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偶然看到一份资料,是梅兰芳的外孙讲述外公的故事。其中提到一件事,有一段时间,梅兰芳非常迷恋画画,并为此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就连虞姬戏服上面的兰花、梅花都是他自己画出的图案。发现梅兰芳如此痴迷画画,有人劝他说,你的事业是唱戏成就的,画画画不出梅兰芳,但是画画可以成就张大千和齐白石他们。梅兰芳听了,并没有多说什么,但有空闲时,他还是喜欢画上几笔。  相似文献   

2.
专注的力量     
唐朝时,有个叫吴道子的少年,因父母双亡,只好背井离乡。一天,吴道子路经河北赵州城“柏林寺”,看见油灯下一位年迈的老和尚正在殿墙上聚精会神地画画。吴道子很好奇,轻轻地走了进去,站在老和尚身后看画画。过了许久,老和尚一回头,发现一个十来岁的男孩这么出神地看他画壁画,打心里欢喜,便问吴道子:“孩子,你喜欢这幅画吗?”吴道子点了点头并且告诉老和尚想学画画。得知吴道子身世可怜,老和尚收留了他。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陈道明塑造出了一个又一个经典的人物形象。年近六旬的他,精气神越来越好。陈道明是如何保养身体的?他越活越年轻的奥秘是什么?艺生活陈道明从小就弹得一手好钢琴。只要在家,他每天都要弹上两三个小时的钢琴,有时兴致很高,一弹就是四五个小时。在外拍戏期间,他无法携带钢琴,只能以电子琴、手风琴或萨克斯取代。进入中年,陈道明迷上了画画。陈道明画画与别人不同,他磨好墨汁,铺好宣纸,手握画笔,然后打开图,回想自己多年拍戏所到过的地方,画起了山水画。画好  相似文献   

4.
正在2019北京世园会上,一幅巨型花卉画作引起观众的注目和好评,人们连连称赞,太美啦!简直都画活了!现场许多人甚至手拿放大镜观看这幅作品。然而,令人们想不到的是,此画的作者竟是一位80岁的老人,他就是享有"中国植物画第一人"美誉的植物科学画家曾孝濂老人。曾老1939年出生在云南省威信县,小时候喜欢信手涂鸦,用老人的话讲,什么都敢画,却画什么不像什么,喜欢画画的他,  相似文献   

5.
王安石曾写过一篇著名的短文《伤仲永》,说年纪小小的仲永便能作诗,但他父亲却以此为赚钱的资本,结果,这个孩子最终成为庸人。还有一篇短文说,有两个学画画的孩子,一个经常参加各种比赛,并且经常获奖;一个把自己的画一张张放人纸篓,不轻易示人。前者的父母经常以...  相似文献   

6.
佛艺奇葩     
心中大波 ——读胡颖州的画 黄永厚 颖州帮我化缘,打着请我做道场的旗号把我拉到他家乡去。路上我问他:“别人下海了,您不打算潇洒走一回?”听了我的话,他把一直瞪在窗外的眼睛挪过来说道:“画了这么久,舍不得呀!”泛海是身外求佛,惊涛骇浪中有刺激;画画呢,种种审美全在证之心中这根独木桥上了,寂寞而宁静,需要十倍、百倍于泛海的自恃力,咦!黄茅白苇,见  相似文献   

7.
正关俊声先生可谓我的良师益友,也是我的好兄长。八年前因为工作之缘我们得以相识;又因为对中国画共同的挚爱,使我们成为知音良友。关先生的仕途生涯中,曾经在豫西伏牛山区的一个县里任过县长,在工作之余的闲暇时间里,他喜欢画画国画,以墨竹自娱。这个经历与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非常相似。郑板桥曾在山东范县和潍县任过知县,为官清正,且以善画墨竹名扬天下。因此,朋友圈里和画界都喜欢称关先生为"当代郑板桥"——这既是对他墨竹画的称  相似文献   

8.
一个满怀失望的人千里迢迢来到法门寺,对住持说:“我一心一意学画画,却找不到好老师。多数人都是徒有虚名,画得还不如我。”住持淡淡一笑,说:“我收集了一些名家精品,既然施主不比名家逊色,就请施主为我留下一点墨宝吧。”那人问:“画什么呢?”住持说:“我喜欢饮茶,更喜欢茶具,您就为我画一幅茶杯和茶壶吧。”那人欣然应允,铺开宣纸,寥寥几笔就画成了,只见壶里的水徐徐注入茶杯,  相似文献   

9.
<正>【从检视自动思维开始】在接下来的三周里,小明一边按照医生的嘱托服用抗抑郁药物,及时复诊,调整药物剂量;一边在我这里保持每周一次的谈话,辅助他度过这段考试季。小明每次来会告诉我自己准备考试的情况,也会逐渐说出对女友的感受。我邀请小明用画画的方式,画出他的女友,也画出对女友的感觉,从一开始恋爱时的感觉到后来分手后的感觉,小明难以用语言去描述的感受慢慢地通过画笔梳理出来。  相似文献   

10.
正她出生在西柏坡一个封闭的小山村,从小就对画画感兴趣,家乡的山水都是她画画的对象。她经常拿树枝当笔,贫瘠的土地当纸,蹲在地上有模有样地画很长时间。14岁那年,她初中毕业了,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她选择去石家庄打工。她先后做过鸡场饲养员、纺织厂工人、餐厅服务员。但是无论做什么,她心中总有一个挥之不去的情结,我要学画画!  相似文献   

