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说明》的答复《哲学动态》1995年第10期发表了我整理的一份动态资料:“关于‘国学’研讨中的几个问题”。文章发表后,一同志批评我对他的文章观点的介绍“有明显的误读”,于是在《哲学动态》1996年第1期上发表“关于‘国学’热讨论的几点说明”(以下简...  相似文献   

2.
关于周易哲学研究,东方明同志在《哲学研究》一九六三年第一期的学术评论中,对我所著《周易哲学及其辩证法因素》及其(续一)一书不指名地提出指责,我在《哲学研究》一九六三年第二期的短文中予以答复,并说明为着从全面地谈清楚问题另作专文答复。《哲学研究》编辑部在按语中认为展开的讨论是有益的。东方明同志  相似文献   

3.
##正##技术哲学是人们对技术的哲学反思,是运用哲学的视角和方法研究技术所建立起来的一门学科。1984年出版的《中国哲学年鉴》,在"研究状况和进展"栏目中首次刊出文献综述《技术哲学研究简况》,将技术哲学列为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或领域。学术界通常认为,陈昌曙于1982年10月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科学与技术的差异和统一》一文是中  相似文献   

4.
在1976年《哲学家的争论》丛书上,首次发表了福格林(Fogelin)的《维特根斯坦》。第二版(1987年,共255页)很明显有两处较大的改动。福格林重新精工细作了有关维特根斯坦的一些关键性论证的形式和要义,值得注意的是,他对《逻辑哲学论》中逻辑部分,以及有关“私人专用语言的论证”和“遵循一种规则”这两章进行了批评。根据《前言》所说,福格林做这些修改是“为了简明”,为了答复批评,特别是为了答复那些来自维护《逻辑哲学论》的逻辑学家们的批评。  相似文献   

5.
最近读到《哲学研究》1990年第2期发表的谷方先生《中国哲学史上的“反理学的斗争”质疑》(以下简称谷文)一文。此文主要批评了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主编的《宋明理学史》(笔者是该书著者之一)以及拙作《试论理学与反理学的界限》(《哲学研究》1982年第11期)一文中关于理学史上的反理学斗争的观点。《哲学研究》编辑部在谷文前面加了编者按语,其中说:“欢迎不同意见的讨论。”我认为,学术上的不同意见总是存在的,而且恰恰是由于各种不同意见  相似文献   

6.
本刊上期学术评论栏发表了东方明所写《哲学史工作中的一种极有害的方法》,其中不指名地批评了李景春《周易哲学及其辩证法因素》(续一)一书。发表后,我们接到了李景春的反批评的文章,作者要求东方明答复,并要求尽速予以发表。我们将这篇文章转给了东方明,他立即写了答复。现在把李景春反批评文章和东方明的答复,一同发表在这里。我们建议研究中国哲学史的同志,就这个问题(可不限于《周易》的研究),从哲学史方法论上加以讨论;并且希望,通过这一讨论,在研究中国哲学史方法上,获得积极的成果。本刊愿意为此提供篇幅。  相似文献   

7.
本刊上期学术评论栏发表了东方明所写《哲学史工作中的一种极有害的方法》,其中不指名地批评了李景春《周易哲学及其辩证法因素》(续一)一书。发表后,我们接到了李景春的反批评的文章,作者要求东方明答复,并要求尽速予以发表。我们将这篇文章转给了东方明,他立即写了答复。现在把李景春反批评文章和东方明的答复,一同发表在这里。我们建议研究中国哲学史的同志,就这个问题(可不限于《周易》的研究),从哲学史方法论上加以讨论;并且希望,通过这一讨论,在研究中国哲学史方法上,获得积极的成果。本刊愿意为此提供篇幅。  相似文献   

8.
刘崇民同志《原始社会与社会发展原动因再探》(《哲学研究》1992年第5期)一文,对我发表在《哲学研究》1991年第3期上的文章提出了再商榷。刘文围绕自然形成的社会与历史形成的社会的历史分期及其根据问题,作了较系统的论述。我们看到,刘崇民同志对他发表在《哲学研究》1990年第4期上的文章的观点作了若干修正,但在总体上仍坚持他原有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认识论中,主体与客体是一对基本范畴。近来有些同志著文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的主客体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赖金良同志在《试论认识对象的生成和发展》(见《哲学研究》1982年第1期。以下简称赖文)一文中,着重阐述了认识的客体方面,并论及了哲学基本问题与认识的主体一客体关系问题。对此,我想发表一些不同的意见,以求教于赖金良和哲学界的同志。  相似文献   

10.
《哲学研究》编辑部: 贵刊1979年第3期载杨献珍同志1978年12月19日给编辑部的信,他要我“举出确实的证据”,证明究竟他“在什么地方讲过‘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并“尽快在贵刊上公开答复”。很抱歉,我没有即复。杨献珍同志催之不止一次,1981年5月又在答复一位同志的文章中提起这件事:“1977年有人说  相似文献   

