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晋顾恺之提出了"以形写神"的美学原则,这标志着中国传统绘画美学形神观的诞生.在中国传统人物画中,"以形写神"理论的运用使人物画最终走向形与神的辩证统一."形"是可见的、表象的,是物象外在的面貌;"神"是不可视的、本质的,是事物的精神内涵.形是神存在的依托,如张彦远说到:"夫象物必在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如果没有"形似"为依托,那就更不用谈什么"全其骨气"了,即无形则无神.神是形的灵魂,潘天寿在《中国传统绘画的风格》一书写到:"然有形无神,系死形相,所谓‘如尸似塑’者是也.未能成画."  相似文献   

2.
在绘画理论中,"形"和"神"的关系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在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处理好"形"与"神"的关系,达到形神兼备的和谐状态,是中国传统绘画欣赏美学所提出的最高审美准则.古代美学家所倡导的由"写形"到"传神",进而又上升到"体道"的精神世界,就是从对象再现到主体表现再深入到生命体验的一个不断接近艺术本质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中西医论心理 社会因素与肿瘤的相关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 传统中医学的情志所伤与肿瘤的关系传统中医学将人的心理思维活动称之为神 ,而人的一切组织器官是物质形态。“形神合一”是中医基本核心理论之一 ,也是中医整体观念的重要体现。它是在朴素的唯物主义心身观基础上产生的。我国第一部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对“形神合一”理论阐述颇多 ,认为形与神是相互依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形是神的物质基础 ,神是形的主宰。张景岳在《类经、针刺类》中说 :“形者神之体 ,神者形之用 ;无神则形不可活 ,无形则神无以生。”反应了“形神合一”是中医的生命观。形与神之间的平衡、和谐对人的健康是至关…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周易>的占筮功能出发,认为阴阳观念表达了一个限定性含义,从而使阴阳所范围的一切对象具有了非自在的性质,而这之中的例外就是"神"."神"在<易传>中既是一个客观的自在之物,同时又具有主体意义.从作为客观的自在之物的"神"转化为主体意义下的"神",必须通过道德践履;而道德践履所以可能,正在于"神"的保障.这样一个双向过程正是<易传>本体论和工夫论合一的德性领域的开启过程.  相似文献   

5.
"达"是玄学的重要范畴,它用以表述理解能力、指向物我关系、描述内在形上空间的理想状态,而且隐含朝向未来的过程性。"达"的基本义是到达,引申为通达德义,再引申为达命。这一范畴的演进与经术"失本""丧真"有关。针对礼容教化,玄学家以"达"倡导德性自觉,以"独"自得,以"安同异"处人。嵇康阐发心的认识能力与选择能力,阮籍关注性之至淳。二者体道途径不同,但追求与道合一的方向相同。元康及东晋玄学虽在"任情极性"上继承阮籍,但物我二分而"傲达","达"之德性自觉的社会意义由此终结。  相似文献   

6.
在我年长后,通过对道家文化的接触,认识到"神"之于技艺的重要.它是技艺的生命、也是生命的根本.可以引用贞白先生所言:"凡质象所结,不外形神.形神合时,则是人是物;形神若离,则是灵是鬼."道家的观点历来是"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个也".它表明了这样一个普遍现象:万物神全则生机活泼,生生不息,如草木春发;失神则死气沉沉,若枯木寒灰.  相似文献   

7.
"善美"文化是中国民间美术图形创意的重要源泉,也是标志行之有效的审美创新之道。现代标志"神形"需求与民间美术图形"善美"思想间的契合关系及其派生出的"神善"与"形美"表达,通过迁想妙得的"观其形而取其神""变其形而取其神""舍其形而取其神"的方式达到形式与内涵的高度统一,是实现现代标志与民间图形间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在海德格尔思想发展的各个阶段,非神学的"神"始终在场,并在"神与物"的不同关联中展现"人与物"的本质区分。在海德格尔早期思想中,神以隐而不显的方式,于其宗教神学的经验性背景及"时间"视域中在场;在其思想转折阶段,其作品直接出现"诸神""神圣者"等名称及关涉神的直接论述,它们以"非神"的方式在与"非物"的关联中在场;当"此是"在其思想晚期返回到"终有一死者"之名时,"人"与"物"在"最后之神"的经过中同归于"是者",这为思想的另一种开端做好了准备。  相似文献   

9.
在艺术觉醒的魏晋南北朝时代,顾恺之在画论中第一次提出了"传神论",他是最早将此观点应用到绘画当中的。其中"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等思想理论成为中国人物画创作的主要依据,对中国的绘画创作及理论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文章从"形"与"神"的辩证关系出发,对顾恺之的"传神论"进行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并结合他的画论,试图探析人物画创作中是如何通过传神来使自己的作品更加动人。  相似文献   

10.
<正>纵观中国历史,道教文化与书画艺术密不可分。道教文化把"天人合一"作为哲学基础,注重尊崇人的自然天性,很容易使艺术创作的主体升华到自由无碍、物我两忘的境界,从而激发艺术家们在"乘物以游心"中获得极其广阔的艺术想象力。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艺术之所以能达到"登峰造极"的高度,与他信奉天师道,书、道合一关系紧密。王羲之书法追求自然秀美、潇洒飘  相似文献   

