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亚里士多德的类比概念是其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亚里士多德的相对独立的各个理论之间的枢纽.在《形而上学》@卷第6章中,类比在把潜能和现实概念从运动领域运用到实体领域以及在对潜能和现实的相互说明中都起到关键的疏通作用.在A卷4-5中,亚里士多德既用类比填补了万物本原理论与实体理论之间的罅隙,也指出潜能和现实只有在类比的意义上才是万物的本原.通过类比,他融贯了自己的若干哲学理论.  相似文献   

2.
亚里士多德的"质料形式理论(Hylomorphism)"是他的形而上学的重要部分,但它的确切含义似乎是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当前流行的"构成性"解释模型把形式与质料看作构成复合实体的不同成分,并认为它们的关系类似于属性与物质对象的关系。然而,这种解释遇到了许多理论上的困难。本文指出,"构成性"模型是对"质料形式理论"的误解,因为形式与质料不是构成实体的两种成分,而是生成实体的两种本原;形式是首要的和终极的本原,它以目的的方式规定着质料之本质;复合实体作为被生成物具有一个存在的原因结构,即形式展现在被实现了的质料之中,质料亦处于形式这一目的之中。"质料形式理论"便是关于可感实体生成的本原和存在的原因结构的理论。  相似文献   

3.
亚里士多德的"质料"概念的前身是柏拉图《蒂迈欧》中的"容器",这是一个非常流行的观点,但它是十分可疑的。本文将论证,亚里士多德批判了柏拉图的"容器"概念,竭力指出自己的"质料"概念并不是与形式相对立的"非存在",并否认了像"容器"一样的"原始质料"。在这里,亚里士多德更多地表现出与柏拉图的分歧而非继承关系,前者倾向于古希腊自然哲学的传统,而后者倾向于巴门尼德的传统。  相似文献   

4.
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中提出úπoκεíμεvov(在本文中,此词用其拉丁化的拼写形式hypokeimenon)作为自然存在物的三个本原之一.理解它对于理解亚里士多德所说的自然的存在物及其生成变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再者,它也是在亚里士多德思想中和实体问题密切相关的一个概念.分析和厘清这个概念对理解亚里士多德思想脉络和首要的实体问题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分析<物理学>第一卷中相关内容,本文确定hy-pokeimenon有两个基本意义.它们又是相互关联的.  相似文献   

5.
田书峰 《哲学研究》2022,(7):97-107
亚里士多德对灵魂与身体关系的理解模式是质形论的(hylomorphic),灵魂作为形式是潜在地有生命的自然躯体(■)的现实性。但是,有学者指出这会导致潜在地有生命的身体就是现实地有生命的身体的矛盾,这也就是阿克瑞尔难题(Ackrill’s Problem)。本文通过对《论灵魂》和《形而上学》中一些核心文本的分析,尝试证明亚里士多德并没有发明两种质形论来解释人造物和生命体,而是认为生命体是在一种完美的意义上展现出质料和形式的必然结合,而人造物是在一种有限的意义上展现出质料和形式的偶有性结合。这其中的原因在于人造物的形式是外在于自身的,来自于有此技艺的专家心灵,而生命体的灵魂作为形式是内在于身体之内的;因而,与之相应的质料的潜在性也就有所不同,人造物的质料是适合于实现其功能的切近质料,而生命体的质料则是潜在地能够进行生命活动的自然躯体,灵魂作为自然躯体的内在形式就是现实活动,是其生命活动的原因与本原。  相似文献   

6.
心灵与身体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史中的大问题,亚里士多德对这个问题的阐述吸引并困扰着一代又一代的研究者。当代心灵哲学的主流学派把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观解释为"属性主义"(弱的物理主义)或"弱的二元论",但他们要么取消了灵魂对身体的因果效用,继而否认了灵魂的实体地位,要么割裂了灵魂与身体在存在上的统一。本文指出,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观是"质料形式主义"的,灵魂与身体的关系奠基于形式与质料的关系以及可感实体的存在结构和原因结构。灵魂与身体不可分离,它们"在彼此之中",但灵魂是首要的本原,身体是展现本原的物质实体。灵魂作为本原的方式是多重的,它是身体的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  相似文献   

