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穆斯林应遵守的道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奉普慈特慈安拉之名真主说:“信道的人们啊!你们要敬畏真主,要和诚实的人在一起。”(9:119)、真主又说:“信主的人们啊!你们应当敬畏真主,要说正直的话。”(33:70)每个穆斯林都应遵守伊斯兰教的道德,而伊斯兰教道德的核心是诚实。《古兰经》  相似文献   

2.
在自为的伦理不得不借助于外在制度约束的时代,现代社会道德个体的生存异常艰难,其所面临的是一种与“伦理真实的消亡”相伴而生的多文化因素交织、多值域情景共在、多权变随机制约的巨型“复杂社会”的情境.复杂社会充满了伦理的偶然和道德(动机、选择)的无常,甚至连基本的道德行为之确当与否的辨识和寻常事件的道德判断实践等都变成了一种无所适从的难言的尴尬.现代社会个体该如何“道德地存在”,才能获得作为健全的道德主体之应有的美好的道德生活体验和道德人格尊严?无疑,我们时代需要一种恰当而果敢的道德作为态度,促使“元规范本位的抽象教化的方式”转化为道德情感自主生成的“情景亲历和境遇体验的方式”,虽然后者常常是要付出难以言表的沉重的身心苦痛和代价的.  相似文献   

3.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努力建设精神文明,”“提高整个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我党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确立的具有长远意义的指导方针和战略任务。既然要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进行道德建设,就应该对我国现实的道德状况和发展趋势有较清醒的认识。因此对这一阶段的道德特征的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了。对此,已有不少同志做了多方面的探讨,我们再将粗浅之见谈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4.
论道德自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越是在自由时代,人们越是喜欢讨论法规之类的问题;越是在法制时代,人们越是喜欢讨论自由之类的话题。“自”由与法“律”从来就是联系在一起的。自由总是相对于规范而言,规范也总是相对于自由而言。在道德领域,“自律”这一概念组合本身就已经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然而,为了较好地理解这一概念组合,我们又必须把这一概念组合分开加以说明。一、道德自律之“自”与自由在“自律”概念中,我们首先遇到的是“自”这个概念。在道德自律概念中,“自”强调的是,道德是自由的象征,自由是道德的前提。作为某种规范,道德的本质不是强制而是自由。也就…  相似文献   

5.
孔子谈艺术、谈美,必将“仁”、“礼”贯穿其中。他说:“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乐”不应仅是悦人耳目的钟鼓之声,还要行德化之功;要行德化之功就必须把反映宗法等级制度的“礼”这一外在的制约灌注、浸透、浓聚于艺术作品中,使人们在欣赏艺术时,吸收其中的伦理观念,在潜移默化中,使之成为人们的道德信念,化为人们感情上自觉愉快的行为。孔子概括这一过  相似文献   

6.
“道德资本”是一个组合概念,由“道德”和“资本”两个概念联结而成.道德资本论者要想实现这一关怀必须隐含一种伦理利己主义的道德理解,即它所理解的道德概念是一种伦理利己主义的道德概念,而这恰是其实践上软弱无力的理论根源.  相似文献   

7.
简论道德推理谭中亚,曾钊新道德推理是从“实然”衍生出“应然”的确证过程,是使道德实现由“现有”到“应有”的跨度思维的活动。道德推理不仅要使人知道“会如何”,而且还要使人知道“该什么”。搞清“该什么”,才会去实行,才有义务感和社会责任感。道德推理是使人...  相似文献   

8.
道德本能与道德判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我们的所有道德意识,以及所有基于此上的道德表述与道德行为,要么是依据于我们的道德本能,要么是依据于我们的道德判断。上述命题本身应当是无可置疑的。可能的问题仅仅在于:(1)这里所说的道德本能与道德判断究竟是指什么?(2)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虽然有可能造成先入为主的概念误导,笔者还是愿意冒险在一开始就对这两个概念做一个概念化的描述定义:首先,这里的“道德”是一个形容词;它的对立面不是“不道德”,而是“非道德”。因此,“道德本能”不是指道德自身所具有的本性(the nature of morality)(倪梁康,2007年a,第47-64页,尤其参见第53…  相似文献   

