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净土宗是普及性最强、流传最广的一个宗派。本文叙述了净土宗思想的起源与形成,以及由道安的弥勒净土信仰转变为慧远的弥陀净土信仰的过程,并阐述了昙鸾、道绰、善导三位著名高僧对净土宗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东晋出现了四大佛教中心:襄阳、庐山、建康、会稽。它们以佛理探讨为主,但民俗信仰也在教理佛教氛围中培植。道安在襄阳僧团内倡导了弥勒信仰;慧远在庐山教团中进行着阿弥陀佛的集体崇拜实践;建康皇室佛教充斥着低级淫祀;而会稽地区,却酝酿并盛行开了观世音信仰。这些民俗信仰既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又具有相当的流动性。佛教的民俗信仰中有一个趋势:弥勒作为佛的身份和上生净土、释疑解难的一面被阿弥陀佛信仰取代;弥勒作为菩萨的身份及未来佛下生人间的一面渐被观音菩萨现世救济取代。  相似文献   

3.
弥勒信仰衰落原因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弥勒净土信仰在南北朝时期非常兴盛,到隋唐以后逐渐衰落.其衰落的内在原因,主要是在弥勒净土和弥陀净土的选择上,信众更倾向于后者.其次·弥勒净土后继乏人而弥陀净土却人才辈出,以及以弥勒为号召的民众起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弥勒信仰衰落的另一在原因.  相似文献   

4.
道安作为中土早期佛教的一代宗师,于佛教戒定慧三学均有卓越之发明,思想宏富深厚.文章分疏、论析了道安有关戒定慧三学的理趣要旨,阐释了其由早期禅观向般若学转变的理论进路及其弥勒净土信仰之衷曲,力图突显其佛学思想及信仰之于早期中土佛理建设的胜义.  相似文献   

5.
方立天 《法音》2003,(9):3-9
一、前言佛教净土是指被净化的国土,也就是净化众生,远离污染、秽垢和恶道的世界;是佛、菩萨和佛弟子所居住的地方,是众生仰望和追求的理想世界。佛教净土观念流传中国,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其间也日益增添了中国佛教学者的思想创造。最初盛行的是弥勒信仰,后来弥陀信仰与弥勒信仰发生争论,并取而代之,逐渐成为主流。由于天台、禅等宗派与弥陀信仰结合,约自中唐以来,唯心净土观念又日益流行,并成为此后中国净土思想的主导观念。迄至近代,则更衍化出人间净土的思想。对人间净土的执著追求,就是中国佛教、尤其是近现代中国佛教净土思想的…  相似文献   

6.
古代泽州的弥勒信仰源远流长,以青莲寺为中心,主要表现为弥勒上生信仰,是泽州佛教僧众净土信仰的主流。而其最流行时期主要在中唐和金代,其流传与唯识学在泽州的弘传关系密切,唐代的弥勒信仰还受到法华信仰的影响。弥陀净土信仰则主要在俗家信众中传播,以青莲寺和松岭寺来看,金明昌、泰和以后方始流传。  相似文献   

7.
古代泽州的弥勒信仰源远流长,以青莲寺为中心,主要表现为弥勒上生信仰,是泽州佛教僧众净土信仰的主流。而其最流行时期主要在中唐和金代,其流传与唯识学在泽州的弘传关系密切,唐代的弥勒信仰还受到法华信仰的影响。弥陀净土信仰则主要在俗家信众中传播,以青莲寺和松岭寺来看,金明昌、泰和以后方始流传。  相似文献   

8.
佛教的弥陀净土信仰在汉魏之际就传入中国内地,两晋开始流行。东晋东林寺僧慧远(334~416)原受学于名僧道安,太元六年(381)入庐山,“远内通佛理,外善群书。”“率众行道,昏晓不绝,释迦余化,于斯复兴。既而谨律息心之士、绝尘清信之宾,并不期而至,望风遥集”。慧远与谢灵运、宗炳、戴逵、刘遗民、雷次宗等相交论道,与鸠摩罗什亦书信往返,讨论佛学。元兴元年(402),慧远与学者名僧123人。  相似文献   

9.
“唯心净土”是唐宋时期汉地佛教思想家在解释经典、构建修行体系过程中形成的语汇。研究者们常将其作为一个既定的概念看待,却难以阐明其真实意涵。实际上,唯心净土从未形成固定词义,历史上的佛教思想家们通过对其不断定义、诠释、使用、批判,表达自己对于弥陀净土信仰和念佛往生修行的态度。“唯心净土”话题的开展,激发了僧团之间的对话交流。弥陀净土信仰在此过程中逐步得到汉地各大佛教宗派的重视与认可。  相似文献   

10.
近代佛教复兴运动中,太虚法师有过一段鲜为人知的复兴弥勒净土信仰而构建佛教新宗派——慈宗的历史,尽管昙花一现,却对揭示太虚的佛教思想变化有特别价值。太虚慈宗构建活动主要有两次:一是1922年创办武昌佛学院时期,着意创设一个综合唯识宗和弥勒信仰的佛教新宗派,试图以宗派的形式复兴弥勒净土信仰。二是从1932年住持雪窦寺时期,把慈宗阐释为一个融贯全部佛法、以总持义面目出现的佛教发展新方向,并发展出建设人间净土的新弥勒信仰思想,超越了以往只注重往生的净土思想,是对第一次构建活动的转向和超越,消解和升华了此前的宗派意识。此后,太虚的弥勒信仰思想逐步与人生佛教思想合流,基于弥勒信仰而建设人间净土成为太虚人生佛教思想中融会人间性与超越性的结合点。  相似文献   

