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意境是我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之一.在中国美学理论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关于意境与意象之间的关系也是众说纷纭.本文试图从为何"意境"最先出现在中国古代文论为切入的角度.来探讨诗歌中意境与意象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自古以来,中国文化艺术之乡的美名,一直飘荡在四海之内。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化长河之中,中国画的发展一直很具有代表性。中国画讲究画风与意境,而意境作为中国美学范畴,讲究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当然,很多画的意境中不单单包含"情景交融",还通过夹杂实际空间或者环境因素,从而更充分地在画中表达当时的内心情感。作为中国古典美学代表,中国画中包含了很多民族文化因素,在美术领域中,都以意境作为创作原则,是外人对作品评价的依据,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对美最形象的阐述。  相似文献   

3.
中国画崇尚意境是对文化的最大关怀。较之东方古典绘画美中笔墨渲染的"境生象外",西方更在乎透视现象显现出的理智科学、如同"镜像"般的真实。选以文人画中"雪中芭蕉"的争议大抵都是关乎西方绘画中遵循自然原则来剖析进而深入探讨这就是中国画所崇尚的意境并非是西方绘画用自然规律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影响后来隐士"士者情结"甚至是整个古代社会的道德伦理价值体系的不自觉构成,所以中国画崇尚意境对东方文化文化价值也是值得我们自此关注的。  相似文献   

4.
"大象无形,大音希声"[1]这句出自<老子>中的不经意的一句话,最后被演,变成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不仅衍生出形象、意象这些美学范畴,甚至中国艺术中至关重要的范畴--意境也跟上面的命题有着丝丝入扣的关联.  相似文献   

5.
意境是中国美学中最具民族特色的艺术理论概念。这一美学概念贯穿了唐以后的中国传统艺术发展的整个历史,渗透到几乎所有的艺术领域,园林也不例外。本文通过对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概念解释及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渊源了解,进而对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内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意境一直是中国画品评中最为推重的美学境界。意境的本质是偏向心灵的美学观念,是画家从内心而生,意欲释放情感的通道。宋代是中国花鸟画发展的顶峰时期,美学体系也趋于成熟,中国的审美意境一直与禅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方面感知禅宗精神的本体也是心灵,禅宗主张万物由心而造,这种独有的心性本体论,使得中国美学更加偏向于对内心感受的认知与认同;另一方面禅宗"顿悟"的思维方式与艺术审美的方式有着相似之处。从宋代折枝花鸟画的艺术形式、艺术理念等方面去看宋代折枝花鸟画中的意境之美。  相似文献   

7.
意境是中国古典文论和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广泛应用于诗歌、散文、绘画、园林等一切艺术作品中。对意境的研究早已是学界的一个老话题,如何对艺术意境进行研究,并总结运用到室内空间氛围的设计中是本文所要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典园林美学思想受到儒家和道家的影响。若以老庄的思想为审视坐标,不难发现中国古典园林的营造理念直接受到了老庄空间美学的渗透和影响,具有"唯道集虚"的哲学特征和"气韵生动"的意境美特征,而这种意境的实现则主要是靠"隐秀"的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9.
"伤高怀远"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主要意境之一.这类诗词因道出了人生的惆怅而具有永久的魅力.这类诗歌所蕴含的美学意象,是一种超越的距离美,这种美的最高形态为崇高.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典美学的主体间性不同于西方美学概念中的主体间性,它是前主体性意义的主体间性。,中国古典美学的主体间性与中国古代哲学的"天人合一"思想有紧密的联系。意象是中国古典美学中重要的概念,它极为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古典美学审美感兴的主体间性特点。在对意象概念的形成追溯中可以发现,其意与象的结合是我国古典美学主体间性的生成过程。  相似文献   

11.
岳婧雅 《美与时代》2007,(11):100-102
现代平面设计的构架需要多种艺术元素的支撑.就中国画而言,它所涵盖的修养、立志、意象、意境、气韵以及它的经营位置、笔墨程式、散点透视、虚实疏密、计白当黑、风格品调、美学观念等一系列艺术经验和理论,对现代平面设计的启示和影响是重大的.特别是中国画的意境创造、点线面的构成、不受时空和地域局限等特点,以及笔法、墨法、章法、设色、题款、落印等技巧,对平面设计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画讲究创造美的意境,从画中表现情与景,创造一个能够使人发挥想象的画面,而这个画面正是虚与实相结合的统一体。"虚实相生"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中国画更是将虚实之美表现到极致。无论是中国画中虚实的哲学渊源,还是中国画的意境、构图、气韵,"虚实相生"都是一个研究中国画很好的课题。  相似文献   

