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恒先》中的"或"不应释读为"域",而应如字释读为"或"。把"或"读为"域"并释为"空间",不符合中国古代哲学的时空观念。先秦两汉的时空理论都是宇宙对举、时空统一的,并不存在把两者分开单独进行哲学思考的情况,亦不存在单独从时间或空间某一个方面讨论宇宙生成论的情况。"或"是"有"和"无"、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并在《恒先》的宇宙生成论中作为"恒"的代名词出现,表示宇宙的初始状态和宇宙万物生成的起点。"或"的进一步分化就是"气"的出现,由此,万物的生成逐步展开。  相似文献   

2.
"或"在楚竹书《恒先》中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宇宙生化论概念,它居于"恒"之后、"气"之前。这个疑难概念在竹简中作不定代词用,是"或物"、"某物"之义,而不是"有"(动词)、"或然"(副词)或"或有或无的状态"的意思。不过,在宇宙生化次序上,它确实介于无("恒先")、有("气"、"有")之间。不定代词"或"用作哲学概念在《管子·白心》和《庄子·则阳》中都有发现,且词义也是以"某物"为基础的。而《恒先》采用此词来表示宇宙生化的一个阶段,这一方面表明作者的宇宙论思想有所深化,但是另一方面也同时表明他对宇宙生化结构的认识还是不够具体的。此外,"或"与"恒先"都是对"恒"概念的深化。  相似文献   

3.
"恒先"并非一个独立的哲学概念,在"恒先无有"这一命题中,"恒"才是表示永恒、恒常、惟一、绝对等终极意义的最高哲学概念,相当于《老子》中的"道"、《周易》中的"太极"、《太一生水》中的"太一"。而"先"只是一个表示"之先"、"之前"的词汇,"恒先"就是"恒"之"先"。"恒先无有"命题的思想内涵是:"恒"是最高的、最初的存在,在"恒"之"先"什么都没有,"无有"就是"恒"的本质特性、本质规定。"恒先无有"就是通过对"有"的否定来突出"恒"的本质特性是"无",以此来确立"恒"作为哲学最高概念的性质和地位。中国古代的宇宙生成论通常都是用这种"寻找最先"的方式来解释万物生成的终极根源的,这个终极根源被确认的标志就是在它之"先"是"无"或"无有"的状态。也就是说,一个宇宙生成论确认了在其提出的核心范畴之"先"是"无"或"无有"的状态,就意味着确立了该范畴作为终极性的最高存在的地位,就成功地完成了对它的哲学论证。  相似文献   

4.
《恒先》中有一段很奇特的话,那就是,"气是自生,恒莫生气"、"气是自生自作",这段话必须放在道家"自生"思想史中才能得到合理解释。《恒先》上半部分的宇宙生成论是为下半部分人间政治哲学服务的,论述宇宙生成论中的"气是自生",目的在于为统治者的"无为"、为百姓的"自为"提供合理性依据。在道家哲学中,"自生"是个非常重要的观念,传世文献中相关资料虽然很多,但过去没有好好整理,通过《恒先》,我们了解到,"自生"思想有源远流长的历史,这个观念和《老子》、《庄子》的"自然"思想有密切关系,后来被严遵、王充、郑玄、《列子》等接续和发挥,一直影响到郭象,从以"道"为前提的"自生"理论变成了不以"道"为前提的"自生"理论。《恒先》为"自生"思想史研究,为道家多元宇宙生成论研究,提供了极珍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5.
出土文献《恒先》中的"恒"不能再从时间上的"恒常""恒久"等意义上去理解了,它更不能读为"极"。主要立足于《恒先》文本自身中"恒"的用法和意义,同时根据早期道家宇宙生成论模式的比较和"恒"的位置,根据"恒"字和它在先秦儒家等哲学中的演变,《恒先》中的"恒"同早期道家的"道""一"和"太一"一样,已经成了一个指称恒常物、恒久实体的名词,成了指称宇宙和万物终极根源的概念和符号。  相似文献   

