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摘     
道德信仰与宗教信仰 任建东在其出版的《道德信仰论》一书中谈到,从宗教特别是世界性的几大宗教与道德信仰的关系来看,宗教信仰不等于道德信仰,但在宗教信仰中的确包含着道德信仰。由宗教信仰而来的道德信仰依附于宗教神学,通过道德的“神启论”,使社会道德通过对神的信仰而得以确立和实现;使人在对神的崇拜和信仰中接受所谓神所颁布的清规戒律,这些戒律有宗教活动所特有的规定,但更多的是指向人的社会生活,用以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就在宗教信仰的框架之内为人提供着道德生活的准则。在现代社会缘于人精神的空…  相似文献   

2.
儒、释、道三教及形式丰富的民间宗教和民间信仰,构成了传统社会民众信仰生活的基本事实。相对于民间宗教和民间信仰而言,儒、释、道无疑是居于正统、主导和强势的地位,尤其是在儒家伦理教化的背景之下,正统所具有的强大的辐射力和涵摄力,使得宗教信仰在某种意义上是从属于政治的,这也是中国传统宗教所具有的独特生存氛围。在这样的状态之下,民间教派要获得发展的空间,批判、模仿与价值认同是他们所必然采取的方式。批判是起点,模仿是基础,而价值认同则是其存在和发展的保证,由此,民间教派与正统之间呈现出一种互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少数民族宗教信仰的特点及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各个少数民族几乎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并且宗教信仰的形态复杂多样,从原始宗教到我国本土的道教直至体系完备的世界性宗教,都有相当数量的信仰者。长期以来,各种形态的宗教同时并存于不同民族之中,与各民族社会思想文化、风俗习惯、道德伦理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这些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宗教信仰影响面广、情况复杂,因此,妥善处理少数民族宗教领域的问题,关系到众多信仰者的精神生活,关系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关系到广大民族地区的安定。我国少数民族的宗教问题,是一个历…  相似文献   

4.
当前农村宗教信仰带有较强的功利性色彩,再加上边缘化等特征,这决定了宗教信仰对农民的影响总体而言是很有限的。当前,农村社会出现佛教、道教及基督宗教等多元信仰并存的局面,这些宗教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特征和趋势,特别是社  相似文献   

5.
正宗教信仰自由,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处理宗教问题的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也是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宪法第三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同时也规定:"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  相似文献   

6.
《法音》1992,(9)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1)每个公民既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面,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2)我国各宗教一律平等。(3)宗教与国家政权相分离。宗教不能干预国家的行政、司法、学校教育和社会公共教育,国家政权也不能用来推行或禁止某种  相似文献   

7.
今年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第三十周年,在过去三十年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保持快速增涨,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都上了大台阶,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在宗教工作方面,党和政府认真履行宪法赋予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  相似文献   

8.
<正>近些年来,受当前中国社会宗教信仰者日渐增多和宗教文化热逐步升温等大环境的影响,有些部队出现了个别军人热衷宗教信仰、痴迷宗教思想、参与宗教活动的现象。与此同时,学界围绕"共产党员不能信仰宗教"、"无神论研究宣传教育与宗教信仰自由的关系"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一些学者不负责任的观点和言论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  相似文献   

9.
《中国天主教》2005,(1):9-12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维护宗教和睦与社会和谐,规范宗教事务管理,根据宪法和有关法律,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以下称信教公民)或者不信仰宗教的公民(以下称不信教公民。) 信教公民和不信教公民、信仰不同宗教的公民应  相似文献   

10.
或许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伊斯兰教可否有相适应的空间?能否持续健康地发展下去?回答是肯定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相同的“宗教信仰自由”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公民有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这个宗教和那个宗教的自由。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干涉公民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这条纳入国家母法之列的规定表明了中国政府对宗教问题的观点和立场;也表明了国家对公民人权的充分尊重。《古兰经》第二章第二百五十六节说:“宗教信仰没有强逼,正…  相似文献   

11.
试论菲华社会的宗教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班牙和美国分别殖民统治菲律宾时期,华侨在信仰佛、道二教的同时,也逐渐接受天主教和基督教,为日后菲华社会的宗教融合提供了历史依据。当今菲华社会的宗教融合,表现为华人家庭内部各种宗教信仰的并存与交融,以及社会上各种宗教信仰相互渗透与融合。这种宗教融合的思想基础,一是功利主义的信教动机,一是对各种宗教均教人行善这一共同点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适应漫想     
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一个历史性、现实性的课题,亦是一个长远性的课题。任何宗教都必须充分认识到自身与所处社会相适应是历史的必然,更是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所谓适应,是指各不相同的因素之间适当地配合,但这一适当配合并无要求各方放弃自身特点。周恩来总理曾说过:“在中国存在宗教信仰的和没有宗教信仰的人,这两类人应该彼此相处得好,不信仰宗教的人和信仰宗教的人都可以合作,信仰不同宗教的人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福建省闽侯县调查数据与全国数据的比较分析发现,福建省闽侯县农村居民自认为自己是宗教徒的比例是全国平均数的3.4倍,他们还认为自己所信仰的宗教是佛教或道教,但实际上他们大多是民间信仰的信徒。汉民族的宗教信仰可分为制度化宗教与泛化宗教信仰两大部分,闽侯县农村居民大部分人都是泛化宗教信仰者,泛化宗教的影响力超过制度化宗教的影响力。闽侯居民的宗教信仰具有功利主义特色,宗教体验缺乏神圣性,不关注彼岸世界,相信因果报应与运气,但不迷信也不沉溺于宿命论,具有积极的进取精神,对生活满意度自我感觉较高。  相似文献   

