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藏传佛教前弘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藏传佛教前弘期班班多杰佛教传入前吐蕃社会的政治经济背景佛教是公元七世纪初正式传播到吐蕃地区的。为什么这个时候被藏民族所接受呢?简单地说,它适应了当时吐蕃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也就是说,佛教思想是在藏族社会摆脱传统社会结构与意识形态,由分散的部...  相似文献   

2.
吐蕃时期是藏医学奠基并逐步取得长足发展的时期。在此期间,吐蕃积极向周边文化发达地区学习知识与技术。通过翻译医籍、延聘医师等方式持续吸收汉地、印度、阿拉伯等地先进的医学成就,极大地促进了藏医学的形成和发展。在唐与吐蕃的文化交往中,汉地医学逐渐传播到吐蕃。特别是吐蕃与唐王朝的两次和亲,为吐蕃带来大量医籍和医师,推动了汉地医学在吐蕃的大规模传播,汉地医学逐渐成为藏医学的一个重要来源。在汉地医学成果向吐蕃传播的过程中,汉族佛教僧医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多有藏文史料记载在吐著王朝松赞干布前五代拉脱脱日年赞时期,佛教“自天而降”初传入吐蕃的神话传说。古龟兹洞窟藏文壁文却记载了一个新的说法,认为在吐蕃开国之君聂赤赞普时代,佛教己初传吐蕃。这个新的版本的背后,隐藏着关于西藏早期佛教史的若干史实,折射出西藏高原早期土著宗教本教“天神降临”神话对吐蕃佛教的深刻影响,为藏传佛教在西域的传播及其对西域佛教艺术所产生的影响提出了新的历史证据。  相似文献   

4.
苍姑寺是拉萨历史最久远、规模最大的一座尼姑寺。据说它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有着一段渊源。公元7世纪时,松赞于布为了扩大吐蕃王朝的势力,在拉萨河畔建造了拉萨城,但是河水年年泛滥,威胁到南城的大片房屋甚至大昭寺。于是,松赞干布在河堤附近挖了一个土洞,在洞里修?..  相似文献   

5.
"佛本之争"后的本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赤松德赞时期,是佛教与本教的斗争最为激烈的时期。佛、本之间为了取得独尊的地位,进行了辩论。一般的研究认为,这次辩论的结果是本教被禁止传播。本文通过吐蕃时期的法律条文所记载的内容、今新疆地区出土的简牍资料以及吐蕃的金石资料等,证明赤松德赞实际上采取了比较和缓的宗教政策,佛本之争后本教并未受到重创。即使在佛教已经广为传播的中下层社会,本教依旧是社会宗教活动的主流。  相似文献   

6.
吐蕃王朝时期赞普、王臣根据需要制定了诸多成文法条。这些成文法条在立法过程中的立法依据、立法技术及法律表达形式方面,在立法实体内容的刑事法律、民事法律和佛教相关保护立法方面以及成文法条的思想认知诠释方面都有佛教因素的影响。探讨梳理吐蕃传统成文法中的佛教因素,对于深入认识吐蕃王朝时期的法律形态,把握吐蕃王朝时期的政教关系,理解吐蕃王朝时期的社会规范形式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景教研究作为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一项重点内容,产生了较为丰硕的学术成果。但令人遗憾的是,景教传入唐代吐蕃的问题一直未引起学界的高度关注,尚存一定的研究空间。因此,本文基于对藏文史料为主的古代岩画、考古铭文等多重材料进行综合分析,并结合8世纪左右的唐代吐蕃历史背景,试图还原西方基督教首次传入青藏高原的历史面貌,进而宏观呈现古代中西方文化在青藏高原的交流交融图景。通过研究表明,唐朝时期景教就分别在吐蕃东、西两个路线陆续传入,但由于佛教在吐蕃社会的绝对优势,景教只能在吐蕃东北部与西部边疆以“吐蕃化”的方式传播,直到9世纪初期的唐、蕃禁佛运动,景教遭受重创,并随着吐蕃王朝的覆灭其传播告一段落。  相似文献   

