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由概念是康德哲学的核心概念,是理解康德哲学的一把钥匙.学界对康德自由概念的理解聚讼纷纭,莫衷一是:“二分法”,“三个层次”或“三步曲”.但是它们只是停留在对康德自由概念的分类和梳理层面上,并没有揭示康德自由概念的完整内涵和内在逻辑.康德是从自由的可能性、实在性、现实性和实际性四个存在论维度构建有机联系的自由理论.本文试图从这四个存在论维度恢复隐藏在康德哲学体系中自由概念的完整原貌,揭示其存在论意蕴.康德自由概念不是认识论意义上或心理学意义上的自由,而是存在论意义上自由,它揭示了人的存在的本质,即人的存在的价值、尊严、责任和权利.  相似文献   

2.
康德的批判哲学试图捍卫人的自由,将之建基于人的主体自发性与自主性.在对康德自由概念的解读中,海德格尔认为,康德将自由理解为一种因果否定了人类的自由.依据康德文本,重构康德的因果自由理论,可以澄清海德格尔对康德的误读.剖析海德格尔在批评康德时所持的立场,将会看到海德格尔的自由概念的存在论—现象学维度.将双方关于自由的基本...  相似文献   

3.
康德以自由意志作为比性善/性恶论更本质的属性展开其全部道德哲学的论述,自由意志的不可知是康德的道德哲学的基本坚持。牟宗三、康德自由意志说的最大歧异是“呈现”和“悬设”之别。牟宗三先生是要以传统儒学“圣贤人格”的道德生命来消解康德学的现象界/本体界的两相悬隔。但是,牟极力与康德的呈现说对扬的不过是“道德原型”的概念,而该概念在康德是属于经验世界的消极的、负面的概念,因此,儒家的“理想人格”(“道德原型”)与先验哲学的实践理性法则是互相排斥的,牟先生的呈现说实际上意味着自由的自我取消。牟先生以“天人合一”的预设作为儒家道德形而上学之呈现的自由意志说的唯一理解规则,说明他无意疏通一条儒学与康德学之间可以互容共通的方法管道,而是设置了一条仅供接受心性儒学的观念图式的人通行的“单行道”,这与他借康德学的主体性构架来阐发传统心性儒学普世的思想性和时代感的普遍性致思是相悖的。  相似文献   

4.
康德对感性论的变革——一种存在论阐释的尝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为知识奠基,为自由辩护,康德不仅成就了其伟大的思想,也对历史与现实产生了同样伟大的影响。他为知识奠基的工作既为科学确立了基础,也揭示了科学的内在有限性,迄今警醒着人类既要尊重科学,又要避免陷入科学至上的盲目与狂妄。而他为自由的辩护,不仅为一切公正法则奠定了基础,而且确立了每个人类个体不可让渡的基本权利,从而一直召唤并仍将召唤人类个体对配享幸福的权利与尊严的觉悟与追求。今年适逢康德逝世200周年,本刊先后发表了《康德历史哲学:“第四批判” 和自由感》(邓晓芒)、《道德敬畏与价值判断》(谢地坤)、《康德的“图式”概念及其在当代英美哲学中的演变》(江怡)以及《康德对感性论的变革》(黄裕生)等文,以纪念这位仍照亮人类心灵的伟大哲人。  相似文献   

5.
康德哲学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它来源于对牛顿经典物理学和休谟怀疑论哲学的冲突的调和。康德借助莱布尼茨的天赋观念说来解决这一问题,这形成了康德先验主义的根源。同时,为了确保自由的不可侵犯,康德引入了不可知的物自体。物自体是康德自由概念和道德哲学的本体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海德格尔对康德的"存在论题"——"存在(是)不是一个实在的谓词"作了极其细致和深入的分析,试图从康德的这一论题中引出他自己的有关存在本身的追问。但他犯了三个根本性的错误,第一,康德的"存在(是)本身"只是逻辑系词,从中不可能引出存在者之所以存在,而他的存在者之所以存在又只是主体性的"我思",也不符合海德格尔的要求;第二,康德的三个模态范畴虽然形式上着眼于系词"是",但本身仍然是一些"实在的谓词",除了描述经验性的存在者之外别无用处,无法指示海德格尔的"作为存在的存在";第三,康德的"反思概念的歧义"是批评莱布尼茨和洛克的独断论的,而不是要通过对模态范畴的反思而建立起海德格尔式的存在学说,海德格尔的解读完全脱离了康德的文本。海德格尔想通过引申和发挥康德的存在论题而推出自己的存在论,这是一个失败的尝试。  相似文献   

