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创新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问题做出新的理论概括和说明 ,以适用于指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要求和必由之路。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领导核心 ,在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 ,始终坚持了创新精神 ,从而创造出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在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进程中 ,我们必须坚持和发扬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文化观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邓小平的文化观,是指邓小平关于文化的一系列基本观点。它批判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一文化观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先期属于毛泽东思想的范畴,后来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历史时期成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间始终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一、依据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 (一)确立物质文化建设的优先地位 人类社会是…  相似文献   

3.
臧峰宇 《哲学研究》2023,(1):5-12+125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在世界历史进程中实现文明重塑的创造性探索,既是中华文明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伟大变革中的自我更新,也是对西方现代性危机及其文明限度的内在超越。中国式现代化历经器物、技术、制度和文化层面变革的尝试,直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革命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内生动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叠加发展方式实现了“时空压缩”。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践逻辑,亦是这种结合的哲学确证,具有世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4.
"智慧"说及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贡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传入中国时起,就存在着如何中国化的问题,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取得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以便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从而科学地解决“中国向何处去”这一近代以来的时代中心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包括了政治层面的中国化和学术层面的中国化。政治层面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指革命家、政治领袖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考察中国的历史和现状,科学地解答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进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形成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政治层面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5.
张梧 《哲学研究》2023,(11):5-12+128
“第二个结合”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光辉典范。立足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有助于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的历史必然性与世界历史意义。在世界历史展开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朴素的社会主义元素,体现了“非资本主义”属性,这正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互相契合之处。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有“前资本主义”属性,亟待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激活,也为马克思主义提供文化土壤,这正是二者的互相成就之处。进入世界历史后,“第二个结合”破解了如何在经济社会相对落后、资本主义基础薄弱的古老中国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之谜”。当前世界历史正在发生重大转变,马克思主义的“再中国化”旨在实现“再现代化”,即合理扬弃资本主义现代化,在资本主义的文明限度上重新定义现代化,此即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世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6.
鲁品越 《哲学动态》2003,2(8):11-13
货币经济功能已为人们熟知,然而它对人类历史最深刻的功能,是由其经济功能而导致的社会功能:它塑造着与其相应的社会价值观,进而衍生出相应的社会结构。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这一社会功能正在凸显,深刻地改变着当代中国社会。1.货币的本质与货币社会功能的来源货币之所以具有塑造社会结构的能力,是因为货币的本质是人们的社会关系,而不是某种脱离社会关系的独立事物。马克思之所以坚持劳动价值论,反对把商品的价值理解为“效用价值”或“使用价值”,其基本立足点正在于此。作为商品交换尺度的价值量,是对人与人之间所发生的全社会…  相似文献   

7.
清华大学教授龚育之在“中国的现代化技术革命和社会革命的结合(联系铁路修筑的一个历史考察)”中用中国近代铁路修筑的历史说明,中国的现代化是民族的愿望、是历史的要求、现代化的基础是技术革命;现代化的进程是技术革命和社会革命的结合,在人民民主政权建立以后,特别是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政治条件和社会条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思想概念的内涵在党的历史文献中的概括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历史过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从毛泽东思想的本质规定、概念定位、内容体系的维度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进行了第一次系统化概括。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围绕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关系、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关系、与党的集体智慧的关系等方面对毛泽东思想概念进行了体系性的重新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党的历史文献中关于毛泽东思想的基本论述和概括的同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这一概念进行了创新性的阐释。全面准确把握毛泽东思想概念的科学内涵,对于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持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孙正聿 《哲学研究》2022,(1):5-11+125
从大历史观看,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实质内容和世界意义,就在于它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而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走出自己的现代化道路,创造了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世界格局中,以中国人民“站起来”的国家独立为首要前提的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的创新实践中,以中国人民“富起来”“强起来”为现实基础的现代化;是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以创建人类文明新形态为历史使命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推进社会全面进步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新道路。  相似文献   

10.
于桂芝 《学海》2011,(6):5-9
中国社会的实践进程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逻辑进程是不可分割且相互交织的。所谓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实践逻辑就是指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以及由此决定的实践需要的发展规律。基于这一认识,笔者拟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逻辑起点和核心范畴成功转换的角度,探讨以实事求是为理论硬核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逻辑展开,力图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体系。  相似文献   

11.
正赵士发教授新近出版的佳作《现代化进程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人民出版社2016年8月出版,以下简称《新著》),可以说是他数年前出版的《世界历史与和谐发展——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研究》的续编,或者说是其中基本论点的深化和具体化。故《新著》最鲜明的创新点,是依据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以现代化新视野、新方法,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这里既彰显了著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新拓展,更显示了著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问题研究的新思想、新方  相似文献   

