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美德伦理学强调和重视道德心理问题,但面临现代心理学的严重挑战。其中,作为一种在理论上可以追溯至社会心理学乃至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伦理知识立场,情境主义不仅试图取消美德的独立性,而且试图取消美德的实在性,从而对那种相信在行为者内部存在某个与其行为构成因果关系的心理实体的美德伦理学的基础观念提出质疑。然而,在论证上,情境主义依据社会心理学所提供的经验证据而进行的推理和解释在逻辑上并不完备;在方法上,情境主义所赖以成立的心理学实验的设计环节也存在问题,不足以在证明"情境"是"行为"的充分必要条件的同时证明"品质"是"行为"的既非充分亦非必要条件。情境主义的挑战有助于人们重视情境的伦理意义,但对于否认美德的必要性和实在性并不成功。  相似文献   

2.
催眠现象的效应与形成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催眠术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作为一种独特的心理治疗技术 ,它的确能使一些心理病症手到病除 ,使焦虑、忧郁的情绪转瞬即逝。遗憾的是 ,由于一些江湖术士的滥用 ,催眠术曾屡遭非议。随着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化 ,近年来 ,我国许多心理咨询部门都在运用催眠术帮助人们解除痛苦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科学的眼光来看待催眠术的神奇功效了。1 催眠的效应1 1 生理效应由于催眠造成了一个特殊的、意识阈非常狭窄的状态 ,为暗示的作用创造了最佳的条件 ,因此催眠能产生十分奇特的生理效应。在催眠状态下 ,给被催眠者一杯白开水 ,并暗示他说 ,这是一杯…  相似文献   

3.
在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中研究者常常会遇到从已知的结果变量去追溯其原因的问题。例如,在发展心理学中儿童的某种能力或外显行为已出现,研究者要研究这种能力或行为是如何形成的;在教育心理学中有些学生的学习成绩低下,研究者想研究采取什么样的措施补救效果最好。从已知结果去追溯其原因的研究设计属于准实验设计。  相似文献   

4.
十八、十九世纪,正当欧洲进入一个史无前例的物质文明时代,一个强烈的迷信狂热——催眠术运动及唯灵论运动,也与之相伴而生。催眠术运动与唯灵论运动,使理智时代让位于一个荒诞的纪元,使教堂林立,礼拜频繁,多愁善感,易动感情的宗教狂热让位一个新的宗教展示——催眠术与招魂术。 催眠术运动起源于十八世纪中叶。催眠术最初的发现是被当成一种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它被认为是能够控制自然和谐与人类健康的神秘事业。1776年奥地利一位开业医生麦斯默尔,则公开地将催眠术运用于医疗,并自认为是一个光  相似文献   

5.
文章探讨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心理学家对身体的看法,力图以"身体"为主线,追溯具身认知思潮兴起的历史逻辑。柏拉图从本体论的视角,笛卡尔从认识论的视角,确立了"心"的存在,造就了人类思想文化中的二元论传统。并将物理性质的"身"置于从属地位,开启了"扬心抑身"的历史先河。承袭这样一种思想传统,早期意识心理学忽略身体,机能主义心理学则由于强调意识的功用,重视了身体对环境的适应活动,因而影响了具身认知思潮的兴起。行为主义接受了物理主义还原论,把"心"归于"身",身心合一,但还原论的观点却受到认知心理学的批评。经典认知心理学在计算与信息科学的影响下,反对物理主义还原论,视认知为可以脱离身体的"程序"或"软件",身体再次沦落为"载体"但是具身认知的兴起改变了心理学忽略身体的思想传统,它要超越二元论的思想逻辑,贯彻"身心一体"的原则。具身认知范式成为认知心理学的现代取向。  相似文献   

6.
两种人本心理学的辩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沿着JohnRowan(1989)提出是否有两种人本心理学这一问题 ,追溯了人本心理学内部分歧的由来 ,即罗洛·梅与罗杰斯在 2 0世纪 80年代初有关人性问题的争论 ,以及 1986年罗洛·梅对超个人心理学的批评。文章着重介绍了维尔伯 (KenWilber)对这一领域的分歧所做的全面分析 ,指出了两种人本心理学在一些基本问题上的不同立场。这两种心理学就是以罗洛·梅为代表的存在主义取向的人本心理学和以马斯洛、罗杰斯、维尔伯为代表的从自我实现走向自我超越的人本心理学  相似文献   

