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作出了重大发展,形成了以四个现代化为目标、以经济建设为主体、以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核心、以“两个文明”建设为双翼、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的社会发展理论。而发展观则是该理论的基本特征。这个发展观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简论王思浚社会发展是一个综合系统概念,只有把.各个系统加以综合协调,形成有机整体系统,才能全面协调发展,推动社会进步。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可以概括为如下几层意思。第一,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把社会历史的发展看成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说它是唯物的是指“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说它是辩证的是指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而且社会发展过程中还有其它一系列中介因素在起作用,各种因素相互制约、相互作用,而以生产力为根本动力,带动社会整体进步。第二,作为社会历史主体的人是历史的创造者。主体在创造和推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是在既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前提下创造历史,推动历史前进。这就是说,要把主体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统一起来,在主体目的性符合客体规律性的基础上,主体的创造活动具有决定性意义。所以,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是社会主体和社会客体有机统一的整体发展观。在社会发展中,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都各占一定位置、各起自己的作用,而在这个有机整体中,各种因素都贯串着社会主体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当代社会发展观的误区和重建高清海,邴正20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观研究没有完全理解马克思的科学预见,一种本属于面向21世纪的社会发展观,被错误地置于传统理性主义的框架之中。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习惯于用传统理性主义来解释马克思的社会发展观。例如人们一直把社会规律视为:凌架于人活动之外、之上的绝对的决定力量,完全排斥人的活动对社会规律形成的重要影响,最终陷入先定论,把社会规律等同于自然本体。人们看不到人的活动的创造性,把人的活动理解为人与自然之间简单的物质变换过程。人们强调社会发展模式的单一性和不可选择性,否定社会发展模式和道路的多样性。这种曲解马克思主义等同于历史宿命论,抹煞马克思主义和传统理性主义的区别,抹煞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能动特征。面对面向ZI世纪的社会发展趋势,我们亟须大力破除传统理性主义的社会发展观,代之以体现20世纪精神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观。第一,破除社会发展的本体先定论,回归到马克思主义的人的自我决定论;第二,破除社会发展的本体还原论,回归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创造论;第三,破除社会发展的单一模式论,回归到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发展观;第四,破除社会发展的世界至善论和人类自我中心论,恢复马克  相似文献   

4.
"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与社会正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和社会正义是人类社会发展共同追求的价值理想。社会正义作为社会发展的基本价值准则,既是“以人为本”发展观的价值诉求,也是建构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与社会正义和谐统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追求社会分配正义、社会交换正义、社会补偿正义和社会共同的正义价值,实现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观的哲学前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社会发展”问题既是现实的、重大的实践课题, 也是重大的理论课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地把“以人为本”作为社会发展观的核心。我们认为, 改变传统的“社会观”与“发展观”, 确立以人为中心的“社会观”与“发展观”, 是确立“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否则, “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观将难以在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中生根立足; 即使勉强建立起来, 也难免沦为某种形式化的东西并可能走样变形。一、重新反思“社会”与“发展”从哲学理论的角度深入反省以往种种社会发展观的深层缺失, 我们发现, 人们之所以难以形成“以人为…  相似文献   

6.
珠江三角洲大经济区的建设,从根本上讲,是一个推进区域社会发展走向现代化的实践。作为人有目的地自觉地改变社会落后状况,推进社会发展的实践,珠江三角洲大经济区建设要取得社会整体协调发展的效果,就必须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尤其需要有正确的发展观。为此,我们必须深入研究邓小平关于社会发展的思想,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全面地加以把握,以在建设珠江三角洲大经济区的实践中增加自觉性和主动性。  相似文献   

7.
“以人为本”:马克思社会发展观的一个根本原则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党的十六大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号召全党要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观的一个原则或根本要求 ,是一个崭新的提法。因此 ,需要弄清这个原则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中的地位 ,追问它的合法性。一、依据 :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在历史观中突出“以人为本”的原则 ,依据何在 ?在于历史的创造者是人自身。意识到这一点 ,把它自觉地作为人们观察社会历史的一个根本原则 ,就有了“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然而 ,这个意识的形成又有待于人自身的进步。在漫长的中国封建…  相似文献   

8.
由中国哲学史学会、四川师范大学等单位联合举办的“朱熹思想与现代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10月25日至28日在四川师范大学召开。来自美国、韩国、巴西等国和中国内地、台湾和香港地区的专家学者80余人出席了会议。与会学者对朱熹哲学、理学、经学等思想,对进一步深入开展朱熹研究的途径、方法和新的思路展开了讨论。现将讨论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1.对朱熹哲学的新解存在和价值的关系问题是当代哲学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有学者在发言中指出,与当代西方分析哲学认为存在和价值是绝然不同的观点相反,朱子用“所以然”与“所当然”表示存…  相似文献   

9.
<正> 朱熹一生编著过《资治通鉴纲目》、《宋八朝名臣言行录》、《伊洛渊源录》等多部史书,创立了我国纲目编年体史书新体裁,开拓了史学研究的新领域。他用理学统率史学,这一思想被后世奉为圭皋,捧为正统,影响极其深远。研究和剖析朱熹的史学思想,其意义不仅止于填补朱熹学术研究的一个空白,更有助于把握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整个史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朱熹的易学解释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朱熹的易学解释学李兰芝《周易》从汉代开始,被列为五经之首,并为历代学者所垂重。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对《周易》进行了研究、解释。通过种种解释,建立了一套理论体系,形成了一种专门学问,即易学。有的研究者,在理解与解释《周易》过程中,有较成熟的解释意识,提出...  相似文献   

