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美诺悖论"意味着探究是不可能的,因此它对苏格拉底追寻美德的定义构成了严重的挑战。学者们指明"美诺悖论"没有考虑"认知空白"之外的情况,从而认定它存在着致命的缺陷。本文试图证明"美诺悖论"是有效的。该结论基于以下三个论证:第一,苏格拉底承认他对于"美德"是"毫无所知"的,这就证明他是处于"认知空白"状态的,所以"美诺悖论"忽略"认知空白"之外的情况是合理的。第二,"美诺悖论"提出的主要目的就是质疑"第一次探究是如何可能的",而非"探究是如何可能的"。第三,从苏格拉底对该悖论的回应看,苏格拉底显然认为"美诺悖论"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美诺篇》是柏拉图写的一篇苏格拉底对话。最初讨论的问题从“德性是不是可传授的”开始,然后过渡到“德性是什么”。美诺关于德性的若干界定被驳斥之后,提出了关于探究之不可能性的“美诺悖论”。苏格拉底为了应对它而提出了“回忆说”。后续的论证看似陷入矛盾:一方面,如果德性是灵魂中起正确指引作用的东西,那么德性就是知识;另一方面,如果不存在德性的专业教师,那么德性是不可传授的,也就不是知识。不过苏格拉底随后认为行为的正确指引不仅有知识还有真信念,由此他试图论证通常被认为有德性的人可能没有知识而只有真信念,并且以某种方式解释了知识和真信念的差别。  相似文献   

3.
在《美诺篇》中,柏拉图试图放弃他承自苏格拉底的"德性即知识"的信念,以彻底与智者决裂.但囿于定义论思维方式的固有局限,混淆了道德德性和技艺德性.只有循着亚里士多德的思路,厘清技艺德性、道德德性和理智德性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才能辨明柏拉图在《美诺篇》中陷入的困局,并合理解答德性是否可教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古希腊神话传说中有一个斯芬克斯之谜。斯芬克斯之谜也就是人之谜。哲学不是神话 ,但哲学家继续了对人之谜的探索 ,使人成为了哲学的首要主题。笛卡尔说 :“我思故我在”。这个哲学箴言肯定了人是认识和思维的主体 ,欧洲哲学也以此为重要标志从以本体论为重心的古代时期进入了以认识论为重心的近代时期。我们必须承认“我思故我在” ,但正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奠基人所指出的那样 :“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 ,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恩格斯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确实是一个关于人生和社会的最简单、最基本的事…  相似文献   

5.
黄伟 《世界哲学》2012,(4):119-128
柏拉图早期对话通常被认作"苏格拉底式对话",它们以追求关于"德性"的"普遍性定义"为显著特征。随着柏拉图自己思想的发展、成熟,"普遍性定义"逐渐被"理念"论所代替,以便更有针对性地体现柏拉图自己的独特思想。本文探讨促使"普遍性定义"和"理念"产生的共同原因,分析二者演变的内在逻辑,并比较它们的异同点,以求更好地理解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各自的思想,准确把握柏拉图早中期对话的思想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6.
赵猛 《世界哲学》2007,8(6):13-25
"美德"与"知识"的关系问题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和小苏格拉底学派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话题。人们通常认为"美德即知识"(αρετηειυαιγυωσκδ;virtue is knowledge)这一命题是苏格拉底提出的,这不仅不符合文本事实,而且抹煞了这一问题所具有的张力,造成了在解释苏格拉底与其弟子们的哲学的进展与嬗变方面的困难。苏格拉底虽然提出了"美德"与"知识"的关系这一问题,并提倡人们认识自己和"善"、"美德"的本质,但是他所说的认识(γυω-σιδ)不是知识论意义上的知识(επιστημη),还包含生存实践的层面。柏拉图认为"美德即知识",并力图在知识论层面上给与"善"和"美德"以明确的定义。而小苏格拉底学派则从另一侧面继承发展了苏格拉底哲学,试图从生存实践的层面来定义美德。  相似文献   

7.
柏拉图《泰阿泰德》的显白议题是"什么是知识?",这似乎意味着,苏格拉底和泰阿泰德试图探究"知识的本性",即所谓的"知识论"问题。但柏拉图的"笔法"表明,苏格拉底并没让"哲学"和"泰阿泰德"仅仅停留在试图发现"知识"是"什么",而是引导泰阿泰德在探问"知识"的途中领悟一种政治性的探问:为何求知?换言之,单单追问所谓"知识论"问题,很可能就丢失了柏拉图更为紧迫的教诲。柏拉图精心设计的这个"开端",为我们理解《泰阿泰德》提供了纲领性的线索:只有将一显一隐两个议题结合起来,我们才有可能领会,苏格拉底-柏拉图式的"灵魂学"所探问的"知识",究竟具有怎样的整全面相。  相似文献   