7.
催眠术是一种古老而又年轻的充满“神秘”的技术。说它古老是因为在古希腊和古埃及就有催眠术,而在15世纪以前催眠术是被神职人员作为一种“法术”来呼神祛魔的,那时不可能用科学来解释催眠现象。说它年轻是在19世纪之后才开始对催眠术进行科学研究,并在精神治疗中应用。如19世纪初英国医生雷德提出“视神经疲劳”学说,引用希腊语“HYPNUS”(睡眠)改为“HYPNOTISM”(催眠术);19世纪后期法国建立了两个催眠研究中心。研究的结果,认为催眠术是由于暗示的心理过程造成的,其本质是暗示性增高状态。著名的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在对精神病患者的治疗中应用了催眠术,并在大量的  相似文献   

8.
2013年1月8日至1月9日,由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主办,"万千心理"出版与文化机构、武汉大学现代心理学研究中心、北京市心理学会协办的"第四届心理学与中国发展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成功举办。"心理学与中国发展论坛"是由八位心理学家在2008年发起的,除本届论坛主席、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许燕外,其他七位分别是(以姓氏笔画为序):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南开大学乐国安、"万千心理"出版与文化机构总策划石铁、北京师范大学金盛华、武汉大学钟年、香港城市大学梁觉、清华大学彭凯平。论坛发起人认为: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中国心理学面临着一个重大的发展契机;在几代心  相似文献   

9.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希尔加德(E·R·Hilgard)1980年在《心理学年鉴》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现代心理学中的意识问题》的重要文章。①他在这篇文章中指出,“六十年代初,意识问题才重新进入美国心理学界”,“意识经由机器而回到心理学中”。我们知道,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出现在美国的现代认知心理学是一种用计算机的信息加工原则说明人的认知活动的心理学。医此,希尔加德的上述观点实际上就是:由于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出现,才使得意识问题重又受到研究。现代认知心理学是如何看待意  相似文献   

10.
心理学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但心理学作为一个专门的术语却是在1520年才出现的。在这一年,有一个名叫马如利克的塞尔维亚人首次用Psychologia这个词发表了一篇讲述大众心理的文章。这是心理学一词的首次亮相。之后70年,另一位叫哥克的德国人又以此词出版  相似文献   

11.
阎书昌 《心理学报》2011,43(1):101-110
传教士丁韪良出于借心理学来传播宗教的目的在1898年出版了《性学举隅》, 这是融入了许多西方科学心理学知识的中文心理学著作。中国最早开设心理学课程的登州文会馆的两名毕业生在丁韪良撰写《性学举隅》过程中进行了笔述工作。丁韪良曾为益智书会撰写心理学教材但未完成, 益智书会转而出版了颜永京的《心灵学》(上本)。以丁韪良及其《性学举隅》为纽带, 19世纪后半叶中国近代心理学发展进程中的几个重要事件构成了一副较完整的历史图景, 反映出中国近代心理学的发展与宗教传播有着密切联系。《性学举隅》吸收了当时西方心理学前沿性的生理心理学知识, 向中国引介了催眠术和颅相学知识, 并对中国的“五官说”、“七情说”进行了修正与补充, 同时也借用了汉字的造字法来阐述其部分心理学观点。由于丁韪良向中国传播心理学是其宣传宗教思想的手段之一, 而颜永京译述海文原著的《心灵学》更倾向于向中国传播心理学这一学科, 强调了心理学与众多学科的联系和应用价值, 因此丁韪良在心理学术语创制上的历史功绩要逊于颜永京。颜永京于1882年将psychology翻译为“心才学”, 这是目前发现心理学学科的最早汉语翻译名称。  相似文献   