9.
根据“形神统一”的文化生命结构,要从传统道德文化其“形”与其“神”两个方面的统一中去发掘存在于传统道德文化中的优良资源,尤其是要去发现蕴含于其中的“古今通理”,如“中和”之道、“仁爱”之德、“见利思义”的价值模式等,进而实现对优良传统道德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传统道德的继承不仅要立足现实对传统道德中具有现代价值意义的范畴、概念和思想进行现代诠释和改造,从而实现现代价值再创造,而且还应重视对承载着传统道德价值的载体(“形”)的保护.  相似文献   

10.
本文是作者在意共葛兰西研究院于去年5月下旬举行的“道德和社会”国际学术讨论会上的报告,发表于意共《马克思主义评论》上。这篇译文的二、三部分,有所删节。在本文中,作者以历史唯心论和人性论为指导研究道德问题。并且在道德研究的幌子下疯狂地攻击马克思主义,恶毒地诽谤社会主义制度和无产阶级专政。在第一部分中,他讨论了道德研究处于“落后”状态的原因,认为这是国为马克思主义给它“规定了某些框框”。他说:当马克思主义者对自己的理论和实践进行考察时,“他们却用唯心主义代替唯物主义,用形而上学代替辩证法,用辩护学说代替批判”。他号召人们“逾越哲学基础本身的局限性”,从“人的理论”出发,从人类固有的矛盾出发研究道德问题。在第二部分中,他讨论了作为道德研究出发点的所谓“人和体系的矛盾”,“内心和外表的矛盾”。他反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同上层建筑关系的思想,虚构了所谓“道德与经济的矛盾”,认为道德要求人们行善,但是经济使人们在孬夺经济利益、社会地位和权力中,把人看成“竞争者和强大的敌人”。由于这个矛盾,人们都以两面派面目出现,因市形成了“内心与外表的矛盾”。以这些谬论为基础,他一方面为资本主义辩护,认为人们不幸的根源不在于剥削和贫困;另方面,又竭力诬蔑社会主义制度,而且特别攻击“政治委员”制度,说:“政治委员”是同“善良的灵魂”对立的,这种对立“表明道德主义与a利主义的矛盾”;“政治委员”制度使“人们严格地划分为两个根本对立的集团”;“‘政治委员’代表着从革命家转变为官僚的过程的一个阶段”。他为那些受到人民制裁的敌人伸冤,叫嚷说,这种“历史审判”决不是基督教的“最终审判”,一定会“受到以后历史阶段的修正”。在第三部分中,他更疯狂地攻击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制度。他说:过去人们把善和真理的胜利寄托于宗教信仰,现在人们把它寄托于未来。但是,未来只是“虚构的世界”,在现实生活中,“人的生活本身被剥夺了意义,人们的相互关系表现为绝对的淡漠”。他还咒骂说:“把属于阶级的东西从属于全人类的东西中分割出来,导致宗派主义和对于社会主义的官僚式的歪曲”。最后,科西克号召那些反对社会主义的人,用“人道化的实践”、“革命的实践”(实即反革命的复辟活动),在“血和汗之中”实现“属于阶级的东西和属于全人类的东西”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所论道德的预测功能,是指通过未来道德价值目标的理性确证、指明社会道德发展的美好前景、促使人们的道德行为方式从“现有”向“应有”转化的能力.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视道德为调整人们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的规范性、约束性被视为道德的唯一本质特征,而忽视甚至否定了具有预测性质的道德认识功能和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2.
“法治”对“德治”的前提和规范作用一直被人们所关注,而“德治”对“法治”的基础和制约作用却长期以来被人们所忽视。本文试图通过论证道德对法律的基础和制约作用,指出道德建设不足是当前我国遭遇法治困境的重要原因,并提出如何加强道德建设、构建法制社会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3.
“精诚同志社”的“灵魂说”特点是灵魂不死,以“转生”与“轮回”作为补充。人们要纯洁灵魂,使之复返上界,进入天堂。其“道德说”提倡禁欲和节制,重视人类责任,尊崇苦行,尊重知识,同情妇女,强调自我完善与道德净化,因此有着其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4.
在现实道德生活中,人们常常会为这种现象所困惑:素来被认为是德才俱佳的人突然被发现在生活问题上不加检点,而一向被视作品行不端的人竟会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这种现象从来很难得到理解,人们的善良愿望总是倾向于“恶则无往不恶,善则先往不善”的道德评价心理。在思考这一现象的内在原因时,我就想到了道德人格的矛盾本性问题。 道德人格这一概念,是指由一定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所构成的主体人格。因为主体的道德观念必然要在道德行为中表现出来,而道德行为又必然要得到道德观念的指导,这种观念与行为的辩证统  相似文献   