8.
唐蕃长庆会盟的成功,与吐蕃佛教之间有着重要的关联。唐德宗即位之后,以清水会盟为起点,会盟的仪式发生重要改变,佛教影响渗透其中。清水会盟的仪程主要还是因循旧制,以"告庙之礼"作为最为崇高、隆重的盟誓礼仪,双方都同意采用"刑牲歃血"的旧俗,与吐蕃和汉地的传统盟誓习俗均相吻合。恰恰与这个"旧俗"能够形成最鲜明对照的,是吐蕃方面首先提出的按照佛教仪式"焚香为盟"的"新制"。这一变化的历史背景,一是与其吐蕃盟誓制度的变化有关;二是与吐蕃赞普赤松德赞的推崇之下,新兴势力集团———僧团的出现以及僧伽权力的迅速上升有关;三是与吐蕃与汉地佛教之间正式交流往来频繁有关。长庆会盟之际,吐蕃佛教高僧钵阐布沟通斡旋其间,在整个酝酿、准备、发动、实施的过程中,充分运用宗教力量协同运作,在会盟地点的选择、会盟仪式的程序设定等环节上都起到了关键性的引导作用,显示出特殊的谋划与作为,客观上也达到了与其他历次会盟不同的长远效果。  相似文献   

9.
随着吐蕃在青藏高原的崛起,8世纪后半叶至842年,河西、敦煌以及丝绸之路西域南道的部分地区先后为吐蕃人所统治。在这个战争频繁、多民族相互交流的特殊时期,救难拔苦的观音菩萨成为民众重要的精神寄托。敦煌石窟中的壁画以及藏经洞出土的文书、绢纸画保存了这一时期多个民族的关于观音信仰的图像与文献。通过对这些材料的解读,我们可以厘清观音图像的前后传承、与西域、吐蕃在观音信仰上的交流、从吐蕃传入的新的菩萨样式几条线索,从而展示吐蕃统治时期观音信仰的状况。  相似文献   

10.
西藏阿里托林寺的建筑与壁画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吉扎西 《法音》2009,(2):45-52
一、郎达玛灭法后的历史回顾与反思自吐蕃朗达玛灭佛后,佛教在藏区沉寂了近二个世纪。这时期,苯教在传统的信仰基础上又吸收了佛教的诸多内容并得到很大的发展。从藏族历史的发展看,这一时期被史学家们看成是一个没有佛法的、黑暗的文化倒退时代。但从另一个方面看,却也是藏族历史文化再次走向复兴前的文化反思时代。什么样的宗教信仰才能更加适应雪域吐蕃民众的需要?什么样的上师大德才能给信众带来身心上的抚慰和引导?使吐蕃时期带有贵族特权色彩信仰的佛教,真正走向民间并与广大的民众发生关系,使得佛教真正的扎根于民间土壤之中,让信众真正得获佛法的智慧与喜悦。  相似文献   

11.
7世纪,尼泊尔赤尊公主和唐文成公主入藏,佛教同时从尼泊尔和汉地传入吐蕃藏地,吐蕃王室中兴起了建佛殿的热潮,松赞干布的四位吐蕃王妃,在赤尊公主和文成公主建立大昭寺、小昭寺的同时,也建立了各自的佛殿。其中,第三任王妃茹雍萨嘉姆尊建造了著名的拉萨扎拉鲁普(查拉路甫)石窟,这是藏传佛教历史  相似文献   

12.
《法音》2017,(2)
<正>华锐为藏语音译,意为"英雄部落"。8世纪中叶,吐蕃人进入甘肃河西走廊在内的甘、青广大地区。华锐藏族的先祖为吐蕃军旅之一部,即"下英雄部落"。以吐蕃军旅和部落后裔为主体,"噶玛洛"部族以及凉州吐蕃六谷部、西夏木雅人等形成华锐藏族。华锐藏区属于卫藏、康、安多三大藏区中的安多之一部。按现在行政区划,即以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为中心,包括甘肃省肃南县,青海省门源  相似文献   

13.
公元8世纪末期在拉萨发生的吐蕃宗论,内涵深邃,殊难通达,藏传佛教进入后弘期以来千余年,仍因之聚讼不已。民国时期,随着内地兴起藏传佛教热潮,佛教界对此事也颇为纠结。太虚大师根据自己的见地和法尊法师新译的资料,进行了理性的抉择。他解答了四个问题:第一、西藏所传支那和尚,是否可代表中国的禅宗?第二、支那和尚所立的宗,是否当时真是被破?第三、假使不真被破,为什么自认堕负而归?第四、若中国禅宗曾在西藏被破,此刻西藏的教理流到中国,禅宗是否同样的被破而不能成立?太虚大师对吐蕃宗论的抉择,高瞻远瞩,宗说兼通,深入浅出,契理契机,可视为结论性的判断。  相似文献   

