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认为,陶渊明的人生观表现为任真自得,恬淡高洁;而其死亡观则主要显现为乐天委分,识运知命。对陶渊明生死观的探讨,可以使我们认识到:第一,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影响巨大,其生死观对中国传统文化及中华民族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二、从陶渊明的生死观思想来看,在人生观及死亡观上,各种观念杂陈,前后变化甚大,有着非常复杂的情景。第三、在陶渊明的生死观中,始终存在一种生命与生活的二难紧张,这是理解陶渊明生死观思想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
孔子的生死观主要包含了"生死有命"、"死非其命"、"未知生,焉知死"以及"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四个维度。死亡之"有命",是指死亡乃每个人所无法回避的自然终结。但是孔子强调的是,即使是死亡,也应为"得命"之死而避免"非命"之亡。生死之命虽然具有必然性,但是惟有"死得其命",才能实现生命的本然意义。孔子探求的是必死之生命应当如何走向死亡的这个过程。通过规定生命的本然内涵和使命意义,"闻道"之生命最终实现了对必然性死亡的超越。  相似文献   

3.
孔子的生死观主要包含了"生死有命"、"死非其命"、"未知生,焉知死"以及"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四个维度。死亡之"有命",是指死亡乃每个人所无法回避的自然终结。但是孔子强调的是,即使是死亡,也应为"得命"之死而避免"非命"之亡。生死之命虽然具有必然性,但是惟有"死得其命",才能实现生命的本然意义。孔子探求的是必死之生命应当如何走向死亡的这个过程。通过规定生命的本然内涵和使命意义,"闻道"之生命最终实现了对必然性死亡的超越。  相似文献   

4.
《易传》“死生之说”揆义王利民人类对生命存在意义的自觉思考是从对死亡的警惧开始的,死亡带来的人生虚无感和湮灭感破除了生命意识的混沌状态,刺激起寻找生命价值的激情。可以说,生死观是人生哲学之网上起头的纽结,只有从死亡这生命旅途的遥远终端返观人生,才能获...  相似文献   

5.
论生死观演变的哲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生死观的演变反映了人类认识能力和水平的历史进步 :(1)对人的生命本源认识的演变 ,揭示了生命起源的真谛 ;(2 )对死亡标准认识的演变 ,体现了对人的本质认识的飞跃 ;(3)对死亡态度的演变 ,标志着人类理性的觉醒。  相似文献   

6.
荀子的生命观汲取道家及孔孟等先秦哲学家的思想,尊重生命的自然欲望、自然冲动;在价值层面更追求道义上的责任、精神上的超脱;否定了鬼神的存在而实现对死亡的超越.天、性、心的自然性决定了人之生命的本真;义、辨、群的本质决定了人之生命的向善;鬼、怪、神之消失奠定了生命的美感.荀子的生命观是先秦儒道生死观的批判性总结.  相似文献   

7.
"存顺没宁"--论中国传统生死观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中国传统生死观的主要内容包括:(1)关爱生命,珍视人生;(2)乐生恶死;(3)肯定死亡的积极意义;(4)存顺没宁.这些思想经过批判地改造,对于建立现代生命伦理学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死亡是一个永恒的谜,对于它,人类永远无法形成积极的、确定的认识,而只能想象,但是,每个人对死亡的不同想象,却会造就他们各自不同的精神状态和生存方式。托尔斯泰大半生为死亡问题所困,从最初的虚无死亡观到后来的灵魂不灭论,经历了生命的震撼、断裂和重建,留下了关于生命与死亡问题的大量思考,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宗教思想和社会思想。本文重新考察托尔斯泰的生死观,进而构勒出其生死观、宗教思想和社会思想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展现出托尔斯泰宗教哲学思想的有机整体性和高度统一性的同时,也呈现出托尔斯泰有神论宗教观的无神本质。  相似文献   

9.
"生死"是哲学关注的终极性问题,学界多从本体论、心性论、伦理学、灵魂有无等角度对之进行研究。笔者尝试引入"时间观"的视角来探寻其与生死观的内在关联。本文首先介绍了源于古希腊、盛行于现代社会的测度时间观及其影响下的生死观在理解生命现象的连续性、超越生命的有限性、克服对死亡的恐惧等方面可能面临的问题;然后以《庄子》文本为中心,着重分析了庄子时间观与生死观的关系,以及其对测度时间观影响下的生死观所面临问题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升仙"是汉画像的主题之一,升仙画像是先秦以来长生思想的变异,蕴涵着巫术和宗教两大文化体系的内容。道家超越生死的理想对神仙信仰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原始道教借用了先秦道家的长生理论和神仙家的升仙模式,构建了宗教性质的神仙思想和升仙方式。汉画像中的升仙画像,既是汉代人生死观的重要反映,也是消弭对死亡的恐惧、运用模拟巫术征服死亡、超越生命极限的幻想,折射出时人对人生的眷恋、对生命永恒的追求和试图利用超自然力量与死亡抗争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1.
"脑死亡"立法的伦理学思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 ,欣闻一份符合中国国情的“脑死亡”诊断标准 ,已经由卫生部初步制定了出来 ,正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加以修改和完善。这标志着我国的“脑死亡”立法工作已经进入了实质性的准备阶段。然而 ,立法背后引发的伦理学讨论告诉我们 ,让承载着数千年道德标准的生死观让位于新锐的“脑死亡” ,我们仍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1 生死观之辩人类文明的发展 ,如果从生死哲学的立场来看 ,即是对生死 ,尤其是死亡逐渐加深认识及理解的过程。中国千百年来形成的乐生恶死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天覆地载 ,万物备悉 ,莫贵于人”强调的正是人生命的重要性。人…  相似文献   