11.
于世诚同志新近发表的《关于德国古典哲学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理论的探讨》(《哲学研究》1962年第3期)一文,我是仔细读过了的。在这篇短文里,我暂时不详细答复于世诚同志所提出的理论上的争论之点,只想谈一个文字理解的问题,这就是如何解释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第二方面那一段话的问题。虽然这并不是争轮的实质问题(实质问题是承认不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但整个争论是由这一段话引起的,因此如何理解这一段话也很重要。于世诚同志自己也说,弄清这个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次争论的是非”。这一段话,我过去解释过,我认为照那样解释,文义是清楚  相似文献   

12.
我在《哲学研究》1993年第3期《困扰人类的全球问题》一文中谈到全球问题的产生和实质,解庭晨同志就文中某些问题提出商榷(见《哲学研究》1993年第9期《全球问题的产生和实质》,以下简称“解文”)。本文就“解文”提出的问题做如下答复和讨论,以便加深对问题的研究和理解。  相似文献   

13.
1973年8月,南斯拉夫实践派的哲学家们,在科尔丘拉岛举行第十次夏季哲学问题讨论会。会议的总题目是:资本主义世界和社会主义。在这个标题下,大家也谈到了哲学的作用以及哲学和科学的关系。会上,G.彼得洛维奇就哲学的作用问题作了报告;接着,我也就这个论题发表了讲话。这篇讲话最初发表在1974年的《实践杂志》(第45页-52页)上。  相似文献   

14.
《哲学研究》1988年第5、6期上发表了拙文《科学中问题的结构与问题逻辑》,前不久又发表魏发辰先生专题论文《关于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探讨——兼与林定夷先生商榷》(载《哲学研究》1989年第12期)。魏发辰先生在文章中不但对我关于“问题”的定义提出了讨论,而且也提出了建立“问题哲学”或“问题论”的任务。就他对我的文章的质疑,本文作些澄清和说明。就他提出应当建立问题学或“问题论”这一任务来说,这是与笔者近十年来的努力相一致  相似文献   

15.
《哲学研究》编辑部: 此信请在贵刊“来函照登”栏发表。 (一)吴江同志的热与冷的“辩证法” 《哲学研究》1982年第5期登有吴江同志给贵刊编辑部的信。信的开头说:“贵刊从1979年第3期连载的杨献珍同志的三封信。  相似文献   

16.
2004年10月24日,本刊主编杜治政教授就<医学与哲学>杂志2004年第12期发表的<医学哲学研究纲要>及一组医学哲学方面的文章,致信美国<医学与哲学杂志>主编H. T.恩格尔哈特教授(H.Tristrm Engelhardt),提出了七个有关医学哲学研究和教育方面的问题,恩格尔哈特教授于2005年2月将答复寄给本刊,现予以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7.
《哲学科学》1978年第6期在发表关于《第二次全苏唯物辩证法讨论会》的报导之后,发表了哈尔科夫工程学院哲学教研室哲学博士、教授В.Г.莫尔德科维奇和莫斯科动力学院哲学教研室哲学付博士В.М.费多罗夫的短评,对凯德洛夫等所发表的观点提出不同看法。短评摘要如下(本篇标题是译者加的)  相似文献   

18.
衣俊卿,男,1958年生于黑龙江省虎林县,1982年1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7年1月获贝尔格莱德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现任黑龙江大学哲学系主任、教授,《求是学刊》主编。主要著作有:《实践派的探索与实践哲学的述评》、《东欧的新马克思主义》和《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译著有《日常生活》。迄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 问:从您近年的学术成果和办刊实践来看,您似乎把自己的研究重点放在文化哲学领域中,这是否与您对哲学本身的理解有关? 答:的确如此。近年我所从事的青年马克思的思想、西方马克思主义、东欧新马克思主  相似文献   

19.
相对论时空理论(亦称相对论时空观)包括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的时空理论。多年来,我国哲学界在相对论时空理论评价方面存在着若干不妥观点。我曾针对三种较普遍的观点提出了不同看法,发表了《相对论时空理论评价探讨》(载《哲学研究》1986年第10期,以下简称《探讨》。此后,文兴吾同志发表了《相对论时空理论及其评价再探讨》(载《哲学研究》1989年第12期,以下简称《再探讨》),对我在《探讨》中的看法提出了若干诘难和批评。本文拟对文兴  相似文献   

20.
本刊1988年第9期在《关于新哲学教科书》专栏中发表了И.Т.弗罗洛夫、В.С.斯捷平、В.И.列克托尔斯基和В.Ж.凯列的文章。这个专栏介绍了即将出版的新哲学教科书的写作意图,还刊登了该书的《前言》、《目录》和《结束语》(参见本刊1989年第1、2期——《哲学译丛》编辑部)。我们当时发表这些内容的考虑,不仅意在向哲学界和所有关注哲学的人介绍新书的主要观点和总体结构,而且意在听取读者的反应,了解我刊读者对准备出版的新书的意见。果然,本编辑部收到了大批来信,对拟议的著作作出了各种各样的评价。下面我们就向读者介绍几封来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