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自由主义、社群主义与共和主义,实际上都是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为了挽救或缓和资本主义现代性和政治的危机而提供的理论"修正和护航"。马克思的政治哲学作为对资本主义现代性和政治危机的理论反省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则主张彻底变革和超越资本主义制度,以共产主义取而代之。在如何对待财产权的问题上,自由主义主张的是保持私有制的"财产的平等化",而马克思主张的是废除私有制的"财产的社会化";在如何对待社会共同体的问题上,社群主义建构的"完善论国家"是"虚假的共同体",而马克思建构的"自由人的联合体"是"真实的共同体";在如何对待民主的问题上,共和主义追求的是形式化的"程序的民主",而马克思追求的是实质性的"革命的民主"。  相似文献   

2.
"当代资本主义研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中必须回答的一个重要问题.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围绕"重新认识资本主义"、"如何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等主题,学界已经为这一研究的深化提供了丰富的学术储备和开阔的理论视角.在此过程中,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理解史的研究被摆上了台前案头.具体说来,应当重视和加强对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历史生成、第二国际时期经典资本主义理论向帝国主义理论的过渡、苏俄(联)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理解,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西方左派经济哲学视域中的和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与激进话语中的当代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胡大平 《现代哲学》2007,2(2):16-23
鲍德里亚批评马克思的逻辑有一个递进过程,从最初借助于马克思的拜物教理论发展出一种以符号(或形式)分析为核心的消费社会观,到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批评,最后以“象征交换”理论替代马克思的“生产”理论。在这一过程中,他把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逻辑的失败原因追溯到马克思主义起点上,并借助于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和相关人类学成果构建了一种从象征关系入手对当代资本主义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批判话语,但是在根本上“象征之镜”却是资本主义“生产之镜”话语之外的另一种非历史话语,批判本身成为与历史生成具体情境无关的一种话语反对另一种话语的斗争。在直接的意义上,鲍德里亚式的批评是当代左派激进文化批判的困境表现。  相似文献   

4.
从历史角度看 ,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马克思讨论的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列宁、葛兰西、卢卡奇讨论的垄断 (组织化 )资本主义时期 ,以及 2 0世纪 40年代以后由于电子媒介的发展而导致的后组织化资本主义 (贝尔称之为后工业社会 )时期。如何批判地面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进程是社会批判理论的一个核心主题 ,也是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对当代社会的一个重要回应。如何理解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与当代社会批判理论之间的内在关系 ,特别是如何理解马克思在什么意义上构成当代社会批判的重要前提 ,在什么意义上当代社会批判理论的一…  相似文献   

5.
《正义论》曾长期被西方左翼学者看作是为福利资本主义的辩护之作。进入21世纪,罗尔斯在两部新著中把福利资本主义斥为不正义,并申明他自己的正义理论吸纳并克服了马克思对古典自由主义的批评。西方学界遂出现了一股融合马克思和罗尔斯的潮流。然而,马克思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政治理论和罗尔斯的契约论政治理论在人的观念、社会观念以及对资本主义的批评进路等方面都存在重大分歧,这就使得雷曼、亨特和布鲁德尼等人融合马克思和罗尔斯的尝试很难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6.
李红专 《哲学动态》2004,1(11):7-13
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是二战后英国著名的社会理论家,是当代西方学界备受推祟也备受争议的社会理论--结构化理论的创立者.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产生缘于下述背景:一方面,现代西方社会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层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迫切要求社会理论家对现代社会(特别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做出具有深度的分析和批判;另一方面,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理论陷入了方法论的二元纷争之中,迫使当代西方理论家重构一个新的社会理论分析框架,从而出现了一股"新的综合复兴努力的迹象"[1].吉登斯明确系统地概括了现代西方社会理论中根深蒂固地存在的行动与结构的二元对立,确立了从人类实践活动看待社会的理论向度,把结构与行动视为人类实践活动的两个侧面.这是其结构化理论最具创新、最显特色之处,它标志着当代西方社会理论的"实践论"转向.马克思曾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2]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正是对马克思的这句名言的深刻反思.他吸取了马克思实践观的某些思想,并且做出了富于创见的思考和发挥,但他夸大了实践主体的能动和能知特性,否认了物质生产实践在社会构成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因而吉登斯实践观存在根本的缺陷.在这个意义上,吉登斯并没有彻底解决行动与结构的二元对立问题,但无论如何,吉登斯的理论努力无疑是值得赞赏的,也是富于启发性的.  相似文献   