8.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介绍了悲剧的六个组成部分,其中他最为看重情节,并提出"情节是悲剧的灵魂",他的"情节中心论"影响深远。结合其《尼各马可伦理学》《政治学》等著作,可以知道他看重情节,强调行动,是因为他将人的行动与德性相联系,让观众通过观看悲剧,知道什么样的行为能获得幸福,什么样的行为会导致残酷的后果,人如何行动决定人有什么样的德性。而人的行动开始于对行动的选择,选择是实践理性的审思活动。由于实践理性的参与,行动是自愿和自我负责的,从而证明,人最终是自我成就的,成为什么样的人由人自己决定,又通过悲剧主人公的行为让观众产生怜悯与恐惧,从而进行情感的调节,让它达到适度,最后让观众反思、认知自我,培养其理智和道德德性。  相似文献   

9.
从“命运”到“境界”——苏格拉底前后古希腊哲学命意辨正黄克剑一、命运:悲剧时代希腊哲学的主题从泰勒斯到阿那克萨哥拉以至德谟克利特,所谓古希腊哲学的前苏格拉底时期,正是希腊悲剧在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那里达到鼎盛的时期。称这一时期为希腊的悲剧时代是贴切的,然而悲剧时代的哲学是否也曾有过足够动人心魂的悲剧情怀呢?尼采写过《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一书,但他所作的与正统的哲学史家意致略异的探索,也许对高卓的智慧的诉求更多些,而问题却在于沉重得多的生命的寻问。泰勒斯是第一个断言万物有其“始基”的…  相似文献   

10.
以往的德性研究只是从个人幸福、社会公平正义与社会理想、繁荣的价值需求来反向规定德性内涵,这种研究方法只是完成了德性内涵研究的一半。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以及西方苏格拉底、康德的德性内涵认为,德性形而上学规定德性纯理、纯善、光明正大。德性形而上学认为德性源于天道"明德",德性是天道的人道化,德性的义理内涵是纯粹正理、纯粹至善,德性是通过人"明明德"知识体系的建立向纯粹理性实践的"度越",德性最终是一个纯粹实践的问题,德性的深度要通过实践来实现,个体实践体现主体德性的纯粹"至善"。德性是形而上与形而下、现实与社会理想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1.
在笛卡尔之前,西方哲学的基调主要是由苏格拉底奠定的。苏格拉底完成了西方哲学史上第一次转向,通常称之为伦理学转向。受阿那克萨戈拉启发,苏格拉底放弃了早年从事的自然哲学研究,转而在灵魂层面寻求真理。通过与前苏格拉底时期的伦理学与自然哲学进行比较,能够进一步看清苏格拉底发生哲学转向的原因和意义。他一方面扭转了真理探究的方向,另一方面也赋予了伦理学以坚实的本体论基础。如果说"善"理念是苏格拉底的形而上学,那么,伦理学就是通达这一形而上学真理的方法论。这种哲学观深刻地影响了西方古代哲学,与之相对照,笛卡尔方法论转向以及整个西方近代哲学的合法性则是需要我们重新加以反思的。  相似文献   

12.
刘宇 《道德与文明》2024,(1):96-111
亚里士多德将幸福界定为灵魂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但在伦理学中并未阐述实现活动是如何展开的,是如何实现幸福的。由于运气的存在,德性本身并不能保证幸福。这个任务是通过《诗学》中对悲剧的系统论述来完成的。悲剧主人公具有较好的习俗德性,但因缺乏实践智慧而尚未形成完满的德性。当其信守习俗德性并执着地进行合乎德性的行动时,便可能遭遇德性的单一性所不能容纳的实践复杂性,进而产生事与愿违的后果。通过编制一个完整的悲剧情节,实践的整个过程得以被统观,从而使人们能够理解习俗德性的局限性。这种理解培育着悲剧智慧。将悲剧智慧把握到的实践整体意义结合到当下情境的实践之中,便孕育着实践智慧。实践智慧把握住每一个具体实现活动的善及其与整体善的关联,由此便可能超越实践中的运气带来的不幸,走向幸福。就此而言,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实践哲学的内在组成部分。如果说伦理学论述的是幸福的可能性,那么诗学则论述了幸福的现实性。  相似文献   

