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青年马克思对实践理解的演化张阳升马克思一登上哲学舞台,就面对贯穿德国古典哲学的关于思维和存在如何统一的问题。费尔巴哈以存在为主体、思维为宾词,克服了黑格尔用精神来统一存在的错误。但是他没有解决思维和存在如何统一的问题。马克思独具高见地提出了两者相统一的中介桥梁范畴即实践。一开始,马克思将实践仅仅理解为哲学的实践,并且“哲学上的实践本身就是理论的”。这种哲学实践是立足于自我意识立场上的理性批判活动。《德法年鉴》时期的青年马克思越出纯哲学的批判而达到政治性的实践理论,他认为实现人类解放的途径就是哲学与无产阶级的结合,无产阶级在哲学的统率下对现实进行武器的批判。由于从政治性实践角度对无产阶级及其阶级意识的关注,马克思思想的触角就不能不触动工人的工资、资本的利润,即政治经济学这块园地。((18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以异化劳动学说作为思想基础的。在这里,马克思是从人的本质出发去阐述生产劳动的,这是一种现实中并不存在的理想劳动。这种抽象的劳动实践是自由自觉的活动,是思维和存在统一的中介,以此即可消除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绝对统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立足于“人的感性活动”,这标志着马克思对实  相似文献   

2.
近代认识论中的"感性确定性"批判及感性世界问题,构成了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必要理论前提和思想路径。马克思对感性世界进行了存在论分析,区分出感性世界的不同存在层次,即感性直观、感性对象与感性活动,由此提出了一种基于科学实践观的感性世界观。马克思将特定认识论问题转化为社会历史存在论,并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为拜物教批判、资本统治批判。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的感性世界观深化为一种关于资本主义社会普遍物化结构的世界观,从而在理论范式、问题意识和思想视域层面超越了西方近代哲学。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不仅深受英、法古典经济学的影响,也受到德国古典哲学、历史学派以及青年黑格尔派思想的影响,诸如经济伦理的视角、方法以及劳动、异化、拜物教等问题,马克思都对其有着分析、批判与继承。  相似文献   

4.
考察马克思对康德哲学的批判是理解马克思哲学革命的一条重要途径,这不仅是因为康德哲学的"哥白尼式革命"在西方哲学史上第一次系统认识并批判了形而上学的独断,而且由此导向的对社会历史的判断成为关于现代性矛盾问题最初的、具有哲学高度的把握和批判。从二者的关系看,马克思哲学继承了康德哲学直面现实问题的批判精神,并将康德哲学中的自由问题进一步深入到了历史现实的层面。沿着康德哲学试图解决而未解决的问题,马克思推进了认识论问题的真正解决和形而上学的根本转向,进而揭示了认识论与形而上学问题之间的本质关联,克服了康德哲学的不彻底性。马克思真正在实践层面实现了将哲学改造为"改变世界"的思想武器,并且在实践的基础上把康德哲学所关注的"抽象的人的自由"改造成为对"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追求。  相似文献   

5.
至善学说在康德批判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经常遭到研究者的忽视或误解。事实上,至善作为幸福与德性、自然与自由、理论与实践以及感性世界与理智世界的综合统一,对康德伦理学、认识论、历史观和宗教学说中都具有重要的范导意义。至善不但体现了康德批判哲学的最终目的,而且对批判哲学体系的最终建立具有定向作用。  相似文献   

6.
"伦理正义"是马克思正义观研究的思想背景和可能视角。所谓"伦理正义",是肇始于古典政治哲学的一种正义理解。与"法权正义"基于个体权利追问平等优先还是自由优先的理论争执不同,"伦理正义"以个体德行与公共善的一致为前提,主张个体自由与共同体自由的实践统一。黑格尔对于市民社会和国家关系的思辨把握,揭示了"法权正义"的个体与共同体分裂的二元结构及其困境,探索了以"伦理正义"超越"法权正义"的国家哲学路径。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指认了"法权正义"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耦合关系,阐释了从异化劳动向自由劳动复归的人类解放逻辑。政治经济学批判是对"法权正义"的根本批判,回答了在现代社会重构"伦理正义"何以可能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等经济伦理思想的批判与继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有着英、法古典经济学、德国古典哲学、空想社会主义以及同时代经济学的思想渊源,通过分析和批判,马克思在诸如经济伦理的视角、方法以及劳动、异化、拜物教、自由、平等等概念与范畴,不同时代经济伦理的主体特征等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经济批判的哲学境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卜祥记 《哲学动态》2006,1(5):28-33
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中,经济批判和哲学批判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的哲学批判确立了“感性活动论”,奠定了分析批判资本主义的革命性变革,构成马克思经济批判的理论基点。马克思的经济批判是其哲学批判所形成的感性活动论原则的展开,也是对哲学批判的丰富和发展。正是作为经济批判理论基点的哲学批判,使得马克思的经济研究成果超越了同时代人的理论高度。所以随着时代的发展,“资本原则”在广泛的领域和多样的形式上实现全球性扩张,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的批判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理论界大多以“资本逻辑”或“资本原则”作为…  相似文献   