7.
历史唯物主义空间转向思潮大体上是顺应晚期资本主义发展变化,回应西方学者对生产主义的质疑和西方批判理论逻辑演进的产物。历史唯物主义空间转向为我们提供了解码资本主义矛盾危机的新视窗,孵化出了反抗资本主义的新力量,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促进了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阐发。但据此认为历史唯物主义空间缺场值得商榷。事实上,马克思及其继承者始终保持通过空间视域的管道,在现实的生产逻辑和社会关系中来诠释"空间",空间维度内嵌于现实逻辑中。因而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诠释必须契合资本主义历史和当代现实,而不是以纯粹的逻辑来断言马克思空间思想的缺场,更非简单地从时间走向空间,用空间本体论来取代生产逻辑。  相似文献   

8.
凯尔纳(Douglas Kellner)是当代美国著名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家、媒体理论家和左派学者,近年在学界颇具影响力,尤其是他提出的"技术资本主义"理论日益受到西方学界的普遍关注.…凯尔纳理论的独特性在于,将技术作为一个变量引入社会,综合考察其对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他坚信,技术的影响力早已溢出马克思所探讨的经济领域,而逐渐渗入政治、文化领域,这就是技术政治(techno-politics)和技术文化(techno-culture).以此为出发点,他发展出自己独特的资本主义技术批判理论.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要分两个时期对东方落后国家的社会发展道路进行探索:第一个时期是19世纪50年代,马克思主要对亚细亚生产方式进行了认真剖析,并用它来表征东方社会的现实特点,同时试图用西方的发展道路来框定东方;第二个时期是19世纪七八十年代,马克思主要对俄国社会的历史命运进行了预测分析,认识到西欧社会的发展道路不是人类社会的一般发展道路,提出俄国等落后东方国家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而吸取资本主义的一切优秀成果,直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  相似文献   

10.
在货币幻象、人的异化与货币制度伦理评价等关键点上,马克思与当代西方经济学的货币伦理思想具有形式上的共同点,但是,两者存在根本的分歧和对立。马克思主张打破资本对劳动的剥削,实现社会形态的变革,通过劳动者的联合劳动实现劳动对货币、资本的支配;当代西方经济学继续维护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强化货币、资本对人的奴役。  相似文献   

11.
在马克思留给后人的珍贵思想遗产中,有许多思想观点对当代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其中他的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思想尤为突出。这是因为,马克思逝世以后,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发生了这么一种现象:社会主义革命不是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率先掀起,而是在东方落后国家首先取得成功。然而东方落后国家在进入社会主义建设以  相似文献   

12.
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卢卡奇、柯尔施和葛兰西在20世纪20年代从理论和实践层面进行了积极的、具有开创意义的探索,其思想是对当时历史条件下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人的主体性受到吞噬的积极抗争,其所开启的对人的生存状态的积极关切、对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内涵的强调和对无产阶级意识和文化的重视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的重点领域。同时,我们发现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批判第二国际对唯物史观进行机械化、片面化理解上是积极的、正确的,但由此走上用黑格尔主义解释马克思主义的道路同样是片面的;它们分析东西方社会发展的不同状况下无产阶级革命需要不同方式,进而主张通过高举人道主义和文化思想批判的方式取代资本主义社会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唯心主义解读;他们批判恩格斯、列宁对马克思思想的误读,开启西方思想家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分离解析、开启对青年马克思和老年马克思的"断裂"也是没有认清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内涵和真谛。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思想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为发展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末至本世纪初,当代英美学者在马克思政治哲学的规范性建构过程中,展开了对马克思政治哲学是否具有伦理内涵的讨论。其中,异化及其伦理维度成为一个核心议题。对此,英美学者基于宗教伦理、辩证法、历史观、科学性等不同视角,对作为一种"恶"的伦理现象的异化进行探析,以期对资本主义做出更有力的伦理批判。他们积极的理论探索不失为有益的理论尝试,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思考建构马克思政治哲学伦理维度的可行性路径,但在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阐释中也有过度诠释和"失真"之嫌。  相似文献   

