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诚 《法音》2009,(12):3-4
各位专家学者、各位朋友:非常荣幸应邀前来参加由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和中华书局联合举办的《汉藏交融——金铜佛像集萃》首发式暨汉藏佛教艺术论坛,看到这部集中体现汉藏佛教文化精髓和佛教艺术成果的精品图书.我感到由衷的高兴。我谨代表中国佛教协会向为编辑出版《汉藏交融——金铜佛像集萃》一书付出辛勤劳动的专家、  相似文献   

2.
金申 《佛教文化》1995,(4):27-28
佛像是古代信奉佛教的人们供养及作功德的法物,除了自己供奉外,还应施舍钱财、建寺塔、作佛像。因此,佛经中还有《造立形像福报经》,在《造像量度经》中还专有《造像福》一章,论及造作佛像的功德。  相似文献   

3.
王尧 《法音》2000,(12):20-24
一  1989年秋冬两季,余应日本京都佛教大学之聘,在该校佛教文学系客座讲学。期间又应大谷大学之邀作一次学术演讲,介绍“中国藏学研究发展之概况”(演讲稿收在拙著《西藏文史考信集》)。承大谷大学佛学研究所负责人川崎先生厚意,赠我《大唐西域记》藏文译本之复印本。此册共151页,十分精美,清晰整洁,完整可读。  关于《大唐西域记》一书的重要意义,其在历史学、地理学、宗教学、社会学、语言学和中西交通史诸学科上的重要价值早有定论,毋庸多说。其有英文、日文、法文、德文诸多译本也早为学术界所熟知。而且以季羡林(希逋…  相似文献   

4.
通过实地考察云冈石窟佛像的服饰,发现主要有印度风格、希腊风格、中国风格三种基本类型,具体表现为印度风格斜披络腋式、袒右肩式、偏袒右肩式;希腊风格通肩式;中国风格褒衣博带式。追溯了云冈石窟雕凿前印度佛像服饰的类别和形成原因,并分析了云冈石窟雕凿的时代背景,认为褒衣博带的佛像服饰不仅是印度佛教中国化的表现,也是拓跋鲜卑文化自信的表现。  相似文献   

5.
正我曾经主管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长达七年,一直对佛教文化非常关注。《法音》是中国佛教协会的会刊,在宣传贯彻党和政府的宗教政策法规,沟通全国上下的佛教组织,联系广大信教群众,促进教内外交流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影响很大。至今在我的书架上有两本刊物,是当宝贝来看待的。一本是刊登赵朴初居士《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一文的1983年第6期《法音》,一本是刊登赵朴初居士《中国佛教协会四十年》的1993年第12期《法音》。1983年,中国佛教协会正式提出了提倡"人间佛教"思想和中国佛教农禅并重、学术研究、国  相似文献   

6.
早期佛像是古代中印初期交流史研究的重要载体。首先,在我国发现早期佛像的大部分地区缺乏佛教传播的记载,早期佛像作为第一手考古资料,填补了这些地区佛教艺术传播的空白。东汉佛像是我国最早的佛像,它有助于解决中国佛教和佛教艺术起源的问题,因此,早期佛像研究将改写中国佛教史的第一章。其次,学术界对印度佛像起源时间一直存在争议,早期佛像中最早有确切纪年的佛像非常接近印度佛像的起始时间,因  相似文献   

7.
戴逵与宗炳     
张总  牛鹤 《佛教文化》1995,(3):14-15
佛教传入中国后,不仅与中国的思想产生了冲突和交融,而且与中国的艺术也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以佛像及造物等艺术品的输入和刺激,中国也随之有了寺塔。石窟佛像和佛画,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佛教艺术。 由于中国佛教艺术的产生和发展,中国的艺术家和匠师也必然投身佛像艺术的创制之中,这些艺术家和匠师也必然受到佛教思想的薰染。但是,艺术和宗教毕竟是有区别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大陆与佛教有关的刊物有三类形式:第一类为教外研究机构主办的纯学术刊物,如《世界宗教研究》、《敦煌研究》、《中国藏学》、《五台山研究》、《禅学研究》等,中央级的佛教专业学术刊物则暂付阙如;第二类为佛教界主办在社会上公开发行的人文刊物,目前有从《法音》这一母体先后分离出来的《佛教文化》和《佛学研究》二种;第三类为各级佛协或佛学院主办在教内流通的宗教刊物。从量上来看,佛教界主办的佛教刊物已占据有关杂志的首位,成为佛教文化建设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从质上来看,近几年随着佛教教团的重建,其水准也不低于海外华人地区的同类刊物。本文介绍的是佛教界主办的后二类刊物。文革之前,国内佛教界主办的佛教刊物曾有《现代佛学》、《弘化》、《觉有情》等数种。至1964年。  相似文献   