12.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和平发展构成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本质特征。和平发展之所以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价值特质,不仅因为中华文明的血液中没有侵犯别国和掠夺别国的基因,消除战争、实现和平是近代以后中国人民最迫切、最深厚、最强烈的愿望,而且因为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中国式现代化的和平发展特质是对五千年中华伦理文明所形成的“以和为贵”“协和万邦”“和而不同”“人心和善”等伦理美德的创新性发展和全面继承,凸显出了中华伦理文明新形态的价值特质和精神要义。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经历自古及今的历史变迁和递嬗发展并成为人类连续性文明的典范,与其始终坚持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的和平主义价值追求有着一种内在而紧密的联系。中国式现代化的和平发展特质和价值追求决定了其在对待其他文明和人类文明的关系问题上必然要求建构“文明的和谐”,建构人类文明包容互鉴的和谐谱系。  相似文献   

13.
《哲学堂》2004,(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本质上和内容上是基本一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具有现实可能性和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最初是以列宁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为中介经由斯大林主义和苏联模式来完成的。迄今为止,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共有三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三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毛泽东不愧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毛泽东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杰出代表,邓小平哲学思想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则是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当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并非一帆风顺,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历史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将伴随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始终。它要求我们要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发展的规律,科学地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传统中国哲学、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以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等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的关系,本着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各流派的精神,以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不断根据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更新其内容改变其形式,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伦理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代表性成果,既是毛泽东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内在逻辑张力。毛泽东伦理思想在中国革命的进程中形成和发展,具备体现中国道德国情、传承中国传统伦理共同体精神、反对各种"中国式"旧道德和培育革命新道德的中国特色,同时展现其独特的阐述方法。认识和把握毛泽东伦理思想的中国特色与方法选择的内在品质,有助于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中国化,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德哲学和伦理思想,培育中国道德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5.
丁立群 《哲学动态》2023,(8):5-13+126-127
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质不是在世界现代化中构建一种特殊化的中国模式,而是超越世界现代化诸多形态以重构现代化的普遍本质和理想形态。世界现代化经历了从西方一元的现代化到发展中国家多元现代化的历程。中国式现代化既要避免西方现代化的弊端,又要避免陷入现代化的相对主义泥淖,这归根到底是重建现代化的普遍本质和理想形态问题。本文尝试超越西方现代化理论家在这一问题上的西方中心主义偏见和经验主义囿限,主张现代化是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换。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四个层面的普遍规定:技术和经济上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的社会、劳动以及社会管理的精细分工和权力职能系统;以完整理性为核心的现代性文化;作为现代化核心的人的现代化。对现代化普遍本质的构建具有规范性意义,既是对世界现代化的经验总结,也是一种理想建构。它贯穿着辩证理性、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相统一的理性精神。中国式现代化的普遍意义在于构建和创造一种新型现代文明形态。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重构了世界现代化的普遍本质,破解了现代化理解的“历史”与“地理”的还原论,对世界现代化运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对现代化普遍本质和理想形态的重构,破解了自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  相似文献   

16.
安徽省马克思主义哲学应用学会成立该会于近期在合肥市成立。其宗旨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总结概括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两个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在近代中国的传入为解决中国百年以来自身所面临的特殊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中国的革命与建设重新塑造并巩固了中国的上层建筑,而中国的改革开放则进一步夯实了中国的经济基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致力于中国的全面发展,以及中国的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创新,这为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立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提供了政治保证。中华民族一个世纪以来全面发展的历史过程与资本逻辑的世界化过程总体呼应,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所揭示的社会发展机制的现实体现。鉴于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们理解和推进中国道路的哲学根基。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都是全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两种文化遗产之间不可分割的共通之处。这种共通之处,促进了20世纪20年代开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迅速传播,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使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迅速发展,最终形成了璀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9.
冉井富 《学海》2007,30(4):16-19
近两年来,法学界在热烈地讨论一个问题:传自西方的法学如何实现中国化?同样,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法学在当前的发展所面临的一个任务,即马克思主义法学也要发展,以实现中国化的转换.之所以说马克思主义法学也面临着这一任务,是因为在某种程度上,马克思主义法学也是来自西方的理论.进一步具体地说,则至少可以列举出四个方面的理由.  相似文献   

20.
伦理-经济关系是道德体系的哲学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道德哲学中国化的基本课题.20世纪的中国道德哲学的发展,历史而共时地存在三大理论范式,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决定论"、韦伯新教伦理的"理想类型",还有所谓"经济伦理".三大理论范式都具有一定的理论合理性与实践合理性,但也都内在着深刻的矛盾.21世纪的文明将是生态文明.21世纪道德哲学和道德体系的形而上学基础,既不是机械的"决定论",也不是抽象的"气质论"和"立法论",而是汲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辩证法精髓,融摄三种范式并扬弃它们的内在局限的"生态论".辩证合理的伦理-经济生态既是21世纪道德体系的建构,也是马克思主义道德哲学中国化必须进行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