6.
《论语·子路》中“南人有言”之“南人”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子路》:“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在《礼记·缁衣》中有一段基本相同的文字:“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为卜筮。……’《易》曰:‘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这个“南人”是谁?历代注家都说是南国之人。这自然没有错,但等于不说。来可泓先生说是吴、楚之人来可泓《论语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64页。,饶宗颐先生说是楚人饶宗颐《帛书〈系辞传〉"大恒"说》,载《道家文化研究》第3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恒先>篇首强调的"气是自生"的宇宙论出发,将同一时期的宇宙论归纳为"有生于无"的宇宙生成论、数术类的宇宙论和综合形态的宇宙论,指出它们与<恒先>的异同,揭示<恒先>的综合性和独特性.并依照所发现的与"气是自生"相近的理论,说明<恒先>的某些思想在后世尚有流传,由此推测战国时期可能还存在专门强调"气是自生"或"有自生"的宇宙论,遂认为<恒先>的年代、学派属性,还有待再探讨.  相似文献   

8.
郭店楚简佚籍《太一生水》篇记载了一个以前从未见过的以"太一"为终极存在和起点的宇宙生成论,在这个生成论中,"水"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和地位。本文拟通过对《太一生水》中的"水"在万物生成中的重要作用的探讨,还原隐含于其中并被其所吸取的更为古老的"水生论",并通过同《管子.水地》篇的水生论的对比研究,探讨《太一生水》的成文年代并揭示其在中国古代宇宙生成论发展过程中  相似文献   

9.
先秦逻辑研究有"中国逻辑史研究中的‘现代主义’"与"了解之同情"两种范式,作为前种范式之研究成果大致可以归为符号学、语言学、逻辑学、哲学等领域;后种范式基于文本与文本时代特征衍生出文本义理,归为历史学(如中国逻辑史等)领域。"‘白马非马’论证"研究也不例外,有"白马非马"论证兼名说、复合名词说、形式化理论说、诡辩说、任意对象理论说等,也有"唯谓"说、"物–物指"说等。本文提出了"唯位"说,即"白马非马"命题提出的理论根据是"位其所位",这里涉及"物、实、指、名、位、谓"诸范畴;并进而论证《公孙龙子》逻辑理论篇为《名实论》与《指物论》,其中《指物论》补充《名实论》里的"物"与"指"关系,例证篇为《白马论》、《通变论》、《坚白论》,其中《通变论》与《坚白论》完善《白马论》中的"白马非马"例证,得出"白马非马"论证是先秦思想孕育出的一种逻辑。  相似文献   

10.
宇宙构成论、宇宙发生论和本体论是三种相互不同的学问,应注意加以甄别。王弼哲学的特点是不讲宇宙发生论,继承前人的宇宙构成论和本体论,实现了两者的融合。而王弼易老两注对宇宙构成论和本体论的融合又有不同,其《老子注》成书在先,可能受了何晏的影响,持“圣人无情”说,在继承汉代宇宙构成论的基础上追、究其构成的终极原因,把这原因归结为“道”或“无”。其《周易注》成书在后,持“圣人有情”说,在讲宇宙构成论的基础上探索不同时世分殊的形式,将这形式称为“义”或“理”。他的老学与何晏哲学的共同点较多,同属于正始玄学的初创期;他的易学对唐代理事说和宋代理一分殊说影响颇大,属于正始玄学的成熟期。  相似文献   

11.
古人字前的"伯"、"仲"、"季"或"子",或存或省,并非不可变通。《论语.雍也》篇孔子说"雍也可使南面",上博楚简《仲弓》显示仲弓向孔子请教的多是临民为政之道。《说苑.修文》说"仲弓通于化术,孔子明于王道,而无以加仲弓之言"。《史记.李斯列传》说李斯"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这些皆可间接证明荀子承传了孔子、仲弓一系之外王儒学。在《孟子》书中,提到孔门十哲中的九位,唯独少了仲弓,荀子则极力批判子思和孟子。由此看来,弓荀学派之外王儒学,与思孟学派之内圣儒学相区分,似并非向壁虚造。  相似文献   

12.
“天地”“阴阳”易位与汉代气化宇宙论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天地与阴阳的关系角度看 ,汉代气化宇宙生成论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西汉前期黄老道家首先建立气化宇宙生成系统 ,其中非无形气态的“天地”环节 ,是明显的理论缺陷。儒家思想居统治地位的两汉之际 ,为了使“卦气说”与宇宙终极力量相通 ,《易纬》作者以更复杂的宇宙生成论 ,提出了阴阳二气同时分化为天地二体与乾坤二气的说法 ,初步凿通了“天地”这个理论障碍。东汉后期黄老道家复兴中产生的社会批判思潮与早期道教 ,为安置生命的终极关怀 ,超越“天地” ,建立了简明的气化宇宙生成系统。  相似文献   

