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任俊  高肖肖 《心理科学进展》2011,19(8):1224-1232
道德情绪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主题。道德情绪是个体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和思想时所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它是一种复合情绪, 主要包括厌恶、移情、内疚, 羞耻等。道德情绪影响下人类会产生某些典型行为, 这主要包括道德洁净行为和道德补偿行为。心理学研究道德情绪的实验范式很多, 主要有行为回忆范式、实物或图片刺激范式、情境设置范式等。有关道德情绪的未来研究主要应注重于探讨正性道德情绪在道德发展中的作用, 探讨道德情绪对群体行为的影响, 以及探讨道德情绪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2.
自然法应当成为类似于实在法的事物,而不是要完全像法律。自然法必须具有法律的特征,即能够以法律所具有的强制性方式安排人类事务。第一,这意味着自然法必须是义务性的;第二,自然法的义务性命令在某种意义上必须被理解为强制性的;第三,为了能够以一种近于类似法律的方式对任何事情产生影响,自然法的要求和禁止也必须要由各种类型的附属原则来补充;第四,自然法必须与伦理学和道德相分离,甚至与客观的伦理学与道德相分离;第五,自然法必须从属于某个共享承认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吴正银 《天风》2008,(24):36-37
弹指间.参与教会事奉已经近20年。总结在别人身上所看到的和在自己身上所经历到的.发现常有如下几种不良现象:一、把圣工看得普通平常。不重视圣工,看不到圣工的重要性。特别是有自我欣赏倾向的人,或是思想敏捷、蛮有口才的人.更容易看圣工为一件平常的事。  相似文献   

4.
在本文中,作者提出有关儒家的礼或曰仪式礼节之概念的一种解释,并在此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有关行为和心的哲学。为达成这一目标,作者集中关注并分析《论语》中的段落,尝试建立儒家有关人类行为的主要论点。通过比较儒家有关人类行为的观点和西方的观点,作者所阐明的是礼这一概念的独创性。《论语》中有关礼的主要论点包括:(1)作为人类行为的本质特征,礼是平常的和无所不在的。(2)礼是我们的心的社会化形式,是一种内在的外在,就此而言,礼预设了心与身的统一。(3)礼是一种社会媒介,藉此我们与其他人互动,从而达成共同的价值并将我们的社会变成一个和谐的、美的空间。为了论证上述论点,作者集中讨论语言在我们生活中的中心性,并借用俄国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语言学习理论,以及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概念,还有儒家的正名论。  相似文献   

5.
从传统道德观的认知失误看“为个体道德”生成的艰难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是为了人的生存与发展的,“为人性”是道德的本质属性。由于人有类、群体、个体三种存在样态,故道德也就应当有“为类的道德”、“为群体的道德”和“为个体的道德”三种类型。但在传统道德观看来,一种行为要具有道德性,就必须是为了类特别是为了群体的利益,而为了个体的利益则是不具有道德性的。在市场经济和人的个体化发展不断深入的今天,“为个体道德”的缺失导致了“为个体行为”的“道德无根”状态,从而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本文考察这方面所存在的三种认知失误,以便促进“为个体道德”的正常生成,化解相关的社会问题。一、用“…  相似文献   

6.
在谈及语言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的关系时,恩格尔康普指出:人们可能认为这两门学科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因为语言是一种社会的和文化修养的现象,同时,社会行为大都在一定程度上包括语言行为。①恩格尔康普进而论述说,事实却远非人们所期望的那样,语言心理学(the psychogy of languag(?)0,或叫做心理语言学(psycholinguistics),与社会心理学之间,目前好象很少发生联系。为了大体上搞清这两个领域之间的相互影响,恩格尔康普曾对语言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教科书的目录及索引做过一番考查。结论是很清楚的:语言心理学,这一门六十年代以来爆发式地发展  相似文献   

7.
正阅读的目的是什么?阅读不是仅仅为了应付考试时的一两道试题,阅读是为了形成一种能力。这种能力不仅仅包括理解力,还要将作者在文章中的情感体验与读者本身的行为习惯相结合,从而内化成有读者个性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作为个人的行为指导。我们学校建设书香校园活动,是以生态阅读方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人  相似文献   

