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问题呈现有一次,笔者和一名初中心理教师聊工作,他不断向我吐苦水。他观察到有一个学生问题很严重,多个症状表明是某种严重心理疾病,他强烈建议家长带孩子去专业的精神科医生那边去诊断治疗,可是家长就是不配合。教师描述的这么严重还不带孩子去医治,是不是我们教师的工作还做的不专业不细致呢?笔者追问该老师:"你是怎么和孩子家长谈的?"  相似文献   

2.
提起孩子依赖大人的话题,许多望子成龙的家长们焦急万分:孩子的学习用具需大人帮助整理,与同学发生了矛盾需大人出面调解,作业遇到难题也由大人代劳…“家长们感觉孩子站在自己面前,个头甚至比自己还高大,可依然像个刚出生的小鸟离不开父母,更谈不上自由地在天空中翱翔了。专家们在调查中发现:独生子女认为自己有责任心的仅占45.9%,认为自己做到有独立性,不依赖“他人”的仅  相似文献   

3.
逆反心理属于情感范畴。逆反的人,看到外界无视他或她的“自我”的独立存在,于是产生了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去同阻碍他确立“自我”的外界作对的一种心理情感。这种逆反心理,在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身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当代大学生也毫不例外。本文试就大学生中逆反心理的若干问题作些粗浅的探讨,以求教于专家和同志们。一、大学生中逆反心理的表现、特点及其危害大学生中逆反心理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有的对领导批评某种不良现象,(如随地丢酒  相似文献   

4.
家长来信浩浩妈妈来信说,自己的儿子浩浩上二年级了,在家里说话一切都正常,就是见到陌生人或不太熟悉的家长不说话。对他打也打了,骂也骂了,哄也哄了,什么办法都用过,但他就是不开口。浩浩的爸爸是工程师,妈妈是一名医师,父母性格都偏内向。浩浩小时候白天由外公、外婆带,晚上一直跟父母同住。为了锻炼孩子的胆量,孩子2岁被送到托班,分离哭闹与其他儿童无异,家长没有感觉特别困难,幼儿园4年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发生。浩浩特别粘妈妈,从小不敢一个人去厕所,需要大人陪同;到现在都二年级了,还是不能独立睡觉,需要妈妈陪着才能入睡。  相似文献   

5.
所谓逆反心理,就是作用于个体的外界因素超过了个体感官接受的界限,使个体感官饱和后对某种事物产生的一种相反的体验,并导致与该事物背道而驰的一种心理状态。其主要表现为认识上的逆反以及情绪和行为的对抗,表现出任性、不听话,如果家长不了解孩子的特点,会认为宝宝不乖了,对孩子的行为横加指责一味训斥、打骂,这对幼儿的心理发展会产生不良的后果。  相似文献   

6.
<正>在儿童早期,特别是婴幼儿时期,究竟是身体运动还是知识学习重要?近年来,一些家长认为儿童的身体素质和运动不如语言或数学的成功重要,认为语言或数学的知识学习有助于孩子的智力发展,运动游戏则被认为是浪费时间而被制止和呵斥。例如当孩子掌握了写自己名字的技巧时,父母总是表现得很高兴;但当孩子花大量时间玩水或者进行户外探索时,父母就不那么高兴了,认为这是孩子调皮。其实,这些家长低估了幼儿早期运动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在幼儿园,常听到一些家长抱怨:“现在的孩子,吃得好,穿得好,玩得好,就是脾气越来越犟。你让他干啥,他偏不干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这其实就是幼儿的逆反心理。所谓逆反心理是指在特定的条件下,个体心理中产生的与外界要求或愿望相反的心理活动。学龄前儿童,由于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8.
平时,常可以听到一些家长批评孩子,对孩子左不顺眼、右不称心,弄得孩子很为难。其实,做家长大可不必对孩子吹毛求疵。一个人从出生到成人,其间要经历无数次的“失败”,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是不可多得的锻炼。有道是:多一分感受,多一点经验;多一点积累,多一分成熟。相反,如果家长对孩子过于“严格要求”,则有碍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其危害性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养成怯懦心理 父母对孩子经常吹毛求疵,久而久之,会使孩子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和自信心,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出现“我大概是不  相似文献   

9.
采英拾贝     
李开盛 《天风》2013,8(8):55-55
做父母最失败的,就是既看不起自己的孩子,又希望孩子成龙成风;做老师最失败的,就是既不允许学生插嘴,又希望学生有创新精神;做孩子最失败的,就是既厌恶父母设计的人生,又怕走错路辜负了父母的期望;做学生最失败的,就是既不认同老师的某些观点,又怕得不到那毫无意义的分数。  相似文献   

10.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显然,将子女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父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怎样做一个好父母便成了首要的问题。我们通过持续跟踪的社会调查将有关的问题归纳整理成这份问卷。这份问卷涉及的问题很多,而且时空跨度较大,从孩子出生、进入青春期、到长大成人……通过答卷,你不但能清楚地知道自己属哪种类型的父母,而且还将学会怎样去做称职的好父母。本问卷适合所有的母亲和父亲。但每个人都必须诚实作答。一、在你的孩子降生后的头6个月中,你抚育他的重点是什么?A.让他在安静、轻松的气氛下生活,并经常抱他、抚摸他。B.经常守着…  相似文献   

