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反对人工智能奇点论,本文持一种反对和批判的态度。我们认为,人工智能奇点论的立论是以一种关于生命和心智的狭隘观念为前提的。本文提出了一个基于心智的生命观的批判性论证。从生命本质的分析出发,通过辨析智能与心智、心智与生命以及生命与新陈代谢三组范畴之间的关系,本文提出了两个论证——论证I:心智不只是智能;论证Ⅱ:新陈代谢是不可计算实现的——从而瓦解了人工智能奇点论所隐含的立论前提。  相似文献   

2.
内容与形式不断变化的哲学的主题是人与人生存的世界的关系。深入探讨人与世界的关系,必然导致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矛盾。人似乎处于无可回避的逻辑“悖论”之中。一方面,人是有限的存在物;另一方面,人必须作为主体而有所作为。总之,就能力、时空而言,人是有限的;但是,人必须像无限者一样去行动。人的有限与无限的矛盾贯穿于哲学一切领域之中,是哲学世界观最根本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下向因果问题和感受性问题是当代物理主义所面临的两个挑战,它们迫使金在权不得不从物理主义的立场上有所让步.本文分析了金在权在这两个问题上失败的因为,并提出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方案.笔者的立足点不是物理主义,而是二元论的功能实在论.功能实在论把功能实现的整体看作第一实在,其中的两个要素即功能意义和功能结构是具有因果力的,因而也是实在的.一方面,由于功能意义和功能结构是作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参与下向因果作用的,因而不存在金在权所面临的因果解释的排他性问题;另一方面,由于作者并不崇尚物理主义,因而因果物理闭合原则对于笔者归于无效.下向因果问题就此得以解决.感受性是一种内在的功能意义,既是非物理的义是实在的.感受性问题就此得以解决.  相似文献   

4.
(一)根据因果规则性理论(regularity theory of causation),一组条件(或因素或事件或事物情况)引起另一组条件的出现,当且仅当,相似于前者的一组条件出现之时,相似于后者的一组条件也出现。规则性理论的一个众所周知的缺陷是,它不能分清偶然有伴随关系的事例和有因果联系的事例之间的区别。托马斯·雷得所举的白天后面总是跟随着晚上的事例,以及罗素所举的曼彻斯特工厂的工人总是在听到伦敦工厂的汽笛声之后离厂的事例,就表明了这种缺陷。以下的答复也不能使规则性理论摆脱困境:在规则性理论的表述中,“相似”的意思是“有关系地相似”,伦敦工厂的汽笛声并不是工人离开曼彻斯特工厂的原因,因为这各组条  相似文献   

5.
6.
心灵因果排除是当前心灵哲学中最为广泛争议的话题之一。作为心灵因果性领域最有影响的专家以及排除论证的主要辩护者之一,金在权认为因果过度决定是排除问题所面临的两个最紧要的挑战之一。在本文中我首先检验和质疑支持因果过度决定的一些主要的理由;然后分析和批评金在权对因果过度决定提出的三个反对意见。最后我争辩说,对排除问题的因果过度决定,解答是一种建立在进化证据和形而上学可能性之上的可行的理论选择。  相似文献   

7.
夏永红 《哲学动态》2020,(9):112-120
德雷福斯以对经典人工智能的现象学批判而声名远播,但他对人工神经网络和具身人工智能两种新进路的批判似乎湮没无闻。通过梳理德雷福斯在不同文献中对两种新派人工智能的诊断,本文将他的观点概括为:它们缺乏人类式的创造性和自主性。然而,他所主张的生存论现象学在这一批判中并不在场,这让他的批判缺乏理论指引,而更像一种简单的技术评估。本文试图从两方面夯实该批判的理论基础:一方面引入德雷福斯晚期对本真性的重新阐释,从生存论层次揭示创造性的先验条件;另一方面引入自创生理论的相关讨论,从生存状态层次阐明自主性的激发条件。两种条件之间存在着一种结构相似性,即两者最终都奠基于生命的脆弱性。德雷福斯的人工智能批判实际上预示了这样一种观点:强人工生命是强人工智能的前提。  相似文献   

8.
在拙著《因果观念与休谟问题》①第3.1、4.1、5.1、5.2节和结语部分,以及拙文《休谟因果问题的重新发现及解决》②中,我着重揭示了四个要点:(1)“休谟问题”应该包括“归纳问题”和“因果问题”;(2)在现代哲学中,休谟因果问题几乎已被遗忘了;(3)屈指可数的几个解决休谟因果问题的方案都有严重的困难;(4)我的重解方案则力求避免这些困难。本文以这些要点为基础,试图更加深入地讨论休谟因果问题的几个方面,并顺带回答钱捷对我的批评。一、休谟因果问题及其失落的证据1.1根据我的研究,休谟问题的关键在于…  相似文献   

9.
突现与因果     
系统的突现性质是否具有下向因果性或下向因果力,是正确理解突现的一个关键问题。有一些哲学家主张修改现行的因果理论并返回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论,使它能容纳或说明下向因果。这不是一个合适的进路。现代哲学的因果理论主要有条件因果和作用因果两个学派,如果对这两个理论做一个统一的整合探索,将INUS条件因概念与当代因果力和因果过程概念联系起来,就能为描述下向因果提供一个现代因果理论的框架。  相似文献   

