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唐振常在“近代上海城市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上说:讲西学传播,讲上海文化的发展,不能不讲到传教士。我不赞成把传教与文化侵略等同起来。鉴真(和尚)东渡(日本),我们公认他是友好使者,西方传教士来华,怎么就成为文化侵略了呢?当然,时代不一样,背景不一样,传教士中确有侵略分子,但不能一概而论地说传教就是文化侵略。上海社科院历史所副研究员、上海史室主任熊月之说:在19世纪,传教士事实  相似文献   

2.
1664年巴黎外方传教会的成立,是罗马教廷打破葡萄牙垄断远东教务,夺取中国保教权的关键步骤。至1946年,共有741名传教士派往中国西南五省,创建全部17个教区,牧养至少27万信徒,在区域与人数上,基本形成"独享"教务格局。与此同时,传教士对清末民国西南边疆的自然地貌、风土人情与山地民族进行了调查研究,形成影像视频、口述采访、游记实录与民族志作品等类别多样的西南研究资料。其中,正式发表的著述至少174部/篇。正是这种传播"福音"与调查研究并举的"科学传教"(La Science Missionnaire),及其衍生的研究成果,主观上推动了民国时期西南边疆天主教教务的长足发展,乃至执全国之牛耳,客观上形成了与学院派西南学研究迥异却交织并行的传教士西南学研究。这类研究,从知识借鉴与学派传承两方面,影响着近代西南边疆研究的史料来源与学术脉络,启迪、引导乃至推动西南边疆研究从传统走向近代的学术转型。  相似文献   

3.
基督教传入中国的早期带来的积极社会影响与其形成的负面形象同步而行,在西南边疆的云南省亦是如此。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传教士已进入云南传教,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随着美国势力的深度介入,美国传教士在云南的活动更加活跃,成为推动云南基督教发展的主要力量。纵观不同历史时期,美国传教士在滇传教活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传教伊始聚居在边境沿线,然后逐渐向内扩展,同时加强在省会昆明的活动。在1950年之前,美国传教士的活动主要集中在滇西、滇西北等地,最终与其他国家传教士"二分天下",这一格局至今仍有较为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司徒雷登是近代基督教传教士的典型人物。他一生做了两件对中国社会有影响的大事,一是办教育,尤其是成功创办燕京大学,获得中美各界赞誉;二是当美国驻华大使,以失败告终。他在中国办教育、出任大使,是为了同一个目的:以基督教精神改造中国。他爱中国,但更爱美国。他努力融合中西文化,提倡基督教本色化。从司徒雷登身上,可以看出:中国近代基督教传教运动是列强对外扩张的组成部分,而传教士往往是出于宗教热情参与其中。传教士主观上是传教,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今天,在殖民体系崩溃、全球经济一体化、区域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依附于殖民体系的"差传"模式已成历史,取而代之的只能是相互交流和合作。  相似文献   

5.
明清之际中国天主教会传教经费之来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教会经费的最主要来源,是各教会宗主国及教廷的资助. 但由于各国国内政治情况的变化,海上交通的梗阻或意外的出现,以及中国政府的禁教等原因,很多时候,各国及教廷的经费无法到达传教士手中,因此必须有来自其它渠道的经费进行补充。这些渠道有澳门各界及国内教友的支持,中国政府的赏赐及任职传教士的俸禄及传教士所从事的借贷收租,参与经贸活动所得收益等。本文收集中西文各方面之罕见材料,对所有可能的经费来源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明清之际入华的天主教传教士处于一种对他们极为不利的文化、政治环境中,加之教会自身条件的不足,他们被迫通过著书立说来消除中国人加之于他们的蛮夷丑号、规避政府禁令、弥补人手之缺以及跨越语言障碍。与此同时,教会人士认识到书籍在中国社会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因时就势,把书籍作为了归化中国人的手段。此外,传教士的"西儒"身份也让他们走上了笔耕之路。  相似文献   

7.
巴慕德是中国近代医务传教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作为训练有素的外科专家,他在中国从事医疗活动20年;作为英国浸礼会医学传教士,他先后担任共合医院院长、齐鲁大学医科科长和校长,被选为中国博医会医学教育委员会首任主席,在推动建设现代化医疗体系及中国近代医务传教的专业化和本土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巴慕德的活动进行深入研究,可以窥见20世纪初期中国医务传教事业在社会变迁中逐渐适应的过程,为研究中国近代医务传教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查阅相关中外文献史料和多次实地田野的基础上,以几个典型的少数民族堂点为中心,梳理了晚清时期巴黎外方传教士在桂西民族山区、桂中大瑶山区及桂南十万大山等三个广西民族山区的传播历史与现状,并分析其传教特点及由此形成的地处边远而文化多元的"山区教会"。  相似文献   

9.
美国南长老会传教士白秀生牧师是第一批来苏北盐城传教的传教士代表。本文通过对他传教经历的探究,特别是通过他在盐城地区近27年传教生涯的历史恢复,力图对白秀生本人和对盐城教会的初创有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明末来华的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借助伦理哲学和自然科学传教的方式深受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代精神的影响,利玛窦首先在非基督教文明中找到中西方共同的人文价值,以此为传播天主教打下基础。利玛窦及其后继者通过交友和理性论辩等途径,使一部分中国士大夫皈依了天主教。在利玛窦的传教方式中,手段与目的之间达到统一与和谐。  相似文献   

