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以"生命道教"为话语主题建构现代道教知识体系,理应以"生命道教"研究的哲学自觉为思想前提。"生命道教"的哲学建构是人文道教与时代哲学碰撞、汇通的结果,思想史意义上"生命道教"现代诠释的历史张力、元哲学视域下"生命道教"范式转换的理论张力和现实关怀下"生命道教"的实践张力,是"生命道教"哲学研究的三重张力。在此三重张力作用下,"生命道教"哲学观的建构,需以"通晓中西方哲学史"为前提,在历史向度、理论向度和实践向度的统一中为之。  相似文献   

2.
曹天航  黄明理 《学海》2014,(3):167-174
马克思文化理论的话语逻辑及其实践旨趣在于:一是其现实前提与可能基础是现实的人以及现实生活实践活动的统一性;二是其实践旨趣或主题在于文化自觉与人的自由、解放和幸福等核心价值目标及其现实化路径的探寻;三是其逻辑路径与方法论则是基于"生产逻辑"与"资本逻辑"相结合的社会总体性批判。马克思文化理论的超越性在于科学的真理性与哲学的价值性、内在具体的社会分析与哲学思维的形上价值相统一的二重属性。而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研究根据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把重点转向了文化价值批判,由此重构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形态,承继与发挥且在一定程度上转换了马克思文化理论的主题及其实践方式,从而为当前中国文化实践提供了启示:需要建构以马克思主义话语权为指导的主流意识形态,并为审视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话语权问题提供了文化路径与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3.
当前应警惕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研究的"非批判的实证主义"和"抽象概念的虚假批判"思想倾向,避免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条化、庸俗化、实用化和空心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批判性和时代性在于其彻底的现实批判精神、关切无产阶级与人类解放的价值情怀、洞察社会生活本质和改造现实世界的实践旨归。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研究的方法论自觉在于坚持问题导向和时代关怀,在对时代问题给予"当代自我阐明"的基础上彰显马克思主义哲学应有的时代效应和历史在场,秉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批判性和时代性精神,深入当代中国社会现实的历史深处,洞察事关人类社会发展的真正时代性问题,直面中国道路驾驭"资本精神"的历史实践,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中国道路的理论表达和当今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4.
能否在现代规范性政治哲学的意义上证成和构建一种关涉平等的权利、公正的分配等重大现实和理论问题的马克思政治哲学,这是当前学术界高度关注的一个难点问题。马克思虽然没有将自己定位在政治哲学史上的任何一个位置,甚至也没有将自己的理论工作与政治哲学直截了当地联系起来,但在文本和思想史的视域中来创造性地证成和构建其政治哲学思想,这依然是可能的。这种可能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马克思"人的解放"这一概念中,容纳了现代规范性政治哲学的几乎全部价值要素;二是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批判,将现代规范性政治哲学推向了纵深层面;三是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分配问题的思考,为现代规范性政治哲学提供了一个具有内在张力的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展现为一个探索与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上包含四个阶段:一是"实践意识"的觉醒;二是"体系意识"的重构;三是"问题意识"的凸显;四是"形态意识"的呼唤。从"实践意识"的觉醒到"体系意识"的重构,实践唯物主义的提出,重在突破传统教科书体系的束缚,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初形态,为改革开放的批判精神和探索精神提供理论支撑。从"问题意识"的凸显到"形态意识"的呼唤,重在突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理论支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发展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又不断推动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2016年7月22—24日在辽宁丹东举行,由辽宁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和辽宁省哲学学会联合主办。共有70余名学者参加会议,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哲学发展”为主题,围绕发展和创新、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代化与当代中国现实重大问题等议题展开讨论。会议认为,哲学发展的生命力在于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适应时代要求基础上用发展的理念对世界、人生、历史进行崭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需要建构与当代中国发展的客观逻辑相印证的形而上学样式;中国特色哲学体系的创建要处理好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以及理论、实践、文化之间的关联;哲学的创新发展应当回到生活世界去寻找意义的前提;《资本论》是21世纪的“政治经济学”。  相似文献   