11.
永明延寿是五代宋初影响深远的禅僧。他倡修净土,长期以来被视为禅宗领袖接纳弥陀净土信仰的早期典范。在《万善同归集》中,他旁征博引地论证了西方净土的殊胜和往生修行的利益。他使用的“唯心净土”的观念,则巧妙地将传统的“理土”问题放置在净土往生的语境之中,为弥陀净土信仰争取到更多的阐释空间和理论架构。  相似文献   

12.
《法音》1989,(1)
净土思想渊源于印度。早在东汉时净土经典就开始传入我国。支娄迦谶首译《无量清净平等觉经》、《般舟三昧经》等,后来竺法护译《弥勒菩萨所问经》、《佛说弥勒下生经》,畺良耶舍又译《观无量寿经》,于是中国出现净土信仰。初时大致曾分为弥勒净土和弥陀净土两种。弥勒净土信仰由东  相似文献   

13.
张总 《佛教文化》2009,(3):20-27
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对观音菩萨的信仰千百年来早已广泛流传。她是大乘佛教慈悲救世精神的体现。无论净土、禅、密各宗,任何拔苦与乐的法门,都离不开观世音菩萨。慈悲即观音,在中国妇孺皆知,深入人心。观世音菩萨象征泛在的真理,无形而无所不在,有“人类的仁慈保护者”之称。  相似文献   

14.
《法音》2016,(12)
正当代中国佛教诸宗派中,弥陀信仰传播最为广泛,其信仰不仅在中国盛行,在东北亚乃至更广地域中都具有重要影响,并且维系着全世界的净土信仰者,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善导大师佛教净土宗始自东晋初祖慧远大师(334-416),时间约在4世纪中,其后12位祖师依次为善导、承远、法照、少康、延寿、省常、祩宏、智旭、行  相似文献   

15.
净土宗和净土信仰,从词面上看,两者关系之密切已自不待言。因净土宗之所以为净土宗,实以信仰净土而为然。换言之,净土信仰是净土宗赖以立宗的基础,也是净土宗进行宗教实践的理论根据。然而也正因如此,常使人产生这样的感觉,以为净土信仰是净土宗之独创.或者但凡净土信仰便是净土宗之信仰。这其实是一种很大的误解,是由于不了解净土宗历史和净土信仰源流的结果。按大乘佛教教义,十方三世之佛多如恒河沙数,而一佛一净土,所以净土也多如恒河沙数。以此言之,净土信仰自然也多如恒河沙数,这是一个不争的理论问题。而在中国佛教历史…  相似文献   

16.
在佛教、民间信仰与民间宗教等三种观音信仰中,民间宗教之观音信仰的研究最为薄弱。为此.本文以民间宗教经卷文献为依据,辩证分析观音信仰与无生老母信仰之间的复杂因缘,对民间宗教中的观音信仰做出梳理与论证。佛教与民间信仰中的观音信仰,对于民间宗教之观音信仰的产生以及观音信仰与无生老母信仰的互动有着积极影响。元代以降,民问宗教信仰之最高神灵,经历过弥勒、弥陀与无生老母的演变。但其发展并非是单线条的,而是多元的、互动的,观音一无生老母信仰是其中的一条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7.
黄文翰 《法音》2022,(2):23-28
<正>北宋以来,多有禅僧在参禅的同时,不废净土念佛法门的修持。活动于北宋末年的皖江籍高僧怀深,即是一位虔修净业的禅宗云门宗大德。自隋唐以降,弥陀净土信仰,即成为中国佛教净土信仰的主流,这一信仰特点至今没有改变。现代学术论著中使用的“净土”概念,如无特别说明,通常专指西方弥陀净土。本文亦遵循此惯例。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佛教的发展过程中,弥勒信仰曾一度盛行,并对社会生活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它作为印度佛教净土思想的内容之一,可在婆罗门教和小乘佛教中找到渊源。只是到大乘佛教形成时,为了解决人生未来问题,才在其净土信仰的系统思想中,产生了弥勒兜率净土的内容。这种思想,在印度的影响并不太大,但到传入中国以后,因与特定的社会条件相结合,却曾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崇拜弥勒的思想,跟随着不同时代的步伐,最先得到传播的是弥勒上  相似文献   

19.
慧远,山西代县人,生于公元334年(东晋成帝咸和九年),卒于公元416年(东晋安帝义熙十二年),一生大体上和东晋同始终。慧远是东晋时继道安后的佛教领袖,他的佛教哲学思想在中国佛教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起了恶劣的影响。因此,揭示慧远佛教思想的内幕,剖析其本质,从而肃清其影响,是很有必要的。本文试图就慧远的佛教哲学思想作一初步的论述和批判。一、慧远所处的时代及其生平慧远的佛教哲学思想,是东晋时代社会经济政治的产物,同时也和他个人的生活经历有密切的联系。所以,在判析慧远的佛教哲学思想以前,有必要先简述一下他所处的时代及其生平。  相似文献   

20.
正近代以来,海内外学者对弥勒信仰有较多关注,对弥勒净土也给予一定研究。佛教界的研究以太虚大师及其弟子印顺导师为代表,不仅在人间佛教的角度对弥勒净土予以高度肯定,并深有体证。成一法师编有《弥勒净土法门集》,进一步系统揭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