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谈到审美判断力在鉴赏中的重要性,其实审美判断力也贯穿在油画写生阶段,而且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文章从油画风景写生中反思审美判断力的重要性,并对写生审美判断力的培养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2.
认识论、伦理学、美学,是康德所论的人类三个精神生活领域;纯粹理性、实践理性、判断力,是康德所论的人类三种精神能力。进一步研究康德的思想体系,发现有两种类型的理智隐含且贯串于上述三个部分的内容之中。迄今为止,康德对人类精神之诸方面所进行的系统剖析,依然有着经典的意义。如果说,两种类型的理智因其对称性和互补性而具有整合性,因其受到过康德的严格批判而具有典型性,那么,用来作为对理智之分析的一种模型,无疑对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有着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一、康德的两种判断力 康德为了寻找连接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  相似文献   

3.
"审美理念"是康德美学著作《判断力批判》中的重要概念,它关涉到艺术创作与欣赏的重要问题,也是理解康德美学主要命题的关节点。但对"审美理念"的理解,除了从康德对这个概念的直接规定入手外,还应辨明"理性理念"、"美的理想"、典型等概念与"审美理念"的关系,以此廓清它的内涵。  相似文献   

4.
康德批判时期的"三大批判"基本奠定了其哲学思想的框架,其中的《判断力批判》则奠定了其美学思想体系。《判断力批判》几乎成为康德的美学全貌,而在康德前批判时期所作的《论优美感和崇高感》被学界普遍忽视。我们可以通过对两部作品的对比分析,从"四同"和"三异"中发掘《论优美感和崇高感》的意义和价值,以此对其作出价值重估。  相似文献   

5.
康德的《判断力批判》是从其哲学体系出发,提出了"反思判断力",并认为它是人从个别出发,寻找普遍性的能力。康德认为,反思判断力能有效地沟通认识与道德两大领域。由此可见,康德美学的更高目的是指向道德的。而人的道德素质是需要专门培养的,这并不是美育力所能及的事情。要实现对人的情怀的培养,必须通过哲学的力量来完成教育的任务。  相似文献   

6.
张政文 《哲学动态》2007,(10):60-64
康德被公认为现代社会基本理念和现代性的主要缔造者。正是如此,康德受到自黑格尔至当代后现代思想家德里达、福柯等人的反思性批判。在当前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对抗的场景中,对康德的理解如何才能够更具时代的合理性,本文运用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视域来解读康德审美理论,就重建康德审美理论的当代理解做一探讨。一生活世界视域中的审美判断审美判断是康德审美理论的基本概念。在康德理论体系中,第一批判讨论的是人类认识能力,第二批判讨论的是人类实践能力,而第三批判即《判断力批判》则不仅要协调人类诸认识能力的关系,更重要的是考察认识…  相似文献   

7.
《判断力批判》是一部包含着丰富内容的美学与文艺理论著作,长期以来一直为后代理论家和文艺家所重视,在西方文艺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贡献和影响。《判断力批判》中分析论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美的分析。第一个契机是"质"的契机,认为审美的本质特征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第二个契机是"量"的契机,即所谓"无概念的普遍性";第三个契机是"关系"契机,指的是对象和它的"目的"之间的关系;第四个契机是"模态"契机,认为一切审美的判断,如果它是审美的话,都必然有一种共通感。康德比前人更能充分认识到审美问题的复杂性以及审美现象中的许多矛盾对立,而他的企图不是忽视或否定矛盾对立的某一方面,而是使对立双方达到调和统一。  相似文献   

8.
在康德的美学中,崇高是与鉴赏相并立的重要概念,但由于审美分析中的独特性和涵义结构的复杂性使其难以得到明确的界定。本文试图通过对美、崇高和道德感三者的对照厘清崇高概念的逻辑层次和功能地位,揭示崇高概念从感性到理性、从直观对象到展示主体内在超感性基底的反转,数学与力学维度交错、激动与静观并存的特性。本文通过比照康德对鉴赏判断四个契机的说明剖析了崇高判断四个契机的内涵;从崇高概念特殊的构架入手,对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之区分进行了分析;进而探讨了崇高与道德感之间的关联和差异;展示了崇高概念中与断裂和反转并存的内在统一性,正是这种充满张力的结构使得崇高成为从自然到自由的过渡的一种可能。  相似文献   

9.
使形而上学走上正确的道路,是康德念念在兹追求的目标,但休谟的怀疑和康德自己的理性批判已使康德无法继续采用建构性的方法,而只能采用范导性的方法.康德借助反思的判断力,在对审美判断力的批判中确立了主观合目的性这个先天原则,通过"类比"作为客观合目的性运用于有机物和整个自然,再通过最终目的和终极目的的概念引导出人的文化和道德...  相似文献   

10.
罗尔斯的思想来源之一在于康德的道德哲学,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然而,除了在实践理性中的道德自律构成了《正义论》中"原初状态"的理论基础,从而使得公平契约的理性选择得到实现以外,判断力批判中的自下而上的路径也被罗尔斯应用于《政治自由主义》和《万民法》中,这也与其内容来源《永久和平论》相一致。虽然这两条路径的方向不一样,但是其逻辑基础都是人作为理性的存在物的本质。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对道德心理与审美心理进行了界定。他认为,人的心灵分为认识、快与不快的感情和愿望三个部分,也就是知、情、意三部分。适应这三部分,人有三种认识能力:知解力、判断力和理性。以知解力行使职能的现象界,它受自然的必然律支配;心理性行使职能的物自体,它不受必然律的支配,它是自由的。前者是自然,后者是道德;前者属于理论认识范围,后者属于意志信仰的范围。判断力是关于感情的一种认识能力。判断力中包括审美判  相似文献   

