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学海》2015,(3):157-163
施特劳斯最早指出,色诺芬的著作对于马基雅维利而言有着特殊的重要性。具体到《希耶罗:论僭政》,可以发现,《君主论》与《希耶罗》之间不但存在文本上的直接关联,而且它们在"驯化僭主"这个议题上有着类似的思路:借助"荣誉"与"荣耀"的中介来引导、驯化僭主的行为,使之成为君主。通过这种对勘可以发现,在马基雅维利与古典传统之间,有着比施特劳斯学派的论断更为复杂、多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君主论》第15章所开列的德目表尽管令人困惑,却并非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它对传统"四主德"的回避也不能说明马基雅维利对相关议题的忽略。事实上,马基雅维利不动声色地对经过西塞罗扩充和改造后的"四主德"做了深刻的解构与重构;这项工作连同他在虔敬(信仰)、慷慨、仁慈和信义等问题上的论述,深刻地揭示了马基雅维利对古典的、中世纪的和人文主义的德性论的全面背离与颠覆,实现了从"德性"到"德能"的转化。"德性的政治化"与"德性的去道德化"表明,马基雅维利的思想重在"破旧"而非"立新",建立一种新的现代伦理观与社会-政治理论的工作尚未完成。  相似文献   

3.
斯宾诺莎与马基雅维利的联系,一直是政治哲学史上悬而未决的难题。根据当代"马基雅维利主义"的两种理论路径,斯宾诺莎至少具有两种可能的马基雅维利主义面向:一是斯宾诺莎"理性自由"的哲学,它与推崇"积极自由"的马基雅维利主义有关;二是斯宾诺莎对"国家理性"的贡献,它证明了斯宾诺莎如何效仿马基雅维利的统治技艺,同时拒斥霍布斯的守法国家理论。基于斯宾诺莎对哲学与政治之关系的一般看法,他的马基雅维利主义本质上是用纯粹政治的手段来达到超越政治的哲学目的。  相似文献   

4.
流俗的观点认为,马基雅维利主张“新君主”为了维护其统治必须残酷无情、背信弃义,但实际上这里存在着明显的误读。对几组历史人物的德性与行为方式的对比性论述揭示,马基雅维利的主张毋宁说是,到底应该采取宽厚仁慈的方式还是残酷严厉的方式,政治行为主体需要充分考虑对象、情境、时机和方式等因素,否则可能会产生善与恶的转化。在马基雅维利那里,这种所谓的“辩证法”不只适用于仁慈与残酷,它至少还适用于慷慨和信义及其反面。作为一种带有普遍性的思维方式和论证方式,它既是后果论的,也是情境主义的。它揭示了马基雅维利对古典德性论传统最大的背离与颠覆。  相似文献   

5.
上世纪60~70年代,Christie创造了马基雅维利主义的心理学构念,而Exline,Geis和Bogart开创了关于马基雅维利主义的道德心理研究,后继研究者继承并不断完善他们的实验方法,探讨了马基雅维利主义与不道德行为(尤其是欺骗和逢迎)、道德判断(包括道德观和道德推理)、道德教育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尽管有证据证明马基雅维利主义与不道德行为存在密切关系,但两者是否是直接的因果关系仍存争议,不过多数学者一致认为马基雅维利主义者的不道德行为缘于其道德判断和道德教育,他们决策时将传统道德标准排除在决策标准体系之外,因此描述他们道德判断应采用"非道德"而不是"不道德"。  相似文献   

6.
《学海》2016,(3):138-144
马基雅维利关于日常道德规范的"邪恶"主张,导致读者很难认为其学说有任何道德之处。实际上,命运的变幻莫测使得马基雅维利体认到世界的偶然性与复杂性,从而将行动者置于具体的道德情境中;同时,他强调审慎行事的人必须得清楚意识到自己被命运置放其中的情势,而要对自己所处情势做出正确的判断,并据以正确行动。从形式上看,马基雅维利学说里的命运-审慎德性结构表明他的学说仍然是具有古典意义的道德叙述:强调个体的独特性,日常生活中自然欲望的重要性,生活情境的变动性,以及个体在回应各种独特的实践情境中以审慎统摄其它各种德性的要求。这要求我们重新审视在政治与道德两分框架下解释马基雅维利的传统进路。  相似文献   

