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资本论》作为马克思的巅峰鸿篇巨作,其内蕴的精深的伦理批判思想,既不是科学实证主义的逻辑化伦理批判,也不是抽象人道主义的表面化伦理批判,而是瓦解资本逻辑的现实伦理批判.在对商品拜物教的剖析中马克思伦理批判的这一特质得以彰显,因此,厘清商品拜物教批判的伦理向度的总体特质、基本环节和现实意义,有助于识破商品拜物教以"物"掩盖"人"的虚假伦理外观,从而更深层地理解马克思现实伦理批判所具有的社会效力.  相似文献   

2.
杨生平  韩蒙 《世界哲学》2012,(5):88-98,161
鲍德里亚通过对马克思拜物教概念、政治经济学批判模式等理论分析后认为,马克思的拜物教理论仅仅是一种心理学意义上揭示的人对实体物的迷恋,其政治经济学批判模式不仅无法实现对拜物教的颠覆,最终还会陷入到资本逻辑的普遍化之中。事实上,鲍德里亚这一理论是对马克思拜物教理论的严重误识,其根源在于非历史性的社会学方法。这一方法不仅使他脱离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框架,还导致了在消解拜物教问题上走向了不可能的绝望之路。  相似文献   

3.
作为市民社会的典型意识形态,黑格尔哲学有两重意境,一般唯心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物化意识,这使它成为显性的概念拜物教与隐性的资本拜物教的形而上学耦合体.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超越不能只在一重意境中进行,必须同时反对一般唯心主义与物化意识,既要反对概念拜物教,又要彻底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因而,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超越是全面、深刻、总体性的超越.既要超越哲学,又要超越市民社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特质在于改变世界.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导言中发现,抽象概念在现代社会成为直接的现实存在,这是黑格尔"思想的真正客观性"得以可能的现实基础。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立足资本运动,发现资本逻辑与黑格尔辩证法的结构相似性,因而黑格尔辩证法是叙述资本运动的恰当理论形式。在《资本论》的透视下,黑格尔辩证法是资本主义的无意识表达。然而,资本逻辑与黑格尔辩证法存在原则性区别。这种原则性区别的彰显,源于马克思深入到了资本运动的实体性内容,而非以辩证法为先行的抽象形式对资本运动加以知性理解。在资本自我运动的实在主体基础上,《资本论》完成了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重构。  相似文献   

5.
不断占有剩余价值以自我增殖,进而无度扩张,这构成资本的内在逻辑。资本提升了劳动能力,改进了劳动方式,变革了全部社会关系,瓦解了封建体系,为人的解放创造了前提。但在资本逻辑支配下,劳动采取异化形式沦为资本增殖的元素,引发资本统治劳动、人为物驭的发展悖论,此一洞见构成马克思劳动人本思想对资本逻辑的批判向度。透过劳动从属资本的迷雾,马克思深度揭示了劳动发展与社会演进和人的本质的内在同一性,确认了劳动者的历史主体地位,指明了经由劳动和劳动者解放实现人的解放以及资本逻辑消亡的必然性,彰显了劳动人本思想以劳动和劳动者为本的价值诉求及对资本逻辑的超越之维。  相似文献   

6.
一、关于拜物教的理论与关于异化的理论拜物教论和异化论在二十世纪的激进思想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许多场合(不是所有场合),这些理论都立足于一个似乎不言而喻的前提:扬弃了拜物教,也就扬弃了异化。对于拜物教和异化,有一种  相似文献   