8.
应重视临终关怀与安乐死的研究山东省栖霞县人民医院(265300)刘建玲,李洁临终关怀是一种行为,指社会各阶层,包括慈善团体、医务人员、社会工作者,宗教人士、志愿工作者组成的社会团体,对临终病人、家属所提供的全面的生理、心理、社会的支持和照护。它以延长...  相似文献   

9.
“当兵要当吃亏兵,一生能吃亏为人民。”这是胡耀邦同志在为沈阳部队的题词。这里,提出了—个富有人生哲理的重要问题,即怎样处理和对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弄清这个问题,对于坚持共产主义道德原则,提高社会风尚,无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很有意义的。什么是“吃亏”呢?“吃亏”就是为了他人的或民族、阶级、社会的幸福而作出或多或少的自我牺牲的行为。这种行为的动机是出自善良的义务感和责任心,是为了成全非我而牺牲自我的一种道德选择;这种行为的基本要求是贡献,其实质是不计较个人私利。所以我们说,吃亏的行为是道德的,是为他人谋幸福的,是社会主义国家人与人之间所应有的人际关系,是应该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大大提倡和广为宣传的一种道德精神。  相似文献   

10.
川金丝猴社会行为模式的观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e)是我国特有的灵长类动物。本文记述了两个人工饲养繁殖笼内雌雄成年和亚成年川金丝猴成员在社会交往中的各种行为模式。同时记述了各种行为模式发生时的社会情境和所涉及的成员,从而了解各种行为模式的社会含意。社会行为有攻击,作威,屈服,和解和友谊四大类,其中共包括17种不同模式的社会行为节目。  相似文献   

11.
王晓萍 《哲学动态》2005,(10):46-50
一、意图与行为 人们总是为了实现他的某种意图而采取某种行为.根据行为是否需要通过(传达)(com-municate)行为者的意图来实现该意图,我们把行为二分为传达行为和非传达行为.传达行为的直接目的是传达行为者的意图.直观上理解,传达行为者的意图包括:(1)让传达对象知道行为者的意图,(2)让传达对象知道行为者有意让他(传达对象)知道行为者的意图.[1]传达意图是为了实现意图,所以,传达行为的最终目的是实现行为者的意图.传达行为的特点就在于通过传达行为者意图来实现行为者的意图.  相似文献   

12.
价值取向、自我概念与亲社会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切包括助人行为在内的对社会有积极作用的行为都是亲社会行为。就助人行为来说,其中既包括自愿帮助他人、并不期望得到任何回报(甚至要排除做好事的想法)的利他主义行为,也包括为了某种目的,有所企图的助人行为。所以,亲社会行为是个连续体——从大公无私的利他主义行为到由自我利益驱使的助人行为。社会心理学关于亲社会行为、特别是利他主义行为的大量研究,主要侧重亲社会行为的具体决定因素:亲社会行为受情境(他人在场、环境条件、时间的紧迫性等)、助人者(人  相似文献   

13.
《学海》2016,(5):200-206
荷马的"怜悯"不仅是神、人所具有的一种情感,更是一种行为,一种为神所认可的、正义的和有选择的行为。荷马的"怜悯"统一于《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史诗,是两部史诗共同叙述的一个主题。荷马是以怜悯为主题对两部史诗结构设计和内容叙述。荷马的"怜悯"为后世希腊人所继承,成为希腊人的优秀品质和城邦生活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4.
方俐洛   《心理科学进展》1985,3(3):69-72
在生物体系统中,生理节律活动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这种生理节律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正在不断地广泛地为人们所认识。在过去十年里,对月经周期节律的实验研究证实了一些生理变化与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些行为包括基本的感知觉过程,认知及社会性行为。对在感觉机能中的月经周期节律变化的研究涉及到视觉、嗅觉、听觉、味觉和触觉。本文旨在于综合对这五种感觉机能中月经周期变化的研究,以证明发生在感觉机能中月经周期变化的程度。  相似文献   