12.
章颐年是我国现代著名心理学家,中国心理学会、上海心理学会的发起人之一,也是中国心理卫生运动的旗帜性人物之一。他曾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四十年代早期,以大夏大学为平台,首次在国内相继开设"心理卫生"课程,创办了国内第一份心理学通俗刊物——《心理季刊》,创设了国内首个问题儿童心理诊察所。上述工作为中国现代心理学的区域性发展,尤其是对心理卫生运动在国内的蓬勃兴起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由于某些历史原因,章颐年其人及其工作被湮没在了历史的尘埃之中。本文旨在通过系统梳理相关的文献史料,还原章颐年在中国现代心理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如果说现代认知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的认知活动,那么人本心理学则主要是研究人的意向活动。两者虽然都在五十年代兴起于美国,但后者则稍早于前者,就以其学派闻名于世而论,后者则更早。标志着现代认知心理学作为体系而诞生的U·奈索(U·Nieser)的《认知心理学》出版于1967年,而人本心理学的创始人A·H·马斯洛(A·H·Maslow)的代表作则先后出版于1950—1956年间。美国人本心理学会也成立于1961年,并于翌年举行第一次代表会议,并制订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医学心理学中有一种被称为催眠术的治疗方法,它通过反复的语言诱导、光线、安抚等方法对病人进行暗示,使病人进入梦样的特殊意境(似睡非睡、精神恍惚、顺从附会、六神无主).进入这种状态后病人对暗示的感受性增加,这时施术者就可以针对病人的病情通过暗示进行种种治疗.……  相似文献   

15.
潘渊是我国现代心理学家,师从因素分析之父Spearman与精神分析学家Flügel,是中国心理学会34位发起人之一。在基础心理学领域,潘渊通过系列实验发现意志能决定、变更并引起情绪,从而支持了McDougall的"策动心理学"学说。在发展与教育心理学领域,潘渊立足于思想史以界定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与范围,系统梳理了孔子的教育心理学思想,用调查法考察了不同性别学生的学业成就差异;在教育改革与军事心理学领域,潘渊积极倡导会考制度的改革,并提出了人武教育并行的国民军事心理学理念。  相似文献   

16.
1918年至1937年是中国现代心理学科早期发展时期,该文论述了留学生在中国现代心理学科产生和早期发展中的作用,认为,留学生群体特征启动中国现代心理学科发展,“教育救国”观推动中国现代心理学科发展,躬身实践带动了中国现代心理学科的发展。留学生在中国现代心理学科的产生与早期发展中起到观念更新者、理论传播者、实践耕耘者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商场如战场,商战的胜败取决于方方面面。然而,在商品质量、价格、款式等趋同的情况下,谁能掌握顾客微妙的心理世界。谁就能成为最大的赢家。 瞬间催眠术 日本的麦当劳汉堡店,素有“以头脑称霸天下”之美誉。他们的服务首屈一指,他们的推销绝招也层出不穷。应用“瞬间催眠术”便是一例。所谓“瞬间催眠术”就是热情服务。  相似文献   

18.
心理学在现代的飞速发展令人瞩目。几十年来心理学出现了众多的分支。诸如: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青年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政治心理学、宣传心理学、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学等等。据统计已有七十多个心理学分支。这反映了心理学与现代社会的生活实践有着非常广泛的联系。现代社会生活中存在着许多不同的实践领  相似文献   

19.
“认知心理学”在本文中特指基于信息加工方法论原理研究人类认识过程的新兴心理科学,或称“信息加工心理学”。它不同于由皮亚杰倡导的结构主义认知心理学,属于现代认知心理学范畴,并成为当代美国心理学的“热门货”。 1960年,G·米勒等人合著的《行为计划与结构》为认知心理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1967年,U·莱塞尔的信息加工理论专著《认知心理学》问世,“认知心理学”被正式命  相似文献   

20.
蔡元培在中国现代心理学史上的先驱地位与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较全面系统地论述了蔡元培在中国现代心理学史上的先驱地位与贡献:留德跟冯特学习实验心理学,奠定了专业基础;扶持创建我国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和第一个心理研究所,奠定了组织基础;关于心理学性质与方法之思想,提供了方法学基础;重视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推动了儿童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文艺与美育心理之思想,开了我国现代文艺与美育心理学之先河;主张西方心理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对心理学研究仍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