15.
企业道德在我国理论界尤其是伦理学界并未被看作一种独立的道德加以研究,而是将之划归为职业道德——企业职工的职业道德。如由上海市委宣传部组织编写的《道德与职业》一书认为“企业道德是高层次的职业道德”,盛宗范所编著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也讲“企业道德本质上属于职  相似文献   

16.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人们的道德观念经历着分化与重建的“阵痛”。由于缺乏明确的伦理价值导向,对于新的道德观念的评价及其价值目标的选择还常常感到困惑:“经济人”与“道德人”能够相容吗?整体发育与个体发育,平等与效率能够统一吗?如何分析和评判人们经济行为的合理与不合理?这些问题的提出,就为伦理学研究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经济道德。 第一部分:社会主义经济道德的意义。首先探讨了经济道德的一般内涵、地位及其存在的依据。通过对经济生活中各经济主体之间复杂利益关系及矛盾的分析,找到了经济与道德的契合点,进而概括了经济道德的一般内涵,即经济道德是在经济领  相似文献   

17.
何谓道德?从“异乡人”的视角看,该问题除了指向“我们”世界的“伦理内核”外,还指向“我们”世界的“我”之道德自立的“道德内核”.“伦理”一词的古希腊语义及拉丁译读表明,伦理与人之居息的“本土本乡”及其共同生活紧密相关,道德更多地关涉“异乡人”的视阈.何谓道德的问题涉及伦理与道德相互化约的两个视角.“本乡人”的视角遵循着用伦理统一道德的路线.“异乡人”的视角遵循着用道德化约伦理的路线.然而,“何谓道德”之问在“异乡人”的视角上凸显的重要意义在于,它表明了区分伦理与道德对道德哲学的重要性.在文明史上,道德之问以两种方式敞开“异乡人”的视角并使伦理不再是一种直接的经验性习俗:其一,与灵魂放逐的“神话”有关;其二,与宗教形而上学根基的丧失有关.人类道德生活形式由此分为“传统”与“现代性”两种类型,它们涉及道德范畴的问题层次和语境分殊.透过“异乡人”的目光,一种思想的警醒和心灵的自由导向如下设“问”:在道德问题的时空坐标中,到底什么紧要?对于“我们”的世界遭遇的现代性道德危机而言,两大难题的应对最为紧要:一是道德自由问题;二是伦理认同问题.两者的解释循环将使道德之“问”引领人们走向更为健全的道德自信.  相似文献   

18.
《周易》是一部人学著作,也是一部道德著作。《周易》构建了一种特殊的道德谱系,这种道德谱系由本能无意识、文化无意识、社会意识、自我意识道德化四个层面构成。《周易》的道德谱系把“人”与“道”联系起来,从而有了“人道”,也把“道”与“德”联系起来,从而有了“道德”。《周易》在性命之理的基础上探讨了人的形成、演化及人性的内容;又在“人”与“道”的基础上构建了“成人”与“做人”的道德谱系。《周易》的道德谱系把“人”与“道”联接起来是人学,把“道”与“德”联接起来是伦理学。天道、人道等统一于性命之理的命题之中,成为了道德谱系的奇特内容,从而人也就成为了道德谱系的本体。  相似文献   

19.
法律运行道德追问的两重向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法律运行的道德追问规定为两重向度 ,既有其学理的依据 ,又是历史给予的启示和破解现实难题的需要。对立法的道德追问不仅要考察法之形式正义和实质正义 ,而且要审视法与社会主导道德以及与广大民众心理和情感相契合的状况。对司法的道德追问则不仅要关注司法是否公正以及司法工作者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而且应特别关注当下我国社会全面转型时期司法之“应然”。  相似文献   

20.
论康德的道德自由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自由”在伦理学中有特殊的意义:一个有道德价值的行为不仅要合乎规范,而且要出于意志的自愿,从而能够培育人的心灵不断地向善,达到“真、善、美”的和谐境界。本文拟对康德的道德自由观做一个简单的梳理,以便为我们的伦理学研究和道德建设提供借鉴。一、道德自由的内涵当我们对道德自由进行界定的时候,首先面临的是道德与自由的关系。在康德看来,“自由诚然是道德法则的存在理由,道德法则却是自由的认识理由。因为如果道德法则不是预先在我们的理性中被明白地思想到,那么我们决不会认为我们有正当理由去认识某种像自由一样的东西(尽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