9.
谢永康 《学海》2002,(3):115-119
寻求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合理的理论方式必须立足于实践哲学的基本立场 :实践是一个具有存在论意义的范畴 ;理论思维只是实践的一种方式 ,并不能获得一个外在于实践的“阿基米德点”。因而 ,实践哲学的理论活动便只能是对生活世界内某些成为“问题”的有限方面进行批判。实践哲学的理论方式蕴涵着一种新的真理观 ,即批判的真理。这种真理源于生活世界存在的事实性 ,并作为理论哲学真理符合论的超越  相似文献   

10.
黑格尔的自我意识理论与实践哲学基础的真正确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亚里士多德奠基、围绕人的实践一行为概念并进而探讨人的自由的本质及其根据问题的实践哲学传统,在近代哲学中由于出现认识论的转向而一度中绝。德国古典哲学重新确立实践哲学的优先性,接续了古代实践哲学的传统。康德创立先验逻辑把自由领域(即社会领域)从自然领域中划分出来,并确立实践理性高于理论理性的原则,显示了他对于实践哲学的复兴所具有的重要性。在另一方面,黑格尔通过对康德实践哲学的批判,极大地推进了实践哲学的发展。如果说康德剥离出纯粹自我意识,强调了道德意识的自主性、主体性,那么黑格尔则在自我意识理论中…  相似文献   

11.
Economy of Grace     
《Modern Theology》2006,22(2):312-314
Book reviewed:
Economy of Grace by Kathryn Tanner (Minneapolis, Minnesota: Fortress Press, 2005) xiii + 158 pp. Reviewed by D. Stephen Long Garrett-Evangelical Theological Seminary 2121 Sheridan Road Evanston, IL 60201 USA  相似文献   

12.
文化政治经济学: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和国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结构,在回应大西洋福特制①危机的过程中,这种经济日益成为霸权统治的(无疑是后统治metagovernance)后对象。本文认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KBE)是复杂的、异质的和不稳定的社会关系的配置,这个配置与特有的一套主观性有关,而且通过物质对象和社会制度得到中介。本文还把KBE的兴起描述成为临时性的、局部的  相似文献   

13.
略论伦理经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将不再坚持传统的伦理与经济的二分法的观点,不把伦理看作只是对经济存在一种能动的反作用。试图从一个新的伦理经济的视角研究,伦理经济把伦理本身看作是渗透在经济之中的一种经济因素,经济本身内涵着伦理价值。伦理与经济互相渗透,互相作用,在一定意义上互为一体。因为问题过于宏大和复杂,无法进行全面研究,只从伦理道德作为伦理精神和作为资本如何与经济因素融合这样二个方面加以论证。  相似文献   

14.
15.
20 0 2年 4月 2 -4日 ,香港浸会大学商学院主办了知识经济下的经济伦理国际研讨会。来自世界各地的 86名正式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认为 ,现在不仅特别需要经济伦理 ,而且更加需要新的经济伦理理念。美国纽约城市大学的塞思 (PrakashSethi)指出 ,仅仅承担合作的外部  相似文献   

16.
17.
程极明 《学海》2002,(2):48-51
20 0 1年世界经济低速增长。要从世界经济的客观规律来研究这个现象。如何认识和对待世界经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 ,并为自己国家经济发展所用 ,就产生不同的效果。展望世界经济的发展 ,前景还是光明的  相似文献   

18.
19.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ill shortly become the core issue of our everyday life.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only a nature-driven economy and society could give a final answer to sustainability questions.  相似文献   

20.
儒家伦理与市场经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强以华 《哲学动态》2004,(12):14-18
日本、韩国、新加坡、香港、台湾的市场经济发展,客观上表明了儒家伦理与市场经济存在着内在的相关性.这一内在的相关性主要是什么,学者们的见解见仁见智.有些学者从否定的角度探讨了儒家伦理对于市场经济的消极作用,例如"君子无所争"、"和为贵"与市场经济竞争意识的相互矛盾;有些学者则从肯定的角度探讨了儒家伦理对于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例如"节用爱人"、"言而有信"与市场经济秩序的相互和谐.这些探讨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儒家伦理的具体内容(范畴和命题)与市场经济确实存在着相互关联;但也有局限,因为它们总是纠缠于对立命题的争论,并且也难以体现出儒家伦理与市场经济的"特有"关联(例如儒家伦理重视"诚信",新教伦理同样重视"信用").因此,从新的角度探讨儒家伦理与市场经济的内在相关性就非常必要.本文试图超越儒家伦理的具体内容,立足于整体结构,从其内在张力出发,阐述儒家伦理与市场经济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