7.
梅谦立 《现代哲学》2023,(4):154-160
耶稣会传教士于16世纪来到中国时,认为中国的不同知识流派都是一元论和唯物论,因此致力于引入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和个体化概念,人类灵魂的哲学和神学概念可以基于此得到发展。我们将考察与物质概念有关的四个讨论。首先,利玛窦批评理学只认识到质料因和形式因,忽视动力因和目的因,这导致利玛窦将太极、理和气等关键概念视为唯物主义而加以拒斥。利玛窦之后,亚里士多德主义著作(尤其是《柯因布拉评论》)得到更为系统的翻译,我们将分析《论天》的中文译本及其关于原初质料的讨论。在关于天体质料和月下质料是否属于同一种类的讨论中,我们将看到,来华耶稣会对著作进行了重要的修改,以适应理学思想。第三,龙华民在其报告中试图表明,儒家相当于亚里士多德本人所拒绝的前苏格拉底的物质一元论。最后,卫方济在其《中国哲学》(1711)中试图超越西方物质与精神的二元论,转向关于中国哲学的更为中和的解释。  相似文献   

8.
吕纯山 《世界哲学》2017,(2):141-147
本文首先分析了陈康对"普遍的复合物"的解释,指出把这一概念理解为与亚里士多德哲学体系不相容的做法值得商榷。进而指出,"普遍的复合物"即普遍的质形复合物就是种属,对这一概念的界定是在《形而上学》Ζ10—11中,但肯定它是定义的对象则是在一般为人所忽视的《形而上学》Η3中,在这一章节中,亚里士多德明确地指出,定义的对象不能只有形式,因为定义里需要表达一个部分对另一部分的谓述。进而亚里士多德指出,定义就是由形式对质料的描述所构成,因此,Η3在解决定义的对象和方式问题上贡献都很大。  相似文献   

9.
在西方哲学中,亚里士多德首次提出"中庸"(或"中道")概念,并以此为基础阐发了其"美德"学说。本文通过分析并比较亚里士多德的"中庸"学说和柏拉图的相关思想,表明柏拉图实际上已经具备了一套完整的关于"中庸美德"的学说;进而指出,柏拉图的二元本原学说不仅为"中庸美德"作了形而上的奠基工作,而且为后学指出了一条明确的走向美德之路,即通过辩证法知识而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而后者恰恰是亚里士多德哲学未能妥善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陈斯一 《世界哲学》2017,(3):122-128
在《形而上学》A.3中,亚里士多德将早期自然哲学家从提出质料因、到提出推动因,再到提出目的因的哲学史进程表述为"真理的强迫"。本文试以《形而上学》A.3文本中真理的两次"强迫"为线索,分析亚里士多德阐述早期自然哲学史的内在逻辑,并以此为基础揭示亚里士多德自然哲学体系(特别是其四因说)的目的论理路。  相似文献   

11.
对于亚里士多德的形式-质料关系似乎存在着两种相矛盾的解释.一种解释认为质料的存在独立于形式,二者的关系是偶然的,这主要体现在运动理论中;另一种认为质料的存在依赖于形式,二者的关系是必然的,这主要体现在身体与灵魂的关系中.亚里士多德是否持有两种相矛盾的质形论呢?或者这两种看似矛盾的理论是否可以调和?J.惠廷提供了一种调和解释,她认为功能性质料和构成性质料的区分可以解决这个矛盾.然而,这种调和解释是不成功的,不仅因为她的几个重要的预设都不成立,更是因为根本不存在需要调和的矛盾.亚里士多德的质形关系只有一种,而矛盾的产生则源于我们对于质料概念的误解.  相似文献   

12.
在胡塞尔晚期对主体经验的超越论反思中,本能(Instinkt)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并且与舍勒的哲学人类学发生实质共鸣。在这一背景下,本文以《C手稿》和《现象学的边界问题》中的质料概念为线索,展示这种亲近关系。本文指出,哲学人类学的视角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胡塞尔的"质料"概念中包含的丰富层次,"质料"概念的多重意涵恰好可以对应于舍勒在《人在宇宙中的位置》中对不同生命形式的区分。通过对胡塞尔"质料"概念的澄清和语境化,还可以敞开对胡塞尔晚期"生命"概念的反思。  相似文献   