11.
《思维与智慧》2008,(10):I0001-I0001
诺尔曼·罗克威尔1894年2月3日出生于纽约。罗克威尔被称为插图画家,但他主要的创作是封面画,此外还画广告画、宣传画、年历画。他的作品在结构上写实,在表情、动作上夸张,具有浓郁、生动的幽默感。他的灵感撷取自日常生活中的戏剧性插曲,而后凝练地加以展现。  相似文献   

12.
下意识     
带儿子去房山看石经,他又下意识地拿起记忆本和电子词典。孩子这样的下意识,已经有10年了。他说过,这些“下意识”会让他受益终生。儿子说话早,大约七个月时就能讲很多单音节字,抱着他翻幼儿画报时,他对喜欢的东西会盯好久,并在下一次看到时,准确地叫出来。八个月时,我有意识地将家中物品依他喜欢的顺序,分别贴上相应文字,这习惯源自一位教育学家说幼儿记忆符号与记忆物体相似之处,再后来,我做好多卡片,卡片上面是我自己画上去的物品,下面则是不大醒目的汉字。因为色彩鲜艳、图案各异的卡片通常一周或是两周更新一次,孩子特别喜欢,那个年龄阶段的他,喜欢的应该是那些鲜艳,不过我依旧画着换着。到了他两周岁时,记忆汉字的能力出奇地强时,我意识到可能是这些利用“下意识”画画写写的卡片帮了他的忙。这鼓励我坚持换下去,只是根据不同年龄阶段调整不同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邓凯 《美与时代》2014,(2):78-80
俞德生出生于长江南岸的江阴县城,幼时即开始学画,童年临摹的《芥子园画谱》把颇显灵气的他带入了中国画的艺术长江之中。是江南的的水土养育了他,是江南的环境浸润了他,是江南的美景触动了他稚嫩的心灵。那些树木田舍,纵横河道,丝瓜花,扁豆花烂漫的景色,是他小时候的真实生活环境,把这些景色画得优美一点,漂亮一点,是画家对美好环境的祈愿。这些早年的田园生活,成了其后半辈子创作关注的焦点,成了其日后作品产生的梦工厂。及至少年,其在画画上已显露天赋,初中毕业,在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考入南京艺术学院附中学习,后又复考入南京艺术学院本科学习,与著名画家贺成、王为政等皆为同门同学。在诸多南艺大师的教诲下,他勤而时习之,通过八年的学院体系化培养奠定了他的深厚功底,当年这些“厚积”的功底,成为其日后“薄发”的创作源泉。  相似文献   

14.
在临摹或者创作花鸟画时,我们可以画豪放抒情的写意花鸟,也可以画润透细腻的工笔花鸟。但无论是即兴执笔还是胸有成竹的晕染,花鸟画的构成始终都是画面形成强烈冲击力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之一。画画不仅仅是画一花一鸟一物,更重要的是要经营好整个画面,这样才能更好地把自己想传达的情感直观强烈地表现给观赏者。  相似文献   

15.
画趣     
名画家 一位著名的画家在一张很大的白纸中间画了一个小黑点,这幅看似简单的画在他眼里却弥足珍贵,画家每天都抽出一段时间,盯着这幅画陷入深思。他的朋友不解地问:“你每天看这幅画,为什么呢?只不过是一个小黑点而已。”  相似文献   

16.
1915年,丘吉尔被撤销了英国海军大臣的职务,回到家乡调养散心。那天,他独自在花园里转悠,遇见弟媳琼纳夫人正在水彩写生,便在一旁驻足观看。几分钟后,一朵清秀的花跃然纸上。于是,丘吉尔对绘画着了迷,便在周末买回油彩准备画画。可是画什么好呢?提起笔时,这位敢作敢为的政治家不禁犹豫起来,因为不知道该从哪里下手,只好搁笔作罢。  相似文献   

17.
两位画家教自己的儿子绘画。第一位画家让儿子把画的每一张画都贴在墙上,给所有来家里的客人看。第二位画家让儿子把画的每张画都扔进废纸篓。10年后,第一个孩子举办了画展,看着一墙色彩鲜艳、构图完整的画,观者无不大为赞赏,纷纷索要回去裱挂。第二个孩子没法展览,因为他的画都被扔进了废纸篓,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是他手头  相似文献   

18.
正白茶是个陕西小伙,从小就喜欢画画,他总是把饭钱省下来,饿着肚子买漫画书看,看了之后再临摹一遍。而白茶立志要画漫画,是读初中时。有一次他买了一本《机器猫》,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白茶觉得这本书太神奇了,有着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他怎么也不相信这是手工画出来的。直到翻到书中最后一页,看到卖漫画笔的广告时,白茶才知道这真是手绘的。怀揣着画漫画故事的梦想,高中毕业时,白茶要报考美术院  相似文献   

19.
梅进胜 《佛教文化》2011,(1):102-104
记者:<通往众冥的自由之路>这个题目,是一开始就有的吗? 刘亚明:画画就跟生孩子一样,名字都是后取的.这幅画我画了两年多,名字也想了两年多.其实我对这个名字也不太满意,但是一直找不到一个非常贴切的题目.  相似文献   

20.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每个幼儿心中都有一颗美的种子。他们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中班年龄段(4-5岁)的孩子们喜欢涂涂画画,多数孩子能够心中有主题的进行作画。如女孩子经常画公主、漂亮的花、美丽的宫殿等;男孩子则更喜欢画飞机、汽车、坦克大炮等等。然而孩子们的画面单一,不太会添加一些背景情节丰富画面。那么为孩子们创设与主题相适应的情境,提供丰富的活动材料能否让孩子们的主题绘画丰富起来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