14.
没有远离社会的宗教,也没有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社会。一种宗教游离社会边缘或离开社会,好比植物离开土壤,成为无根之木、无水之源。社会是个大集合,宗教就是大集合一分子,是社会一个子系统。人是在社会活动中认识宗教的或有宗教信仰的,宗教也是在社会实践发展中逐步自我调整、逐渐完善的。人类自有历史以来就有了宗教信仰,宗教信仰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国家或民族如没有宗教信仰,精神生活将会苍白许多。宗教是一种文化,在人类进步与文明和发展中都起不可估量的作用,如对宇宙的探秘、对生命价值探讨、对生活意义的诠释等等多方…  相似文献   

15.
对一种宗教的研究,不仅要揭露其宣传宗教信仰的虚妄性和欺骗性,而且应该对其宗教信仰所赖以建立的根据进行理论分析。这样才更有利于消除宗教迷信的影响,有利于无神论思想的传播,有利于人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道教是我国本民族(主要是汉族)所信仰的一种宗教,它在历史上虽不如佛教影响那么大,但从东汉末以来却对我国社会、政治、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都有一定的影响,而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信仰生活的层次分析来探讨宗教对话的可能性。不确定性的消减是人类生活中的基本形式,信仰则是达致真理掌握、价值确定、生活有序和群体秩序化的基本途径。信仰生活包含核心和边缘层次,其中核心层次与不确定性消减密切相关,在此层次上不同宗教很难对话。而边缘层次则为宗教对话留下空间,这在当前宗教对话理论和实践中得到应用。由于与不确定性消减相关联的信仰绝对性与社会发展所需的宗教宽容之间的紧张,宗教对话在具有发展空间的同时,其深刻的阻碍也难以消除。  相似文献   

17.
利用宗教信仰来从事或掩饰民族分裂主义和反社会、反人类的恐怖行为,是对宗教信仰及其核心价值的背叛和亵渎,是妄以宗教之名来敌视宗教、反对其纯真信仰,也是对宗教基本道德观念和社会伦理的伤害和摧残,而这恰恰就是宗教极端思想的本来面目。宗教极端思潮所反映的不是宗教信仰所追求的本真,不能代表宗教信仰的基本思想,而是对宗教信仰的巨大歪曲和根本背离。在反对暴恐活动和宗教极端主义思潮时,我们必须标本兼治,既要打下暴恐分子的嚣张气焰,又要从根本上正本清源,进入宗教信仰体系内进行积极引导,让主张正义、和平的宗教教义占据主流,使那些极端思想在宗教内部也没有市场。反对宗教极端思潮的法宝和根本有效的举措,就是坚持正确认识宗教和对宗教的积极引导,只有把宗教看作我们社会的正常存在、把宗教信众视为我们的基本群众,才可能真正深入信教群众,达到以"攻心"而得以"同心"之效。所以,对待宗教的正确方法就是"积极引导"、"加强管理"、"独立自办"。  相似文献   

18.
"礼"是整个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前现代中国社会人们思想、行为的最高规范,是维系社会生活的纽带.在早期儒家"礼"的体系中,充满了浓重的宗教信仰的思想.其信仰形态和过程,是由信仰天地、鬼神而推衍社会、人事的,並由此建构起一套完整的信仰系统,来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三代"礼"学,表现出自发宗教的崇拜特征,春秋战国,人为宗教信仰贯穿到了"礼"学,形成了"神道设教"的"礼教",使得宗教与宗法、信仰与道德、神性与理性、理想与实践,趋向于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9.
信仰与世俗化科学之间的对立统一是自启蒙运动以来许多传统宗教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在当前的宗教心理学实证研究中,宗教信仰与科学理性的关系也日渐成为科学研究感兴趣的话题。同时在学科内部,宗教和科学关系的研究由于总是单向度的进行着,阻碍了对这一话题的深入探析。本文在相关宗教与理性关系的实证研究基础上,以美国基督徒、伊朗穆斯林、印度教徒等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宗教开放性假设进行跨文化的研究和探讨。同时采用意识形态模型(Ideological Surround Model,ISM)研究范式中的对话方式对相关实证研究结果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索,鼓励跨文化的宗教信仰与科学理性的对话以及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对话,希望在理论上能够对国内宗教心理学的研究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20.
##正##宗教与民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民族是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共同心理素质的人们共同体。而宗教是一种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有些民族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宗教信仰,有些民族在同一时期有着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宗教信仰。一种宗教常常被许多不同的民族所信仰,一个民族也可能会有几种不同的宗教信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