7.
康德的道德哲学与其政治哲学是逻辑一致的,康德认为正义的优先性在于人先天的自由,而自由的主体坚持正义和遵从道德,则在于人的实践理性自身具有的善良意志,康德就这样通过自由、实践理性、善良意志等概念为道德奠定了基础。然而它仍然是先验的、空洞的,唯有从道德是人存在的方式这一存在论的根基处入手,才能理解道德并使其获得自身存在的坚实根基。  相似文献   

8.
康德道德哲学一直以来是伦理学研究的热点。伴随着近年来美德伦理复兴引起的对于规范伦理的反思热潮,康德道德哲学研究的方向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围绕"尊严"、"爱"、"德性"等核心概念对康德道德哲学目的论维度、德性论维度的考察展现了康德道德哲学研究的新重心。托马斯·希尔教授是美国著名的康德研究者,近年来发表了大量关于康德道德哲学的专著和论文,在寻求康德道德哲学的新解释路径方面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对他的访谈有助于读者了解其本人甚至本领域当前研究的新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康德是西方主体性哲学的集大成者,在他的以三大批判所建构的主体性哲学体系中,道德自由的主体性是最突出、最核心的部分。本文试图从康德道德哲学的主要著作《实践理性批判》的基本环节:实践理性原理、实践理性对象、实践理性动机中,对之加以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正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5月,定价:98.00元本书在回答康德哲学中,关于自然的自然哲学和关于自由的道德哲学如何最终成为一个唯一的哲学体系的同时,提出还应领悟这其中的辩证关系:这是一种基于自由的自然与自由的最终和谐一致。而这也是康德的道德哲学最终导向一种道德宗  相似文献   

11.
康德把自由称为“纯粹的理性体系的整个建筑之拱心石”。他说自由是一种概念、一种事实和一种设定。他把自由分为两种,但偶而,也可以说是更正确地,把自由分为三种。本文目的就是阐明这些自由的特点和差别,从而至少能指出康德对自由的重要作用所作解释之正当合理的根据。 I.先验的自由康德假定因果律乃是决定各种事件在时间中必相继续的原理以后,他在《辩证论》中主要关心的就是证明自由的观念是可能的。这一研究,他在第一个《批判》第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尝试在与根本恶学说的关联中分析康德对意志与任性进行区分的意义。由于引入根本恶的概念,康德修正了以自律为核心的自由理论,纳入自由意志的另一面向——其作恶的可能性,凸显了自由意志内蕴的张力。然而,通过将任性与立法意志界说为意志官能的两个要素,使前者从属于后者,康德对其自由理论的修正并没有完全背离他早先自律的自由观。本文质疑康德将任性对道德法则的违背看作一种无能或者自由的缺失的观点,认为这一可以追溯到奥古斯丁的观点使得意志与任性的区分失去意义,不再能解释恶与过错的归责问题。  相似文献   

13.
冯川 《学海》2014,(2):97-102
康德哲学和黑格尔哲学都主张绝对的、纯粹的自由。本文通过对康德哲学中的自由概念和黑格尔的自由概念的分析比较,总结出三个共同的特征,即自由作为精神的独立性、普遍性和超越性;自由是对于感性和欲望的反动;自由是对必然性的服从。从这三个特征出发,本文试图说明,对必然性的服从意味着对自由的内在规定,而这种规定性即否定了自由的自主和选择的本质。对感性和欲望的反动意味着消极性,而精神的独立性要素则表征了仍然未能得到统一的精神物质二元分裂。由此,康德黑格尔的自由概念都走向了自由的否定,自由的反面。  相似文献   

