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自编大学生父母依恋问卷、亲子联结问卷、自尊量表、信任他人量表、人际能力问卷、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对251名大学生施测,对自编依恋问卷进行构想效度分析,并建立父母依恋影响大学生人际适应的路径模型。结果表明:1)大学生父母依恋问卷构想效度良好;2)父母依恋对人际能力、社会支持感知既有显著的直接效应,又以自尊、信任他人为中介产生间接效应;3)父母依恋对大学生人际适应有显著影响,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型理论具有跨文化适应性。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考察了父母的成人依恋对亲子关系的影响以及怜悯的中介作用。采用方便取样法调查广东省某市小学2~5年级学生的父母。534对父母自我报告了各自的成人依恋、怜悯和亲子关系质量。主客体互倚模型分析发现:(1)父母各自的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显著负向预测自己与孩子的关系质量(主体效应),但无法显著预测伴侣与孩子的关系质量(客体效应);(2)父母各自的怜悯在上述主体效应中起到中介作用;(3)母亲的怜悯在自身依恋回避对父子关系的客体效应中起到“遮掩效应”;(4)母亲的怜悯在自身依恋焦虑对父子关系的客体效应中起到中介作用。研究结果有利于从成对关系视角理解父母成人依恋如何影响亲子关系,实际干预中可以通过提高父母的怜悯能力来改善亲子关系。  相似文献   

3.
父母低头行为是指父母照顾或与孩子交流时,过分关注与使用手机而忽视孩子的行为。梳理相关研究发现,父母低头行为会对孩子产生多种不良影响,如,降低亲子关系交流质量、增加意外伤害风险、损伤人际交往能力、导致问题行为增多。现有研究采用取代假说、多任务操作理论以及依恋理论对影响过程进行解释。未来研究的关键在于邻近概念的区分、测量方式和研究方法的改进、探讨儿童对父母手机使用行为的看法以及移动设备对亲子互动可能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4.
父母低头行为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父母低头行为是指父母照顾或与孩子交流时,过分关注与使用手机而忽视孩子的行为。梳理相关研究发现,父母低头行为会对孩子产生多种不良影响,如,降低亲子关系交流质量、增加意外伤害风险、损伤人际交往能力、导致问题行为增多。现有研究采用取代假说、多任务操作理论以及依恋理论对影响过程进行解释。未来研究的关键在于邻近概念的区分、测量方式和研究方法的改进、探讨儿童对父母手机使用行为的看法以及移动设备对亲子互动可能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5.
研究选取650名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父母教养能力感量表和亲子依恋安全性问卷,考察了有无二胎与父母教养能力感的关系,并探讨了头胎子女的父子依恋和母子依恋在有无二胎与父母教养能力感关系中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1)二胎家庭中父母的教养能力感高于独生子女父母的教养能力感;(2)头胎子女的母子依恋能够调节有无二胎与父母教养能力感的关系:对于高母子依恋组的被试而言,有无二胎无法预测父母教养能力感,而对于低母子依恋组的被试来说,有无二胎能显著正向预测父母教养能力感。而父子依恋的调节作用不显著。结果表明,对高母子依恋群体而言,有无二胎不影响父母教养能力感,而对于低母子依恋群体来说,家庭中有二胎会促进父母教养能力感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父母、同伴依恋与社会适应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519个初、高中生施测青少年父母同伴依恋量表(IPPA)、自尊(SES)、中学生社会适应性量表,以探讨青少年父母、同伴依恋的现状,以及它们和自尊、社会适应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青少年总体依恋质量较高.同伴的依恋质量高于父母依恋质量.(2)青少年的父母依恋在性别上没有差异;女生的同伴依恋得分显著高于男生.父母依恋的发展呈先降后升的趋势,初一年级最高,初三年级最低;同伴依恋呈先升后降再升趋势,但未见显著差异.(3)父亲依恋对青少年的心理弹性预测力最强,母亲依恋对心理优势感预测力最强,同伴依恋对人际适应性预测力最强.这种影响通过自尊的部分中介作用而实现.  相似文献   