9.
《佛教文化》杂志97年第1期“佛艺奇葩”栏内所载《青州佛教文化启示录》一文,以“佛教考古三十年来的重大发现”——山东青州龙兴寺窖藏佛像为主要线索,比较全面地叙述了古代青州的佛教历史和文化,使人读后,受益匪浅。文中指出“据专家初步考证,龙兴寺窖藏埋于北来晚期的某个时间,而是什么原因使龙兴寺将几乎全部佛像砸毁掩埋,却仍是一个谜”。这确是一个颇值一究的谜案,笔者作为窖藏佛像发掘过程的参与者与研究者,愿就此问题略陈己见,以求教于诸位方家及读者。毋庸讳言,龙兴寺出土的这批佛像,残损情况十分严重,或无头,或缺…  相似文献   

10.
补课     
今年第一期《佛教文化》发表“赵朴老与佛教文化”一文之后,我收到了天津许鸿文先生的来信对文中所说:“赵朴老在相当长的日子里,反复提到毛泽东、钱学森、范文澜关于佛教是文化的说法,他说‘一位革命领袖、一位大科学家、一位历史学家都肯定佛教是文化,不是迷信’。”表示不理解。原因是他从范文澜先生所著《中国通史简编》上看到范先生对佛教不仅“视为迷信”,而且指为“蠢国殃民”。这样一个“大谈佛教是戏论的人,怎么会一变成为称赞佛教是文化不是迷信的卫士?”这显然是有了误会。朴老这段话说得次数较多,不少刊物也有发表或引…  相似文献   

11.
1996年IO月,青州市博物馆在一施工工地抢救清理了一批北采窖藏佛像,计有石、陶、铁、木等七种质地的佛教造像200馀件。年代跨度为北魏至北宋,约500多年。技术高超,工艺精美。这批造像原为青州龙兴寺所供奉。它们的被发现,震动全国,1997年被评为全国考古十大发现之一。《佛教文化》1997年第一期陈晓温,赵宏伟两位撰文对此容藏作了较为详尽的介绍,可以参看。文章中并说:“据专家初步考证,龙兴寺窖藏埋于北东晚期的某个时间,而是什么原因使龙兴寺将几乎全部佛像砸毁掩埋,却仍是一个谜。”《佛教文化》)1957年第五期继而发表李森…  相似文献   

12.
说坛     
用士石堆积高出地面的物体,表面平坦能够登临的称做"坛"(或台),这是建筑上的解说.至佛教上的坛除了以上一种外,别有佛坛,施食坛、舍身坛、戒坛等,当与上面所说坛的意义根本不同了.其称佛坛者如《禅林象器笺》引《敕修清规报恩章序》说:"于是设圣容,具佛坛场."盖佛坛亦称"须弥坛"或"须弥座",是象征印度须弥山之中细台座形的砖石或木造台座,上供佛像,它的特点是置  相似文献   

13.
随着佛教传入中国汉地 ,最迟在汉代 ,佛教雕塑艺术已经在我国一些地区流传。近几十年来发现的多处汉代佛教雕塑 ,著名的如四川省乐山麻浩享堂横梁上所刻的一尊手施无畏印的佛像 ,彭山出土的佛像陶器座 ,什邡出土的佛塔画像砖 ,在江苏连云港孔望山发现的汉代摩崖石刻立佛像等 ,足以证明。据《三国志·吴志·刘繇传》中载 ,丹阳人笮融于献帝初平四年任下邳相 ,督三郡漕运 ,“乃大起浮屠祠 ,以铜为人 ,黄金涂身 ,衣以锦采 ,垂铜盘九重 ,下为重楼阁道 ,可容三千余人 ,悉课读佛经。”这是正史上第一次出现供奉金铜佛像的记载。三国时期 ,佛教在各…  相似文献   