15.
包慧 《四川心理科学》2014,(15):142-142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一种主动而积极自觉的学习行为,是学生个体非智力因素作用于智力活动的一种状态显示。它表现为学生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参与的精神与积极思考的行为。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分数和通过考试,不是为了应付家长和老师,而是为了获取知识、技能和锻炼培养能力。英语的掌握是一个听说读写全面推进的过程,归根到底是一个学生主体全面参与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教师的职业压力应对策略与教学效能感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徐富明  申继亮 《心理科学》2003,26(4):745-746
1 引言 教师的职业压力应对策略是指教师面对由工作引起的诸多压力时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它包括认知的和行为的改变以及情绪的调整等一系列应对努力,诸如直接采取行动、寻求支持、表达无助和怨恨等等。而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相信自己有能力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影响的一种知觉和信念,它分为一  相似文献   

17.
特质性与情境性调节定向匹配效应的一致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玲  林晖芸  逄晓鸣 《心理学报》2011,43(5):553-560
研究试图探讨基于不同性质的调节定向(特质性调节定向和情境性调节定向)而达成的匹配所导致的效应是否一致。实验一、二均采用2(调节定向:促进、防御)×2(信息框架:积极、消极)被试间设计, 分别考察了两种匹配对信息说服效果(包括信息价值评价、情绪强度、行为意向3项指标)的影响。MANOVA检验表明, 实验一中信息价值评价、情绪强度2项指标上的交互作用显著, 实验二中信息价值评价、情绪强度和行为意向3项指标上的交互作用显著; 这表明, 基于两种不同性质的调节定向所达成的匹配在对信息价值评价和情绪强度的影响上具有一致的效应, 但在对行为意向的影响上具有不一致的效应。这一结果对于理解两种不同性质的调节定向之间的差异以及基于两者而达成的两种调节匹配之间的差异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深谋远虑:前瞻行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瞻行为是一个自我发起、未来导向以及试图改变现状的积极行为,能够为个人与组织带来正面的影响.本文旨于回顾前瞻行为的本质、前导因素、动机历程以及结果效应,也特别回顾笔者近期针对前瞻行为所进行的研究.首先,关于前瞻一词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包括个别差异观点、行为观点与历程观点.由于过去文献多从行为观点进行研究,本文的回顾亦以行为观点为主轴.其次,本文逐一回顾目前文献所提出的三个关于促进前瞻行为的动机历程:能力、缘由与情绪.再者,笔者讨论各种能够促发前瞻行为的前导因素,包括个人因素、环境因素,以及两者间的交互作用如何影响前瞻行为的展现.笔者也基于过去的研究发现,总结前瞻行为所能导致的结果,包括工作态度与绩效.最后,在近期研究的介绍中,笔者介绍了三个根据个别差异的观点所进行的研究.此研究路线旨在了解人格特质对前瞻行为的影响,并且勾勒情境所扮演的调节效应.全文最终总结前瞻行为的研究现状,以及提出未来可能探索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
刘瑞光  黄希庭 《心理科学》2005,28(3):678-680
当人穿越杂乱的环境到达一个目标时,可以利用多种信息源进行行为控制,这些信息既包括物理信息又包括视觉信息,人们有选择地利用各种信息或信息的整合控制计时行为。本文阐述了不同运动条件下如步行运动、拦截行为、飞行运动和驾驶运动观察者所使用的行为控制策略,这些控制策略与各种信息源密切相关并依赖于特定的任务。  相似文献   

20.
儒家伦理是一个多元一体的伦理系统,它兼具德性伦理和德行伦理、意图伦理与责任伦理。儒家伦理学无疑是一种德性伦理学,但是它也是一种以行为为中心的德行伦理学。而儒家所阐发的行为伦理构成了儒家德行伦理学的核心,它所揭示的"行""为"和"行为"范畴的义理,鲜明地体现了儒家责任伦理所包含的做事、不做事、应做事等本质规定性,充分体现了高度的实践理性智慧。儒家行为责任伦理体现为三大层面:一是行为责任伦理的基本规定,二是行为责任的内容指向,三是行为的责任伦理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