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尔斯的公平正义理论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正义理论,其受到的许多反驳与其多重人性设定相关。罗尔斯的正义环境论说和融贯论证成方法使得他深受休谟人性观(我们有着有限的利他心)的影响;而他对无知之幕的设立与理性选择理论的强调又受到经济人设定的强烈影响;但在提出正义原则及其证成时又显示出康德的深刻影响,隐含人有善良意志,要求有充分的利他心。多重人性设定得以并存的缘由在于罗尔斯混淆不偏不倚与运气平等主义,混淆"不应得"与"非应得",以及正义两原则在推理上的断层与实际含义的妥协。澄清各种混淆后,我们基于休谟的人性观才可获得对公平正义最融贯的解读。  相似文献   

2.
人性观是对人的本性的基本看法和观点。人性观不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理论和实践也不相同。从心理治疗的理论和实践来看,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三大心理学派的人性观是有很大差异的,因而他们的心理治疗理论模式有所不同、各具特色也就在所难免。本文试图从这三个心理学派的人性观出发对它们的治疗模式进行理论分析,以使人们对这三种治疗理论和方法有更深层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科学正确地在实践中运用这些理论和方法。1 三大学派的人性观与治疗模式11 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性观与治疗模式精神分析的人性观是性恶论。弗洛伊德认…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理论研究处于"隐蔽"状态;改革开放影响下有关公平与效率关系问题的探讨,构成了我国正义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并由此拉开了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理论研究的帷幕。进入21世纪,马克思主义正义观逐渐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并形成了哲学反思正义问题、回应西方正义理论及发展马克思主义正义观的研究格局。近年来,学界的研究重点集中于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探究正义问题,梳理、廓清西方正义理论,积极回应"塔克—伍德命题"引发的关于马克思与正义关系问题的争论,对马克思主义正义观进行多元化阐释与解读,以期推进马克思主义正义观的建构。  相似文献   

4.
休谟认为 ,正义的起源在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的有限同情心 ,正义乃是为了弥补自然与人性的这种不足而产生的人为之德 ,正义的主要作用是作为一种划分财产权利的道德规则。本文对休谟的正义观进行了阐述和简要评析 ,并指出了其正义思想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积极引导宗教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理论,从根本上解决了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关系问题,在三个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1)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起源、宗教存在的根源和宗教消亡的理论;(2)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发展规律、宗教与社会关系的理论;(3)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社会功能的理论。它把中国共产党人对宗教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相似文献   

6.
<正>义是社会的首要价值,是维系社会秩序、塑造社会风尚的伦理智慧。新自由主义者诺奇克与罗尔斯的正义观在自由问题上无实质分歧,二人争论焦点在于如何看待平等,具体表现在正义基石—权利VS公正、政府角色—最低限度的国家VS多功能国家,以及分配正义—资格理论VS背景制度三方面。分析这些争论对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义观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群体价值取向和大同理想以及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等思想渊源的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义观可借鉴"最大最小值"规则,从尊重公民基本权利,平等优先于善;合理把握市场机制与国家调控之张力,发挥政府职能;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之关系,缩小贫富差距;建立健全社会扶贫体系,增进百姓福祉等路径,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义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期做好扶贫工作,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7.
周晓 《道德与文明》2020,(3):141-149
正义理论通常被认为不应该涉及"至善"领域,"正义问题"与"幸福问题"应分属两个不同的领域,所以伦理学家很少用"幸福"论证正义制度和说明个体的正义行为,而多是从"利益"和"尊严"出发论证正义理论的合理性。但在理论结构上,从"利益"出发的"财产中心正义观"存在着不可自洽的缺陷,从"尊严"出发的"主体中心正义观"通过扩充前者的信息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做了弥补,但"尊严"概念本身对社会合作和正义动机的解释力都稍显不足。赵汀阳教授用"可能生活"重新诠释了"幸福"概念,认为"幸福"的实现在于"可能生活"的多寡,借用这一概念,进一步扩充"主体中心正义观"的信息基础,一方面可以使得正义理论的结构更为自洽,另一方面也在社会"正义"和人们"幸福"之间搭建了可能性桥梁。  相似文献   

8.
余龙进  王秀华 《哲学研究》2012,(11):109-112
<正>一个国家(或政府)得以存在的基本理由是与对社会正义的追求分不开的。但是,国家应当是作为正义的维护者还是作为正义的给予者,对此在人类思想史上有着不同的认识,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国家观。本文以罗尔斯与诺齐克为例,尝试对这两种国家观加以梳理。1.正义的给予:罗尔斯的正义观与国家观罗尔斯以对正义的考察和对社会制度的正义性考  相似文献   

9.
目前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之间关系这一重要问题的探讨,并不多见,本文致力于这一问题的思考。从世界观、辩证观、实践观、价值观等富有意义的四个方面,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的继承。从思想理论到群体实践、西方社会到中国社会、社会革命到社会建设等三个方面阐述了前者对后者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由田 《道德与文明》2017,(6):108-113
当代美国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学者艾伦·布坎南在《马克思与正义》一书中认为,马克思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不存在"正义"问题。一般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是实现正义的理论,这是用黑格尔的正义观来理解马克思,因而是不成立的。因为黑格尔正义观的前提是私有制,即以市民社会为基础的法权意义上的正义观。而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正义观进行了批判,认为共产主义消灭了私有制,因而"正义"不再是私有制下的法权概念,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社会不存在"正义"问题。其实并不像布坎南所理解的那样,共产主义虽然不包含法权意义上的正义观,但并非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社会没有正义问题。在非法权的意义上,"符合社会性的人"是马克思正义观的基本规定。  相似文献   