11.
朱熹的佛教因缘明栋作为集宋明理学大师与著名书院教育家佳誉一身的儒学名家朱熹,在其哲学思想体系、书院教育实践乃至平日言行之中,表露出许多与佛教教义、仪规有着相通、相似甚至是模仿照搬之处。之所以会有这种现象的出现,很是引人注意。近几年因工作关系笔者留心于...  相似文献   

12.
朱熹的易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是宋代理学的最高范畴,理学之得名即因这个范畴而来。“理”也叫做“道”,故理学亦名为道学。此道即《周易》所说的包括天地人在内的三才之道,此三才之道统称为性命之理。北宋五子作为理学的代表人物,同被列入道学传之中,皆以《易》为宗,致力于对此三才之道、性命之理的研究,因而就他们的研究对象与研究目的而言,也就具有理学的共同的特色。但是,在北宋五子中,周敦颐、邵雍的易学属于象数派,张载、二程的易学属于义理派,由于象数与义理判为两途,尽管他们生活在同一时代,相互之间过从甚密,在易学思想上却是无法交流,不…  相似文献   

13.
朱熹继承和发展孔子以来儒家关于知识的道德价值的思想,并提出格物致知,从而形成了他的科学的道德价值的观念。虽然他没有阐明科学与道德之间的真正关系,但他关于格自然之物具有道德价值的科技伦理思想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在治《尚书》上,朱熹既以对古文的考辨疑黜,影响后世的《尚书》辨伪甚大,又通过阐发《大禹谟》“十六字心传”,对理学体系的建构至关重要。这两个突出的方面又共存于朱熹的尚书学思想体系里,既体现了朱熹经学重考证,以探求经文之本义的特点,又表现出朱熹经学断之以义理的时代特征。其经学与理学相结合,治经为理论创建作论证,显然不同于为考据而考据的清代汉学家。虽遭到后来学者的批评,然亦不可完全否定其思想存在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5.
近年学界关于朱熹哲学,新著续出,辨析毫芒,几无剩义,捧读诸贤之作,颇有后来者无可置喙之感,墨翟夫子曾说:“吾言足用矣,舍吾言革思者。是犹舍获而抬粟也。”然获后拾穗,含而咀之,仍觉有深味者,今集成篇章,题为“余论”,聊备一说。  相似文献   

16.
朱熹与科学     
<正> 对朱熹与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国内外已有不少评论。褒者常常引用美国R.A.尤里达教授的话:“现今的科学大厦不是西方的独有成果和财富,也不仅仅是亚理士多德、欧几里德、哥白尼和牛顿的财产——其中也有老子、邹衍、沈括和朱熹的功劳。”(《中国古代的物理学和自然观》,见《美国物理学杂志》43卷第2期)李约瑟也说:“从科学史的观点来看,或许可以说,他(指朱熹)的成就要比托马斯·阿奎那大得多。”(《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译本第2卷506页)贬者则认为当程朱理学被奉为官学以后,统治中国七百余年,在此期间,我国科学技术就由宋元高峰渐趋跌落。十六世纪以后西方近代科学革命骤起,距离越来越大,造成了一百多年来的落后局面,以至今日之艰难,对此,理学难辞其咎。这是一个颇为令人困惑的问题,需要作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7.
朱熹(1130—1200)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学问最广博,影响最深远的学者。他是南京“闽学”的领袖,唯心主义理学的集大成者。他以自己独特的学术规模和体系,奠定了理学确然不拔的基础,影响了尔后学术思想的发展达六七百年之久,至今余波未已。因此,朱子学乃是海峡两岸学者所共同关注和感兴趣的研究课题。三十余年来,台湾学术界在这方面作了不少的努力,发表了百余篇研究论文,其内容涉及朱熹的政治思想、教育思想、人生哲学、理气论、性论、居敬穷理、朱熹的家学与师承以及思想的演变和发展过程、朱熹与佛道的关  相似文献   

18.
朱熹以《易》为卜筮之书绝不是泛泛之言,而是关联着他对《易》文本自身特点的认识。其在具体阐发中不乏新见。尤其是基于卜筮之书的这种定性,对卜筮和道理的内在关系的分析,以及通过假托说以弥缝《易》教"洁净精微"的诠释,均极富特色和新意,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9.
朱子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与其易学思想的演变过程是分不开的。由于易学问题的特殊性,在关于朱子哲学的研究日益深入的今天,其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与其易学思想的演变之间的关系依旧晦而不明。本文在有关朱子生平思想发展的既有学术成果的基础上,力图清晰地勾勒出朱子河图洛书说的演变过程。经由本文的考察可知,朱熹的河图洛书说曾有较大的变化,他对河图洛书的认识逐步深入的过程也是努力折中诸家之说并建立自己的易学体系的过程。本文说明,朱子的义理易学是以他对图书象数的深入研究作为基础的。  相似文献   

20.
从唐代韩愈宣扬道统,推尊孟子,提出性情学说一直到集宋代理学大成的朱熹,学术和文化思想无不体现着多元文化的冲突和融合以及古典思想重构的特点。这样一个极其重要的变迁过程的影响也波及到对女子教育观念的影响。在道德领域,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对妇德非常重视。在具体的教育内容上,朱熹主张女子读书,但是读书还是为了更好地接受道德教育。重视胎教和早期教育。他的“理学”观念赋予了女子更新的角色定位:出于人伦格局中的“家内”角色。这种角色的定位,是作为男性的补充被更新和完整的,女子的作用纳入家国天下的模式中,其行为被赋予了更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