11.
魏晋南北朝以来,时局动乱,战争不断,政权分裂,因此引起了社会思潮的变化。玄学的日趋成熟以及佛教的流传都体现了重神轻形的思想。这样的社会背景,使得神形之说渗透于人物品评当中。通过东晋著名的画家、绘画理论家顾恺之的论述,将"传神论"的层次提升到了美学的高度,不断地充实着艺术理论。他提出了两个著名的美学观点,即"以形写神"和"迁想妙得"在中国传统绘画理论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对中国传统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守一"之说源自<老子·十章>的"载营魄抱一",是指专注于内在之魂魄,使形体不离,与道相合为一.到了汉末六朝,以"守一"来做为修仙养生之法,而所守者,则为三丹田的三一,头部九宫的雄一、雌一,以及守身中诸神徊风混合的帝一.到了唐宋以后,更由于内丹修炼之盛行,因而也有人将内丹修炼之方式,引入"守一"中,于是守一即是炼化精、气、神,使三者合一.  相似文献   

13.
魏晋名士从心、性以及道的基础上来理解形骸所蕴含的丰富意义,认为形骸与心、性以及道具有一致性。在"形也者,物之累"的思想观念左右下,魏晋名士倡导"遗其形骸"的现实追求。遗其形骸,就是心超越形骸的局限,使得自由的生命不受儒家礼教的束缚,并追求精神上的超越,达到物我相冥、道我合一。进入此种境界,方能领悟生命的真谛而能循变顺化达到生死透彻。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日本宗教的包容性原理源于作为"绝对神"的"人格创造神"观念发育不足,以至不易出现类似于西方世界的一神教排斥异己的观念。其中可能有两个原因:(1)日本在远古乃使用一个统称为"物"的、泛指今人所说的"神、佛、鬼、魂"等的概念,"神"并不伟大;(2)此后日本引进中国的"神"、"灵"、"魂"等词汇,置换了"物"的概念,但因中国上古似乎和日本一样,也缺乏"绝对神"的观念,泛神现象严重,"神"、"灵"、"魂"等的概念边界模糊,故使日本仍未能明确自己的"绝对神"何在,反而和中国一样,继续在泛神的宗教道路上发展。日本(或中国)个别的"神"的伟大,是后期政治干预宗教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道教生态哲学的基础围绕着道教的最高理念"道"及最基本范畴"物"生"神"而展开."道"作为道教信仰的终极理念,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它与其它宗教或思想体系中的最高理念,如上帝、安那、梵(印度教吠檀多派)、绝对精神、自由意志等等范畴一样处于核心的地位,虽然这些范畴在解释一切精神和存在现象的作用上不尽相同.在道教哲学中,"道"是无所不覆、自生自化、永恒存在、派生万物的形而上的宇宙本体,是贯穿于整个自然界、人世间和神仙世界之中的最高理念.除了作为最高理念的"道"外,"物"生"和"神"也是道教生态哲学的最基本范畴."物"是对物质、万物、实物、器物、财物等具体事物的抽象,主要指有形的、变化的、局部的、杂多的现象存在."生"是对生命、身体、人生、生物、生物圈、生态环境的抽象,也包括事物的有机活动和转化的功能,如事物的生成、生长和生化."神"是对精神、神仙、神明的抽象,它是对"物"和"生"的提升、超越.道教将"道"贯穿于"物"生"神"三界,具体演化为自然界(物)、人世间(生)和神仙界(神),或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和神仙世界."物"生"神"的相互关系及其与"道"的关系构成了道教生态哲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中国教会的"后宗派时期",对"合一而多样"的理想是机遇,也是挑战。而中国文化中"和"的思想,则为教会的合一理想奠定深厚的文化基础。丁主教的"宇宙的基督"理论是促进教会合一事工的恰当神学理解,中国教会在这样的神学理解下,应该作出"与人和好" 的见证、宗教和睦与民族团结的见证、妇女事工的见证、求同存异的见证。  相似文献   

17.
"神"是易学哲学论域的重要概念之一,神论是中国传统儒学天人之学内核的一部分。对易学哲学史中"神"之诠释的系统研究,一方面可以呈现易学哲学的发展,另一方面有助于深入理解天人之学中关于本体的思想。分疏而言,关于"神"的关键解释包括九种类型:一是《易传》以神为本体的思想,二是王弼、韩康伯、孔颖达基于"贵无论"的神论思想,三是邵雍先天本体之神的思想,四是张载气本论视域中本体之神和圣人之神的思想,五是程朱理本论视域中以"用"为主的神论思想,六是罗钦顺理学强调神为气之神、属于形下之"用"的神论思想,七是王夫之易学关于"神理"的重要思想,八是戴震"一本之学"视域中神为气化之神且有"理"的思想,九是牟宗三基于"道德的形上学"提出的神有神体之神和气化之神的思想。这九种解释共同呈现了易学哲学史中神论的发展和深化。  相似文献   

18.
王倩 《美与时代》2008,(5):98-99
"以人为本"设计观就是首先以自然规律为本,在不破坏自然的情况下,再尽一切可能满足人类的生理、心理和情感的需求,最终达到"物我合一"."天人合一"的境界.阿里苹果小学的布局和建筑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原则.同时,它也充分地满足了人们的使用功能和心理需求,体现了时代感和民族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19.
"美丽中国"由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进行了由点到面的升华,形成了一个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体系,构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美丽中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有着内在的联系,扬弃了"帝人合一""德人合一"的神秘元素,传承了"自然与人合一"的合理成分,结合当代世界和中国问题,对传统的"自然与人合一"思想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20.
以形写神和形神兼备都强调了绘画中的"形"和"神",这也是国画人物创作所要面对的基本命题和考评标准。在这两个艺术创作主张的基础上,从创作本体出发,通过解读相关理论观点,对以形写神和形神兼备做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以期澄清有关国画人物创作中存在的一些不当认识,走出当下国画人物创作存在的误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