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佛教与精神文明”笔谈会的多数文章已经在上期和90、91年《法音》上陆续发表。其中多数文章是从某一个方面的专题研究,本文作者尝试从佛教与中国文化的总体关系上作一研究,文章特别详细论述了中国文化的特色和佛教从开始传入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如何逐步与中国原有文化接触、交流而最后融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对我们认识佛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有很大意义,特别在今天对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文化有很大历史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
明清小说中不乏对五台山形象予以塑造,以五台山作为事件发生背景或特定文化事件象征的情节。虽然不同作品中塑造的五台山形象有其个性化色彩,但其共性之处则在于对五台山形象的建构与文化想象。通过对这些情节予以梳理,可以探明相应小说作者的写作策略与深层文化心理原因,进而探讨特定时代民众对五台山形象的认知。同时,明清小说中五台山形象共性所反映的文化特色,还可以为弘扬人间佛教、推动五台山文化体系与文化产业建设提供助力,也是五台山学学科体系建构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3.
哲文 《学海》2001,(5):205-206
“文化”问题历来是一个激动人心而常谈常新的话题 ,这一话题的魅力在于文化本身就是人的本质特征与本质力量的集中体现。由虞友谦、陈刚主编 ,江苏省社科院哲学与文化所人员共同撰写的《当代中国文化走向》(河海大学出版社 2 0 0 0年 1 2月出版 )一书 ,以崭新的研究视角 ,回顾近现代中国文化发展历程 ,考察当代中国文化现状 ,展望中国文化未来走向 ,给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深刻的思想启迪。第一、世纪回眸 :考察当代中国文化走向的历史感。历史、现实、未来 ,是一个时间链 ;传统、时代、理想 ,是一个文化链。《当代中国文化走向》一…  相似文献   

4.
李宗桂的新著《中国文化概论》,是解放以来国内学术界第一部从宏观角度研究中国文化的专著。论著首先对“文化”和“传统文化”的概念作了分析和界定。前几年的“文化热”中,人们主要关注于中西文化的比较。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和如何改造传统文化,忽略了“什么是文化”这一基本问题,使其涵义含混不清,互相间的争论缺乏共同的逻辑起点。李宗桂同志的这一工作,弥补了前几年“文化热”中的疏漏,又为自己的论著确立了坚固的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的文化难题》(载《哲学研究》1989年第2期,以下简称《难题》),涉及到有关文化与历史观问题。作者对自己的“文化见解作一次还算系统的阐发”,并且把他早已萌发的“对马克思的历史观作某种补正的动想”付诸实现(参见《难题》,以下凡引《难题》不再注明)。作者提出的中国当代的文化难题确实存在,对此展开讨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问题在于《难题》对马克思历史观的“补正”,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补正;它对于解决中国文化难题的解答,  相似文献   

6.
正北京大学中国哲学暨文化研究所所长、哲学系资深教授李中华的新作《中国文化通义》于2020年1月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该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对中国文化产生的根源与背景、基本要素、价值系统、基本特征、传播及对世界的影响、外来文化的受容与排拒、现代反思与未来前景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释,以贯通文史哲和中西比较的视角梳理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相似文献   

7.
前 言 1987年11月10——14日,在四川成都召开了“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研讨会”。在研讨会上,收到全国各地研究道教学者、专家的许多论文。当时几家杂志社商定:分别选登。卿希泰《试论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陈兵《道教之“道”》、刘仲宇《道教思维方式探微》已刊在《哲学研究》1988年第1期。孟乃昌《说中国炼丹术内外丹之联系》、丁贻庄  相似文献   

8.
<正> 刘长林先生的新著《中国系统思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7月版),是一部研究传统文化的系统之作。这部分构思独到新颖,内容统一。百十年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者,代不乏人。不过,大多限定于某一学科领域。《中国系统思维》一书却总览全局,评述了一系列古典文献,哲学、政治、伦理、军事、艺术、医学、农学、天文、历法、科技一一顾及,儒、道、墨、法、阴阳、五行各家各派都有一定位置,既可当作一部哲学史来读,也可当作一部思维专著来读。  相似文献   

9.
《佛教对中国物质文化的影响》一书对于西方学界而言,填补了相关领域缺乏综合性专书的空白,而对于中国学界来说,其多元而独特的视角亦大有可借鉴之处。《佛教对中国物质文化的影响》一书的出版在宗教研究领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对于西方学界而言,本书填补了相关领域缺乏综合性专书的空白,而对于中国学界来说,其多元而独特的视角亦大有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0.
贵刊今年第六期,许金声同志《从“人格三因素论”看中国传统文化与人格》一文,以所谓“人格三因素论”为参考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人人格的影响问题作了一定的探讨,立论颇为新颖,而且从文化与人格关系的角度来进行文化研究,也是很有意义的。但是,该文的某些观点则是有待进一步商榷与探讨的。兹谈点笔者的看法,以求教于许金声同志。首先,许文中两处立论的方法是欠妥的。(一)许文认为,“理想人格设计”是相对于“狭义的文化”——“人生哲学、伦理学等构成的价值系统的”。“所谓理想人  相似文献   