7.
迄今为止,人们往往把《巴黎手稿》的异化理论归结为异化劳动。而实际上它决不仅仅指《第一手稿》中的异化劳动,还指《穆勒评注》中的交往异化。交往异化是马克思走出孤立人的自我异化逻辑,走向复杂的社会关系逻辑的关键环节,也是马克思建构社会概念以及唯物史观的前提。因此,交往异化在思想水平上高于异化劳动,《穆勒评注》在理论上也比《第一手稿》成熟,我们应该遵循《第一手稿》在前《穆勒评注》在后的文献学顺序解读《巴黎手稿》。如果说马克思在其早期思想发展过程中有一次根本性转变的话,《穆勒评注》就是这次转变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8.
迄今为止,人们往往把《巴黎手稿》的异化理论归结为异化劳动.而实际上它决不仅仅指《第一手稿》中的异化劳动,还指《穆勒评注》中的交往异化.交往异化是马克思走出孤立人的自我异化逻辑,走向复杂的社会关系逻辑的关键环节,也是马克思建构社会概念以及唯物史观的前提.因此,交往异化在思想水平上高于异化劳动,《穆勒评注》在理论上也比《第一手稿》成熟,我们应该遵循《第一手稿》在前《穆勒评注》在后的文献学顺序解读《巴黎手稿》.如果说马克思在其早期思想发展过程中有一次根本性转变的话,《穆勒评注》就是这次转变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等经济伦理思想的批判与继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有着英、法古典经济学、德国古典哲学、空想社会主义以及同时代经济学的思想渊源,通过分析和批判,马克思在诸如经济伦理的视角、方法以及劳动、异化、拜物教、自由、平等等概念与范畴,不同时代经济伦理的主体特征等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空间拜物教糅合了空间观念的时代轨变,同时映射了资本主义的历史衍化。空间在认识论上从抽象到物化的转换,以及由此促成的对空间物性的推崇,为空间拜物教概念的出场奠定了先在前提;空间从物化到商品化的过渡,则为空间拜物教提供了现实显像。与无数商品一样,空间进入到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中,用来生产剩余价值。空间商品化不是简单的、以使用价值为内核的商品流通,而是以资本积累为目的的价值生产,其最终指向空间资本化。空间拜物教导致空间陷入一个无法突围的死循环:空间从物化的商品变为资本,资本又操纵着空间充当物化的商品,对资本的追逐导致对空间的商品化追逐,空间受资本赋魅而化身为让人崇拜的商品物。因此,空间拜物教必然导致空间自身的异化、空间关系的异化以及空间认识论的异化。尽管空间拜物教是由资本主义话语主导而产生的空间问题,但对我们依然有着不可忽略的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运用异化理论从经济学的角度深刻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宗教化的异化本质,通过“拜物教”三级层面批判深刻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宗教化的内在特征,运用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历史唯物主义认识方法研究资本主义经济与宗教关系。《资本论》中蕴含的科学无神论思想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进一步做好新时代宗教工作具有重要启示,即要辩证看待资本主义社会宗教化的异化本质,坚定马克思主义科学无神论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要不断清除“拜物教”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科学无神论的理论环境;要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把握宗教对经济的依赖关系,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相似文献   

12.
异化与存在——也论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突出异化理论与历史唯物主义之间的本质差异,学界习惯于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异化逻辑来理解马克思的异化理论。问题在于,从黑格尔到费尔巴哈,异化概念经历了一次嬗变,即从一个存在论的概念蜕变为一个价值论的概念,而马克思在其哲学的开端处恰恰是从黑格尔出发来理解异化的。据此,我们就有必要重新审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一异化作为一个历史性的概念虽然最早可以追溯到柏拉图,但只有在黑格尔那里,异化问题才“第一次被看作是生存于世界并面对着世界的人的地位的根本问题”(卢卡奇,第19页)。而且,在黑格尔异化理论得以完成的《精神现象学…  相似文献   