11.
田语 《宗教学研究》2020,(1):240-245
1830年,美部会开辟了美国基督新教在中国的第一个传教站。作为美国首个派遣传教士来华的海外传教机构,美部会是中美早期文化交流的主要推动者。这一组织的旨趣根植于美国深厚的社会文化土壤之中:它是美国本土对印第安人传教活动的延续和发展,同时又受到了以爱德华兹、霍普金斯等宗教神学家为代表的新神学派的影响。在教会长期准备工作的基础上,经营广州同孚行的美国商人奥利芬的呼吁成为美部会派遣对华传教士的直接诱因,裨治文来华则正式拉开了美部会在华传教活动的序幕。  相似文献   

12.
1865年英国教士戴德生在伦敦创立中国内地会,以尽快将福音传遍中华万民为主旨,聚合有志广传的欧美同工,在中国内陆省份及边疆与民族地区开展布道和宣教事工。中国内地会在中国藏区的传教活动,以康慕伦1877年穿越藏东为开端,继有女教士戴如意"潜行"西藏;19世纪90年代后,有"剑桥七杰"之一的杜明理等在青海、四川的西宁、松潘、打箭炉(今康定)等地,建立布道站点;20世纪以后,以叶长青为代表的传教士,对康藏地理、民俗、文化等进行了考察研究。张丽萍,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博士生导师。  相似文献   

13.
利玛窦是明末来华传教的耶稣会士中最著名的人物,他只活了57岁,而其中的后28年是在中国度过的,并且死在中国,埋在中国。利玛窦在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和将西方的“实学”传播到中国两个方面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因此今天他成为举世公认的中西文化交流的伟大使者。一个天主教的传教士获得如此美誉,当然是教会的光荣。利氏在华传教28年  相似文献   

14.
近代以来,"独享"西南民族地区教务与奉行"科学传教"理念的巴黎外方传教士,通过土话传教与编著词典方式,至少熟练掌握布依族、苗族等11个西南山地民族中15种支系土语,并编著出版《夷—法词典》为代表的民族语言研究著述40余部。其中,贵州"布依话传教第一人"郭德禄,以吴培善与邓明德为榜样,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土话传教,初编布依话版与苗话版的《要理问答》。在此基础上,黔西南"夷语"专家方义和,编著出版《布依—法词典》和《黑苗—法词典》。这批传教士从事此类土话实践与语言研究的"科学传教",主观上劝服众多布依族皈依天主,形成所谓"布依族归化运动",以至1922年罗马批准在黔桂滇边布依族聚集区,专门成立"拯救布依族灵魂"的安龙教区,实乃为中国某一族群而特设的唯一教区;客观上保留不少西南民族语言学研究资料,形成了与学院派西南研究迥异却交织并行的传教士西南研究,有助于西南民族研究的近代学术转型。  相似文献   

15.
美国传教士毕德辉是近代中国著名的公共卫生专家。他在社会福音运动的影响下,为进一步拓展传教的途径,在中国各地开展了公共卫生运动。在这场运动中,毕德辉以公共卫生为媒介,与知识精英建立了广泛的联系,这不仅引起了官绅对公共卫生的注意,也为传教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基督教在近代中国的传播。但是,毕德辉的卫生传教策略,也受到了外界的质疑,这使得毕德辉的传教活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相似文献   

16.
自1849年起,美国东方学会发起了一场有关《大秦景教碑》真伪的讨论,裨治文、麦嘉缔、伟烈亚力、丁韪良等众多传教士和一些美国本土学者纷纷参与其中,历时十余年。其中,伟烈亚力摆脱以往西方学术视野的局限性,转而利用资源丰富的中国金石文献及其他史料典籍共计三十九种,以大量的事实与细节有力驳斥了种种质疑,成为真伪之辨的关键人物。相较于以往欧洲传教士和学者的各自为战,美国东方学会在此次争论中发挥了重要的组织与推动作用,进一步确立了《大秦景教碑》的真实存在,使得西方学界长达数百年的质疑趋于终结。  相似文献   

17.
有学者指出:基督新教在中国的走向,实因国际国内的局势、国内外的政治以及文化的状况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即便基督新教在近代历史上的传播是一种文化的传播,若置于社会史的视野加以考察,也不能够排斥帝国主义利用基督教侵略中国的可能性,甚至还不能排斥个别的传教士利用历史的时机不恰当地谋取教会甚至个人的利益。  相似文献   

18.
晚清时期法国天主教对华传教政策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鸦片战争前,1723年清朝政府曾经颁布禁止外国人在华传教和中国人信教的“禁教令”,在此后一百多年期间,仅有极少数的外国传教士在华秘密传教。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后,1844年法国利用《中法黄埔条约》,强迫清政府废止“禁教令”,使得外国的对华传教活动便由秘密转为公开。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法国同时向罗马教廷和清朝政府施压,顺利地从葡萄牙手中夺取了“保护”各国在华传教利益的特权(史称“保教权”)。19世纪末,因义和团运动的爆发,法国又不得不放弃它的所谓“保教权”。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上半叶,挪威传教士艾香德通过中国文化批戴,尤其是佛教文化批戴的方式在华传播基督教。他创建的传教中心以佛耶内在逻辑为主导,挖掘了耶佛教义的联系点,也发挥了耶佛对话的作用,实现了耶佛教义一定程度上的融合。  相似文献   

20.
每年十月的第三主日,圣教会定为传教节,目的是提醒和号召教友们认识传教的重大意义;积极行动起来,共同分担传教的光荣任务;帮助耶稣基督和圣教会,早日实现和完成荣主救人的伟大使命。现在让我们简略地谈谈以下三个问题。一、什么是传教? 根据圣教会有关文献的解释,传教是:在尚未信仰耶稣基督的民族及人群中,宣传基督福音,建立圣教会,使人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