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生产力的发展动力是一个多维多层次的网络结构。它包含这样几个层次:和平安定的社会政治环境(生产力发展的前提);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同生产力发展状况相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动力);物质利益同作为首要生产力的劳动者的有机结合(生产力发展的直接动力);生产力三要素的(优化)有序结合(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发展科学技术、重用人才(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动力)。  相似文献   

2.
《哲学研究》今年第3期上,刊载了巫继学、崔永和的《生产力内在因素问题的探讨》一文,就生产力的本质涵义、生产力的结构以及生产力在现实社会生产中的表现形式,发表了他们的新见解。文章提出生产力是一个动态体系,是一个多层次结构体系,并且具体地探讨了这个体系在现实社会生产中所表现的形式。文章把当前的生产力理论的研究工作向前推进了一步,正如作者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社会历史理论是与他的人学思想紧紧结合在一起的。纵观马克思人学思想的整个发展过程,其中的确存在着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但我不同意张奎良先生在《试论马克思以人为本的哲学发展轨迹》(《哲学研究》1994年第2期,以下简称张文)一文中把这三个阶段分别界定为理想的人、现实的人、人学理论的新升华的观点。在我看来,张文忽略了马克思人学思想内在的逻辑结构、把马克思人学思想发展的动力和过程简单化了,并因此在马克思中期、晚期人学思想的理解上出现了一点偏差。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阐述自己药观点,并以此与张奎良先生商…  相似文献   

4.
自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草构唯物史观基本理论框架、尤其是在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经典性地表达了社会结构的动态演进机制后,历经150多年的理论研究,国内外理论界普遍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内在作用机制已经得以充分并深刻的揭示。但是,我们认为,其  相似文献   

5.
如何估量列宁的辩证法十六要素的价值,它能否构成一个严密的辩证法体系,这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有一种看法认为,十六要素是列宁写给自己看的草稿,是信手写出来的,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缺乏严密的内在逻辑,因而不能说是一个体系。在他们看来,要素就是要素,不过是辩证法要点的罗列而已。还有一种看法认为,手稿中方框里的话是在十六条要素写完以后写的,说列宁意识到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认为这个命题需要说明和发挥,而列宁一直没有来得及去说明和发挥。对于这些看法,光从十六要素的内容本身去评论,往往不易服人,因为对于十六要素的内容,人们也常常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考察一下十六要素的写作过程。看一看列宁在写作十六要素时(见《列宁全集》第38  相似文献   

6.
一《国内哲学动态》第五期张强同志的《试论生产力的内部动力问题》一文的内容,同题目并不一致。因为所谓生产力,包括人(指具有一定劳动经验和技术的劳动者)和物的因素。如果谈论生产力的内部动力,那就应当研究生产力内部诸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包括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劳动对象之间的关系。然而这篇文章却主要谈论人的求生存和对物质需求的“欲念”,是推动生产力发展,并进而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它认  相似文献   

7.
关于生产力结构要素研究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生产力结构要素研究近况王孔雀关于生产力的构成要素问题。我国哲学界、经济学界已经探讨了好几十年,形成了不同观点的争论,下面是近期学术界的一些代表性意见,供研究者参考。陈诚道、司庸之的文章提出生产力的三种形式:基本生产力、大生产力和飞跃式生产力。基本...  相似文献   

8.
由肖前、李秀林、汪永祥三同志主编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人民出版社1983年7月版,以下简称《原理》)对“社会经济形态”、“社会形态”、“社会有机体”这三个概念作了如下的区分和规定: “社会经济形态”专指社会经济制度,经济结构,即经济基础;“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有机体”则是一个范围最广的范畴,它包括生产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还包括不能归入上述三个层次的其他社会要素。我们认为,《原理》对这些概念的上述规定是不妥的。  相似文献   

9.
“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辞海》1978年版《经济分册》、苏联《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原理》)这是人们通常给生产力下的定义。当然在某些较权威的辞典或教科书中也有例外。(苏联《简明哲学辞典》、《简明经济学辞典》、艾思奇《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但是在人们的文章中这种讲法是经常出现的。我认为这个定义是错误的。生产力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马克思把唯物主义的原理应用于人类社会时得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个历史唯物主义的结论。生产力这一概念就好比唯物论中的物质这个范畴。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是人类社会的最  相似文献   

10.
宗教的基本形态应从内在和外在两个层次来看,其中内在形态由宗教的教义体系、宗教的修道体系和宗教的心理结构三种要素构成;外在形态由宗教信仰者、宗教活动场所和宗教活动三种要素构成。两个层次之间及各层次内诸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11.
刘崇民同志的《也谈原始社会与社会发展的原动因》(载《哲学研究》1990年第4期),在部分同意我的观点的基础上,对我的文章《原始社会与社会发展的原动因》(载《哲学研究》1989年第6期)提出了不同意见,认为我的文章把“人类自身生产和在其中起作用的自然选择看作是整个原始社会发展的原动因,而把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排斥在外,不区分历史时期地把整个原始社会都看成是自然形成的社会,认为原始社会都是自然形成的生产力的观点”(重点系引者  相似文献   