14.
海德格尔在《康德书》中对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进行了存在论的解读。在他看来,康德从人类知识的有限性本质出发,在追问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存在论之奠基的进程中,达到了这一奠基的"根柢"亦即作为源始时间性的超越论想象力。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进一步将超越论想象力生存论化为此在的时间性结构。这表明基础存在论或者说作为此在的形而上学乃是出于此在之有限性的必然。  相似文献   

15.
韦尔默在其《伦理学与对话——康德和对话伦理学中的道德判断要素》一书中基于康德道德哲学之困难,考察对话伦理学为克服其困难所做的尝试并分析其成败得失,他把康德的绝对命令理解为一种以推己及人的方式检验准则确立法则的程序,并认为这只有在预设人类可能的"共同意志"的前提下才能成立,这种对绝对命令的颇具经验主义色彩的解读因忽视康德道德哲学的理性主义基调和道德普遍主义立场而难免误读之嫌。作为道德性的最高原则,绝对命令并非程序性原则,而是表达"理性地行动"这一自主道德的要求。由此引出的论证和应用的问题是康德道德哲学的两个重要问题,也是其困难所在。就对话伦理学与康德道德哲学的关联性而言,相比于韦尔默重点分析的哈贝马斯版本的对话伦理学,阿佩尔先验语用学路向的对话伦理学更好地继承了康德的理性主义精神,紧扣康德道德哲学的问题并尝试对之进行"改造"。  相似文献   

16.
自由是康德实践哲学的精神和核心:自由观不仅构成了康德实践哲学的最抽象的层面,而且是其整个伦理学的根基;定言命令是康德道德哲学中的基本要求。然而,康德关于自由的现实性的思想,却是他被诟病最多的地方之一:根据对自由的本体化的传统解释,在实践哲学中,康德试图论证本体所具有的先验自由(独立于经验性因素而引起因果序列的能力),并对实在性、因果性这些知性范畴  相似文献   

17.
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奠基》第三章中的主要任务通常被视为是对定言命令的有效性提供演绎,而这一演绎的前提和基础则是在第一节中被提出的积极的自由概念。但是康德似乎并没有对这一自由概念本身提供充分且令人信服的论证,而这也成为康德学界普遍认为第三章中的演绎失败的原因之一。但是,如果对自由概念的演绎结构进行一种基于先验方法论的重构,就可以证明康德能够为自由概念提供恰当的证成,并且这一自由概念在形而上学上的不完备性也不会影响定言命令的演绎的成功。  相似文献   

18.
道德哲学概念只有在道德概念出现之后才有可能.“道德”是在人的主观自由的精神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对绝对的、权威的、直接的伦理习俗的反思而建立起来的不同于传统伦理习俗的“伦理”.这种“伦理”已经不是传统的未经反思的直接的“伦理”,而是取得了主观思维形式的新的“伦理”——“道德”.在本质上,道德的哲学本性在于它的反思建构性,与反思相结合的伦理就是道德.在西方道德哲学史上,苏格拉底道德哲学是第一个道德哲学形态.康德“道德形而上学”也是一种“道德哲学”形态,与前康德道德哲学形态不同,康德“道德形而上学”是先验纯粹的“道德哲学”形态.  相似文献   

19.
关于自由的一种存在论观点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一、关于自由的准备性理解自由、幸福和公正是在伦理学中必须讨论的三个基本问题 ,但是 ,自由并不是伦理学问题 ,而是伦理学的哲学基础问题 (与之不同 ,幸福和公正则是伦理学的核心问题 )。这样一个细微的区分并非没有必要 ,因为在现代社会里 ,绝大多数人都把自由看作是一种价值 ,而这是一个细微但是重要的错误。价值意味着关于各种事物的一种评价标准和生活偏好 ,人们有着不同的价值观 ,因此总能够选择或者拒绝某种价值。假如把自由看作是一种价值 ,就好像是说 ,某些人喜欢自由 ,那么他们将选择自由 ;而某些人没有对自由的价值偏好 ,那么他…  相似文献   

20.
康德的善的意志概念是他的道德哲学的起点。然而,在如何理解善的意志上,学界一直众说纷纭。事实上,只要理解了意志作为一种实践理性和作为一种自由因果性的观念,我们就会发现,自律的意志概念为我们理解善的意志概念提供了最好的说明,一个善的意志就是意志在道德法则下的自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