13.
早期中国的"数"观念往往围绕宇宙论和时空观展开,具有浓厚的哲学意蕴。秦简《鲁久次问数于陈起》提出"天下之物,无不用数"的命题,从一个侧面肯定了"万物皆有数"的说法,类似于"数是万物的本原"的观点,阐明了数的普遍性。《史记·律书》和《汉书·律历志》都从哲学高度肯定了"数"的存在。天三地四(或阳三阴四)是盖天说的数理,其依据为《周髀算经》的"圆出于方"说;黄钟一龠之数(八十一分日数)和中数五六是浑天说的基本数理。古人思考了诸数理的统一性,以"天地之数"作为其"数原"。早期中国的宇宙生成论重视"数"的哲学观念(如"道生一""一生两"等),以及数字"一"的哲学含义。  相似文献   

14.
论《管子》“精”、“虚”概念的科学与哲学意义——兼探讨是否存在《管子》的“精气论”及其他刘青泉常言道:有比较才有鉴别。为了评价《管子》的“精”、“虚”概念,我们有必要先说说近几年来有些文章作者所称呼的《管子》“精气论”、“精气说”和“精气思想”。这些...  相似文献   

15.
《荀子》的人性观是"性朴"抑或"性恶",此二者关系为何,是《荀子》人性观研究中无法回避的基础问题。学界对《荀子》是"性朴"说还是"性恶"说的论争,是因现存《荀子》文本中有内在的矛盾。《礼论》主张人性"本始材朴",提出"非道德"的人性观,认为人性无固定的道德方向;《性恶》则试图论证人性为"不道德"的。这两种人性观的背后,善恶评判方式亦截然相异。《礼论》之性朴说背后的善恶评判,将人类行为分为善的、恶的、善恶之外的三类;《性恶》的人性说则建立在一种非善即恶的二元评判上。评判方式的不同亦可通过《性恶》与《礼论》的修辞印证。  相似文献   

16.
《孟子·告子下》篇"人恒过,然后能改"之"恒"当读为"极",是说人困于过,为过所困,才能改正错误;《离娄上》篇"思诚者,人之道也"之"思"当读为"使",是"做到"的意思,而不应该训为思想或追求;《尽心下》篇"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当作"仁也者,人也;义也者,路也:合而言之,道也","人也"下脱去"义也者,路也"5字。  相似文献   

17.
《说卦传》"帝出乎震"章以"万物出乎震"为界分两部分,第二部分是对第一部分的解释。第一部分表述了一种带有宗教观念的宇宙生成论框架,并以此建立了八卦之间的联系。第二部分引入了四时和方位的观念对第一部分加以创造性的诠释,扬弃了原有的宗教观念,表达了一种理性主义的宇宙观,体现了整体思维方式;但其构建的八卦时空理论存在逻辑缺陷。  相似文献   

18.
郝大通的"易学天道"论首先论述了道体先天地、生天地的前宇宙图景,其次阐释了天地结构及造物原理、万物属性,最后揭示了成岁原理及岁内、岁外的天道规律。他的"易学天道"论是其"易学丹道"论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刘智据波斯文原著《勒瓦一合》所译《真境昭微》,是一本有着浓厚神秘主义色彩的苏非主义著作。该书原著为波斯苏非哲学家、神秘主义诗人加米对神秘主义大师伊本·阿拉比的《智慧的珍宝》的注释。本文除简介《真境昭微》流传的时代背景外,还探究《真境昭微》关于"真有"之"理"的内涵、"理"在宇宙缘起过程中的作用,进而讨论与"真有"之"理"相关的、值得重视并反映伊本·阿拉比"存在单一论"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20.
帛书《二三子问》篇有"理顺五行""必顺五行"之语,其中具有时令含义,核心内容是"顺天",顺应天时之意,具体指顺应五行、四时以及寒暑之代序。此在国家政治生活和农事活动中有重要作用,即《管子·四时》所云"圣王务时而寄政"之意。可以说,《管子》"知四时"与《二三子问》篇"顺五行"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皆源于对四时的关注,关键在于如何理解"播五行于四时"。对此,帛书《易传》没有给出具体方案,而《管子·五行》篇对此有详细的阐述,这涉及君主行政的具体措施,其中透露出天地人一体的宇宙整体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