7.
研究选取650名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父母教养能力感量表和亲子依恋安全性问卷,考察了有无二胎与父母教养能力感的关系,并探讨了头胎子女的父子依恋和母子依恋在有无二胎与父母教养能力感关系中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1)二胎家庭中父母的教养能力感高于独生子女父母的教养能力感;(2)头胎子女的母子依恋能够调节有无二胎与父母教养能力感的关系:对于高母子依恋组的被试而言,有无二胎无法预测父母教养能力感,而对于低母子依恋组的被试来说,有无二胎能显著正向预测父母教养能力感。而父子依恋的调节作用不显著。结果表明,对高母子依恋群体而言,有无二胎不影响父母教养能力感,而对于低母子依恋群体来说,家庭中有二胎会促进父母教养能力感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初中生的心理健康与父母依恋、同伴依恋的关系。方法:以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父母和同伴依恋问卷(IPPA)对598名初中生进行测试。结果:MHT总分与父亲疏远、母亲疏远、同伴疏远呈正相关,与父亲信任、母亲信任、同伴信任、父亲交流、母亲交流、同伴交流呈负相关;同伴疏远、父亲疏远对MHT总分有正向预测作用,母亲信任、父亲信任对MHT总分有负向预测作用。结论:初中生的心理健康与父母依恋、同伴依恋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通过整群抽样方法抽取了576名大学生,对其施测父母养育方式量表、亲密关系体验量表和心理困扰量表,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技术,分别考察了父母养育方式的蒙汉族差异以及成人依恋模式在父母养育方式和心理困扰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 蒙古族父母对孩子的关爱程度和给孩子的自主性要显著高于汉族;(2) 汉族的成人依恋模式在父母过度保护与抑郁-焦虑-压力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而蒙古族成人依恋的中介作用不明显,但母亲的冷漠拒绝和过度保护会导致个体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父亲的冷漠拒绝和过度保护会影响个体的抑郁和焦虑,母亲的过度保护和父亲的冷漠拒绝会影响个体的压力。  相似文献   

10.
以3045位青少年为被试,采用父母协同教养问卷青少年评价版的父亲卷、青少年依恋问卷中的父子依恋和同伴依恋分问卷、中学生人格五因素问卷的情绪性维度进行测量,基于家庭系统理论、协同教养的生态模型和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式理论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结果发现:(1)父子依恋在父亲协同教养的团结、贬低行为与青少年同伴依恋之间发挥中介作用;(2)青少年的情绪性在父子依恋影响青少年同伴依恋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即情绪性调节了中介过程的后半路径,具体而言,当青少年情绪性升高时,父子依恋对青少年同伴依恋的促进作用减弱。本研究的结果有助于完善协同教养的相关理论,对加强青少年家庭中的父亲协同教养行为具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很多父母都会认为自己不懂音乐,不会培养孩子,就把孩子交给培训课的老师。其实他们都忽略了家庭对于孩子音乐教育的重要性,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也许不能给孩子较为系统的学习方法,但是作为父母可以引导孩子认识节奏、感受声音,引导孩子客观、正确的学习演唱技能或是演奏技能。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旨在探讨流动儿童的亲子依恋与城市适应的关系,并探讨心理韧性在其中是否起到了中介作用。采用城市适应问卷、亲子依恋问卷、心理韧性量表,对北京市3所小学三到六年级的665名流动儿童进行了调查。经分析发现:(1)女生、低年级、父母教育水平高、公立学校、未转学的流动儿童能更好地城市适应;(2)亲子依恋、城市适应和心理韧性各维度两两相关;(3)亲子依恋中的自我模型和父母模型对城市适应均有直接预测效应。亲子依恋中的自我模型通过心理韧性进而间接影响城市适应;亲子依恋中的父母模型通过心理韧性进而间接影响城市适应;亲子依恋中的自我模型和父母模型可以共同通过心理韧性进而间接影响城市适应;心理韧性在其中均起到显著的部分中介作用。总的来说,亲子依恋可以直接影响城市适应,也可以通过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城市适应。  相似文献   