7.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这一命题,实质上是对传统教科书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无法完全回答当今时代和中国实践提出的问题这一缺陷的一种理论反应,是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经验教训而得出的一种历史启示,是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精神的当代意义的一种逻辑必然,是结合当代中国实际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一种现实要求。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历史进展与理论成果给予全面深入的清理、总结与整合。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20多年。如…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40年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极大地继承和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性品格。基于现实问题的基础理论探讨,着眼于现实问题的多维度哲学反思,以问题为导向的"具体"现实问题的理论自觉,从不同层面展现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发展的内在理论逻辑。展望未来,只有继续发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性品格,以问题为导向,展开对"现实问题"的哲学观照,尤其是对资本的驾驭问题、制度创新问题以及全球治理问题等作出新的阐释,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才能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9.
1、实践性原则。强化和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理论地解释世界而且实践地改变世界的社会功能。在提高哲学理性思维的基础上,从根本上增强和强化人们从事理性批判和理想建构的能力,为人们更加自觉有效地从事实践批判和实践建构提供哲学的工具  相似文献   

10.
于桂芝 《学海》2011,(6):5-9
中国社会的实践进程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逻辑进程是不可分割且相互交织的。所谓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实践逻辑就是指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以及由此决定的实践需要的发展规律。基于这一认识,笔者拟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逻辑起点和核心范畴成功转换的角度,探讨以实事求是为理论硬核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逻辑展开,力图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体系。  相似文献   

11.
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总体要求下,当前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研究工作的重心应由"宗教观"转向"宗教学"。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必须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相符合,其学科属性应归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建构的总原则要坚持以"实践"为根据,并将其贯彻到具体的研究对象、体系根据、内容结构以及研究方法之中,从而达到学科"属性——总原则——具体原则"的内在统一。事先讨论和阐明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的学科属性和建构原则,有利于我们在该领域的研究中达成普遍的理论共识、形成统一的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2.
葛兰西超越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的解读模式,将马克思主义解读为实践哲学,同时这种实践哲学也包含着葛兰西本人自觉的理论建构。从实践哲学的历史沿革中考察实践概念的发展轨迹,在此基础上阐述葛兰西实践哲学的理论境遇,有助于揭示内蕴于葛兰西实践哲学中的核心问题。葛兰西通过对传统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批判,给实践哲学做了"绝对历史主义"的规定,强调一种总体性的理论构建,其实质是"实践一元论"。葛兰西的实践哲学重申了马克思的实践概念,但没有停留在这一概念上,而是将其展开于现实的活动之中,这对于今天马克思哲学的研究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3.
阿多尔诺的主客体思想关涉到他对同一性哲学和晚期资本主义的批判以及对非同一性哲学、社会批判理论的建构,特别是阿多尔诺对于客体优先性原则的阐释,揭示了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状况。同时,主客体关系问题涉及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这一问题对于从思想史的角度把握阿多尔诺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关于“价值与认识”问题的讨论已初步展开。有的问题,如有元价值真理,几种意见已经明朗;但有些问题,如价值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的科学规定,它与具体科学中价值概念的关系,价值与认识、实践、真理的关系,价值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等问题,还刚开始研究。搞清楚有关价值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理论,有助于正确解释人同客观世界的关系、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等根本问题。因此,注意研究各门具体科学提出的价值理论和社会实践中的价值问题,从不同角度考察价值范畴,可能推动价值问题研究的深化。这里发表的一组短文,是5月20日至24日在杭州召开的“价值与认识”阿题讨论会(由浙江省哲学学会、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杭州大学哲学系和本刊编辑部联合举办)上的部分同志的发言摘要。  相似文献   

