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毕生从事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他的贡献不仅在于提出了一套崭新的儿童智力发展的理论,而且还创造了一种研究儿童心理的独特的新方法,即所谓的“临床法”(clinical method)。临床法是皮亚杰学派的主要的研究方法。实际上在不同的时期,研究不同的课题,皮亚杰曾灵活地运用过各种不同的方法。他独树一帜的研究儿童认知发展的临床法,随着他的研究工作的深入,也在不断地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2.
皮亚杰所用的方法历来被称作临床方法.它既不同于传统的实验心理学方法,也不同于病理心理学(?)的临床法。它是皮亚杰为了建设自己的理论,从自己的研究目的与对象出发,取各家方法之长独创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所以行之有效,是与皮亚杰的理论倾向有密切关系的.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正是皮亚杰的理论倾向,决定了使用临床方法所获研究结果的长处与局限.临床方法的最初使用与皮亚杰对儿童心理活动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新皮亚杰学派的理论日益受到重视。这一理论在继承皮亚杰基本观点的基础上,发展和开拓了皮亚杰理论未研究的领域。新皮亚杰学派在许多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本文就新皮亚杰学派在儿童认知发展方面的研究作一介绍。新皮亚杰学派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分为二个方面:一是关于儿童思维如何发展变化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关于思维发展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儿童时距认知的研究简介及发展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对时间的认知包含对时序的认知和对时距的认知两个方面。本文主要介绍儿童对时距认知的一些研究,大致包含三个方面:(1)皮亚杰开创的在“时间—距离—速度”范型之内的研究;(2)影响时距认知的心理因素的研究和理论假设;(3)其他一些研究者就皮亚杰的观点提出的挑战性研究。另外,本文还介绍了国内研究人员在此方面所做的部分研究。  相似文献   

5.
韩玉昌  赵娟 《心理科学》2003,26(5):903-904,902
1 引言  皮亚杰是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 ,他继承西方哲学中康德的传统 ,在消除英国经验主义和德国唯心主义思想水火不相容的对立之后 ,以建构主义的思想回答知识获得的最一般的、最基本的条件这一问题 ,创立了发生认识论。发生认识论就是要解决人是怎样从低级水平的认识过渡到高级水平的认识的。心理学承担着解释这种“过渡”的任务 ,其手段就是对智慧的分析和刻画。从 2 0世纪 2 0年代开始 ,皮亚杰以结构主义为方法论 ,采用临床法对儿童心理进行了长达 5 0多年的研究 ,以验证和丰富其发生认识论。发生认识论的核心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儿童…  相似文献   

6.
<正>1928年,在瑞士达沃斯,年轻的皮亚杰遇到了中年的爱因斯坦。他们一起讨论了儿童对运动、时间等物理范畴的认知特征。若干年以后,在普林斯顿,中年的皮亚杰与晚年的爱因斯坦再次相遇。这一次,皮亚杰向爱因斯坦介绍了自己多年来的儿童心理学研究,尤其解释了年幼的儿童如何获得那些重要的物理范畴,诸如速度、时间以及守恒等。在听了皮亚杰的报告以后,爱因斯坦惊叹道:“多难啊!心理学比物理学难多了!”又过了很多年,晚年的皮亚杰在自己的回忆录中感慨道:“只有爱因斯坦这样的人才能迅速地把握这些很少有人能理解的难题,不幸的是,心理学家自己却总是不能……”  相似文献   

7.
李晓东  徐雯  李娜燕 《心理科学》2012,35(2):358-363
本研究的目的是检验完成潜逻辑运算类皮亚杰守恒任务是否需要认知抑制的参与。被试为两组11岁的儿童,全部通过了标准皮亚杰重量及液体守恒任务。实验一发现儿童在解决类皮亚杰重量守恒任务时出现了负启动效应,负启动量为138.06ms。实验二发现儿童在完成类皮亚杰液体守恒任务时仍然存在负启动效应,负启动量为67.4ms。实验结果表明要成功完成潜逻辑运算领域类皮亚杰守恒任务,也需要认知抑制过程的参与。  相似文献   

8.
方富熹   《心理科学进展》1984,2(4):21-28
众所周知,皮亚杰的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在西方心理学界中一直享有盛誉,故人们每当谈论起儿童的心理发展,特别是认知发展时,不能不首先提到皮亚杰的名字。皮亚杰总结自己的实验研究成果,提出了儿童智力发展的阶段理论:第一阶段,感知运动阶段(  相似文献   

9.
林泳海  翟惠敏 《心理科学》2006,29(2):319-322,311
皮亚杰(1985)认为儿童非要到11或12岁时才能掌握极限的概念。这个观点十分让人感兴趣,然而在众多文献中却很难发现相关研究。本研究运用实验法研究了5、6、7、9四组儿童的极限概念。结果表明:儿童在极限概念的发展存在两个快速期,即5~6岁和6~7岁;5岁儿童处于极限概念萌芽状态,6岁儿童有了部分极限概念,7岁儿童极限概念有了进一步发展但不稳定;9岁儿童开始接近有了极限概念,但仍未到达完全理解。本研究结果支持了皮亚杰的相关观点。  相似文献   

10.
儿童认知发展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引言本世纪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颇丰,期间最有影响的人物当推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现代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在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上都得益于皮亚杰的先驱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对皮亚杰理论的验证、补充和发展,皮亚杰去世后的近十几年来,有关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以下仅就下述3个重要的论题回顾一下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一是关于认知发展的阶段;二是关于认知发展的机制;三是关于幼儿对人类基本知识领域朴素理论的发生和发展的研究。2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阶段论和连续论一直是发展心理学中争论不休的经典问题,…  相似文献   