13.
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一篇美学经典,美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即"什么是美",就是柏拉图在这篇对话中借用苏格拉底之嘴说出的。此问题一出,不仅奠定了美学的哲学基础,而且还形成了后来的美学。重读此经典,"什么是美是困难的"似蕴含着为人忽视的深意。  相似文献   

14.
苏格拉底伦理思想的渊源主要有智者、奥尔弗斯教和伊流欣努秘仪、古希腊悲剧作家等,其基本内容包括"认识你自己"、"美德即知识"和"照料好自己的灵魂",对当代和谐文化建设的作用体现在对和谐的多层意义、对践行荣辱观的指导作用、对寻求终极关怀的启示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试图从存在与生命的关系的角度重新解读柏拉图的对话《斐多》。《斐多》的主题是灵魂不朽,但这是在存在哲学和理念论的框架中来讨论的,因而苏格拉底将灵魂不朽等同于灵魂永远存在。对话中隐含了三个层次的存在:物理性存在、生命性存在、哲学性存在。苏格拉底的对话者可以从物理性存在上升到生命性存在,却无法上升到哲学性存在。而苏格拉底的次航即超越前两个层次,直接从哲学性存在的设定,俯瞰具体事物的存在,并把哲学性存在理解为真正的存在。但生命究竟是何种存在,《斐多》中仍然保留了相当大的模糊性。  相似文献   

16.
德性在于符合自然生活,因而伦理学首先就需要研究神性、人性和物性,也就是研究万物的"自然"。但思考自然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知识,而是为了认识神明,也就是最高的善,从而走向德性。在思想领域,"认识"本身不是目的,达到道德的高尚性才是,因而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认识"的限度,这也是属人的根本"义务"。义务在于行动,行动必须以智慧和良善为前提。德性乃是理性的保证,理性与德性的连接点在于"完善",达到存在的最高境界。研究这种境界的哲学不是知识的展示,更不是概念的思辨,而是治疗灵魂使之达到德性的生活方式。古代伦理思想的基础在于大写的"理性",其目标在于"高尚",其方法在于"义务"。理性的根本任务在于以自然天道为基础的"致良知"。  相似文献   

17.
在柏拉图的《申辩》中,苏格拉底被控不信奉雅典所信奉的神,却信奉别的新的精灵,但是《申辩》没有明确说明苏格拉底所信奉的新的精灵究竟是什么。为了探究在《申辩》中,"精灵"一词的含义,本文考察了该对话中与其相近的词汇,比如"神"和"精灵般事物"之间的关系。本文试图证明苏格拉底确实信奉新的精灵,因而犯有不敬神之罪,同时新的精灵不是一个,而是两个。此外,本文也试图说明苏格拉底对不敬神的指控而做出的辩护是无力的。  相似文献   

18.
正爱人们会称自己的灵魂伴侣为"我的小糖糖"或者"我的小苹果",如果你们更偏爱莎士比亚的语言,也许,你会把你的那个人叫做"蜜"或者"甜心"。好奇怪,怎么都是甜的东西?你是不是也隐约感觉到,感觉、情感和隐喻之间存在着某种隐秘的关系,却又说不清楚它到底是什么?用通俗的话来说,爱情到底有没有让生活变得更甜蜜呢?话语常常会泄露同一个人的精神状态相关的感觉。所以,如果你孤身一人,通常会感到冷,一个  相似文献   

19.
柏拉图的《普罗塔戈拉》为古代哲学中的德性统一论设定了基本的范式,但是在文中苏格拉底的确切立场却并不清晰,引发了学者们的激烈争论。苏格拉底自己的立场并不是从一开始就非常清晰的,在与普罗塔戈拉的论辩中也尝试了不同的策略和立场,他的最终立场正是通过论辩得以澄清的。苏格拉底最终的立场是,勇敢、节制、虔诚、正义像一块黄金的各个部分一样是同质的,而智慧就是那块整个的黄金。  相似文献   

20.
当代西方政治哲学中,罗尔斯以及由其引发的正义论思考是近代权利正义论的延伸。对亚里士多德古典正义论的追问和阐释,有助于深刻反省权利正义论的局限。不同于权利正义将政治法律与道德二分,亚里士多德的德性正义论以个人灵魂德性的"内在善"为基础,主张通过政体正义和法律正义的制度方式实现共同体的"外在善",通过培育友爱的德性和公民教化实现公民和谐,以弥补政治正义作为制度疗法的短板。德治与法治相结合是亚里士多德政治正义思想中践行中庸之道的根本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