15.
唯物史观的政治哲学阐释是在与实证化、决定论解释的争论中形成的。虽然这种阐释路向对于克服第二国际以来出现的经济决定论的解释路向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存在着越界阐释的倾向。为此,我们有必要从唯物史观所实现的双重转变中找到政治哲学阐释的合理限度。从历史的认识模式来看,唯物史观实现了由自然主义认识模式向历史主义认识模式的转变。这一转变不仅深刻揭示了政治哲学中规范性概念得以可能的前提条件,而且有利于冲破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迷雾,为政治哲学的阐释限定了理论视域。从历史的研究方法来看,唯物史观实现了从思辨方法到"自然科学的精确性研究"的转变。这一转变明确了自然科学的精确性研究方法和总体性的历史解释原则之间的理论关联,为政治哲学的阐释划清了理论限度。  相似文献   

16.
彭启福 《哲学动态》2004,1(10):9-13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诠释学的关系问题就进入了我国哲学研究者的理论视野.俞吾金率先于1991年提出了马克思哲学是实践诠释学的见解,并在后来的一系列文章和著作中做了进一步阐发;其后,朱士群和潘德荣以及其他一些学者也先后提出了关于建构马克思主义诠释学的一些设想.应当承认,这方面的努力是卓有成效的:其一,它彰显了马克思哲学内在蕴涵的诠释学维度;其二,就实践观点在建构马克思主义诠释学中的核心地位达成了基本的共识.但无庸讳言,迄今为止马克思主义诠释学还远未完全建构起来,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基于这种认识,笔者不揣浅陋,就建构马克思主义诠释学的若干问题略陈己见,与学界同仁共商.  相似文献   

17.
一、问题的提出确立和阐明马克思主义的一般价值理论,已经作为一项现实的任务提到了我们的哲学研究工作日程上。这个任务要求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于有关价值和评价的一系列重要的基础理论问题做出自己的回答。评价认识的对象问题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哲学界对马克思主体问题的探讨,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上的自我深化。在这一深化过程中,涉及到如下的几个方面的问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即:马克思的主体理论与哲学基本问题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客体理论与科学的实践范畴的结合所引起的哲学发展趋向问题;以上两个问题与马克思唯物史观理论建构的关系问题。我们的研究,力图历史地逻辑地探讨马克思在如上诸问题上的批判研究及其在哲学上实现的革命变革。  相似文献   

19.
客观具体性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本质的东西。这就向我们提出了如何围绕客观具体性思想来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问题。本文认为,在哲学问题意识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哲学问题的重大转变,把客观具体地改变世界规定为自己哲学的根本任务;在事物存在方式的理解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客观具体性理解为事物的存在方式的本质特征;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认识与实践、真理与价值的具体统一,把客观具体地解决具体问题确定为变革事物的方法论原则。客观具体性思想促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建构了由问题、理念与方法所构成的理论体系,并且向实践化、科学化和操作化方面深入。  相似文献   

20.
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是为了从理论与实践意义上彰显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我们看到,从青年马克思著作研究向成熟马克思著作研究的"重心转移"现象,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热点更迭,而具有"学科范式转换"的重大意义。自20世纪末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开始发生范式转换,即借助成熟马克思的"资本逻辑与人的发展"的问题域,走出"实践主体性"的原有范式,逐步形成"资本逻辑批判"的新范式。从理论和现实两个方面看,资本逻辑批判的新范式比实践主体性范式更具有生命力,更能契合21世纪的时代问题。新范式的理论生命力在于,它比原有范式更为契合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的历史性精神,更为符合马克思本人的思想逻辑与发展方向,即不断从抽象一般性研究上升到内含特殊性的具体总体研究。新范式的现实生命力在于,它比原有范式更为契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精神,即不是外在地套用到"现实一般"范畴上,而是内在地切中特定现实。新范式基于《资本论》哲学思想研究,内在引申出切中当代现实的一系列关键问题,开启了若干重大的新问题域,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