13.
写意和虚拟,是我国戏曲、诗赋、绘画等艺术通用的表现手法和共同遵循的美学原理,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艺术实践的结晶.我国的古典诗词讲究"意境",要求含蓄、深沉,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要求通过有限的"境",传达出无限的令人联想的"意".我国的国画在处理虚与实的关系上,讲究"景愈藏,景界愈大;景愈露,景界愈小".正因为画面上不是一览无遗,观众才有回味和想象的余地.这种虚实相生、以形写神的美学原理,与我国戏曲舞台艺术独特的写意的戏剧观真可谓异曲同工.  相似文献   

14.
千百年来,中国画的发展有着自己完善独到的美学理论.中国历代画家正是运用这些美学原理,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艺术作品.而他们的艺术思维、美学思想受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指导和重要影响.经过历代美学家、艺术家的研究和实践,将中国传统哲学的"有无"思想有机地融入中国画的"虚实"理念之中,形成了中国画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5.
闫宏宇 《美与时代》2007,(11):111-113
现代商业社会,广告排山倒海,无孔不入,左右着人们的视听,制造着消费的梦幻.源自于古典文论中的"意境"这一重要概念也在广告创意中高频率地使用着,甚至有业界人士指出"意境"是评判广告创意优劣的重要指标之一.在广告语境中,"意境"似乎成了一个无所不包的概念,构图的精美可称之为意境;色彩的和谐可称之为意境;声音的醇厚可称之为意境;镜头的剪辑可称之为意境;叙事的煽情可称之为意境……意境成了一个看似极度高级、极度专业、极具水平的词汇,堂而皇之地穿行于以广告为旗舰的大众文化中,而其后隐藏的,正是愈演愈烈的现代商业广告中意境的异化与俗化.  相似文献   

16.
"境界说"是王国维《人间词话》的核心理论,其继承了中国古代美学和文艺理论的优良传统,又吸收了德国古典美学及西方近代心理学的某些观点,熔中西方美学思想于一炉。情景交融是中国古代美学和文艺理论家对于意境(境界)的最基本的理解和规定。王国维在以往"境界说"的基础上有其继承和发展,提出了"境界说"的第四种形态,即"叙事形态",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7.
谈中国画意境对室内氛围营造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境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学的范畴,现代室内空间设计中借鉴中国画艺术的意境精神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以中国画的意境为切入点,挖掘其在传统文化中蕴涵的强烈精神及审美情趣,并且分析了意境精神在现代室内空间设计中存在的必要性和它对营造室内氛围的三点启示,希望能为人们在提升现代居室空间的意境,获得空间物象和情趣交融的和谐之美以及幽深意远的审美境界有所禅益。  相似文献   

18.
荆琦 《美与时代》2007,(12):40-44
作为中国古典美学中重要审美范畴之一的"味",以其"恬淡为上,胜而不美"的核心内涵,自萌芽、形成、发展直至成熟,几乎经历了中国古典美学历史的全部.在这漫长的流变过程中,"味"的概念一直运用于各个审美领域,显示着极高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9.
意境是我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中国古典审美"心理和谐"的最高体现。在中国古典"立象以尽意"的造物审美观的影响下,意境体现着客观景物与主观创作者思想感情的融合,并在艺术的创造、欣赏和批评中作为衡量艺术作品艺术美的标准。文章从中国古典艺术中的意境入手,结合中国水墨画的案例,深入分析中国水墨画中表达意境和引起美感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中国画的灵魂是意境,意境就是对自然景物的提炼或对生活的深刻感悟。无论是提炼意境还是感悟生活都离不开地域文化因素的影响,因此有人提出"地域特征对中国画的表现手法或技法、风格及意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黑龙江省在改革开放以后在中国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形成了当地的风格特色。以黑龙江省中国画创作大体艺术特色为例,研究影响这种艺术特色产生的地域性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