12.
为了促进科技现代化的实现,我国理论界这几年对科学的本质、现代科学发展的特点和趋势、科学发展的动力、以及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等问题,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和讨论。本文仅就科学发展动力问题的不同意见作一介绍。一、一种意见认为,生产实践是自然科学发展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13.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命题的最早提出者,是在联邦德国和美国很有影响的法兰克福学派成员哈贝马斯.他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论者之一.哈氏生于1929年,著有《理论与实践》(1963年)、《认识与人的兴趣》(1968年)、《技术与科学是意识形态》(1968年)、《晚期资本主义的合法化问题》(1973年)等书.他继承了本学派马尔库塞关于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主要生产力”的观点,于1968年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的命题.这一命题概括了当代新科技革命条件下社会生产力的新特点和新结构,被马克思主义者加以批判吸收,本在预料之中.当然,哈氏在  相似文献   

14.
张一兵先生在《哲学研究》2005年第4期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拉康哲学的问题式》(以下简称张文,凡引该文只注页码)的论文。该文从哲学史(主要是现代人本主义思潮)的角度,运用哲学的论证方法(如证伪法和辩证法),向我们展现了理解拉康理论的一个全新视角,对进一步推动国内哲学界有关拉康理论的讨论不无裨益。张文的论证路子似乎暗合了拉康理论所具有的浓厚哲学色彩,不过,笔者却以为,从哲学角度来理解拉康理论,譬如张文从存在论的角度来解释,并不妥当。本文试就此问题展开讨论,以求教于方家。一张文一开始就亮出其观点:“依我的理解,拉康的所谓思…  相似文献   

15.
目前对列宁《哲学笔记》中关于辩证法体系的探讨性文章,一般地都认为其中关于“辩证法的要素”,就已经是一个完整而严密的体系,或者说它“提供了辩证法体系的雏形”。其实,不论是“辩证法的要素”的前七条也好,整个十六条也好,都只是从辩证法的结构方面,来揭示辩证法体系的具体内容及其内在联系。应该说,“要素”十六条是列宁对唯物辩证法体系的  相似文献   

16.
“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学”探要黄明理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①他强调要“坚持发展生产力,始终扭住这个根本环节不放松”。②认真学习《邓小平文选》,便不难明白,发展生产力问题,在邓小平理论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17.
《哲学研究》1980年第1期刊登了一篇题为《辩证唯物论的一条重要原理》的文章。该文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实践和理论的相互关系,谈到物质和精神的相互关系,认为生产力、经济基础、实践、物质一般地表现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理论、精神在一定条件下转过来表现其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我们可以简称为相互起决定作用)。作者还明确提出:只有承认“物质和精神的相互关系”是相互起决定作用,才“不是简单地重复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这样一些词句”,从而在哲学基本原理的阐述上“起了一新耳目的作用”。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现仅就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谈谈我们的意见。  相似文献   

18.
关于劳动对象是不是生产力的要素问题,我们认为首先要注意的一个方法问题,就是要把被定义的概念和它的属概念区别开来。我们把劳动对象确定为生产力的一个要素,决不是把“自然物质”(或说“自然条件”,“自然界”,“自然肥力”、“自然”等等)作为生产力的要素;“自然物质”是劳动对象的属概念,而不是劳动对象本  相似文献   

19.
最近读到《哲学研究》1990年第2期发表的谷方先生《中国哲学史上的“反理学的斗争”质疑》(以下简称谷文)一文。此文主要批评了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主编的《宋明理学史》(笔者是该书著者之一)以及拙作《试论理学与反理学的界限》(《哲学研究》1982年第11期)一文中关于理学史上的反理学斗争的观点。《哲学研究》编辑部在谷文前面加了编者按语,其中说:“欢迎不同意见的讨论。”我认为,学术上的不同意见总是存在的,而且恰恰是由于各种不同意见  相似文献   

20.
薛邑辨     
战国时期齐国的田婴、田文父子受封之薛邑在今何处,历来人们皆说在滕县(今山东滕州市)南。《管子学刊》1990年第2期发表张达民所撰《薛邑新考》(以下简称张文),认为田氏之薛邑在今青州市北部。展读之后,似觉仍以传统说法为妥。愚虑所及,今试述之,俟正于广大读者和张达民君。一我们先来分析张文中涉及的几个问题: 第一,关于田氏父子受封在齐时薛国故地的称谓和归属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