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罢工权立法问题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常凯 《学海》2005,4(4):43-55
罢工权是市场经济下劳动者的基本权利,也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承认的公民权利。这一权利对于平衡和协调劳资关系、促进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法律所保障之罢工,是合法罢工。合法罢工的要件包括:必须由工会所组织;必须以缔结集体合同为目的;必须保证社会和经济秩序的稳定和安全。合法罢工享有特定的法律保障,这主要表现在合法罢工的民事免责和刑事免责方面。由于劳资矛盾激化和劳工权益的被侵害,我国目前的集权争议和罢工事件有不断上升的趋势。我国现行法律并未禁止罢工,但也没有明确规定公民或劳动者享有罢工权。这种状况致使罢工的发生和处理都难以规范。面对日益突出的劳资冲突,目前亟需完善罢工权立法,适时明确地规定中国的劳动者享有罢工权,并规定合法罢工的要件。文章具体分析和探讨了完善我国罢工权立法的意义、法律依据、立法内容和立法时机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高照明 《学海》2006,2(5):69-74
劳资双方是一种社会合作关系,这种合作是自由选择下的合作,而合作自由应是法律约束下的自由。劳资双方的合作应当遵循对劳动方的权利保护原则。在合作前预设一个分配标准不具操作性。要防止资本方资本优势的滥用,必须有劳动立法、执法与司法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3.
徐丽森 《学海》2005,(6):119-122
受教育权利,是公民享有的宪法赋予的基本权利。但高校学生的受教育权却不时受到侵害,且难以寻求法律救济。其原因在于:我国教育立法中有关保障受教育权的法律规定较为单簿,受教育权利的程序保障机制不够完善,我国高校管教权的法律定位不太明确。为此,本文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若干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4.
论职业安全卫生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职业安全卫生权是雇员享有或应该享有的不受职场危险因素和有害因素的侵害以及遭受侵害后获得及时充分救济,从而使其职业安全和健康获得保障的权利体系,包含着安全卫生知情权、安全卫生条件权、紧急避险权等十多项子权利.职业安全卫生权在个别劳权中处于首要位置,是劳动者的基本人权;它既是公权利,也是私权利;既是法定权利,也是应有权利.法律途径是职业安全卫生权实现的基本途径,但同时,社会途径和劳资契约途径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伦理委员会审查行为的性质为行政许可行为。伦理委员会为法律法规授权行使行政权的主体。机构医学伦理委员会内设于医疗机构使其难以独立承担法律责任。我国现行医学伦理委员会立法不完善,存在主体性质不明、权利救济途径缺失、审查程序不完备、立法层级低等不足。应制定"医学伦理审查法",统一规范医学伦理审查活动,设立独立的医学伦理委员会,完善伦理审查程序,引入听证制度,并构建相对人和利害关系人申请上级伦理委员会复审和向法院起诉的权利救济制度。  相似文献   

6.
安乐死作为自然人在特殊情况下对自己生命自主选择的权利,涉及人的生命权益,有关生命权立法是安乐死问题的关键。安乐死的实施与我国现行法律对生命权的严格维护产生冲突,需要我国用法律的形式肯定安乐死,并对现行法律做出适当调整,为安乐死立法留下法律空间。  相似文献   

7.
安乐死作为自然人在特殊情况下对自己生命自主选择的权利,涉及人的生命权益,有关生命权立法是安乐死问题的关键.安乐死的实施与我国现行法律对生命权的严格维护产生冲突,需要我国用法律的形式肯定安乐死,并对现行法律做出适当调整,为安乐死立法留下法律空间.  相似文献   

8.
论无罪推定原则在我国刑事诉讼中的适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第一次以立法的形式初步确立了无罪推定的诉讼原则。这一立法,打破了原有的有罪推定思想,树立了一种新型的诉讼原则,对于保障被告人的诉讼权利和实体权利,实现刑事诉讼民主化,将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但是,立法的局限,给无罪推定原则的...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基本医疗卫生权利与义务的用语规范、政策内涵与法律渊源,分析了其主体及其与法律法规的关系,提出公民基本医疗卫生权利的研究应该且必须从法理学入手;立足于新医改背景和基本医疗卫生法框架,且加快立法步伐,这是全面落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出发点。建议从法理学入手加强基本医疗卫生权利理论研究;以新医改实践为基础构建基本医疗卫生法框架,以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目标加快基本医疗卫生立法步伐。  相似文献   