11.
伍德对胡萨米:马克思和正义问题之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伍德与胡萨米关于马克思是否批判资本主义为不正义之争是一场富有启发性的论争。本文从三个方面对这场论争做了简要的述评:(1)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是否基于某种正义观?(2)马克思是否认为资本主义剥削是不正义的?(3)在马克思的视野中,共产主义是否是一个正义社会?  相似文献   

12.
对这个问题,有三种回答,即三种科学理论观:(1)语法学理论观;(2)语义学理论观;(3)结构主义理论观。坎贝尔首先试图给科学理论作出确切的规定:一个理论就是命题的一个连通集。以  相似文献   

13.
北宋道士陈景元的《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颇具理论特色:(1)对“道生万物”论与“万物独化”论两种对立的思想作了调和;(2)将“常道”和“可道”分别对应于道家的自然无为和儒家的仁义礼智信,认为道与仁义礼智信是体用关系;(3)对人性之本源与人性之现实表现作了区分,认为人性之本源相同,而现实表现则有上、中、下三等;(4)将“无为”的内涵诠释为“不越性分”。  相似文献   

14.
博弈困境为探究社会合作秩序和道德(正义)准则从一种缺乏伦理引导的状态中缘起,提供了一种富有启示性的类比。而与博弈论通过重复博弈的实验来解释合作演化的机制所不同的是,伦理学家们在分享"博弈玩具"兴趣的同时,通过对博弈境遇中人类互动合作的条件以及道德(正义)原则的获得和服从问题的诠释,力图为这一困境提供某种"道德解"。  相似文献   

15.
与西方哲学家由于要限制社会中的贫富差距、改善处境较差的社会成员的生存状况而讨论正义问题的初衷不同,俄罗斯思想家却是鉴于平均主义民族心理在俄罗斯的根深蒂固和平均主义社会思想在俄罗斯的广泛传播而讨论正义问题的,因此,俄罗斯思想家的正义观总是透露着对人的个性和独特性的凸显与强调。作为20世纪俄罗斯著名的政治哲学家,伊万·伊里因(1883-1954)对正义思想的表达鲜明地体现了俄罗斯正义思想这一独特性。伊里因的正义观以其精神哲学为基础,着重于强调人的独特性,提出作为差别化艺术的正义思想,由此表达出一种批判平均主义、强调要尊重人的个性和独特性的社会建设方向。相较于西方的正义理论,伊里因的正义观不失为讨论正义问题的另一个面相,同时,对于我们远离平均主义的误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启发性。  相似文献   

16.
在当前自由主义关于正义和人权的讨论中,“人性”(humanity)是一个往往被忽略的核心要素.然而,正义的问题总是同“人是什么样的”、“人应该是什么样的”这类问题密切相关,而且大部分理论家在思考或建构正义原则时,正是由于对“人性”的不同层面的强调导致了他们对正义社会的设想分殊各异.罗尔斯在提到密尔的理论时批评到,密尔的正义原则是建立在人性的某种“统合性”理解之上的,而对人性的这种理解不能够作为正义制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西方人本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罗杰斯与道家的创始人老子的理论对人性的观点有很多相似之处,这种相似的人性观主要表现在他们对人的基本动机的理解之上,这两个基本动机分别为实现倾向性和复归倾向性。该文通过比较这两种基本动机,探讨罗杰斯与老子的人性观的相似点与不同点。  相似文献   

18.
论差异性正义与同一性正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关于正义的讨论很多,许多学者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观点。其实,对于正义的追问最终都要归结到对于人的理解上。人是差异性与同一性的现实统一,所以,对于正义的理解也就包括从人的差异性着眼和从人的同一性着眼这两个不同的角度,从而产生了基于人的差异性的正义与基于人的同一性的正义:这两种正义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社会文明的发展。一、基于差异性的正义与基于同一性的正义我们今天所谈的正义,一般而言有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指所得与所付相称或相适应,如贡献与报偿、功过与奖惩之间,相适应的就是正义,不相适应的就不是正义,…  相似文献   

19.
提高劳动报酬是一个涉及劳资关系交换和社会财富分配的复杂正义问题.劳资关系的交换正义是否"合乎公平的正义"是一个充满现实纠结的社会问题.社会财富的分配正义旨在建构一种保障、拓展和超越交换正义,普惠民生的大劳动报酬现.一方面,通过劳动要素资源均衡化,实现劳动报酬与人的再生产需求的全面协调发展;另一方面,通过承认和尊重民生权利,以彰显提高劳动报酬的民生逻辑.大劳动报酬观的正当性与权威性需要劳动者、企业和政府三方协同联动,以建构一个和谐共融的行动共同体.  相似文献   

20.
人性观是对人的基本看法和哲学假设,人性观是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技术基础,任何一种咨询理念都是有其人性观假设的。当咨询师与来访初次接触时,他们的理论思想决定着他们寻找什么和看到什么。这基本上决定了咨询的中心和过程,并影响着咨询和治疗的策略和步骤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