12.
穆斯林作为伊斯兰教的信仰者,深受伊斯兰信仰及文化的洗礼和熏陶,在自身的发展和探索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死观。穆斯林对生死问题应持的态度是,注重生之意义,努力进取,同时也积极追求后世的幸福,面对死亡,坦然处之。   一、生是主之恩赐,应珍爱生命、积极进取   穆斯林认为,生命源于真主,作为个体的生命是应真主之命才得以存在的。因而,应该感谢真主的造化,珍爱生命,积极进取,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首先,人类是真主创造的,真主是人生命的赋予者。   “我确已用黑色的成形的粘土创造了人。” (15: 16)   …  相似文献   

13.
关于死亡,西方人看得很坦然,生于尘土,归于尘土。我们中国人似乎有些忌讳,往往有意回避谈论它,这大抵与东方哲学的生死观有关。死亡也许很可怕, 乃至于我们不敢去正视它。但是,  相似文献   

14.
阎续瑞 《学海》2003,47(4):153-157
对于“生”与“死”的思考是人类永恒的命题之一。先秦、两汉的许多文人以不同方式阐述了自己的生死观。到了魏晋时代 ,人的生死问题被提到一个空前重要的位置。魏晋文人的生死观形形色色 ,具体表现形态如下 :或炼丹吃药追求长生、或发愤努力冀望建功立业以成就此生 ,或沉湎于酒而放浪形骸以忘却生死、或信佛而寄希望于来生 ,陶渊明则在自然田园中真正超越生死、达到委运任化的境界。以上种种生死观形成原因颇为复杂 ,除了时代、社会等原因外 ,儒、道、佛、玄诸思想对魏晋文人的不同影响亦不容忽视 ,而个人性格、气质、生活阅历的不同也是影响其生死观的重要因素。但是魏晋文人无论执著于此生还是超脱了生死 ,其内在实质皆是对生命存在意义的探询与对生命永恒境界的向往  相似文献   

15.
论先秦儒家的生命价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儒家认为,人的生命是一种自然现象,但是,人应该“忌谈死亡”而“注重人生”。怎样对待“生”呢?应该“善生”、“乐生”、“荣生”。怎样对待“死”呢?应该“不怕死”、“蹈仁死”、“死后哀”。而要达到人们对他的死而“哀”时,就必须生而“荣”也。这就是先秦儒家“其生也荣,其死也哀”的生死观。后来毛泽东对革命烈士刘胡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题词,就是对儒家的这种生死观的升华。  相似文献   

16.
论西方文化中的死亡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西方文化中的死亡观上海医科大学(200032)徐宗良众所周知,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有不小的差异,反映在死亡观上其区别也颇为明显。其追根究底的思辨方式促使他们一接触生死观便直逼生命的鹊的──死亡,对死作一番深入研究,同时又以死论生,围绕死亡去奏出一篇篇...  相似文献   

17.
安乐死与中国传统文化上海社会科学院(200031)沈铭贤安乐死涉及死亡这一极为敏感的领域,因而也关系到文化的深层底蕴。生死观向来是文化的重要内涵和表现之一。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文关怀,留下了丰富和宝贵的生死文化遗产。儒道释三家的生死观,都有与安乐死相通...  相似文献   

18.
明代心学思想家王龙溪,具有超凡的生死智慧。他的生死观可以用"一生死,通昼夜"来形容,既使人懂得肉体生命"生死如昼夜,人所不免"的道理,又让人明白良知本体无生无灭的奥妙。在此基础上,人们对于自己的生命走向,有"任生死"和"超生死"两种境界可以修证,王龙溪本人以后者为理想目标。他不仅向世人指出了达到这一境界的心性修养方法,而且以"虚静光明,超然而逝"的临终表现,证明了自己的生死智慧是一种实践性真知。王龙溪的生死智慧使人们看清了生命的来龙去脉,消除了对于死亡的困惑和恐惧,同时又能把握自我生命的走向,具有透彻而深邃的终极关怀意义。  相似文献   

19.
我们生活在生命的世界中,即现象学所认为的与科学研究直接关联的客观世界不同的经验世界。人的生命不仅具有自在的规定性,而且还具有自为的规定性,即人有双重生命:"种生命"和"类生命"。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的生存是一次性的,生存的终结就意味着生命的结束;后者意味着生命超越自身的存在获得了意义的生成。追求生命的意义,获得自身存在的价值一方面体现了人之为人的根本所在,另一方面显示出人对自身的否定和向理想飞升的可能性,这个世界就是审美的世界。如果人的生命缺少这种审美的世界,人的生命就会陷入一种生活无意义的境遇之中。缺乏生活的意义的世界是人的生命所不能承受的世界。所以,生命的实质在于生命的意义,这里讲的生命的意义是指人的生命的意义,离开了人的生命所有的意义都将化作虚无。对于生命意义的理解是在时间中完成的,也就是说人的生命意义是在历史中获得的,这就是人的生命意义的历史内蕴;对于生命意义的理解需要"前见"作为前提;对于生命意义的理解不能离开语境;生命意义的获得不能靠分析而是要依靠体验。  相似文献   

20.
生命教育是一种全面关照生命多层次的人本教育,不可避免地触及个体生命的四种终极关怀:死亡、自由、孤独和无意义,这四重维度正是存在主义心理学最关注的议题。基于存在主义心理学的视阈观照生命教育,会发现对于死亡的思考,会使生命更为充实丰富;对自由的探索,召唤个体回归生命的独特性存在;对孤独的深思,会引向真实人生的绽露;对意义的拷问,会唤醒内在追求意义的意志。由此,使教育回归生命本身,启迪人认识生命、理解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从而实现自我生命的最大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