14.
净慧 《法音》2001,(4):1-2
《法音》诞生200期了,论年头,从1981年创刊,到今年也整整21年,在当今如林的佛教期刊中它也称得上是"长者"了。  在纪念《法音》200期的时候,我特别不能忘怀的是《法音》的创办人——赵朴初老居士生前对这本刊物的呵护、关怀和指导。朴老从《法音》创办开始,直到卧病不起的20年中,他一直都在关心《法音》的成长和发展。我记得在朴老身体尚健时,每期《法音》出版了,总是先送给他老人家过目,在那几年中,除了编辑人员,朴老就是这本刊物每期的第一位读者。朴老每看完新一期的《法音》,总要写一、两个条子送到编辑人员的手中,或者…  相似文献   

15.
信仰与艺术     
劳里 《佛教文化》1996,(4):24-24
田青等先生组织了一个《佛教朝暮课颂规范谱本》编辑小组,出了一本乐谱配一盒音带。发行后购者甚多。大多数都还称赞,但也有持不同看法者。不同看法大致有:1.唱念不可规范,不应规范,无法规范;2.录音所唱毫无宗教气息,只是在唱音符;3.唱念是修行,不应用音乐艺术来代替。虽然我很了解田青先生他们的心意,但我觉得这些看法确实点出了一个很根本的问题。现在被人们欣赏、研究的各种形式之佛教艺术原来都不属艺术范畴,是为修行所作的。流传以后,由于其真挚、优美,能产生净化人心的效果,不仅为信众所需要,也为广大众生所喜爱,…  相似文献   

16.
魏承彦 《法音》2001,(4):3-5
《法音》创刊至今已整整二十年了。二十年辛苦不寻常,创办不易发展难。每当我回忆起《法音》初创期与编辑部同仁共事的情景,总有一种亲切的欣慰之感。  中国佛教协会原办有《现代佛学》杂志,共出版了144期,在国内外佛教界有良好的反映。后因极左思潮干扰,不得不于1964年停刊。十年动乱时期,佛教事业受到严重破坏,更不可能出版佛教刊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长期停顿了的佛教活动开始恢复,广大佛教徒希望有自己的刊物,佛协的领导也在酝酿此事。记得1980年9月上旬的一天,赵朴老在他的住所交给我一份有关部门的文件,对我说:"…  相似文献   

17.
常正 《法音》2007,(3):69-70
本刊讯2月27日,北京灵光寺张灯结彩,佛旗招展,中国佛教协会在这里隆重举行斯里兰卡总统赠送佛像仪式暨佛像供奉祈福法会,斯里兰卡玛辛德·拉贾帕克萨总统与夫人、斯里兰卡政府16位部长和斯里兰卡佛教代表团等贵宾,中国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叶小文、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副会长兼秘书长学诚及首都佛教界四众弟子近千人参加了这一盛大仪式。  相似文献   

18.
《道行般若经》在我国早期佛教传播史、佛教般若学史上影响巨大,但佛教研究界对该经译本历来众说纷纭。或谓竺朔佛并未译过该经一卷本,或谓该经十卷本为竺朔佛、支谶合作翻译,两种译本是何关系历来亦模糊不清。本文梳理相关资料,论述一卷本《道行经》乃竺朔佛所译,已佚。十卷本《道行经》为支谶所译,与竺朔佛无涉,今存。所谓竺朔佛参与十卷本翻译的观点乃受后代窜入《出三藏记集》中错误资料的误导。指出一卷本属抄经,十卷本为全本。文章最后指出,道安《道行经序》的对象是一卷本,目前各藏经把它冠在支谶十卷本之前,研究者以之解说支谶十卷本,并不妥当。  相似文献   

19.
正燃香敬佛是佛教徒礼敬佛菩萨的一种重要方式。在佛教刚刚传入中土时即有烧香礼佛的现象,据《魏书·释老志》记载:"汉武元狩中,霍去病获毗邪王及金人,率长丈余,帝以为大神,列于甘泉宫,烧香礼拜,此则佛道流通之渐也。"这里所说的丈余金人,即是指佛像。由此可见,自汉代始就开始了燃香敬佛。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敬香的风气也普及开来,如今已成为佛教徒最为普遍的敬佛方式。  相似文献   

20.
《华严经》说:“譬如暗中宝,无灯不可见,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的佛教是人类文明的瑰宝,传入中国两千余年,对中国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图说佛教》在普及佛教知识,弘扬佛教文化方面,为生活忙碌烦恼丛生的现代人点起了一盏盏智慧的明灯。这是一套图文并茂的普及读物。对佛法一无所知的人,还可以此作为启蒙读物。说启蒙,因为它通过《释迎牟尼八相成道》、《佛教常识》、《佛陀格言》、《禅门轶事》、《百喻故事》等一本本设计大方装帧精美的书,为你开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