7.
在莎士比亚的悲剧《麦克白》中,邓肯、麦克白和马尔康先后登上王位,若结合马基雅维利在《君王论》中的观点来看,不难发现三人虽然都是独裁君主,却有着迥异的统治理念。从邓肯到麦克白再到马尔康,君主政治实现了从单一片面到趋于完善的过程,这一过程反映出莎士比亚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马基雅维利从现实的政治生活出发,深刻洞察到政治事件中的主客分殊、政治情境的生成流变、政治行动的复杂多变,描述了政治行动中善性与恶行的对立统一、相互转化和运动发展,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本文试图通过具体考察马基雅维利的政治德性条目,并以仁慈与残酷这一对具体德性范畴为例,揭示马基雅维利善恶观的德性效果论实质,并对其善恶观进行评析。  相似文献   

9.
在西方近代国家理性学说的发展史上,马基雅维利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他关于政治行为之目的、手段、结果以及政治情境中“必然性”的论述,揭示了国家理性学说的基本要点;他对宗教、道德、法律与政治之间关系的阐述,表明他是现代国家理性学说的开创者;围绕“马基雅维利主义”所产生的争论事实上都与国家理性问题本身的困境紧密联系在一起,关于马基雅维利思想的各种诠释进路与他的国家主义本身是相容的.  相似文献   

10.
高中华  赵晨 《心理学报》2014,46(8):1124-1143
本研究基于个人-组织契合理论的视角, 通过对286份员工与直接主管的配对数据, 揭示了组织政治知觉对员工绩效(任务绩效和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 马基雅维利主义人格对这两者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 组织认同在这两者之间的中介作用。层次回归分析结果发现:组织政治知觉对任务绩效、组织公民行为具有显著的消极影响, 马基雅维利主义人格可以显著调节组织政治知觉与任务绩效、组织公民行为两者之间的关系, 而组织认同是组织政治知觉与任务绩效、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完全中介变量。调节路径分析结果表明:马基雅维利主义对组织政治知觉与员工绩效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也是以组织认同为中介, 具体表现为被中介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1.
马基雅维利视阈中君主行为的道德与非道德思想的探究离不开伦理与道德维度的审视。在马基雅维利看来,政治与道德的关系不是简单的互斥关系,而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张力关系,他自己的道德思想与他论说的主体的道德并不等同,因此,对其道德思想的评价必须坚持历史评价与道德评价的辩证统一。在他那里,道德与非道德之间的"度"主要在于为何而用、何时而用和如何而用,君主的道德抉择是在道德展示出的吊诡之处及与非道德之间相互转换的复杂多变的幻象中、在各种困境和冲突中、在理论与实践的错位和鸿沟中审慎地考量后作出的,道德的应然逻辑和想象的理论推演被打破。马基雅维利倡导的君主道德表面上是行恶,实际上是在行善,且需要运用高超的政治智慧和技艺才能把握的一种品质。  相似文献   

12.
政治伦理何以实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淑芹 《哲学动态》2005,(10):25-29
一 谈政治伦理或政治道德,不能不提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尼科洛·马基雅维利(Nicollo Machiavelli,1469~1527)的政治哲学.在马氏的政治学理论中,政治与道德出现了悖论:政治应讲道德,但讲道德却难于实现政治目的,故政治不必考虑道德的正当与否,只需考虑政治行为的效用.政治与道德的这种悖论关系,可简称为马基亚维利道德难题.为此,一些教科书或著述常把马基亚维利的政治思想归类为非道德政治观.然而,细读和体味马基亚维利政治思想的意蕴,又不得不为他对政治与道德悖论的洞见所折服.  相似文献   

13.
马基雅维里对于人民的理解和态度在政治哲学史上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学界有两种主要看法。精英主义者认为马基雅维里对于人民的态度完全是否定的,也就是说,他把人民看成一种被动、愚昧、落后和自私自利的政治存在;而共和主义者与平等主义者则认为他对于人民的态度是肯定的,即把人民看成是共和国自由的捍卫者。通过对马基雅维里的《君主论》、《论李维》和《曼陀罗》等作品的深入解读,本文认为,马基雅维里既不是站在单纯的精英主义立场上,也不是站在单纯的共和主义立场上,而是选择了君主和人民的双重视角,强调君主和人民不仅相互冲突和斗争,而且相互依赖和制衡。在马基雅维里的政治哲学中,正是人民和君主的这种复杂关系构成了一个国家存在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学海》2018,(3):52-60
马基雅维利的党争理论具有辩证的逻辑和丰富的意涵。三对关键的概念使我们可以澄清马基雅维利有关党争论述的一些表面矛盾,并深入体察他对现代政党观念之形成所可能产生的深刻影响。罗马式党争与佛罗伦萨式党争这对理想类型化的概念有助于我们准确理解马基雅维利对于党争的积极评价;必然性与野心这对概念有助于我们把握党争的不可避免性与派系之害的可消除性或可控制性之间的关系;而贵族与平民这对概念则有助于我们思考人民在共和政治中应当具有怎样的宪制地位。  相似文献   