13.
《资本论》从总体上讨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构型。在日常生活层面,商品交换使人进入一个形式化、结构化的物与物之间的关系结构中;在社会结构层面,资本逻辑的展开使资本主义社会存在呈现出形式化、结构化特征;日常生活与社会结构的结构化运转,使得社会意识主要体现为拜物教意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构型的批判分析,为我们理解资本逻辑的运行与人的社会存在状况,提供了有力的指导。从资本逻辑入手重新讨论马克思的哲学,既是深化中国的《资本论》研究的现实切入点,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4.
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是为了从理论与实践意义上彰显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我们看到,从青年马克思著作研究向成熟马克思著作研究的"重心转移"现象,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热点更迭,而具有"学科范式转换"的重大意义。自20世纪末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开始发生范式转换,即借助成熟马克思的"资本逻辑与人的发展"的问题域,走出"实践主体性"的原有范式,逐步形成"资本逻辑批判"的新范式。从理论和现实两个方面看,资本逻辑批判的新范式比实践主体性范式更具有生命力,更能契合21世纪的时代问题。新范式的理论生命力在于,它比原有范式更为契合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的历史性精神,更为符合马克思本人的思想逻辑与发展方向,即不断从抽象一般性研究上升到内含特殊性的具体总体研究。新范式的现实生命力在于,它比原有范式更为契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精神,即不是外在地套用到"现实一般"范畴上,而是内在地切中特定现实。新范式基于《资本论》哲学思想研究,内在引申出切中当代现实的一系列关键问题,开启了若干重大的新问题域,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5.
每个时代的生产方式在生产物质产品的同时,也在生产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从而生产出相应的社会精神现象。在由金融资产通过证券的"镜像化"从而产生的虚拟经济时代,资本的内在矛盾从实体经济领域折射到虚拟资本领域,并体现在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矛盾之中,由此产生了"金融符号拜物教"等当代精神现象。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由此表现为精神现象上的矛盾:消费主义、福利主义和"唯生产主义"的对立与依存;"符号消费现象"与"山寨现象"的相互映照;"符号炒作"与劳动创造财富的对立和冲突。走出这种精神现象的矛盾的出路,在于通过运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来生产、形成和构建社会主义"人本财富观"。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不仅深受英、法古典经济学的影响,也受到德国古典哲学、历史学派以及青年黑格尔派思想的影响,诸如经济伦理的视角、方法以及劳动、异化、拜物教等问题,马克思都对其有着分析、批判与继承。  相似文献   

17.
拜物教理论是马克思思想体系中的经典理论,齐泽克受精神分析的影响对拜物理论进行"虚假主动性"的解读。齐泽克对马克思拜物教理论的分析则通过对经典思想体系的重新认识,结合莫斯书写的原始礼物观,揭示原始社会存在的纽带与延续的逻辑,进一步回答了莫斯所探讨的主体间精神的、非功利的联系,从而认识到被"物与物的关系"掩盖了的"人与人的关系"自古有之。  相似文献   

18.
张明之 《学海》2014,(1):65-72
从资本逻辑的视角去挖掘马克思有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的内在价值,或许是一种有意义的尝试。资本天生具有自我增殖本性,由资本本性衍生的自我扩张的逻辑便形成为资本逻辑。进入机器大工业时代以来,资本逻辑俨然已成为世界秩序的主导逻辑。尽管资本逻辑本身蕴含着"自由"价值,但资本逻辑下人的生存境遇所表现的却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遭受重大挑战的事实。马克思对此有过原初的揭示,因此,我们应该回到马克思那里,因循马克思资本批判的逻辑,追寻摆脱资本统治之道。  相似文献   

19.
作为资本主义生产的逻辑起点和基本要素,商品在《资本论》中被界定为表征资本主义政治本质、批判资本逻辑宰制的经济学-哲学概念。马克思分别从资本主义的政治原象、政治逻辑及政治生命的角度,赋予商品以劳动产品、货币和劳动力这三个层次递进的内涵,描绘出资本主义的经济事实与政治内涵,准确地把握了资本主义的经济特性与政治本质,辩证地揭示了资本主义文明的一面,全面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的生命政治。因此,洞见与明晰马克思关于商品概念的政治叙事及其哲学批判,是扬弃商品异化与驯服资本、驾驭财富与树立正确财富观念的思想前提。  相似文献   

20.
多重视域中的道德生产力——兼驳"泛生产力论"的观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生产力范畴是学术研究开拓创新的理论逻辑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现实逻辑之间合力的结晶。它符合马克思的文本,尤其是契合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精神。道德生产力所具有的特殊内核及其要素,决定其在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中的独特地位,而日常意识正由于不具有这些特质而不能纳入精神生产力范畴。因此,强调道德生产力不仅不会引起所谓“泛生产力化”,而且可以带来学术创新和实践指导的双重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