14.
《伦敦笔记》是马克思第三次经济学研究的原始记录。在这一笔记中,马克思在货币理论、社会再生产理论和资本主义危机理论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首先,在货币理论上,马克思已经克服了"通货学派"和"银行学派"的缺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货币理论。其次,在社会再生产理论上,马克思已经形成了狭义再生产、广义再生产和日常意识再生产三个理论层次的建构,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的基本构型。再次,在危机理论上,马克思已经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的界限,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内在根源,初步建构了资本主义批判理论。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在《穆勒评注》中深刻揭示了"赤裸负债人"作为资本主义信贷/债务权力所塑造的主体形象的生命政治内涵。资本主义信贷/债务权力将自由自觉的劳动经由物质性的谋生劳动与货币性的交换活动,改造为非物质性的自我异化劳动,这是造就"赤裸负债人"的劳动根源。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与社会阶级关系中,资本主义信贷/债务权力发挥着不同的支配作用,构成了对"赤裸负债人"的社会治理机制。以"资本与利息的最大化"作为衡量个体生命权利、地位与价值的终极标准,固化了"赤裸负债人"的主体存在。马克思在《穆勒评注》中从劳动根源、关系治理与主体存在三重向度对资本主义"赤裸负债人"展开生命政治批判,不仅奠定了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资本主义生命政治批判的理论视野与总体框架,而且在当代金融资本主义的生命政治中得到了更加现实、更加鲜明、更加极端的实践表达。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在考察人类社会特别是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马克思从人类社会发展实际和历史趋势出发,把共同体划分为"自然共同体"、"抽象的或虚幻的共同体"和"真正的共同体"三大发展阶段和历史形态。实现"真正的共同体",使每一个人获得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马克思一生的不懈追求。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体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科学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辩证统一,是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来源和学理基础,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考察布洛赫、卢卡奇和本雅明等三位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家的相关思想,具体分析了马克思主义拜物教批判思想在20世纪的复兴。文章指出,以布洛赫为代表的这批中欧知识分子,通过对"犹太人问题"的反思而超越了韦伯关于"祛魅"的思想,达到了对资本主义的宗教性质的洞见。正是在此前提之下,他们后来才转向了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的立场。他们在转向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之后,又分别从资本主义宗教批判和扬弃该宗教的道路等两个维度对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思想进行了重构。通过这一重构,他们一方面更加明确地呈现出了资本主义宗教的秘密,即,抽象的统治;另一方面也在资本主义拜物教的背景之下,重新考察了历史唯物主义与宗教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艾伦·伍德提出"马克思并不认为资本主义是不正义的",甚至认为马克思主张"资本主义剥削是正义的"。伍德的观点,是由于误读马克思的经济学文献,并窄化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整体理解而得出的。深入研读马克思的文本论述,会发现他反对伍德的这种理解。马克思认为,劳资交换包含两个在本质上决不相同的过程,无论从工人方面、还是从资本方面来看,都不是平等的等价交换。马克思对资本主义与正义的真正看法,一是不认为资本主义是正义的,二是不止于以不正义之名谴责资本主义,三是要"揭示"正义背后的资本主义历史规律。  相似文献   

19.
葛树先同志在《马克思的“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设想是东方社会的发展道路吗?》①一文中对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提出“质疑”,全面否定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即非资本主义发展的思想。他的论点和论据是不正确的、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20.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批判中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不仅意味着马克思新世界观的诞生,更标志着马克思对以往意识形态理论的革命性变革。从此,意识形态批判超越了知识论的视野而达到了社会历史理论的思想高度,获得了科学的性质和品格。面向资本主义经济生活和经济关系的政治经济学批判,集中体现了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的科学性质,并且代表着马克思批判现代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独特理论视域。当代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的最新形势和特点,要求进一步将意识形态批判提升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课题,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层面上继续推进意识形态批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