11.
<正>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冯达文先生最近出版了《中国古典哲学略述》(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8月版。以下简称《略述》)一书。该书立足于深厚的功底,以新颖的视角,对中国哲学的理论特质与发展历程作了颇具创意的梳理和把握,是深度诠释中国哲学精神的成功尝试。在研究视角上,该书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具有凸显中国哲学自身特质的明确  相似文献   

12.
李小娟 《哲学动态》2002,(12):39-42
跨进 2 1世纪 ,中国文化哲学在深化理论问题研究的同时 ,其理论研究和理论建构开始从零散走向系统与自觉。涌现出一批直接以文化哲学为研究论题的成果 ,其中包括一些比较厚重的文化哲学论著 ,比如衣俊卿的《文化哲学———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交汇处的文化批判》 (云南人民出版社 2 0 0 1年 8月版 ) ,洪晓楠的《文化哲学思潮简论》 (上海三联书店 2 0 0 0年版 )等。同上个世纪末的文化哲学研究成果相比 ,新世纪开端的文化哲学研究特点如下 :一、对文化哲学本身的自觉反思1 关于文化哲学的定位和形态把文化哲学界定为新世纪的一种新的哲学范…  相似文献   

13.
《吕氏春秋》与中国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氏春秋》从整体上讲是一部应该给予充分肯定的著作 ;吕不韦作为一个思想家和政治家 ,总的看来也是功大于过。《吕氏春秋》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它上承先秦诸子 ,下启汉代学术 ,基本上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对齐文化的研究大都是侧重于某一领域、某一人物、某一文化现象 ,对齐文化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 ,特别是对齐文化的发生、发展、流变并最终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作纵向研究的著作 ,此前尚未见到 ,最近宣兆琦教授的新著《齐文化发展史》(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 ) ,无疑是这一领域内的披荆斩棘之作。文化虽不是与人类历史同步的 ,但离开历史也无从谈文化 ,相应的 ,文化史也同样不能远离社会发展史而独立存在。遵循着这样一个规律 ,《齐文化发展史》将齐文化的发展放在齐国历史发展的大环境中构筑它的框架。齐国由方百里的小国发展成为春秋首霸…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文化与现代化”丛书》出版李宗桂主编的《“中国文化与现代化”丛书》,最近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丛书共六本:(1)《文化批判与文化重构——中国文化出路探讨》,李宗桂著;(2)《从圣贤人格到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1998年11月25日,《光明日报》理论部与淄博学院齐文化研究所联合举办了“齐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暨《齐文化丛书》座谈会”。10余位专家学者畅谈了齐文化的历史地位、齐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以及《齐文化丛书》出版的价值与意义。兹将会议的主要内容整理于下...  相似文献   

17.
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儒佛道三家整体趋势是互相借鉴、取长补短,这个过程既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包容品格,也进一步塑造了中华文化的融合能力。这些在明清小说中都有反映,而且反过来通过小说的通俗性进一步扩大了儒释道思想在民间的影响。儒释道融合的思潮形成于唐宋,在明清之际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明清时期产生了章回体小说,它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文学现象。作为明清思想文化主要特点的"儒释道融合"必然会在  相似文献   

18.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编辑部、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西南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四川外语学院加拿大研究所发起,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研讨会自1987年11月10日至14日于四川成都举行。有29个单位50余人参加。会上,代表们各抒己见,就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广泛地进行了讨论。现将讨论的主要内容整理、综述如下: 1、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是这次研讨会的中心议题。比较一致的看法是:道教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孕育出来并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提交研讨会的论文指出,鲁迅先生说:“中国根柢全在道教”,  相似文献   

19.
1988年笔者在日本东京大学讲学期间,曾受东大中国学会的邀请,作《对中国八十年代宋明理学研究的分析》(载《中国——社会与文化》第四号,1989年6月),又受日本早稻田大学的邀请,作《我的宋明理学研究》(载《东洋的思想与宗教》第六号,1989年6月)等演讲,对宋明理学研究,作了初步的反思。1990年12月在纪念冯友兰先生诞辰95周年的国际学术讨论会的大会上,笔者的演讲,对宋明理学的研究,又作了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20.
1992年初,北京大学正式成立了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以北大传统文化研究学科群的雄厚力量为基础,致力于推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成立伊始,即着手筹办大型学术集刊《国学研究》,并与美国南海公司合作拍摄中华文化系列讲座电视片。1993年5月,《国学研究》第一卷出版。1993年8月16日,《人民日报》以整版篇幅刊登署名文章,题为《国学,在燕园悄然兴起》,以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编辑出版的《国学研究》第一卷为基础,报道了北京大学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现状和成果。该报编者按说:"在社会上商品经济大潮的拍击声中,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