14.
佛教哲学传入西藏是当时吐蕃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上层统治者和下层民众的自觉抉择,而且又是由佛教哲学本身的价值所决定。佛教哲学是在吐蕃时期传入吐蕃社会的,这种时空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传入的进程、方式、内容和接受等方面的自身特点。它的传入虽然没有在当时催生出具有本土特性的藏传佛教哲学,但对后弘期藏传佛教各派哲学的产生发展具有定向开路的重要功用,并且为此后藏传佛教各派哲学的产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5.
王尧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藏学家,1928年出生,江苏涟水人。现任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王尧先生在藏族史、藏传佛教、敦煌藏文献、藏族文学、藏语言等领域都有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主要著作有《吐蕃金石录》、《吐蕃简牍综录》、《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吐蕃敦煌文献选》、《藏剧故事集》(汉、英文版)、《宗喀巴评传》、《西藏萨迦格言译注》、《藏学零墨》、《西藏文史考信集》(大陆版和台湾佛光出版社版)、《藏学概论》、《西藏文史探微集》等20余种,发表论文数百篇。  相似文献   

16.
前宏期的吐蕃王朝在国家的建构过程中一直面临着各种危机,主要包括民族、国家的认同危机和政权建设的渗透性危机等。在固有的社会结构下,赞普王权始终面对着苯教同地方豪族势力间联盟的挑战。为了建构一个自上而下的文化和信仰体系,从而牢固树立自身权威,赞普将目光投向了佛教及其所代表的文明。因此,自松赞干布迄朗达玛时代的前宏期,围绕吐蕃上层社会的始终是赞普王权、地方豪族权势、苯教教权和佛教势力间的权益博弈,也正是这种“零和博弈”最终加速了吐蕃王朝的毁灭。  相似文献   

17.
青措  拉姆 《法音》2010,(7):40-41
<正>塔尔寺酥油花的由来酥油花,是用酥油作原料塑造艺术形象而称之为酥油花,实际上是属于雕塑艺术,是藏民族很有影响的民间艺术。酥油花的产生,一说始于西藏苯教时期,是教徒用以施食供品上的小小贴花。藏传佛教又认为始于唐吐蕃时期:公元641年,唐朝同吐蕃联姻,文成  相似文献   

18.
吐蕃统治敦煌时期洞窟修建经济原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敦煌文书记载为依据,结合后人在洞窟分期、修建以及敦煌文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探讨了吐蕃统治敦煌前后两个时期洞窟营建的经济原因,指出敦煌的一般民众是敦煌莫高窟洞窟修建的主要施主.有了他们广泛而积极的参与和施舍,在吐蕃统治敦煌后期,中到大型窟的修建成为可能,而经济是洞窟开凿规模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9.
《法音》1986,(3)
七、百年安乐期的结束上文已提到,关于吐蕃时期的史年,佛教史家另有一套记总年的数字,这组积年数字既和相继的朝代有关,而又和一些对佛教来说有重大意义的史实相联系,因此它自然可以成为确定各朝年代的参考系。这几次重大事件当时尽人皆知,佛教僧人一代至三代间都可以记忆无讹。具体说来就是(1)松赞干布之死,(2)赤松德赞之生,(3)赤松德赞之被刺,(4)热巴巾之登位,(5)热巴巾之被害。这三位赞普是吐蕃时期兴佛的最重要人物,他们  相似文献   

20.
笨教是西藏社会最早出现的一种宗教。由于当时没有文字记载,因而人们很难确切地了解其产生与演变的历史,即使在一些藏文史籍中有所反映,也仅是一些零星的材料,而且较为混乱。如,关于笨教的起源,有的书上说是由吐蕃第一代赞普——聂尺赞普时策米兴吉母杰所创;而有的书上又说笨教应产生于吐蕃第八代赞普——直贡赞普之时的兴饶。但我认为,作为西藏原始宗教的笨教,从它最初所崇拜的宗教观念来看,决非产生于吐蕃赞普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