13.
托马斯.阿奎那与阿维洛伊的理智学说之争是中世纪神哲学史上的一场极其重要的学术之争。本文是阿奎那对阿维洛伊理智学说的一次清算。阿维洛伊不仅将亚里士多德的可能理智称作物质理智,宣布理智是一种脱离身体而独立存在的实体,而且还宣布这种可能理智为全人类所共有的独一的理智。阿奎那则依据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物理学》和《论动物的产生》等论著,针对阿维洛伊的上述观点,强调指出"理智是灵魂的一种能力,而灵魂则是身体的形式或现实",从而昭示出他们两个的理智学说在神学信仰和"哲学原则"方面的根本对立。  相似文献   

14.
曾云 《现代哲学》2016,(2):69-74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及相关著述中对本体的内涵进行了多个层面的探讨。但无论是从实体范畴还是从质料和形式以及潜能和现实的角度来说明本体,他始终把本体与个体的存在联系在一起。虽然他也试图从定义上说明本体,但基于本体的个体化和生成原则,他最终放弃给本体(Ousia)下定义的做法,并对这种做法进行了深入批判。最终,对亚里士多德来说,本体(Ousia)不是普遍的本质,而是"这一个"的个体是其所是的根据。  相似文献   

15.
《物理学》A3是对巴门尼德存在概念的批判,亚里士多德通过这一批判为物理学研究生成与运动奠定了存在论的基础,但由此亚里士多德在A3中也就触及有关存在与不存在的概念辩证法。本文在指出A3中这一概念辩证法的思想史意义的基础上,首先就柏拉图《智者篇》通种论论证中所建立起来的概念辩证法进行了讨论,表明差异概念的引入正是存在概念内在含有不存在概念的关键。而接下来通过对《物理学》A3文本论证的分析和重构,本文详细说明了亚里士多德对存在概念与不存在概念的相对性的论证,从而证明它们彼此是内在统一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试图就拉康的能指与享乐概念提出一种亚里士多德的"形式一质料论"式的解读,以此厘清两者互为前提、互相转化的关系,并为进一步研究拉康的主体拓扑学提供一个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7.
论自然原理     
本文从分析自然事物的潜能与现实、生成与毁灭入手,循序渐进地剖析了它们的三个自然原理(即质料、形式、缺乏)和四个原因(即质料因、形式因、成效因或者动力因、目的因),区分了原理、原因与元素;并且在辨析四个原因之间的关系基础上,进一步比较了谈论同类原因的五种不同方式;最后,根据同(单)义、异(多)义、类比三种谓述方式,阐明了自然原理之间的差异性和统一性。全文简洁地表达了阿奎那的亚里士多德主义自然哲学纲要。  相似文献   

18.
<正>在《希望的原理》(1959年)、《阿维森纳与亚里士多德左翼》(1963年)、《图宾根哲学导论》(1970年)、《唯物主义问题》(1972年)、《世界的实验》(1975年)等一系列著作中,布洛赫(E.Bloch,1885—1977年)遵循马克思"感性的自然"概念(马克思,第89页)和恩格斯"世界是过程的集  相似文献   

19.
学界常常以连续性与可分性之间的辩证法反驳芝诺悖论,但常因为概念语义模糊而很难触及芝诺悖论的核心问题,即存在与质料状态的关系问题。为澄清该问题,我们有必要在古希腊那种十分独特的存在观的背景下,回到芝诺提出这些悖论的初衷,进而考察古今两种最典型的应对之法,即考察亚里士多德是如何将可分性问题推进到"质料状态可否加以规定"的问题,以及黑格尔将质料状态现成化为现实状态的预备阶段后对这些悖论的解读,以便最终借此显明质料状态在现代的失落这一极为关键的思想史现象,探讨当代人应如何面对芝诺悖论。  相似文献   

20.
亚里士多德的δúναμιζ概念有多种意义,但是,人们通常只在其"潜能"的意义上来把握它。本文通过对《形而上学》Θ1和Δ12相关文本的深入分析,结合陈康先生"亚里士多德Dynamis概念"一文的重新发现和启发,明确了δúναμιζ概念的"能力""可能""乘方"三种基本含义,表明"潜能"只是"能力"的派生用法,而作为共通于这多种用法的词条δúναμιζ应当被翻译成"能"。在此基础上,本文也对《形而上学》Θ3亚里士多德反驳麦加拉学派能力观念的论证做了讨论,指出Θ3构成了从δúναμιζ的"能力"用法向"潜能"用法转变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