10.
孙和平 《哲学研究》2012,(8):81-89,113,129
本文写作之时传来美国"死亡医师"科沃基恩(J.Kevorkian)的去世消息,他在巴赫的音乐声中平静离世。①目前对安乐死的讨论尽管激烈,但无论赞成与否,其在方法论上都只是一个经验上必然碰到的"二律背反"的问题,这就是幸福论与义务论伦理思想的对立在死亡问题上的表现,即:"(自我)杀死"与"(自我)牺牲"。本文的目的则是要在先验层面解决这个问题,并揭示自杀的风险性质。在蕴含式A→B(如果A,那么B)中,若只有当A为"真"而B为"假"时A→B才是  相似文献   

11.
几年来,我一直在寻找一种有效的并且切合现代文化思维方式的佛学研究方法和解释方法。研究与解释是对"文本"的不断切近的理解与体悟。研究方法和解释方法关系到对"文本"的解读程度,在某种意义上讲,方法是否合理更关系到阐释结果是否正确。佛教史上两千多年来的研究与解...  相似文献   

12.
超自然信仰者有一个普遍的误解,认为“两个前后发生的事件中,后者是前者引发的”。例如像这样的情形:“有一天我梦见我弟弟了,结果第二天他就给我打了电话,尽管他很少这样做。”这话就暗示着他把梦与打电话看成是那种一件事由另一件事引起的因果联系。我们都知道这个论点的错误在于两个相关事件并不足以说明就是两个因果相联  相似文献   

13.
徐竹 《哲学研究》2012,(5):84-92,129
<正>一、引论自休谟以来,特别是在科学哲学的演进中,自然律理论与因果理论从来是不可分离的。相比而言,自然律理论具有某种优先地位。因为按照休谟的广为接受的论证,人类的知觉经验并不能直接辩  相似文献   

14.
珀尔的因果理论与刘易斯的因果理论在当今因果关系研究领域都具有重要地位,但学界对两种理论的差异与适用范围的讨论是不足的。通过使用珀尔的结构因果逻辑处理刘易斯因果理论遭遇的三大疑难,即“抢先”问题、“副现象”问题、“充分必要条件下倒果为因”问题,发现上述疑难都能被轻易消解。“轻易消解”的深层次原因是:在逻辑层面,珀尔认为“真值不影响因果关系”,而刘易斯认为“真值会影响因果关系”。这种逻辑层面的差异解释了珀尔和刘易斯因果理论的最大差异:以因果为工具与以因果为对象。珀尔的因果理论适合处理“因果工具型”问题,该类问题的特点在于默认了因果关系的存在;刘易斯的因果理论适合处理“因果对象型”问题,该类问题的特点在于不认为“因果”是一个可以不加分析而被使用的初始概念。  相似文献   

15.
对93名幼儿进行了五种因果变化模式的因果推理题目的测试。结果表明:(1)在不同的因果变化模式下,被试进行因果推理的成绩存在差异,且在对于这五类题目的掌握上具有一定的顺序。(2)被试在同样因果变化模式题目的表现之间具有较高的相似性,而在因果联结强度相同的题目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3)被试对于各题目回答的正确率并不随原因与结果联结次数的增多而提高。(4)即使是在观察到的刺激完全一致的情况下,被试的回答仍会因因果变化模式的差异及主试对于题目解释的不同而存在差别。  相似文献   

16.
倾向因果理论在当代的复兴,为该理论在心灵因果领域中的应用创造了条件。在当代倾向主义者中,吉布的双重阻隔策略颇具代表性。其方案在兼顾利伯特实验结果的同时,试图为因果排斥问题提供一个融贯的解决方案。根据该方案,作为双重阻隔者的心灵事件,扮演着允许而非导致物理事件发生的角色。通过对该策略的仔细分析,本文试图指出:除了有过于特设之嫌,双重阻隔策略难以完全摆脱心灵事件的副现象主义,而且其心灵因果作用的机制仍有待澄清。  相似文献   

17.
推断论伦理学家就堕胎和安乐死的问题而提出的命题,主要是澳大利亚人P.辛格的那些命题,一直引起激烈的论战。推断论将生命保护理解为一种利益保护,它使个体的生命权利依赖于成为人的那种特性。按照推断论的观点,不是所有人类的个体都是人,因而就不能赋予非—个人的人类个体以生命权利——这在实践中是有相应的结果的。不管对P.辛格的命题在感情上的反应多么可以理解,光靠这些命题是得不到什么结果的,因为重要的是研究这些命题所引用的证据,研究那些已经决定了推断论的问题表述的前概念。只要推断论的潜在的前题不受到怀疑,人们也许将无法摆脱单纯的口头侮辱。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迅速崛起的人工智能技术,标志着现代科技发展的新阶段。其前景引发了广泛讨论和争议。回顾现象学家们对技术的反思有助于我们理解人工智能的本质。人工智能并没有改变现象学家对于技术的本质的判断,它只是技术的一部分。此外,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体现了技术向生命活动领域以及现实世界的进一步扩张,代表了现代技术危机的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19.
本文旨在揭示马克思的人格理论在科学历史观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说明:人格问题,本是马克思考察人类社会发展问题的重要内容,科学的人格理论与唯物史观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在这方面,有所忽视的不是马克思本人,而是对马克思的丰富思想存在着简单化理解的研究者。笔者以为,马克思考察人格问题的方法论对于我们恰当地分析人格的本质、人的发展问题从而进一步考察现代人格理论的得失、偏颇具有特别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一、六经的知识类型中国最有权威的典籍是六经,中国古代的知识大量地保存在六经中。但六部经典各自性质不同,它们包含、承载的知识类型也不同。《庄子》说:《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庄子·天下》)《礼记·经解》也说: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净精微,《易》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诗》以赋、比、兴等形象思维,宣发人们的情感、意志,描述对劳动的歌颂、对爱情的憧憬,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