学首推《公羊》。《公羊》大师最著称者 ,非董仲舒莫属。董氏能从《公羊》中发挥出自己的学说 ,与其方法密不可分。他的这一方法 ,在西汉今文经学中极具代表性 ,更给其后二千年经学发展以深远的影响 ,大凡在经学义理方面有所成就的经学家 ,都或直接或间接、或明或暗、或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董氏这一方法。一董仲舒是经学史上借用典籍以言己学的开山人物。他研治《公羊》 ,不是为了墨守其学 ,而是要借以建立自己的董氏《春秋》学。他的治经就不可能以文字训诂为主 ,“我注六经” ,而只能是“六经注我” ,以解经来灵活地阐发己说。《公…  相似文献   

13.
<正> 一、隋与唐初统一形势对经学的推动和要求儒家经学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经历了一次大的转变,从现象上看,最显著的变化如皮锡瑞所说,经学从分立的时代进入了统一的时代,以孔颖达《五经正义》为标志,开始了经学统一最长的新时期。这种情况是经学自身演变的结果,更受到中国政治上重新统一的决定性  相似文献   

14.
齐鲁书社新近出版的严正先生所著《五经哲学及其文化学的阐释》一书 ,是近年来经学研究中出现的一部不可多得的力作。作者在系统地阅读儒家经典的基础上 ,详细地剖析了经学的起源和儒家经典确立的过程 ,并运用现代哲学的研究方法 ,对经学在传统文化研究中的意义和作用进行深入的探讨 ,极大地拓展了经学研究的空间。经学研究是近年来国学研究热潮中出现的新领域。经学是自汉代以来传统儒学的存在形态 ,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官方意识形态 ,因此经学思想对于传统社会的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但是 ,伴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 ,特别是自…  相似文献   

15.
敦本尚实,返朴还淳--王阳明的经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治经须以致良知为本、删繁就简及五经亦史诸方面论述了王阳明"敦本尚实,返朴还淳"的经学观及其意义,并通过王阳明对文中子拟经一事的评价,进一步说明其经学思想的特色.  相似文献   

16.
整个中国古代经学的文本可分为经书系统和诠释性文献系统两个部分;经书系统形成之后,经学的各种争论就围绕着诠释的部分而展开。诠释文献又可分为传、说、记、章句以及注、疏等数类,其中传是最早出现的诠释文献类别。《论语》在汉初的地位相当于大传,但由于是五经之,六艺  相似文献   

17.
两汉今文经学强调六经折中于孔子,经学为孔子所立之法。汉末面对《周官》《左传》等典籍的传播与兴盛,郑玄把古文经典纳入经学体系。郑玄的注经目标,是"究先圣之元意",其基本背景,是体现在《汉书·艺文志》中把经学理解为"王官学"的体系。把经学视为王官学,容易导出经学就是历史。而在郑玄的体系中,经书是自伏羲至孔子所遗的文献集合,而历史只是理解经书的一种方式,作为文献的经书本身是独立的。经书的独立性与解经方法的历史化,既维系了经部的独立地位,也塑造了中国的经史传统。  相似文献   

18.
《真境花园》是中国回回经学的重要典籍,历来受到各地经师的青睐,至今西北、华北仍有部分清真寺在传习。笔者基于田野调研和文献研究,在本文中主要考察《真境花园》在山东学派的流传及其经学价值。深入研究中国回回经学,对正确认识伊斯兰教中国化的精神内涵,促进中国与伊斯兰世界的文明对话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被奉为隋末唐初经学大师的孔颖达以主撰《五经正义》扬名于史。《五经正义》历来被视为经学诠释文本,但涵有不可忽视的美学营养。其中《毛诗》、《乐记》、《周易》孔疏,包含美学直接材料,其余各经孔疏,所保留周人以礼乐为中心的泛美学思想材料,也极为丰赡,实系研究早期儒家美学及其承传的宝贵资源。限于篇幅,本文主要讨论的问题是:孔颖达在中国唐代特定文化语境中,是如何展开其哲学和美学本体运思的,以及这种本体运思对于中国古典美学有着怎样的意义和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经学的根本特征在于包含一套完整的伦理道德学说,它是中国传统学术体系的统领和灵魂。20世纪初期,西方哲学被纳入中国学术体系,并取代经学成为中国知识体系的统领;中国学术体系至此被逐渐全盘西化,中国知识体系原有的伦理道德品格也逐渐消失。中西文化具有截然不同的特征:西方学者可以一方面在知识体系之中进行科学研究,另一方面去教堂获得伦理道德素养;而中国学界的伦理道德品质并无宗教信仰可以依托,因此,剥去知识体系的伦理道德品格就从根本上为中国学界的道德大滑坡埋下了伏笔,而且其不良后果在当代已经清晰地显现出来了。中国知识体系需要重构,恢复伦理道德学说(不一定是照搬传统经学)的统领与灵魂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