11.
目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在他的《儿童的道德判断》(1932)一书中,着重研究了儿童道德观念的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关于对动机意向和财物损坏(或客观后果)的道德判断问题;二是关于对惩罚的公正性的判断问题。皮亚杰之后,不断有人对这些课题加以重复验证或进行分析比较研究。直至七十年代,美国爱尔金和达贝克(D·Elkind & R·F·Dabek)又对一个新的课题——儿童关于人身伤害与财物损坏的道德判断进行了研究(1977)。这些研究为探索儿童道德观念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资料。本研究试图验证皮亚杰和爱尔金等人的研究结果,查明我国5~11岁儿童道德观念发展的特点和一般趋势,为我国儿童道德教育课程的编订和儿童心理学教材的建设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12.
<正>读过这样一句话:人生没有彩排,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孩子的成长也是如此,孩子的教育不能重来。家长的用心陪伴,是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关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揭示了儿童是如何了解这个世界的以及他们的思维是如何发生系统变化的。皮亚杰的理论认为儿童是积极主动地建构对世界认知的,智力的发展是儿童与环境动态而持续地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陈会昌 《心理学报》1984,17(4):120-128
本文介绍了六十年代以来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继承者在儿童道德认知发展领域里的一些研究。其中有些研究验证了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理论,有些则修正、扩展了他们的研究,还有一些研究对他们的理论提出了批评和异议。作者据此认为,应该全面评介西方各派理论,批判地分析它们,学习西方研究者的好方法,结合我国实际深入开展对儿童和青少年道德发展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杰出的瑞士学者让·皮亚杰(Jean Piaget),一生致力于儿童智慧发展的研究。他所创立的发生认识论体系深受国际学术界的推崇,已成为当代儿童智慧发展理论中的主要学派。本文试对皮亚杰的结构论思想作一概略的评述。一、结构论是一种研究方法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从一般方法论的角度分析,乃是一种发展的结构论。儿童智慧(思维)的发展是通过儿童主体的认知结构(从低级的不完善的行动格式到高级完善的形式运算结构)与从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经验之间的同化和顺化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因此,皮亚  相似文献   

15.
康吉莱姆把"生物规范性"看作有机体在病态状态下创造新的功能性规范的能力。从康吉莱姆的这一定义出发,可进一步分析皮亚杰如何从儿童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儿童道德规则意识的起源,以及儿童道德规则意识在不同年龄段的演化。通过分析托马塞洛如何从人类认知的文化起源视角,比较文化因素在非人灵长类动物和儿童个体发育中的不同作用,则可发现"语言的建构作用"对于人类规范性意识发展的基础作用。把康吉莱姆和皮亚杰的理论联系起来,并以儿童创造和改变规范的心理学研究为例,是揭示规范性概念的理论内涵的一种路径。  相似文献   

16.
皮亚杰有关认知发展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1973)就是生物潜在压力使主体通过同化和顺化来适应于周围的环境,以及不断更新思维策略和结构,正是这种生物潜在压力使儿童在成长中通过四个连续的思维发展阶段。从性质上看,思维发展依赖于下述四个相互交织的因素:生物(成熟);物质环境的经验;社会(文化)影响;平衡,在某些场合中还有数理逻辑能力,因而确切地讲,如何揭示各种变化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就成了个难题。不过,皮亚杰和皮亚杰学派的研究者们提出的跨文化研究方法或许能提供些线索。因为生物(成熟)和社会(环境经验)这两个影响认知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可以通过跨文化研究的方法加以研究和验证的。如果生  相似文献   

17.
儿童发展的新皮亚杰理论的基本论点皮亚杰及其学派在当代西方心理学界享有盛誉,但也面临着挑战,其中最重要的来自三个方面:(1)经验主义者指出:皮亚杰理论阐明和表达的方式,很难用简明的经验主义加以测试,其揭示的数据与他的基本论述不完全一致.(2)理性主义者则认为皮亚杰理论尚有不清楚、不完善和不严密之处,特别是缺乏详细的阶段变换处理;缺乏发展过程中个别差异的说明;以及缺乏对儿童感知觉和情感方面的研究等.  相似文献   

18.
国智丹 《心理学探新》2005,25(3):3-5,45
目前对皮亚杰和维果茨基发展心理学理论的比较研究多采用比较差异性和寻找相似点的方法,而该文试图在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心理学理论的分歧点中探寻两者的互补性:从儿童自我中心言语的理论分歧中看人类发展方向的互补性;从对发展过程本质的不同理解看互补性;从理解成人和同伴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中看互补性;从理解发展阶段普遍性的分歧看互补性:从心理调节观的分歧看互补性。  相似文献   

19.
人们往往较多地关注皮亚杰的儿童发展理论在教育上的指导作用,而对于皮亚杰理论在科学方法理论上的观点及其在教育上的意义则重视不够。实际上,要真正理解皮亚杰理论在教育上的应用价值,必须从了解这一理论的认识论入手。本文对皮亚杰的科学方法论思想及其在教育上的意义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20.
采用负启动研究范式,考察九岁儿童在类皮亚杰数量守恒任务中的负启动效应。实验一重复了Houdé等人的实验过程,发现我国儿童在解决类皮亚杰数量守恒任务中也存在负启动效应,负启动量为310.9ms;实验二改进了Houdé等人研究的实验材料,排除实验材料形状的干扰,发现依然存在负启动效应,负启动量为200.04ms。实验结果表明,成功完成类皮亚杰数量守恒任务需要认知抑制过程的参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