12.
"审美主体"作为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它的生成是一个历史的、现实的过程.在美学史上不乏美学家对审美主体作出理论上的诠释和规定,但直到康德为止,其理论内涵才被真正确立下来.本文试通过对康德美学的四个契机进行的具体分析,从中得出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所必须恪守的原则,即非功利性、无概念性、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共通感,这些原则为审美主体的确立以及审美主体的自律具有理论上的奠基意义和实践上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卢春红 《哲学研究》2015,(2):67-76,128
本文综合了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中有关"反思"概念的不同论述,主要分析了康德反思概念的三个不同层面内涵,即反思概念与主体的关联,先验意义上的反思以及反思性的判断力,由此显示出康德反思概念的独特之处:其运思时的由感而思的特性。这一特性,不仅让康德的反思概念与黑格尔的反思概念有了不同的指向,还显示出其对当代西方哲学的意义。这同时也意味着,当反思概念与判断力相关联,与感性的角度相关联,从而通过自身进入主体之时,它也是通过自身走出了主体,进入生活世界之中。由此,反思概念就指向了对自身的消解。  相似文献   

14.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声称:我们对美的判断,不同于对快适和对善的判断,既不带有、也不激发利害或兴趣。本文通过解决学者们提出的三点挑战,证明康德该理论的正确性。笔者在文中联系《纯粹理性批判》的"三重综合"学说,揭示审美之无利害性的先验依据,即想象力之再生综合。在此基础上,笔者主张鉴赏判断以其"无所谓实存"有别于感官判断,又以其"不依赖概念"有别于道德判断。虽然在经验层面上,我们期望审美客体的继续实存、以保留其在心灵中的鲜明表象;但在先验层面上,我们对美的愉悦完全不激发兴趣。这样一种无关于欲求能力的愉悦,指向了我们理论理性的追求及其与实践理性的终极统一。  相似文献   

15.
康德的美学思想是在继承和革新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对此,学术界流传着这样一种观点,即认为康德美学是对欧洲大陆理性主义美学与英国经验主义美学相互"调和"的一个结果。这一结论并不切当。首先,今人所谓的"理性主义美学"仍包含着诸多经验主义元素,这与其他经验主义者的美学思想在理论根基上存在着一致性。康德对于这些学说的批判首先都是基于"先验论"这同一个主导立场之上的。调和论则在某些方面割裂了康德的这一立场。其次,康德"审美愉悦理论"的形成与其对"完善性理论"的批判性继承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它并非理性派的"合目的性概念"与经验派的"快感"之间的简单调和。厘清这两点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康德美学的生成逻辑及其理论主旨。  相似文献   

16.
《实践理性批判》的发表标志着康德批判事业的工作一分为三。本文从批判哲学的发展史和《实践理性批判》的主要内容入手揭示出《实践理性批判》的起源主要归于康德的两个发现:一是趣味判断的先天性,二是实践理性的二律背反。前一个发现导致康德重新规定批判与高级能力之间的关系,使他改变他的总体批判计划,把对于纯粹理性的一个批判分成对于纯粹思辨理性、实践理性和反思判断力的三个单独的批判;后一个发现及其解决使康德把纯粹理性的思辨运用和实践运用之间的关系确定为一种平行关系,使理性的实践运用从思辨运用中解放出来;由此产生《实践理性批判》。  相似文献   

17.
崇高作为美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自朗吉弩斯、博克、康德、黑格尔以至于后现代美学理论家利奥塔都对崇高进行过论述,然而学者们在研究崇高时主要是围绕朗吉弩斯、博克、康德以及利奥塔的崇高观进行研究,而对黑格尔的崇高观的研究却很欠缺。黑格尔美学是德国古典美学发展的高峰,而崇高是在艺术发展类型中的第一阶段象征型艺术中提出的,崇高作为美学范畴与象征型艺术密不可分。因此,有必要对黑格尔的崇高理论进一步梳理和阐释。通过对黑格尔《美学》第二卷象征型艺术中的"崇高"文本的细读,可以从崇高的来源、分类、特征、批判与反思四个方面探讨黑格尔"崇高"理论的内涵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尝试分析"兴趣"概念在《判断力批判》中的三层内涵,并在剥离"偏好"的基础上,指出"实践的兴趣"与"自由的兴趣"这两层内涵之间的相似基础与不同方向,进而通过分析阐明,强调"审美无利害"与强调对美的理智的兴趣并不矛盾,康德需要剥离的只是偏好与实践的兴趣,而另一种兴趣——即自由的兴趣则恰恰成为鉴赏判断之可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崇高论思想是康德美学体系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范畴,在崇高感中,人的精神力量得到提升,超越了自然界,取得了道德和精神上的胜利。康德通过借助于理性,将崇高感与道德感紧紧地联系到了一起。康德主张的是人本主义哲学,只有紧紧围绕着"人",才能更加准确地把握崇高在康德美学乃至整个康德哲学中的地位,进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崇高论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人类的认识活动中,规定性判断力起着把具体实例和直观"归摄"于普遍规则的作用。虽然康德对判断力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讨论,提出图型论和判断力的疑难,但仍留有一些困难。透过胡塞尔发生现象学的类型学说,分析表明知觉或直观对象的构造活动在"归摄"中起着基础作用。图型既可以作为"归摄"的中介,又通过想像力引导直观对象的构造综合。而类型通过类型化统觉和类型预期参与直观对象的构造和"归摄",可以视为对康德判断力学说的补充和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