13.
为了考察汶川地震后青少年的创伤暴露程度、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父母依恋和同伴依恋与物质滥用之间的关系,采用创伤暴露程度问卷、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量表、父母与同伴依恋问卷和物质滥用问卷对汶川县和茂县的1435名中学生进行调查,选取有物质滥用的青少年354名作为本研究的对象。结果发现:创伤暴露程度可以直接正向预测作用物质滥用。不过,在创伤暴露与物质滥用直接关系之间加入PTSD、父母和同伴依恋之后,创伤暴露程度对物质滥用的直接预测作用不再显著,并且创伤暴露程度不能通过同伴依恋预测物质滥用,也不能通过PTSD经同伴依恋对物质滥用发挥多重中介作用;但创伤暴露程度能通过PTSD正向预测物质滥用,可以通过父母依恋负向预测物质滥用,并且创伤暴露程度还可以通过PTSD经过父母依恋对物质滥用发挥正向的多重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为了考察父母、同伴依恋与希望的纵向关系,本研究以大学新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父母、同伴依恋问卷与希望量表,对1283名大一学生进行为期一年共三次的追踪研究。结果发现:(1)三次测量的父母、同伴依恋均与希望存在正相关;(2)交叉滞后模型表明,父母、同伴依恋与希望均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3)基于性别差异的分组模型分析表明,仅同伴依恋与希望的横断关系存在性别差异,女生相关系数显著大于男生。研究揭示,依恋与希望存在稳定的横向相关关系,并且依恋与希望存在相互预测的纵向关系。  相似文献   

15.
老年阶段进入依恋研究者的视野是上个世纪90年代之后才陆续开始的。十几年来,该领域积累了不少研究成果。一系列研究考查了不同依恋对象对老年人生活的影响,包括对兄弟姐妹、成年子女、配偶、父母的依恋以及一种特殊的依恋:符号化依恋;不少研究发现了依恋模式分布的年龄效应,冷漠型和安全型依恋是老年依恋的主要模式,这与年轻成人的分布有很大差异;当前关于老年依恋的心理功能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两大领域:(1)老年依恋与慢性疾病中的照料;(2)老年依恋与心理健康。对于老年人依恋的研究还远未达到成熟的地步,老年依恋的测量工具亟待改进,跨文化的研究也需要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6.
该研究探讨不同类型学校中同伴依恋在父母依恋与青少年孤独感之间的作用。结果发现:(1)在重点高中生群体中,同伴依恋在父母依恋与其孤独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2)在职业高中生群体中,同伴依恋在父母依恋与其孤独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在普通高中生群体中,同伴依恋是预测孤独感水平的主要因素,父母依恋在同伴依恋与孤独感之间起调节作用。在依恋对青少年孤独感的作用机制中,间接效应与交互效应模型均得到验证,但模型的适用性因学校类型不同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7.
不少家长都有疑问:为什么孩子会变得那样的独立和难以沟通呢?父母怎样和孩子沟通呢? 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 父母要了解孩子的第一步,就是要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想想我们自己是  相似文献   

18.
父母-孩子自传叙事是指父母与孩子共同对过去发生的生活事件进行回忆和交流, 是实现自传记忆社会功能的一种重要形式。父母-孩子自传叙事的社会功能有教育和指导孩子、保持亲子亲密性等作用。在父母-孩子自传叙事的风格、结构和内容三个层面, 父母-孩子自传叙事对儿童认知发展、社会情感发展、自传记忆表征等方面有重要影响; 另外, 父母-孩子自传叙事中还存在有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未来的研究应注意线索词材料的类型以及与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社会层次、纵向研究设计的结合。  相似文献   

19.
农村留守初中生依恋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青少年父母、同伴依恋问卷和青少年应对方式问卷对方便取样得到的492名农村留守初中生、514名非留守学生进行调查,探讨农村留守初中生依恋和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留守初中生父母、同伴依恋显著低于对照组;留守初中生使用问题解决和求助的方式显著低于对照组,而发泄显著高于对照组。(2)留守初中生的依恋与应对方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父母同伴依恋与问题解决和求助正相关,与幻想、忍耐等显著负相关。父母同伴的信任、沟通和疏离与应对方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20.
2岁儿童社会性行为发展及其与家庭因素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顾海根  岑国桢 《心理科学》1997,20(6):519-524
采用陌生情境法等实验方法对52名2岁儿童社会性行为进行研究,同时对其父母用问卷了解儿童问题行为和各种家庭因素资料。研究结果显示我国2岁儿童:(1)安全型依恋比例较高,A型依恋无回避行为;(2)抗挫折和抗诱惑行为较差;(3)安全型依恋问题行为较少,非安全型依恋问题行为较多;(4)各行为间有显著相关;(5)儿童社会性行为与家庭背景、夫妻关系无显著相关,与家庭氛围,亲子关系及父母教养观念有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