11.
<正>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要不是为了孩子,我早跟他(她)离婚了”“我不离婚是因为担心孩子受到伤害”等类似的话,但是不离婚就一定对孩子好吗?离婚似乎是解决父母冲突的一种很高效的方法,但部分家长不愿意让孩子生活在不完整的家庭中,于是选择勉强维系婚姻关系。那么当孩子生活在看似完整但高冲突的父母关系中时,对他们来说,究竟是爱还是害?  相似文献   

12.
在幼儿园,常听到一些家长抱怨:“现在的孩子,吃得好,穿得漂亮,玩得开心,就是脾气越来越犟。你让他干啥,他偏不干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这其实就是幼儿产生了逆反心理。所谓逆反心理,是指在特定条件下。个体心理中产生的与外界要求或愿望相反的逆向心理活动。学龄前幼儿,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观能动性的增强,对成人的要求和安排,常常掺进自我意识的成份,具有选  相似文献   

13.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每个人在十二三岁的时候,往往产生一种与父母相抵触的情绪。他们心里有什么话也不愿向父母说,对于父母的批评和劝导不像以前那样听话了,甚至产生抵触、不顺从的情绪。人们把孩子的这种现象称为逆反心理。  相似文献   

14.
与孩子通心     
当今独生子女时代,也不完全是孩子的天地。有一些刚刚进入成人角色的父母,方便地运用自己的管教,而在不知不觉中让孩子体会到权威式的压抑感。原因是孩子没有接受和拒绝的自由,尽管有的指导并没有充分的理由,孩子也必须被动地接受成人给予的各种要求。在过多的指示与教导环境下,孩子更会损失自我探索的机会。儿童心理学家对这些父母的建议是,最好放弃严谨的教导态度,要重视与孩子温暖、协调、包容的共同操作,使孩  相似文献   

15.
慕道 《天风》2012,(6):11
1.每天至少对孩子说一次"我爱你",这看似很简单,但真诚而不是敷衍地表达你对他的爱对孩子很重要。2.要尊重孩子,使他切实体会到自己是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要信任孩子,放手调动孩子做事的积极性,并给予积极关注。做好了要及时给予表扬;做错了,要帮助他分析原因,寻求克服困难的方法。3.花一些时间和孩子在一起做做开心小游戏,哪怕时间不多,但这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4.去看看孩子的舞蹈表演、讲故事比赛等,父母的出现会让孩子知道你对他的关心。  相似文献   

16.
2011年,我园对大班幼儿关心帮助他人情况进行了一次家长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67%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从来不会去主动关心帮助他人;23%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有时候想去帮助比自己小的朋友,但不知道怎样去做,往往弄巧成拙;只有10%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比较有爱心,喜欢去帮助别人,而且效果比较好!  相似文献   

17.
不少家长都有疑问:为什么孩子会变得那样的独立和难以沟通呢?父母怎样和孩子沟通呢? 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 父母要了解孩子的第一步,就是要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想想我们自己是  相似文献   

18.
父母总把孩子放在自己的掌心,孩子却渴望一片自己的天空。“关怀”或者“关心”别人,一直被认为是好的行为,你把它们和“强迫症”连起来,好像关怀、关心别人倒成了问题了?家长爱孩子,才会去关心孩子,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这还有错吗?对孩子所有的关心爱护,有一个根本的目的,就是希望孩子幸福。你要爱孩子,就要让他将来生活得好。你要让他将来生活得好,就要让他有生活的能力,有足够的经验。要让他有足够的经验,你现在就不能剥夺他获得经验的机会。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关心。有个17岁男孩的家长说:“我的孩子特别傻,什么都不懂,所以我必须得替他…  相似文献   

19.
上帝给了我们做父母的一个很重要的使命:我们被呼召在孩子的生命中有份。每当我们与孩子一起谈话,讨论,研究,以及为这些事祷告时,就能与他们建立起更亲密的关系,并深入孩子的心灵去塑造他们的性格。 每个做父母的都曾有过金色的童年,孩提时的不同经历对一个人性格的塑造和定型是很重要的,孩子天生好动,有新鲜好奇感,做父母的要根据自己孩子的性格特点正确引导,要鼓励他们进行不断的尝试,当他们做得好时,要适当赞赏及肯定他们,孩子需要得到大人的赞赏,才会感觉家庭和社会爱他和接纳他。事实上  相似文献   

20.
现实生活中,老师和家长会发现一些“问题孩子”屡教不改,而且形形色色的“问题孩子”似乎有增无减,他们在对待这些孩子时,往往只想到教育和感化,或者是责骂与惩处,绝少有人想到这些孩子或多或少存在心理疾病,更不会想到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和药物的治疗。一、“笨小孩”实为孤独症在心理门诊中,一个年仅3岁的病人小明很特别。据小明的父母回忆,孩子在1岁之前一切都正常,到1岁后好像什么都停止了,到了3岁还不能叫“爸爸”、“妈妈”,只会发一些无意义的声音。进入幼儿园后,表现独来独往,常常独自一人做自己的动作。小明饿了,就要吃;困了,就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