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 毫秒
1.
清凉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时,兴盛于唐、宋两代,是当时中国佛教的“首府”。明、清两代又有修葺,民国初期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时清凉寺有九层大殿、百余间僧舍。1966年“文革”开始不久就被毁坏的片瓦根椽不存,多年来一片荒凉景象。1996年殊像寺大文殊殿的“文殊一会五百罗汉”彩塑复原竣工之后,  相似文献   

2.
镇海寺是五台山十大黄庙之一。其地古松奇特,风景优美。三世章嘉国师曾于此修行弘法,著书立说,因而镇海寺成了远近闻名的梵宇琳宫。镇海寺建筑雄伟,塑像精致,壁画精美,具有鲜明的藏传佛教风格。特别是三世章嘉国师灵塔,更是造型别致,构思奇特,华丽美观,气魄非凡,是融汉、蒙、满、藏和印度风格为一体的精美建筑,也是覆钵式塔中的精品。  相似文献   

3.
彩塑     
正~~  相似文献   

4.
清凉寺是五台山最早的寺庙之一.自北魏孝文帝兴建以来,受到武则天、唐玄宗、唐代宗、宋仁宗、金帝完颜亮、元世祖忽必烈和明神宗、清圣祖、世宗、高宗等的扶持,出现了灵辩、德感、和希、成觉、善慧、信明、澄芳、老藏丹贝、源修、灵众、了常等著名高僧,使其寺佛教经历了一个元魏兴起、隋唐鼎盛、宋元中兴、明清有所发展;日寇侵华时期,遭受严重破坏;全国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又在大兴土木,建寺塑像,清凉寺佛教将以一个崭新的姿态步入新的时代.  相似文献   

5.
遇五天僧人入五台之三1贯 休 2远礼清凉寺 ,灵真似善财。 3  身心无所得 ,日月不将来。 4白叠还图像 ,沧溟亦泛杯。 5  唐人亦何幸 ,处处觉花开。 6注 释 :1这是五代著名僧人贯休写的《遇五天僧人入五台五首》中的第三首。  五天 :五天竺的略称 ,谓东、西、南、北、中等五方之天竺。天竺 ,印度之古称。《西域记》二曰 :“五印度之境 ,周九万四里 ,三垂大海 ,北背雪山 ,北广南狭 ,形如半月。”2贯休 ( 832— 91 2 ) ,俗姓姜 ,字德隐 (亦作德远 ) ,婺州兰溪 (今湖北浠水县 )人。 7岁出家 ,苦节峻行。读书过目不忘 ,诗奇险 ,工书画 ,人…  相似文献   

6.
《五台山清凉寺碑》见于《钦定全唐文》卷二百六十四,为唐人李邕所书。李邕,扬州江都人,字泰和,父李善。能文善书,尤擅碑颂,又精书法,时称“书中仙手”。《旧唐书·李邕传》云:“邕早擅才名,尤长碑颂,虽贬职在外,中朝衣冠及天下寺  相似文献   

7.
上尊王③之分护大千④也,甘露以洒之,慈云以覆之,香风以熏之,惠日以暖之.忽恍⑤乎无相⑥之体,通洞乎有形之类.演正法,降毒龙,在清凉之山.苑⑦经行之地,其山也.……  相似文献   

8.
水晶域 (康熙)   水晶域:由水晶构成的区域,言其珍怪,出之水府.相传为龙王之域,犹如水晶宫,也作水精宫.……  相似文献   

9.
供养人 《五台山研究》2007,(1):F0002-F0002
佛光寺唐代彩塑,不仅为五台山彩塑的精华,而且是国内外罕见的艺术珍品,如此浩大的场面和惊人的气势,只有在鼎盛的唐代才会出现,因此说,像佛光寺这样规模宏大,作品精美,[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金维诺 《法音》2007,(12):I0001-I0004
  相似文献   

11.
佛光寺是五台山最早的寺宇之一,在五台县豆村乡佛光村东,距台怀镇47公里。寺宇依山就势,坐东朝西,北、东、南三面环山,面临河流,青山碧水,鸟语花香,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气候宜人,真是弘法习禅、修身养性的清修佳地。自古就有许多高僧大德至此研习经典、说法弘道。  相似文献   

12.
佛光寺彩塑的塑造,有着复杂、厚重的皇家背景。佛光寺唐塑和东大殿木构建筑共同物化和象征着唐代社会的精神和气度;佛光寺唐塑主像的组合,体现了朝廷对佛教的认识和意图,具备了中国古代皇家道场的基本功能和特征;佛光寺唐塑艺术造像是唐代社会文化、风俗时尚的物质凝结,也是晚唐艺术潮流乃至哲学、宗教思想在佛教造像中的典型体现;具有独特审美意蕴的佛光寺唐塑,是后人很难攀顶的一座艺术山峰。  相似文献   

13.
14.
六年前,上海城隍庙组织全体教职人员参加了华东师范大学宗教班的学习。经过这几年国民学历教育大专阶段和本科阶段的修学,其中部分教职人员已经或将于年内本科毕业。面对这样的好形势,庙管会拓展思路,创新学习机制,以文化学习为基础,全面提高教职人员  相似文献   

15.
本文阐述了佛教艺术在蒙古地区的传播过程和弥勒造像的缘由。在元朝以前蒙古帝国的蒙哥汗赐予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的噶玛拔希为“国师”,并授与玉印,担任起总领天下释教的重任。以此为契机,蒙藏地区佛教诸派先后都产生了活佛转世制度,达赖、班禅、章嘉、哲布尊丹巴等大活佛,极大地影响了蒙藏地区的政治、宗教与文化。并详细客观地解释考证了北京雍和宫和内蒙古梵宗寺的弥勒造像的历史,宗教仪轨与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6.
藏传佛教美术发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不仅有独自发祥孕育,发展演绎,成形定性的清晰脉络和事物迹象,并以其自成体系的精湛技艺及其造型经典理论,从一个侧面构建着中华民族美术、尤其是东方美术的典型实体。藏传佛教造像的庄严妙好,基本上依赖于其严格的型制量度经典的延续承传,故“三经一疏”经典是使藏传佛教美术乃至藏民族传统美术的民族性、宗教性、地域性、历史性、审美性得以确立的重要因素。也是使藏族绘画、雕塑、建筑、书法、工艺美术诸方面构成实体性文化层、艺术高度和有机组成部分的基本法度。本文就藏传佛教美术造型量度的纲领性理论经典“三经一疏”:即《佛说造像量度经》、《造像量度经》、《画相》和《佛说造像量度经疏》的量度法则作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