15.
心论与命论是《心是谓中》的两大主题,但以心论为主,命论是心论统摄下的命论。作者强调身心关系、君民关系中"心"对"四相"、"君"对"民"予以统帅、主宰的重要性,可能暗含有五行意识。《心是谓中》既突出心君同构又强调认知功能的心论可能对《荀子》、马王堆帛书《五行》产生了影响,但《心是谓中》的心论并不具备伦理指向,又有强烈的现实政治关怀,因此可能也影响了后世突出君权的黄老道家与法家。《心是谓中》提出每个人都不能把命运完全交给鬼神与天,人也可以操纵自己的死生,这种改变命运的思想倾向与《命训》较为相近,并影响到《荀子》。此文的撰作时代有可能在战国前期到战国中期之间。作为一种没有特定学派倾向的政治思想,《心是谓中》对于促进战国中晚期君权的隆升、对于促进个人身心的解放,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月喜疏》是现存最早的《胜论经》注释文献,反映了古典时期的胜论哲学。自1961年梵本首次刊布以来,引起了国外学界的广泛研究,但由于古典胜论学派的传世文献极少,该疏的形成年代一直众测纷纭。笔者在阅读佛教学者清辩的《思择焰》时,注意到其中多次引述的"二指喻"只见于《月喜疏》,而不存在于其他胜论文献中。本文在利用《月喜疏》相关内容解读《思择焰》"二指喻"之谜的同时,以清辩为时代坐标,推定月喜的鼎盛年约在公元500—530年,由此也一并回应了印度哲学史上的两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7.
君王论     
在世界政治、道德思想史上,意大利人尼可洛·马基雅维利(1469—1527)的名字常常被看作是狡猾、口是心非、尔虞我诈的同义语,这在很大程度上当归之于他的名著《君王论》。此书写成于1513年,在他去世五年后才正式出版,汉译本又称“君主论”、“霸术”、“邦主鉴”等。 作者时这部书的内容有过说明,“乃是我从现代事变的长期经验中以及对过去事变的不断研究中,所得来的有关伟大人物的那些知识”(第1页),他客观地阐述了有关君王统治的现实原则、权术等问题。其写作的目的,是希望能以此资鉴一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与马基雅维里(NiccolòMachiavelli)对待道德的态度是双重的,而不是矛盾的。研究马克思与马基雅维里之间的思想关系,有助于解决卢克斯所提出的、马克思对待道德的矛盾态度问题,有助于理解和反思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特别是葛兰西与阿尔都塞对马基雅维里思想的借用。马基雅维里既批判道德为"对事物的想象",又要求复归"古代的德性"。马克思批判道德为意识形态,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仍具有道德谴责意味。马克思与马基雅维里既批判道德又实现道德,这正是黑格尔"伦理生活"之义。同时,马克思与马基雅维里之间也存在很大的思想差异:第一,他们对伦理生活内容的理解不同,马克思的伦理生活是消除民族差异和消灭阶级的共产主义,马基雅维里的伦理生活是统一的民族国家、为共和国奠定基础的君主国;第二,他们所认为的伦理建构所需的客观条件是不同的,马克思强调经济条件,马基雅维里更加关注政治秩序。  相似文献   

19.
秦峰  许芳 《心理科学进展》2013,21(7):1248-1261
如果说大五人格代表了特质论人格心理学对非临床人格的研究成果,近期出现的黑暗人格三合一则代表了对亚临床人格阴暗面的研究成果。黑暗人格三合一由马基雅维利主义、自恋和精神病态三种人格特质构成,这三种人格特质在西方文化中均属于反社会型人格特质。对黑暗人格三合一的研究发现:(1)马基雅维利主义、自恋和精神病态各自独立又相互交织;(2)它们的测量工具均较为成熟;(3)黑暗人格三合一不仅具有反社会性,也具有亲社会性;(4)黑暗人格三合一反映个体的快速生命策略;(5)遗传和环境因素在黑暗人格三合一的形成中发挥不同作用;(6)黑暗人格三合一是不同于大五人格的人格特质群。  相似文献   

20.
罗尔斯的思想来源之一在于康德的道德哲学,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然而,除了在实践理性中的道德自律构成了《正义论》中"原初状态"的理论基础,从而使得公平契约的理性选择得到实现以外,判断力批判中的自下而上的路径也被罗尔斯应用于《政治自由主义》和《万民法》中,这也与其内容来源《永久和平论》相一致。虽然这两条路径的方向不一样,但是其逻辑基础都是人作为理性的存在物的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