10.
在医患关系制度建设方面,我国与国外差别很大.具体表现在医患关系的定位、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规范、医疗纠纷处理制度以及行业管理制度等方面.要缓解我国目前医患关系的矛盾,应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加快医疗立法建设,完善现有的医疗服务规范,逐步解决制度层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台湾地区"病人自主权利法"不仅保障临终病人的善终权,同时也对病人的其他权利进行完整规制,以确保病人在诊疗过程中的尊严与地位。以其立法背景为切入点,从规制病人权利、完善权利保障措施、节约医疗资源三个角度揭示其立法必要性,探讨病人自主权与医生决定权的共融、自主善终与安乐死的差异等相关问题。提出大陆地区应在法律引导下明确病人权益,多部门协作推动建立生前预嘱制度与临终关怀体系,以达到缓解医患矛盾与保障病人权利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在劳动关系失衡的大背景下,中国工会作为法定的职工权益代表者和维护者,面临着国家制度约束和职工权益自救的双重挑战.对职工权益的救济作为纠正失衡劳动关系的一种方式,中国工会可以利用制度救济的资源优势,在国家劳动关系制度规范内,尊重、引导、干预职工的权益自救行为,并以共建、共享、共担为导向,实现劳资关系和谐共赢.本文以劳资博弈的基本范式为切入点,并以工会协调盐田国际罢工事件作为观察的实证案例,在对职工权益自救的基本特征、基本条件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就如何构建以双重受托责任为基础的工会维权策略框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唐鑛 《学海》2013,(5):56-60
针对工作场所劳资关系问题,人力资源管理认为企业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够平衡雇员和雇主之间的利害关系,消除劳资之间的主要矛盾。劳动关系管理则认为雇佣关系中存在着固有的主要矛盾,员工参与和政府介入对雇主的用工管理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只有对现行的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思维方式的创新,即从一元论的人力资源管理突破到多元论的战略劳动关系管理,才能保证组织真正获得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14.
对精神障碍患者进行非自愿收治是一个富有争议的问题,它体现了公共利益和个体权利、医学模式和公民自由、家长主义和个体自主等不同价值间的矛盾和冲突.本文从伦理学的角度,结合我国精神卫生立法的历史和现状,对非自愿收治的合理性、非自愿收治的标准与程序等问题进行了论证.惟有建立以患者权利为导向的精神卫生体系,才能真正保障患者和社会公众的根本利益,避免精神病学非自愿收治的滥用.  相似文献   

15.
环境权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娟 《学海》2002,4(5):33-37
本文系统论述了环境权的基本内容 ,界定了环境权的概念、特征属性及环境权利与义务的具体构成 ,提出了环境权实现的保障措施及权利的立法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强制收治事件已经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这类事件彰显我国精神疾病立法的缺失,集中表现在强制收治存在适用任意化的危险以及缺乏救济途径和必要监督;通过分析《深圳特区心理卫生条例》,建议完善我国强制收治制度,明确强制收治的适用条件及标准,并完善权利救济途径.  相似文献   

17.
病人的权利与医疗机构的义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病人的权利与医疗机构的义务 ,是指在提供与接受医疗服务过程中 ;病人的医疗权利和医疗机构所担负的执业义务。病人究竟有哪些医疗权利 ?医疗机构负有哪些执业义务 ?这一问题在调整医患关系中是一个基础性问题 ,关系到医疗机构依法行医 ,政府依法治医 ,公众和舆论依法评医 ;是判断医疗机构执业的是非曲直的基本准绳。弄清这一问题 ,对于病人权益保护立法 ,对于医疗服务合同的研究与推广 ,对于医疗事故纠纷的正确处理 ,都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民法理论 ,依据我国《民法通则》、《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执业医师法》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  相似文献   

18.
冯晓青  罗晓霞 《学海》2012,(5):139-146
商标“抢注”风潮折射出我国商标注册制度的缺陷,如何在维护商标权的稳定性与商标权取得的公平性之间寻找平衡点,成为我国商标法第三次修改关注的重点之一.在我国,坚持商标注册制度有其充分的合理性.在此前提下,在先使用有一定影响的未注册商标的保护和未注册驰名商标的保护应成为对注册商标的必要限制.在先使用者通过使用所获得的是一种弱于权利的法益,并非在商标法之外创设权利.我国应从立法上明确有一定影响的未注册商标的保护条件与内容.  相似文献   

19.
现行高校处分违纪学生有如下法律缺失:自制的“土政策”与国家有关法律、法规、部门规章有抵触,处分的程序不规范,学生权利和权利救济没有保障。其缘由主要是:受特别权力关系理论的影响,国家行政权力的惯性,法治精神的缺失,立法的滞后。  相似文献   

20.
安乐死是能为人们带来人格利益的道德权利。我们没有合理的理由对其做出限制 ,但它却很难成为一种法定的权利。主要的阻碍是立法的客观条件不具备 ,以及法律天生的对人性的忧虑。这意味着 ,安乐死作为一种应有的权利要转化为法定权利 ,尽管不是没有可能 ,但要有十分的耐心和谨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